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親敬老的故事 推薦度:
- 孝親敬老的故事 推薦度:
- 孝親敬老的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1
一老太太三個女兒都出嫁了。老大老二家都開廠子,相當(dāng)有錢,老三是個教書的,生活較差。老太輪流地在三家生活,老大老二家不用說吃的用的都是很好的,只是有幾次老太無意中發(fā)現(xiàn)老大家把又大又好的水果留出來自己和孩子吃,只給老太吃有蟲咬的',或有傷疤的;老二家常常一家子去吃館子,回來把剩菜帶回來給老太太吃,老太太苦日子過貫了舍不得扔?xùn)|西,往往上次拿來的還沒吃完,下次又拿來了,這樣在老二家都是吃剩飯菜。
到了老三家,老三一年到也舍不得去下館子,這一次來了個同學(xué),家里又沒有一樣菜了。本來他家里準(zhǔn)備的菜就很少,兩口子一商量決定下回館子,三女兒用自行車帶著孩子,三女婿用自行車帶著老太太和同學(xué)起來到一家小飯店。三女婿和同學(xué)恭恭敬敬請老太太坐在中間,老太太很少在外邊吃飯,這陣仗還不太習(xí)慣,更讓她不習(xí)慣的是,每上一個菜女婿都是先夾給岳母然后在和同學(xué)孩子一起吃。
時間長了,老太太就只住在三女兒家,很到那兩個這住了,過年了兩個女兒和女婿都開著好車帶著禮物來請老太太,可是老太太偏偏只愿意擠在三女兒家。老大和二家都說老太太偏心。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2
閔子騫(前536年—前487年),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子騫從小就死了生母,父親娶了后妻,成為他的繼母。子騫年紀(jì)雖小,卻孝順父母。平時吃飯,他總是恭敬地把好飯菜端到父母面前,吃完飯后,他又搶著收拾桌子,洗刷碗筷。后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弟弟,子騫的.日子從此便不好過了。他像奴仆一樣被使來喚去,白天要帶弟弟玩耍,晚上要哄弟弟睡覺。繼母稍不順心,就又打又罵。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3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與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yīng)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hù)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fēng),這是我們新時代學(xué)生的責(zé)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是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diǎn)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diǎn)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diǎn)要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4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chǎn)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nèi)裟芮巴〞鎏硇┰S慰藉。為給二老一點(diǎn)安慰,我們即使受點(diǎn)折磨,遭受點(diǎn)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準(zhǔn),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fèi),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fēng)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饑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后,他們終于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后,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后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5
春秋時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時候家里非常窮,他侍奉父母卻是極盡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盡所能讓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隨便吃些粗糧。有一次,家里沒有糧食吃了,卞州的糧價卻一路飛漲,家里僅剩的那些錢已無法維持下去。子路聽說百里之外的某地糧價較低,便不分晝夜地親自趕往那里買了米,扛著回家。看著父母又能吃上香噴噴的.米飯,他心里樂滋茲的。
兩位老人過世后,子路游學(xué)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隨從的車子都有上百輛,座位上的墊子鋪得特別厚,每次宴飲都是豐盛的佳肴,在當(dāng)時聲勢極為煊赫。子路卻一點(diǎn)也不高興,面對著自己擁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傷,嘆息著對人說:“我現(xiàn)在雖然高貴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雖然我還想吃粗糧,還想像當(dāng)年一樣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這一切都沒有機(jī)會了。”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6
從前有個家庭,只有一個老母親和一個兒子過活。母親做飯兒子種田,母親把全部精神都用在疼兒子上,做好飯等兒子來吃,一邊給兒子擦汗一邊給兒子端飯,中午把做好的飯送到地頭,晚上幫兒子洗腳,老母親把一切都奉獻(xiàn)給了兒子,可是兒子并不滿意,老是覺得母親做的不好,時常打罵母親。母親有時候心里也有氣,可就是舍不得罵兒子。
有一次他耕田到地頭休息時,看到地頭一烏鴉窩不只什么原因落到地上,那老烏鴉和小烏鴉他都認(rèn)識,可不知為什么那老烏鴉行動困難,小烏鴉正銜著一只蟲子送老烏鴉的嘴邊,不知道為什么那老烏鴉沒有接住蟲子掉到地上,小烏鴉趕忙銜起來再送到老烏鴉的嘴邊。這一幕布讓這個兒子心驚了,想起母親的好,再想想自己對母親的不好,真是蟲獸不如。
從此番然醒悟,決心做個孝子。當(dāng)他回到家把熱水瑞到母親前并把母親的雙腳放進(jìn)水盆的`時候,母親淚水流下來了,兒子的淚水也流下來了。
孝親敬老的故事通用7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jìn)士,當(dāng)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yàn)楦改改昀喜辉鸽S他到他鄉(xiāng)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xiāng)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guī)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guī)勸。父母不愿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yǎng)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yàn)檫@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孝親敬老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孝親敬老的故事03-08
敬老孝親的故事作文12-01
有關(guān)孝親敬老的故事12-09
孝親敬老的故事大全12-09
有關(guān)孝親敬老的簡短故事12-09
孝親敬老的故事18篇03-08
孝親敬老的故事22篇04-08
孝親敬老作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