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從其起源,經過演變,直至在漢語中沉積下來,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揮而就成語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1
【拼音】yī huī ér jiù
【成語故事】公元1256年,20歲的文天祥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題目是評論當時的政治問題,文天祥作文時連草稿也不打,一動筆就寫,洋洋灑灑,一口氣就寫完,監考官王應璘見了,大吃一驚,當即向宋理宗推薦這個人才,被宋理宗欽定為狀元。
【典故】一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釋義】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文思敏捷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一氣呵成、一蹴而就、輕而易舉
【相反詞】一筆勾銷、一筆抹煞、千錘百煉
【成語造句】
一揮而就"一數,嘿嘿,磁帶共有九九八十一盤!
"一揮而就"抬頭一望,只見第283頁紙面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畫畫并不象小孩和某些局外人想象那么輕松,都是茶余酒后,信手拈來,一揮而就。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2
成語名稱:一揮而就
成語拼音:yī huī ér jiù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文思敏捷。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就:成。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成語來源:宋·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成語造句:葉圣陶《未厭集·某城紀事》:“自己一揮而就,書也沒有翻。”
一揮而就的成語故事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捍王璘呴復為鳥散馀花落詩二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回飚所卷,泥滓沾漬,不勝舒卷。璘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馀篇矣。”后因以“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一字開頭的'成語
一人得道 一去不復 一年被蛇 一年被蛇 一馬不跨 一客不煩 一身是膽 一暴十寒 一絲不茍 一意孤行
包含有一字的成語
不以一眚 二者必居 分一杯羹 千夫諾諾 千羊之皮 一飯三遺 一文錢逼 一言為重 一言興邦 一沐三捉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3
出處:《朱史·文天祥傳》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余,不為稿一揮而就。
釋義:"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作文、畫畫敏捷。
故事: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人。他是南宋末年一位偉大的抗元民族英雄,屢次應詔起兵,積極抗元。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被俘。被囚四年,敵人百計誘降,他始終堅貞不屈。最后從容就義。
同時,文天樣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被囚禁期間,他寫下了大量詩、詞、文章,記錄了他的英勇氣概。他的作品以《指南錄》、(指南后錄)最具代表性。(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二句詩,更是為后人所傳誦。
公元1256年,宋理宗寶枯四年,二十歲的文天樣來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考試那天,他根據題目,就當時的一系列政治問題,寫了一篇長達一萬多字的文章,主張改善朝政。他作這篇文章的`時候,連草稿也沒有打,一動筆就寫,洋洋灑灑,從頭到尾一口氣就寫成了。監試官王應磷見了,大吃一驚,當即向宋理宗推薦這位賢才。宋理宗看了他的文章,大為賞識,親自選定他為第一名。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4
【成語】:一揮而就
【拼音】:yī huī ér jiù
【解釋】: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成語故事】:
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留心天下大事,關注民間疾苦。文天祥中狀元以后,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后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文天祥把家產全部賣掉,充作軍晌,并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準備與元軍作戰。文天祥到了臨安,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并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文天祥到了元營,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元軍首領理屈辭窮,惱羞成怒,強行將文天祥扣押。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一路飽經艱險,到達江西,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兵。他轉戰廣東、福建,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最終因敵眾我寡,不幸兵敗被俘。元軍將領張弘范原是宋軍將領,他投降了元兵,又勸文天祥歸順。文天祥把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抄給他,表明心跡。全詩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看了詩,知道文天祥絕不會屈服,便將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幾次自殺不成,絕食七天七夜沒有餓死。在獄中還寫下《正氣歌》,這首詩現在讀起來還令人肅然起敬。文天祥終因寧死不降被元兵殺害,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正氣歌”。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5
一揮而就的成語故事講的是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留心天下大事,關注民間疾苦。文天祥中狀元以后,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后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文天祥把家產全部賣掉,充作軍晌,并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準備與元軍作戰。
1 一揮而就的成語故事
文天祥到了臨安,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并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文天祥到了元營,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元軍首領理屈辭窮,惱羞成怒,強行將文天祥扣押。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一路飽經艱險,到達江西,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兵。他轉戰廣東、福建,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最終因敵眾我寡,不幸兵敗被俘。元軍將領張弘范原是宋軍將領,他投降了元兵,又勸文天祥歸順。
文天祥把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抄給他,表明心跡。全詩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看了詩,知道文天祥絕不會屈服,便將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
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幾次不成,絕食七天七夜沒有餓死。在獄中還寫下《正氣歌》,這首詩現在讀起來還令人肅然起敬。文天祥終因寧死不降被元兵殺害,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正氣歌”。
2 一揮而就的成語故事的材料
【注音】yī huī ér jiù
【出處】宋·朱弁《曲洧舊聞》:“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解釋】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指文思敏捷
【近義詞】一氣呵成 下筆千言 易如反掌
【反義詞】一筆勾銷 一筆抹煞 千錘百煉
【例句】她不假思索,提起筆來一揮而就。
3 一揮而就的成語故事的.點評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揮而就和一蹴而就的區別嗎?一揮而就是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揮:與“手,書寫”有關。一蹴而就是指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蹴:與“腳”有關。也許有的成語只是一字之差,不過可就造就了千差萬別哦,小朋友們可要注意啦~
【一揮而就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5-11
成語故事08-06
經典成語故事01-04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5-02
車水馬龍成語故事成語故事車水馬龍的故事11-18
數米而炊成語故事04-20
畢恭畢敬的成語故事05-05
兔死狗烹的成語故事04-27
簞食壺漿的成語故事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