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小學生成語故事

時間:2022-11-28 09:53:39 成語故事 我要投稿

小學生成語故事15篇

小學生成語故事1

  唇亡齒寒

小學生成語故事15篇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聽后,便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小學生成語故事2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

  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

  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

  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 、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小學生成語故事3

按圖索驥

  【典故】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這個成語來源于《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小學生成語故事4

  畫虎成狗

  【拼音】huà hǔ chéng gǒu

  【成語故事】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典故】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后漢書·馬援傳》

  【釋義】畫老虎不成,卻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模仿不到家

  【近義詞】畫虎不成反類狗

  【示例】身已許君,復何吝惜,但恐畫虎成狗,致貽污謗。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

小學生成語故事5

  一、勞而無功

  是猶推舟子涉地,勞而無功。

  【釋義】“功”,功效。花了勞力卻收不到功效。形容白費力氣。

  【故事】孔子作為有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極力主張以仁義道德來治理國家,恢復過去周朝的禮制。他認為統治者只要用“仁義”來感化百姓,處理諸侯國之間的關系,恢復禮制,天下就會安定。為此他曾周游列國,向各諸侯國國君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并請他們采納。遺憾的是,他的那些政治主張并不像他的教學見解那樣受人敬佩和歡迎,到處碰壁。孔子的學生顏回便去問魯國一個叫太師金的官吏:“我的老師孔子到處游說,勸人家接受他的主張,可是到處碰壁。這次去衛國,你看情況會怎樣?”大師金搖搖頭說:“我看還是不行。現在戰亂四起,各國國君為爭地盤都在忙于打仗,對你老師的‘仁義道德’那一套非常反感,誰會去聽那些不合時宜的說教呢?如蔡、陳兩國就是如此。如果到衛國去游說,肯定不會有什么好結果。”太師金又舉例作進二步解釋:“船在水里是最好的運輸工具;車是陸上最好的運輸工具。如果硬要把船弄到陸上來運貨,那是白費力氣,勞而無功。你的老師要去衛國游說,好比是把船弄到陸上去運貨一樣,其結果,必然是勞而無功,可能還會招災惹禍。你們不要忘了去陳國的教訓,那時你們到陳國不是沒人理睬,而且七天弄不到飯吃嗎?”

  二、老牛舐犢

  愧無日禪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釋義】比喻父母愛子情深。

  【故事】三國時,曹操手下有位謀士叫楊修。一次,楊修隨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營扎寨。這時,楊修忽聽曹操說道:”雞肋,雞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說’:“丞相打算退兵了。”這樣,全營的人紛紛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曹操巡營時,看到這種情況,非常吃驚,便向士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楊修點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楊修的敏慧,同時也很嫉妒楊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他殺了。楊修死后,楊修的父親楊彪非常傷心,因思念兒子而日漸憔悴。曹操問他說:“楊公為什么會這般消瘦啊?”楊彪嘆氣說:“我自己覺得慚愧呀,我預先沒有料到我兒子會有這樣的結果,現在還有一種像老牛舔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子之心!”曹操聽后。十分感動,不免內疚。

  三、老生常談

  此者生常譚(談)。

  【釋義】老書生常講的話,沒有新的意思。比喻聽慣聽厭的話。

  【故事】三國時候,有個名叫管輅的人,從小勤奮好學、才思敏捷,光其喜愛天文。十五歲時,已熟讀《周易》,通曉占卜術,漸漸有了小名氣。日子一久,傳到吏部尚書何晏、侍中尚書鄧颶耳里。這天,正好是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兩個大官吃飽喝足后,鬧著無聊,便派人把管輅召來替他們占卜。管輅早就聽說這兩人是曹操侄孫曹爽的心腹,倚仗權勢,胡作非為,名聲很不好。他考慮了一會幾,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教訓他們一頓,滅滅他們的.威風。何雖一見管輅,就大聲嚷道:”聽說你的占卜很靈驗,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機會升官發財。另外,這幾天晚上我還夢見蒼蠅總是叮在鼻子上,這是什么預兆?”管輅想了一想,說:“從前周公忠厚正直,輔助周成王建國立業,國泰民安;現在你的職位比周公還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懼伯你的人卻很多,這恐怕不是好預兆。你的夢按照卜術來測,也是個兇相阿!”管輅接著又說:“要想逢兇化吉,消災避難,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賢們,發善心,行善事。”鄧颶一旁聽了,很不以為然,連連搖頭說:“這都是些老生常談,沒什么意思。”何宴臉上鐵青,一語不發。管輅見了,哈哈一笑:“雖說是老生常談的話,卻不能加以輕視啊!”不久,新年到了,傳來消息說何宴、鄧輅與曹爽一起因謀反而遭誅殺。管輅知道后,連聲說:“老生常談的話,他們卻置之不理,所以難怪有如此下場啊!”

  四、論功行賞

  漢五年,既滅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

  【釋義】“論功行賞”又“論功行封”表示評按功勞的大小,給予封賞。

  【故事】劉邦消滅項羽后,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接著,要對功臣們評定功績的大小,給予封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為贊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群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眾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時。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只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時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損失,怎么能讓一時的功勞凌駕在萬世的功勛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于是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許地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五、兩敗俱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聰明、講話幽默的人,名叫淳于,他知道齊宣王正準備要去攻打魏國。便去晉見齊宣王,說:「大王,您聽過韓子盧和東郭逡的故事嗎?韓子盧是天底下最棒的獵犬,東郭逡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狡兔。有一天,韓子盧在追趕東郭逡,一只在前面拼命的逃,一只在后面拼命的追,結果呢!它們兩個都跑到精疲力竭,動彈不得,全倒在山腳下死了。這個時候,正好有個農夫經過,便毫不費力地把它們兩個一齊帶回家煮了吃掉。」齊宣王一聽:「這跟我要去攻打魏國有什么關系呀?」淳于:「大王,現在齊國發兵去攻打魏國,一定不是能在短期內就可以打贏的。到頭來,雙方都弄成民窮財盡,兩敗俱傷,不但老百姓吃苦,國家的兵力也會大受損傷,萬一秦國和楚國趁機來攻打我們,那不是平白送給他們機會一并吞掉齊國和魏國嗎?」齊宣王聽了淳于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停止攻打魏國的計劃。

  后來,大家在形容二個能力差不多的人互相爭斗,不但誰也沒贏還彼此都受了傷,就說是“兩敗俱傷”。

小學生成語故事6

  魯陽揮日

  【注音】lǔ yáng huí rì

  【成語故事】傳說周武王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王,旌旗飄揚,殺聲四起,戰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魯陽公愈戰愈勇,敵人望風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魯陽公舉起長戈向日揮舞,吼聲如雷,太陽又倒退三個星座,恢復了光明,終于全殲了敵軍。

  【出處】酣湑半,八音并,歡情留,良辰征,魯陽揮戈而高麾,回曜靈于太清,將轉西日而再中,齊既往之精誠。 《文選·左思〈吳都賦〉》劉逵注:“此言酣飲與音樂……良辰之所以覺也。故追述魯陽回日之意,而將轉西日于中盛之時,以適己之盛觀也。”

  【解釋】指力挽危局。同“魯陽揮戈”。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挽救危局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魯陽揮日

小學生成語故事7

  1、沆瀣一氣

  唐僖宗時,有個叫崔沆的主考官,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由于兩人都姓崔,而他們的單名“沆”和“瀣”連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間水氣的“沆瀣”兩字,于是有人就開玩笑說他們是“沆瀣一氣”。

  沆瀣一氣:比喻彼此氣味相投。

  2、不自量力

  春秋時,弱小的息國與較大的鄭國相鄰。一次兩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出兵侵略鄭國,被鄭國軍隊打得大敗。當時有見識的人就認為息國不僅無理,而且還“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果然,沒有多久,息國就被楚國滅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

  3、樂不思蜀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后,由昏庸無能的兒子劉禪繼位。后來蜀國滅亡,劉禪投降司馬昭后被帶到洛陽,一次,司馬昭請劉禪飲酒,席間讓人表演了一些蜀國的娛樂節目。當時跟隨劉禪投降的蜀國人看后都產生了亡國的傷感,唯獨劉禪嬉笑自如。后來司馬昭問他是否懷念故國劉禪卻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比喻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

  4、從善如流

  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晉軍元帥欒書率軍前去救援。楚軍一見晉軍,就撤回去了。欒書于是轉而攻打依附楚國的蔡國。楚國急忙派出兩個縣的兵力,前來援救。這時,晉軍上下斗志高昂,準備迎戰楚軍。只有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勸欒書退兵,避開楚軍的鋒芒。欒書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后來晉軍趁楚軍回國之際,出兵攻克了蔡國。

  從善如流:比喻樂于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

  5、多難興邦

  春秋時,楚靈王為了稱霸,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說:“晉國地勢險要,戰馬多,而楚國又多災多難。我們完全用不著怕它。”他勸晉平公把眼光放遠點,同意楚靈王的邀請。“多難以固其國”后多作“多難興邦”。邦:國家。

  多難興邦:指多經困難,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團結奮斗,使國家強盛起來。

  6、買櫝還珠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7、守株待兔

  從前有個農夫,有一天在地里干活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田邊的樹樁上死了,他什么都不用做,白揀了一只兔子吃,很高興。

  從此,他就不再種田,干農活了,天天坐到樹樁上等兔子,結果就餓死了。

  寓意:不要把偶然的幸運,當成長久的依靠。

  8、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做事做人不忍急于求成,最終適得其反!

  9、天衣無縫

  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10、解衣衣人

  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11、一衣帶水

  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南史·陳后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12、不共戴天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

  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13、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14、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5、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16、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小學生成語故事8

  北宋時著名的學者程顥,世稱明道先生。他從小聰明青年時代在西京洛陽講學,非常有名氣。他的弟弟程頤也是著名的學者,經常講學,人們稱他們為“二程”。

  后來,他們的學說被朱熹繼承和發展,人們稱他們為“程朱學派”。程頤十六七歲的時候,非常喜愛打獵。后來他集中心思研究學問,便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獵了。有一次,他惋惜地對友人說:“打獵的.愛好我今后沒有啦!”

  有個名叫周茂叔的朋友聽到了這話,特地去對程顥說:“你說的話不一定就是如此。千萬不要說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愛打獵,而是把這種心思隱埋起來罷了。說不定哪一天這種心思萌發起來,你還是會像年輕時一樣,高高興興地去打一陣子獵的。”程顥對周茂叔的話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陣。

  周茂叔的這席話,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驗證。一次程顥外出歸來。在田野里見人打獵,頓時想起了打獵的樂趣,高興得手癢起來。但他忽然回憶起周茂叔說過的話,便硬是壓制了要打獵的欲望,徑自走回家去。

  小學生成語故事比賽文字稿本2:膠漆相投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雷義和陳重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

  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秀呀!”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么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于被解除了功名。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后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

  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么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

  后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堅固!

  小學生成語故事比賽文字稿本3:價值連城

  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上來得一塊玉璞(末經加工的玉,外包一層石質),拿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和大臣及玉匠看后說是石頭,并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

  武王繼位后,他又把玉璞獻給武王,結局同樣,又失去了右腳。文王繼位后,卞和不敢再獻玉了,就抱著玉在荊山下痛哭,直哭得眼里流血。

  文王派人問其原因,他說:我傷心的主要是你們把玉認作石頭,把好心認為是欺詐。文王命人把玉璞鑿開,里面果然是一塊質量極高的玉,被作為國寶珍藏起來,人稱和氏璧。

  后來這紙璧落到趙惠王手里,秦昭王要用15座城換取。從此以后,人們就把極有價值的東西稱為價值連城。

小學生成語故事9

  成語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做成還能增加小朋友的表演欲望。

  小學生成語故事劇本篇一

  狐假虎威

  場景1:兩位公子繼續前進,一位公子對另一位公子說:“仁兄”“賢弟”(兩人互做抱拳鞠躬狀)前面一片百畝森林,讓我們一起去探個虛實。(配音樂〈敢問路在何方〉)

  旁白:在茂密的大森林里,老虎是最兇猛的動物,大家都叫它森林之王。它每天要吃掉好多的小動物。一天,它碰到了一只狐貍,狐貍剛要溜走,就被老虎捉住了。

  場景2:老虎昂首挺胸的在森林里巡視,(音樂〈兩只老虎〉+舞蹈) 遠處妞妞的走來了一只狐貍(狐貍的快板:我的名字叫狐貍、美麗動人有詭計、花言巧語是長相、老虎前面我神奇)。

  狐貍見到了老虎馬上殷勤的跑了過去和老虎打招呼“虎哥、虎哥,好久不見都想死我了”,狐貍依偎在老虎身邊,曖昧的給老虎整理毛皮,給老虎擇虱子,對老虎說:“虎哥你是森林之王——”,沒等狐貍說完,老虎一把把狐貍抓住,狐貍掙扎了幾下,見無法逃脫就轉了下眼珠,

  旁白:狡猾的狐貍看見自己無法逃脫,就耍了個花招。它對老虎說:“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來管理所有動物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地會懲罰你的。要是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害怕我。”老虎聽完狐貍的話,有點相信了,決定跟著狐貍去看看。

  場景3:狡猾的對老虎說:“你怎么敢吃我?我是天帝派來管理所有動物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地會懲罰你的。要是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面走一

  趟,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動物都害怕我。”老虎聽完了狐貍的話,摸了摸腦袋,傻胡胡的跟著狐貍身后走。狐貍偷偷的笑著。

  旁白:森林里的動物們,看見一只狐貍走過來,后面還跟著一只張牙舞爪的大老虎,都嚇得要命。老虎一看,不知道動物們怕得是它自己,以為真是被狐貍嚇跑的,就相信了狐貍的話。它怕狐貍懲罰自己,也慌忙逃走了。

  場景4:

  小豬出場(〈豬之歌〉片段)邊唱邊做動作。 小貓出場(〈波思貓〉片段)

  小動物見到了老虎各個嚇得瑟瑟發抖,做驚恐狀。老虎一臉的警鄂(用手放在嘴角做警鄂不解狀)狐貍得意洋洋(用眼左右環顧)。小豬趕緊跪安,貓連連作揖。老虎見狀“敖”的一聲逃走了。

  小學生成語故事劇本篇二

  望梅止渴

  旁白: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打仗,天氣炎熱得出奇,熱得透不過氣,士兵紛紛暈倒,(做暈倒狀),曹操見狀十分心急。

  場景:一隊人馬從遠處走來,曹操騎著高頭大馬,士兵們東倒西歪的走著,不時倒下。曹操見狀雙手拖須搖頭狀“哇哇哇呀,這可如何是好呀?”他叫來了向導,坐在馬上俯身問:“這附近可有泉水?”向導彎腰抱拳道:“在山的那一邊,要走很遠才能到”。曹操騎在馬上歪著腦袋想了想,(食

  指在腦旁做纏繞狀)。他用鞭子拍馬屁股,跑馬步到前面,揮鞭指向前面,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楊梅樹林,樹上長滿了又大又好吃的.楊梅,我們快點趕路吧”。士兵們一聽馬上從地上起來,跟著曹操退場了。(配音樂〈劃大船〉片段)

  旁白:眼下一滴水都沒有,大家快渴死了怎么辦呢?他立刻叫來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有沒有水呀?”向導搖頭。曹操想了一個好主義,對士兵說:“前面有一大片楊梅樹林,樹上長滿了又大又好吃的楊梅,我們快點趕路吧,繞過這座山就到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嘴里已經吃上了楊梅,好象不那么渴了,走路都有勁了。

  小學生成語故事劇本篇三

  聞雞起舞

  旁白:《聞雞起舞》

  西晉的名將祖狄在年輕的時候就立志報效國家,他每天讀書習武,從不浪費時間。一天早晨,天還沒亮,祖狄就被雞叫聲吵醒了。

  場景1:天微亮,一只驕傲的大公雞慢慢的抬起了頭,緩慢的將身體抬了起來。一條腿(夸張)的從雞窩里邁了出來(動作慢而夸張)另一只腿也跨出了雞窩。慢慢地慢慢的伸展看了翅膀(動作夸張、緩慢),大公雞慢慢昂起了頭,抬起了下額。高高挺起了胸膛,喳喳著翅膀,在場地內精神的渡來渡去。

  加上配音數來寶:我公雞喔喔起得早、舒展羽毛我伸伸腰、一日之計在于晨、清清喉嚨我來歌唱、喔喔喔 喔喔喔 (公雞邊打鳴邊伸長了脖子左面叫三下右面叫三下)。

  旁白:他立刻起身,穿衣、習舞,由于祖狄的勤奮,后來他當上了奮威將軍,為國家立下了許多的大功。

  場景2:相公側窩躺在床上睡覺,忽聽得雞叫三聲,騰的從床上坐了起來,(“這公雞的叫聲是在催促我早早起來,練舞呀!)立刻下床、穿衣、洗臉(配京劇:《賣水》),抄起寶劍前往園內開始練箭(配《精忠報國》片段)。

  小學生成語故事劇本篇四

  刻舟求劍

  兩位相公相約出游、踏青,兩人手持折扇一搖三擺,左看看、右瞧瞧,忽然見前面有條河擋住了去路。正在范疇之時,忽然間得遠方漂來一架小舟,漁夫朝兩位相公擺手示意并招呼道:“兩位公子,可問是否打船地否?本船乃花冠20xx年最新配置,安裝了倒船雷達和GPS定位系統,每公里起步價8元”。兩位公子坐上了船,一位公子說:“我們要報銷的”。

  船在河中行駛著,突然公子的寶劍掉到了河里,他高聲叫船夫停下船,船夫著急的向水里張望,另一位公子則不著急的搖了搖頭、擺擺手說;“沒關系、沒關系”,然后用超大的鋦子鋸船在船上做記號。(配音樂《就算了吧 》 )

  旁白:船到江心時一個不小心,他把心愛的寶劍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幫他撈箭,可是這個楚國人不慌不忙,把掉劍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說:“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說吧!”船靠岸后,他才請船夫從他刻了記號的船邊下水,替他打撈寶劍。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寶劍掉到了水中就不會再移動。就算船夫潛水的本領再高,又怎么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劍呢?

小學生成語故事10

  李郭同舟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貧寒,但他積極好學,到處游學。游學到洛陽見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歡與他交往,一時傳為佳話。后來郭太要回家,京師很多學者來送行,郭太只與李膺兩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說他們像一對神仙。

  【出處】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貧賤……乃游于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師。后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后漢書·郭太傳》

  【解釋】以之比喻知已相處。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李郭同船、李郭仙舟

  【同韻詞】覆水難收、才學兼優、顯微闡幽、華屋山丘、老氣橫秋、含垢包羞、豆分瓜剖、飲谷棲丘、終身之憂、替古人耽憂、......

  【成語舉例】一時門外瞻望顏色,伺侯車騎者弱項肩累跡,幾如荀陳會坐,李郭同舟。東漢風流,再見今日也。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

小學生成語故事11

  成語故事—滔滔不絕,出自于五代后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注音】tāo tāo bù jué

  【典故】張九齡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五代后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

  【釋義】滔滔:形容流水不斷。象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用法】作狀語、定語;形容話多

  【成語故事】“滔滔不絕”也作“滔滔不竭”。這個成語出自五代后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做張九齡,以善于言談而出名。他見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并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后來由于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滔滔不絕”形容談起話來或與人辯論,話語有如滾滾流水,連續不斷。

  【示例】斡離不得汪豹獻了李劉隘口,無人阻當,滔滔不絕,把十萬大兵盡數渡了黃河。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回

小學生成語故事12

  詩人李白是唐朝有名的詩人。據說他年輕的時候,讀書進步得很慢,他心里就不耐煩起來。有一天,他出門去玩兒,看見一個老婆婆蹲在小溪旁邊,拿著一根鐵棒在石頭上磨。詩人李白覺得很奇怪,就問:“老婆婆,你這是干什么?”老婆婆頭也不回,一邊磨她的鐵棒,一邊回答說:“我在磨繡花針!”詩人李白更奇怪了,又問:“這么粗的鐵棒,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婆婆說:“我今天磨,明天磨,鐵棒只會越磨越細,哪怕它磨不成繡花針!”詩人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心里像開了竅。他從此刻苦用功,果然成了一個很有文才的人。

  “磨杵成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小學生成語故事13

  1、專心致志

  古時候有個圍棋高手,名叫秋,人們稱他弈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好學,棋藝提高很快;另一個雖然也天天聽課,但很不專心。他看著老師,心里卻想著天上有沒有大雁飛來,老師的話一句也沒聽進去,棋藝自然也沒有絲毫提高。

  [注釋]致:盡,極。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專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時候,有個叫馮相的官員。有一天,他穿著一雙新靴子走進辦公的衙門。一個同僚問他:“您買這雙新靴子花了多少錢?”他抬起一只腳說:“九百。”那個同僚驚奇地說:“怎么我這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馮相又抬起另一只腳說:“這只也是九百。”滿屋的人都大笑起來。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時都大笑起來。

  3、雙管齊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璪,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張璪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干虬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張璪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涂,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注釋]管:指筆。

  [提示]比喻兩件事情同時進行。

  4、栩栩如生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做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美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襄王聽了莊辛的話,感到十分振奮,封他為陽陵君,采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注釋]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

  [提示]形容文學、藝術作品對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現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樣。

  5、胸有成竹

  宋朝有個著名的.畫家叫文與可,特別擅長畫竹子,他畫的竹子栩栩如生。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種了許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細觀察竹子的形態和變化。所以每次要畫竹子時,他的胸中就已經有了十分生動、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釋]成:現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準備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時,有個人叫陳堯咨,他一箭射斷了一根細樹枝。正在自鳴得意時,旁邊一個賣油的老翁把一枚銅幣放在油葫蘆口上,舀了一勺油從高高的地方倒下來,油從銅幣的小孔里穿過,

  [提示]指做事情熟練了,就會掌握竅門。

  7、水滴石穿

  從前,有個廉潔的縣官,他審問一個拿了公家一枚銅錢的倉庫管理人。那人說:“不就是一枚銅錢嗎?”他提筆寫下一行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說,一天偷一枚銅錢,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繩鋸木頭,木頭也會斷;水珠天天滴在石頭上,石頭也會被滴穿。

  [提示]比喻雖然力量小,只要堅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難辦到的事來。也作“滴水穿石”。

  8、百發百中

  在楚國的一個練武場上,許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個射箭能手養由基,連續幾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說:“射中靶心,還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那還差不多。”養由基站穩腳步,張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樹葉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釋]發: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擊技術非常高明。

  9、無價之寶

  戰國中期,魏國有一個農民在地里耕作時,得到一塊一尺見方的玉。他把玉獻給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鑒定,老玉工說:“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塊罕見的寶玉。”魏王問:“這塊玉值多少錢?”老玉工說:“有錢也買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價,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賞了獻玉的人。

  [提示]指極其稀有的珍貴物品。

  10、畫龍點睛

  南北朝有個畫家叫張僧繇。傳說他在一所佛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畫眼睛。大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龍會飛走的。”人們以為他說大話。他只好為兩條龍畫上眼睛。立時雷電破壁,兩條龍騰空而去,墻上只剩下沒有眼睛的兩條龍。

  [提示]比喻作文或講話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會使內容更精辟有力。

  11、畫蛇添足

  戰國時,楚國一座寺廟的主人,送給看守廟宇的幾個人一壺酒。人多酒少,不夠喝。有人提議,誰先畫完一條蛇,這壺酒就歸誰。大家贊同,畫了起來。一人先畫好了,看別人還在畫,他又給蛇畫了四只腳。這時,另一個人也畫好了,那人說:“沒有腳,你畫的不是蛇。”說完就把酒喝了。

  [注釋]足:腳。

  [提示]比喻多此一舉,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壞。

  12、事半功倍

  戰國中期,戰亂頻頻,民不聊生。孟子對學生說:“當年周文王施行仁政,僅以方圓一百里為基礎,步步為營,就打敗了商紂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也能這樣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能結束戰亂統一全國。”

  [提示]比喻費力小,收效大。與“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載難逢

  唐朝時,韓愈因為反對將佛祖釋加牟尼的遺骨供奉在皇宮中,被貶了官職。后來,他向唐憲宗上了奏章,建議在東岳泰山舉行祭天大典,還請求皇上讓他參加這個儀式,說這是千年也

小學生成語故事14

  曠日持久

  【荒廢時間,拖延很久,比?做事拖延時間很長。例﹔很多博士論文經過曠日持久的努力才終于完成的。】

  戰國時,燕國攻打趙國。趙惠文王打算割讓三座城池給齊國,要求齊國派名將田單統帥趙軍,抵御燕軍。趙國大將軍趙奢不同意,他說﹔”難道趙國就沒有人能領兵了嗎﹕仗還沒打,先失三城,那怎么行﹖”趙奢又說﹔”田單即使肯來,也可能敵不過燕軍,那就白請他來了。倘若田單真有本領,也未必肯為趙國出力,因為如果趙國強大起來,對齊國的霸業不是很不利嗎﹕”趙奢最后說﹔”田單要是來了,他必定要把趙國栓在戰場上,荒廢時間,拖延不決,幾年之后,會把趙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殆盡,后果不堪設想﹖”

  但是,趙惠文王不聽趙奢的'勸告,還是請了齊國的田單做趙軍的統帥。結果,不出所料,拖了很長時間,付出了很大代價,卻沒有取得勝利。出自《戰國策》

小學生成語故事15

  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俘虜。勾踐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被釋放回國后,他發誓要報仇血恨。為激勵斗志,他睡在柴草上,還在旁邊掛了一個苦膽,每天都要嘗一嘗膽的苦味。經過長期準備,越國終于打敗了吳國。

  [注釋]薪:柴草。膽:苦膽。

  [提示]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小學生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小學生成語故事04-19

小學生勵志成語故事大全04-12

膠漆相投的小學生成語故事04-13

《奮不顧身》的小學生成語故事12-07

小學生成語故事秦晉之好12-07

成語故事02-03

經典成語故事01-04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經典成語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