- 相關推薦
張儀-視吾舌尚在不讀書筆記
讀《史記·張儀列傳》竟被開篇的這句“視吾舌尚在不”逗笑,真不愧是靠三寸不爛之舌吃飯的人,可見對于他來講,舌頭比命都重要。這句評價“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則更能讓人對其縱橫捭闔之術喟然而嘆。
太史公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而對于縱橫家們的寫法尤注重其能言善辯的能力。這一篇列傳言簡意賅地講述了張儀是如何以“橫”破“縱”,連橫六國以事秦。其辯論有理有據,思維縝密,邏輯清晰,更重要的是其揣度人心的尺度之精準,讓人不勝唏噓。
開篇簡單介紹張儀師從鬼谷先生,學習游說之術。鬼谷先生是一位玄乎其玄的神秘人物,據傳其精通百家學問,是著名的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等等等等各種稱號,由此可見張儀也必是不可小覷的人物。但是,緊接著太史公卻戲劇性的講了一個小故事,學有所成的張儀窮困潦倒之余,還受楚相質疑而慘遭鞭笞之苦,歸家后通過夫妻二人的對話,就有了這句“視吾舌尚在不”,詼諧中又潛藏玄機。由此“張儀舌”的典故便流于后世,常以此稱謂能言善辯的人。
張儀和蘇秦同出師鬼谷先生,而蘇秦主張合縱六國而賓秦,但又怕秦國在沒結締合縱盟約時攻打各諸侯國,那就功虧一簣了。此時,蘇秦想到了張儀,而文首也說“蘇秦自以不及張儀”,也算是為此處行一鋪墊,由此巧妙地把張儀拉入了這趟渾水。但同時又因為蘇秦為張儀相秦而鋪路的明智之舉,也換來了趙國的暫時安定,以及合縱盟約的訂立。
當張儀登上秦相的寶座后,給楚相寫的那封信也甚是有趣,從這里再回過頭來看文首“張儀舌”的典故,就不覺得那只是區區一個小典故那么簡單,這里面還包含了許多微妙的智慧,并且對行文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秦惠王面前,張儀與司馬錯針對“伐蜀”和“伐韓”的辯論也是相當精彩。可以說張儀的論點論據論證很充分,但司馬錯的論點論據論證與張儀又各不相同,并且在最后又駁斥了張儀的說法,因此相對來講更勝一籌。
張儀誘魏事秦,可謂其過程百轉千回,他本為魏人,卻又因身相于秦,而千方百計去說服魏襄王破縱事秦,這里和文末其重返魏國而最終卒于魏又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直至魏襄王卒而哀王立,觀津之戰后,各諸侯國都對秦國膽戰心驚之時,張儀再次對魏哀王開始唇槍舌劍的新一輪攻擊。
看他的言論可謂條理清晰,層層深入,步步為營。先是深刻地痛貶了一頓魏國各個方面的劣勢,簡直就是一無是處,接著又痛斥合縱策略的偽詐反復,揭穿其必將失敗的結局,最后再夸耀秦國多么兵強馬壯,多么所向披靡,各諸侯國對秦無不望而卻步……最后搞得魏哀王寢食難安,夜不能寐,而“倍從約而因儀請成于秦”。
對于張儀戲楚,一方面可能是為了破縱連橫,另一方面與開篇典故再次對應,也可能是為了報復楚國。其言辭不乏威逼利誘的段子情節,但楚懷王是真心架不住“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這么大的誘惑的,是故,其對張儀的許諾深信不疑,而且根本聽不進去陳軫的勸告。由此可見張儀早已將楚王的心理拿捏得絲毫不差,再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便更是錦上添花,對破齊楚合縱猶如探囊取物。
再看秦、楚藍田之戰后,秦要與楚易黔中地,而楚王尚對被張儀戲虐耿耿于懷,于是要求用張儀來換黔中地。正當秦王欲言又止時,張儀自告奮勇請行,惠王反倒不能理解他,而他就此又作了一番分析,單不說他能否全身而退,就最后一句“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原”,估計也會讓秦惠王感激涕零。
當張儀聞及蘇秦已死,便開始游說連橫各諸侯國,這里又與開篇“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相對應。游說楚、韓、齊、趙、燕時,他通過分析貶低各諸侯國國情,夸耀秦國地廣勢強,兵多將精,儲備充足,再立證駁斥主張合縱之士的觀點等等,從諸多方面來闡明連橫的必然可行性。此處張儀全憑一張嘴、三寸舌,就搞得各諸侯國君主有種岌岌可危的憂患感,而最終都聽信他的言辭同意破縱連橫。
然而,正當張儀滿載而歸,對連橫信心十足之時,忽聞秦惠王卒而武王立。武王對他本來就不喜歡,再加上群臣的詆毀,各諸侯國知曉張儀與武王有隙,又都紛紛“畔橫復合縱”,導致連橫舉措功虧一簣。
張儀就此陷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主子的不待見,眾人的惡語相加,各諸侯國對其懼恨參半,種種原因都可能使他隨時一命嗚呼。想想蘇秦最后被“車裂于市”該是多么悲催的結局,張儀該何去何從呢?
最后,張儀選擇了重返老家魏國,循循善誘地說通了秦武王,巧妙地脫身是非之地——秦國,回歸魏國。張儀到了魏國,魏哀王也有兩難,一是對于張儀這樣稀缺的人才若能為己所用當然很難得,二是又懼怕齊國因此來攻打魏國,有些得不償失。
此時張儀又巧生一計,他深知齊、楚兩國交情甚深,于是輾轉委托楚國使者與齊王進一步溝通,原原本本將自己的策略告知齊王,而齊王權衡利弊自然做出了退讓。因此,張儀又憑自己的智慧以及巧舌如簧的能力,最終能夠在魏國得到善終。
讀完了《張儀列傳》,不由想起韓非子,韓非子的名篇《說難》主要講述了游說的各種難處以及應對的策略。然而,韓非子卻最終深諳說難,卻又有口難辨,雖被秦始皇賞識,卻因各種阻難而臨終也沒能見到秦始皇說出為自己辯解的一句話。或許,對于韓非子本人來講,最惋惜的也莫過于此吧。
不論張儀之前都做過什么,有人說他流芳百世,也有人說他陰險狡詐,而張儀的高就在于,他能夠在危難之時全身而退。終其一生,確實都是靠三寸不爛之舌來過活的,只要“舌尚在”,便可道盡天下事,正反曲直,對于他來講,或許真是無所不能的。
【張儀-視吾舌尚在不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張儀樓詩詞賞析12-07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12-07
尚在懵懂的愛情句子12-03
盡吾力而不悔高中作文750字12-09
吾家吾城初三作文11-22
《吾講斯美:近距離讀美國》讀書筆記12-04
吾與吾師作文01-20
《誰的青春不迷茫》讀書筆記12-05
不抱怨的世界優秀讀書筆記12-08
關于不抱怨的世界讀書筆記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