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文殊菩薩的故事

時間:2022-11-23 20:20:29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梵名Man~jus/ri^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此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文殊菩薩的故事,以供各位參考。

文殊菩薩的故事

  文殊菩薩的故事篇1

  唐朝法云法師,是雁門趙氏之子,他天性淳樸、老實善良,對于他人加給他的譏毀或者贊譽都看得很淡。

  可是到了上學的年齡,他卻呆頭呆腦的,好像很遲鈍的樣子,記性也不太好,在他十二歲那年,他的父母索性就把他送到五臺山華嚴寺禮拜凈覺禪師為師。

  出家之后每天擔柴挑水地過日子,一點也不怕辛勞,到了他三十六歲那一年,他還是不能誦經作日課,大家看他這么愚蠢,都譏笑他笨得像頭“牛”。有一天他忽然想道:“我的資質是那么愚蠢,像這樣子下去,長年累月地活在世間又有什么意思!”

  那時天氣冷得徹骨,天空飄著大雪,他就赤著腳走在雪地上一面向著五臺山方向頂禮朝拜,一心持念文殊師利大士的圣號,發愿祈求菩薩能開他的心眼,像這樣子,日復一日地邊拜邊行,天氣嚴寒也不知道要添衣御寒,肚子餓了也忘了要吃東西,內心不知有自己的身體,外在不知有他物的`境界,全心全意地只求能夠見到大士。

  一路上只要遇到人,就問:“請問文殊大士住在哪兒?”

  當然他詢問所得的答案,都是令他失望的,因為誰也不能確知大圣文殊師利菩薩的去向。走遍了五臺五峰,還是見不到大圣,后來他來到了一間寺院,請求布施一點食物充饑,吃飽了求見菩薩的意志更加堅強,簡直到了如癡如迷的地步。

  他再度來到了東臺,見到有位老人家正以火取暖,就恭敬地向前問道:“請問這位大德!文殊菩薩究竟駐錫在什么地方?您可清楚?”

  老人回答說:“你問他的去向作什么?”

  法云說:“我生性愚鈍,想求他開啟我的光明智能。”

  老人就說:“哈哈,文殊嗎?那個瘦小頹唐、笨拙得要命的家伙啊——你還是不見他的好!”

  法云見他這么說,想來這個老人乃是一個瘋顛狂妄之徒,才會胡言亂語的,就失望地向北臺山走了。

  到達北臺以后,看到先前所見的瘋老人竟然擁雪寂坐在那里,心中就生出稀有之想,認為那老人可能就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了吧!就趨向前頂禮,因為一路太疲倦,加上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就倒在地上,口中吐出一口口的鮮血,迷迷糊糊地好像是在夢中,但見那老人對他說:“你在過去生時曾經是個法師,只因貪圖他人的名聞利養,又吝于法施的緣故,所以墜入牛身,受愚昧無知之報,來償還過去積欠下來的宿世債務,但是因為過去曾經是法師,在佛力加持之下,報盡之后今生又得恢復人身,且出家為僧,而由于慳法的余習,這就是使你無法誦經作課的原因啊!”

  說完老人就用一柄鐵如意鉤,鉤出他的心臟,他一點也不知疼痛。“你自己看看,這像什么?”真是可怕!就像牛的心臟一樣,老人將取出的的牛心在天井里面洗滌干凈了,然后再把他安好,并大喝一聲:“好了,起來吧!”

  他迷蒙之間,突然驚醒,身上一點都不覺得痛,也沒有什么不適,只不過是遍體出汗罷了。再去找老人,卻怎么找也找不到了。

  這時天空忽然飄來朵朵祥云,軟風吹著衣襟,抬頭往天邊望去,看到有一道圓光像鏡子那般清明,就在那清明的圓光里面,見到先前那位老人端坐在蓮花之上,一轉眼間,就隱沒不見了。

  自從這次經歷以后,法云法師以前持誦過的一切經論,都記憶得清清楚楚,好像以前就背得滾瓜爛熟似的。從此以后終身行道布施,說法度人,好像救火救急般地熱切。

  有一次,禮繞阿育王塔,到了三更時分,見到白光如水,從北臺山一直連接到靈鷲峰,中間現出天閣,有燦爛的寶光輝映著,這天閣的匾額上題著“善住”兩個字,他知道這就是他歸宿的地方。

  當時是開元二十三年的春天,他告別了大眾,就這樣安然示寂了。

  文殊菩薩的故事篇2

  唐朝法順和尚,是長安萬年社氏之子,又叫做杜順,乃社如晦的族長。他在少年時代就受到隋文帝的器重,每個月都賜給月俸供養。

  非常不可思議的,凡是有病的人,不論其病情如何,只要是和尚面朝著他坐著,沒多久病就會好了。 甚至于有一生下來就耳聾的,和尚召喚他到跟前,和他談了幾句話,耳朵就能聽到聲音。有的天生啞巴口不能言,和尚對他說了一些話,他就可以開口講出話來了。 甚至癲狂的瘋子之類,和尚叫人帶他來,面對他禪定,不用多久,瘋癲的人也就不瘋了。

  有時候,臨著溪水的急流,隨行的侍者看溪水湍急,這樣急的流水,要是涉足過去,恐怕會站立不穩被水沖走的,但和尚說:“你們不用怕!” 他親自引領眾人涉水,這個急湍的水就斷了流,變成溫和的潺潺流水了,這樣的神跡實在是人們想像不到的。

  和尚對自己的神異事跡從不放在心上,他研究華嚴深得法要,隋文帝為了敬重他,常常請他入宮殿里,說是會為宮中帶來祥和之氣。宮中皇親國戚所有貴人都像是供養活佛一般的尊重法順和尚。

  到了唐太宗即位,有一日召見他:“大師!我染上了暑氣非常不舒服,您一向有廣大無邊的`神力,不知您有什么辦法可除去我的病患呢?”

  和尚回答:“圣上的崇高德行寰宇都知道的,這區區的病情有什么好耽憂的呢?如果要讓病早點好,您必須頒下圣旨,大赦天下,以此功德,圣躬自然會安好的。”

  唐太宗就依照他所說而大赦天下,恩澤了許多的囚犯,得到民心的愛戴,果然病體就好起來了,太宗病好以后,就給和尚對了一個稱號叫“帝心”。

  法順和尚證入法界觀專弘華嚴宗。

  他的門下,智儼尊者是其高足,傳承了他的衣缽,是為二祖。另外,他有個弟子叫智沖,有一日拜別和尚:“上人!我要往五臺山,禮拜文殊大士!”

  于是和尚交一密封信給智沖說:“賢徒!要是你見到了大士,可拆開此信來看,記住了啊!”

  “弟子遵命!”

  到了五臺山,走遍了深林幽谷,景色奇偉,一如想像,偶然間見到山上有位老翁,那老翁對智沖說:“看你急急忙忙,很辛勞的在這偌大的山野里趕路,到底為了什么呢?”

  “您問這個呀,不瞞您說,我是想在此深廣名山之中,求見文殊大士的呀!可是找來找去都沒有見著,不知道大士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如果您知道的話,請告訴我吧!”

  老翁就很客氣地回答他:“原來你找他呀!據我所知,文殊大士去長安弘法已經很久了,到現在大概還沒有回來呢!你到這里來想要見他,恐怕是白跑一趟了。”

  于是,智沖懇求地說:“慈悲的老人家!請您告訴我,想來您必然知道大士的下落才對,求求您指示,我感激不盡!”

  “好吧!既然你一片誠心,我就直說了,你所要找的大士,就是法順和尚!”

  智沖一轉個身,老翁就不見了,這時候智沖打開了密信一看,里面留了一首偈:

  “游子漫波波,臺山歷土坡,文殊碉這是,何更問彌陀?”

  意思是說:無知的游子漫游跋涉,在五臺山歷盡了千辛萬苦,其實文殊就在這兒,又何必再去問彌陀?

  原來山上的老人乃是彌陀的化身啊!

  智沖急忙地趕回了長安城,那時法順和尚——亦即文殊大士的化身,已經舍報安然示寂了。當時是貞觀十四年五月間的事。

  文殊菩薩的故事篇3

  五臺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臺縣東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組成,其中五座環抱高峰,峰頂平坦寬闊,有如壘土之臺,故名。佛祖釋迦牟尼住世時足跡并未到過中國,但五臺山卻是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的,由佛祖親口說出是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諸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

  中國古稱震那(China)國,五臺山亦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臺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征。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等入中土后,以天眼神通觀之,即知此山乃文殊住處,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唐時法藏著《華嚴經探玄記》卷15說:“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也。于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亦說:“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臺山也,于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表我大圣五智已圓,五眼已凈,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

  歷代以來,有關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靈應跡的傳說及其它神異事件極多。《感應錄》中有一則貧女故事,說五臺有靈鷲山,山下建靈鷲寺,每年春天,必設無遮大會(頌經懺拜法會)。凡參加者須隨喜功德,令來者所求滿愿。北魏時,法會日來了一貧女,攜兒背子又牽了一條狗,剪一束頭發交給主事者說:“我貧苦,無物可施,僅頭發而已。”執事無奈收之。又說:“我時間緊迫,等不及開飯,先吃好嗎?” 執事給三份,貧女言不夠,狗也得吃。再送一份,拿了四份,貧女說還少一份,執事覺得奇怪,連狗都有了,為何還欠一份?貧女指著肚子說:“還有一個,尚未出生!”執事起了嗔心,斥其貪得無厭。瞬間,貧女涌現虛空,說偈云:“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貧女變文殊,狗成金毛獅,二子為童男,侍立左右,又云:“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棄,其如憎愛何?”法會大眾,慚愧有眼不識菩薩,頂禮懺悔,再求開示,又出偈曰:“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說畢隱而不現。眾將所施秀發建塔供養。明萬歷年初,塔頹,圓廣法師發心重建,掘得大士圣發數根,呈金黃色,但如舍利子,隨各人業障,所見不同。聞塔尚存,在大塔院側。

  楞嚴經云:菩薩示現,不欲人知,若泄露,則不知所終。文殊菩薩道場雖在五臺,但無處不現,應化事跡不少。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又名法順,俗姓杜,人稱杜順。德重當時。其有弟子智沖,執意朝禮五臺,屢勸不聽,乃付一密函并云:“到五臺,不見文殊再拆閱。” 智沖尋遍五臺,渺無文殊蹤跡,詢問一老翁,答:“大士下山弘化,杜順和尚是也!”轉身之際老翁已不見,急拆函,上有一有偈云:“游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更問彌陀!”文殊菩薩近在眼前,朝夕相處,竟整天妄想,奔波五臺,禮拜山坡而已!急忙趕回長安城,杜順和尚已圓寂了。正所謂有眼不識泰山!

  五臺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圣地。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開創本宗基地,使五臺山形成漢藏佛教兩大體系匯合、各派寺院并存、顯教密教競傳的獨特格局。五臺山佛山圣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

  五臺山佛教的興起和佛寺的興建始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以后,諸帝也都崇佛。高齊時中相劉謙之,是一名太監,他篤信佛法,厭倦世俗,不喜塵勞,雖然身在朝廷宮闈,卻經常持誦文殊菩薩圣號,每天念誦達七萬遍之多,并以此為定課,不論事務多繁忙,他持誦菩薩名號從沒有間斷過。天寶年間,劉謙之隨侍高齊三王子入五臺山參訪圣跡,見到誠篤堅志的`王子為了供養大圣文殊菩薩,引火自焚其身,而使他深受感動,內心自念:“王子能為法舍身,我又何嘗不能?”于是更生起了大悲心,自嘆身遭宮刑,非佛法器(佛經中記載,以男根不具,列為“非器”,不得出家),不如前往清涼山(五臺山),專志修行。于是奏請當朝皇上準允在清涼山上專心修行,以期日后能有所成。皇上許之。劉謙之遂不再返朝,在五臺山上住了下來,整日里持名閱經。后竟長出胡須,復得大丈夫相,讓皇帝大為震驚。有一天,劉謙之忽然心眼開通,領悟法要,竟然造出了《華嚴論六十卷》留傳后世(見《大唐內典錄》)。皇帝重佛,朝野風從,一時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等,紛紛施財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禮靈跡。

  長安二年(702),武則天自稱“神游五頂”,敕命重建五臺山清涼寺,竣工后,命名僧感法師為寺住持,并封感法師為“昌平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主掌京國僧尼事”。清涼山住持感法師成為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最高僧官,這是五臺山在全國佛教界取得舉足輕重地位的發端。

  由于有關文殊菩薩在五臺山顯靈應跡的事跡傳說很多,五臺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文殊經上說:“若人聞此五臺山名,入五臺山,取五臺山石,踏五臺山地,此人便有福報,積累功德,超四果圣人。”在大顯通寺的一座用金箔包裹的銅殿里供奉著一張文殊菩薩顯靈的照片,非常的清晰,這是當年林彪為了在五臺山建造私人宅邸,用炮炸掉了三座寺廟,一位記者想要拍下轟炸過程,結果照片洗出來后竟有張菩薩顯靈的照片。據說文殊菩薩在五臺山最近的一次顯靈是在04年塔院寺方丈圓寂后不久。去五臺山旅游的大眾亦經常見到各類應跡,有興趣者不妨去網上搜索“五臺山顯靈”。


 

【文殊菩薩的故事】相關文章:

觀音菩薩勵志故事12-09

拜菩薩聽故事作文11-26

觀音菩薩的寶鏡睡前故事12-09

戴斗笠的地藏菩薩兒童故事12-09

菩薩蠻,同學12-09

《菩薩蠻》詩詞賞析12-07

賢善首菩薩作文精選12-06

陳克《菩薩蠻》詩詞鑒賞12-09

菩薩無處不在人生感悟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