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古代著名成語故事 推薦度:
- 妄自尊大著名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著名的成語故事
著名的成語故事1
黔驢技窮
在一個熱鬧的街市上,到處人聲鼎沸,街道上各種各樣的商店的大門,在人潮的對比下,顯得格外小。
一個蛋糕店,門口的隊伍已經(jīng)排得很長了,似乎是最受歡迎的。每一個從這家店里出來的顧客,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微笑,有的手上還拎著“戰(zhàn)利品”,向還在排隊的人們炫耀,有的在走出店門的時候就開始吃了,看得排隊的人們口水直流。這家蛋糕店的老板——劉凌,是一個只會做面包的人,很死板、只會循規(guī)蹈矩,不懂來一點新花樣的人,但因為他做蛋糕很有經(jīng)驗,所以做出來的蛋糕很好吃,雖然樣子沒新意卻還是被很多人喜歡。當(dāng)然,他還不至于不知道招人幫忙做,因為客人太多,他個人肯定忙不過來。
經(jīng)過半個月的訓(xùn)練,學(xué)徒們都熟悉了工作流程,開始工作了!然而,在學(xué)徒中,卻有一位“不速之客”——她就是這家店左對面的大蛋糕店的.老板:雪晴。為什么她會在這?因為這家店搶了她的生意,她是來深入觀察的,她想:只要深入觀察到他家蛋糕的不足之處,就可以針對這個缺點來大作文章,擊垮他,那我就是贏家!于是雪晴,每天第一個到蛋糕店報道,一有和廚房有關(guān)的工作就搶著做,想在廚房找到一點“蛛絲馬跡”。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這天雪晴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秘密。這天,雪晴依然和平時一樣早早地來到了蛋糕店里,正好碰到劉凌在和面,她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好機(jī)會,可是不能表現(xiàn)得太異常,就假裝在打掃衛(wèi)生,在她正準(zhǔn)備慢慢移動到劉凌旁邊的時候,劉凌剛好喊住了她。雪晴疑惑地轉(zhuǎn)過頭,他先朝門口瞄了瞄,確定暫時沒人來后,才神秘兮兮地說:“我看你最近非常努力,就告訴你一個可以讓蛋糕變得好吃的秘方……”就這樣,雪晴知道了他的“歪門邪道”。在當(dāng)晚,雪晴回到家后,寫了一封挑戰(zhàn)信,并明確規(guī)定只能用傳統(tǒng)的方法來做蛋糕,輸了的人必須退出蛋糕界,離開這個小鎮(zhèn)。寫好信后,差人送到了劉凌的手中,并告訴他,如果不來就把秘方的事說出來,讓他顏面無存,聲名狼籍,從此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第二天,劉凌無奈應(yīng)戰(zhàn),可是他只會用那個“歪門邪道”,離開了秘方,他就做不出美味的蛋糕。結(jié)果可想而知,雪晴贏了比賽,劉凌只好遵守規(guī)則,退出蛋糕界,離開了這個小鎮(zhèn)。
著名的成語故事2
【成語故事】: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jìn)士之后,被任命為應(yīng)城縣令,后來升為監(jiān)察御史。
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價錢強(qiáng)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謙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fā)他。因為證據(jù)明確,朝廷不好公開庇護(hù)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diào)出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fù)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fù)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dāng)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應(yīng)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膽而不畏強(qiáng)權(quán),致力報效國家。
著名的`成語故事3
(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只淺井的青蛙見到一只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jìn)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jìn)去,石膝已經(jīng)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
【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jīng)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歡有知識才干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yuǎn)的地方風(fēng)塵仆仆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xué)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dāng)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后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并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zhuǎn)述給魯哀公聽。
然后,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于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zhǔn)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qū)︳敯Чf:“他早已走了。”
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車夫向魯哀公轉(zhuǎn)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jìn)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biāo)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么兩樣呢?
(三)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jī)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yuǎn)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jìn)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tuán),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yuǎn)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fā)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于與盾者,譽(yù)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yù)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yīng)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盾”,古代用來保護(hù)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dāng)縣令。當(dāng)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rèn)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xiàn)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fā)現(xiàn)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rèn)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乘崖當(dāng)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xiàn)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六)東施效顰
【典故】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zhǔn)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于是也學(xué)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后,趕緊關(guān)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yuǎn)遠(yuǎn)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jié)果只給后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七)臥薪嘗膽
【典故】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jīng)常打仗,有次吳王領(lǐng)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后傷重而亡。吳王死后,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后,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zhàn),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準(zhǔn)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并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后答應(yīng)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rèn)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于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墳?zāi)购宛B(yǎng)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yù)測的相合,夫差認(rèn)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于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后,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jīng)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于由弱國變成強(qiáng)國,最后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出處】
源于《史記專項王勾踐世家》
【釋讀】
后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臥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qiáng)。
(八)夜郎自大
【典故】
漢朝的時候,在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家,它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chǎn)更是少得可憐。但是由于鄰近地區(qū)以夜郎這個國家最大,從沒離開過國家的夜郎國國王就以為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天,夜郎國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說:“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yōu)榱擞蠂醯男囊猓谑蔷驼f:“當(dāng)然是夜郎國最大啰!”走著走著,國王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說:“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天底下沒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來,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又問:“我認(rèn)為這可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川了。”部下們?nèi)匀划惪谕暬卮鹫f:“大王說得一點都沒錯。”從此以后,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jīng)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一聽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個小國家,竟然無知的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卻沒想到后來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又無知的國王因為不知道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只和漢朝的一個縣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釋讀】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聞而又妄自尊大。
(九)愚公移山
【典故】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zhǔn)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里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rèn)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yuǎn)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直到換季節(jié)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后,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dǎo),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么挖不平呢?”
當(dāng)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
《列子·湯問第五》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認(rèn)為不能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
【釋讀】
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jìn)行斗爭。
(十)熟能生巧
【典故】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咨的人,箭術(shù)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驕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領(lǐng)。“哈,哈,哈,我的箭術(shù)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了,我們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咨那兒學(xué)得箭術(shù)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有一天陳堯咨帶著徒弟在院子里練習(xí)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咨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fā)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咨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么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并不叫好。
陳堯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嗎?”“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shù)罷了,并沒有什么了不起。”“老頭兒,你說的是什么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shù),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shù)的確平常的很,沒什么值得夸贊的。”“老頭兒,聽你這么說好象很內(nèi)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么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lǐng)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看了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zhǔn)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xì)細(xì)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里。倒完之后,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咨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shù)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咨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xí)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術(shù)。后來他的人品和箭術(shù)一樣好.
【釋讀】
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學(xué)苦練掌握規(guī)律,就能找出許多竅門,干起來得心應(yīng)手。
著名的成語故事4
盲人瞎馬
“成語是我國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yuǎn)的故事。”老師笑盈盈地說,“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成語故事。同學(xué)們你們知道哪些成語故事呢?我們分小組來說一說。”
“揠苗助長、畫龍點睛、掩耳盜鈴……”杜琪琪一口氣講了好多。
姜董軒不甘示弱,像掃射般從嘴中蹦出:“葉公好龍、刻舟求劍、指鹿為馬……”
…………
幾輪結(jié)束后,舉手的同學(xué)越來越少,大家都已彈盡糧絕。這時,話癆李俊暉站起來:“盲人摸象、盲人瞎馬……”
“停!有‘盲人瞎馬’這個成語嗎?”老師疑惑地問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xué)們像炸開了鍋,有的說:“我們只聽說過盲人摸象,有誰聽說過盲人瞎馬呀!”“就是,就是。”“李俊暉,是你自創(chuàng)的吧!”……雖然李俊暉奮力爭辯,可是同學(xué)們?nèi)匀徊幌嘈牛械奈ǹ痔煜虏粊y的趁機(jī)瞎起哄:“對對對,還有盲人瞎狗、盲人瞎牛……”
這時,老師咳嗽了兩聲,同學(xué)們立馬都坐好了,教室又安靜了下來。老師問道:“你能說說盲人瞎馬是什么意思嗎?”“老師,意思我記不清了。可真有‘盲人瞎馬’,我是在《成語故事大全》上看到的。”李俊暉帶著一臉的委屈坐了下來。老師說:“我下課去查一查,現(xiàn)在大家都坐好上課。”
下課了,同學(xué)們都圍到李俊暉座位旁,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盲人瞎馬”。李俊暉仍然堅持有這個成語,急得都快哭了,可同學(xué)們依然覺得這是個笑話。
上課了,老師快步走進(jìn)教室,清了清嗓子,鄭重地說:“今天我要感謝李俊暉同學(xué),感謝他使我學(xué)到了一個新的成語——盲人瞎馬。”聽了這話,同學(xué)們有的瞪眼,有的張嘴,有的向李俊暉投去了贊許的目光,有的.在心里為他點贊……
回到家,我翻看《成語全書》,果然有“盲人瞎馬”這個成語。它的意思是這樣的:盲人騎馬走路,比喻情況危險或不了解情況就盲目行動。是啊!我們決不能盲人瞎馬,遇到陌生的事物,要在了解情況后再行動,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大笑話。
著名的成語故事5
力大如牛
在中國的某個偏遠(yuǎn)地域,有一座山,叫漢堡山,山上有一大片樹林,叫叉子林。樹林里有一個村莊,房子星羅棋布,特別漂亮,里面住著許多人家。這個村莊有一個漂亮的名字,叫美食村。村里的人都復(fù)姓“吃貨”,有一個女子獨住村東,貌美如花,獨姓“牛”——牛姻茹。她性子潑辣,力氣很大,喜歡惹事,一口氣能干翻十來個比他高大三倍的吃貨壯漢!力氣大得令人難以置信!
有一回,她家因為十來個月沒有交水費電費,害得半個村子的人和水電局一塊來催債:咱們村子現(xiàn)在搞改革,要求人人守法,要是人人都像你這樣,別人怎么過,你想過沒有啊?牛姻茹感到很冤枉,自己明明上次交費時,連著今年的全交了,為什么還說她欠費?水電局的人可厚顏無恥了:我以為那是給我的補(bǔ)貼費,自己花光了!快交錢,不然我們對你不客氣了!說罷就要動手。牛大姐一下子把他們?nèi)慷几煞恕#ù颂幨÷砸蝗f字)
從那以后,再沒什么人敢因為牛姻茹的姓與眾不同而對她不好了,可還是被一些可惡的人冷落。牛姻茹十分生氣,腳狠狠地跺在地上,大吼:啊,我實在受不了你們啦!
這一跺可不得了,把漢堡山表面的石頭全跺蹋了;這一吼更不得了,把林子里的.樹皮全吼裂了。這下,漢堡山全是真的漢堡,叉子林全是真的叉子。人們怎么吃漢堡都吃不完,怎么用叉子也用不盡。
村民們高興極了,因為“美食村”終于實至名歸,大伙也總算對得起“吃貨”這個復(fù)姓了!大家把牛大姐供了起來,說她是美食之神。當(dāng)然,從此以后再也沒有人笑她的姓了。
沒多久,村里還流傳出了一個成語——力大如牛,形容力氣特別大的人就像牛大姐一樣。牛大姐“啪”地給了創(chuàng)造這個成語的人一記耳光:老姐的本事啊,可是無人能敵,知道不?我的力氣,可是全世界最大的,別人都無法相提并論!可是人們還是改不了使用這個成語的習(xí)慣。時間長了,牛姻茹也只好認(rèn)了。從此以后,“力大如牛”這個成語便傳出美食村,傳遍了全中國!
著名的成語故事6
濫竽充數(shù)
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它講述了齊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幾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要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官府給他的待遇和那幾百人一樣。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湣王(田地)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一個一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逃跑了的故事。故事中的`南郭先生不懂裝懂,混吃混喝,沒有真正的本領(lǐng),而到了展現(xiàn)實力之時,就只能落荒而逃。南郭先生非常狼狽也非常狡猾,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存在著這些類似的事情。
相信大家都有過校園生活吧,而這當(dāng)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背書了。今天老師讓同學(xué)們背書之前,說:“還有誰沒會背的站起來!”聽到這話,同學(xué)們立刻感到了不安,有的人臉色蒼白,有的人低頭不語,但卻沒有人站出來。因為他們害怕老師有什么懲罰。老師望了一眼我們,然后讓大家一起來背誦,當(dāng)然會背的人就很放松,大聲背誦起來;而有些人就只是靠嘴型,但什么話也沒有說出來,裝作很會的樣子,連老師也滿意的點了點頭。“小華,你起來為大家背一遍。”老師瞟了一眼小華,說道。只見小華滿臉通紅,“唰”的一下站了起來,像個木頭人,動都不敢動。老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不動聲色,又叫了小剛、小明等人。你猜怎樣?叫一個中一個——都不會背!頓時間,班里炸開了鍋,只有老師和他們幾個人不言語。見此情形,全班安靜了下來。老師開了口:“同學(xué)們,這節(jié)課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不能不懂裝懂,像濫竽充數(shù)里的主人公南郭先生一樣,但最終還是會原形畢露,希望大家下次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這一次如果你們不撒謊,我不會罵你們也不會懲罰你們,而你們不誠實,欺騙別人,欺騙自己,這和南郭先生有什么區(qū)別!站著的同學(xué)把課文抄一遍!”
講到這里,相信大家明白了吧,只有你真正的擁有真才實學(xué),才能有成就,不要做南郭先生一樣的小人。當(dāng)你有“隨便混混”這樣的心理之時,不如想一想濫竽充數(shù)中南郭先生的教訓(xùn)!
著名的成語故事7
自相矛盾
一個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來到一個人流如潮、車水馬龍的鬧市區(qū)搶攤位。這兒有的賣美味的小吃;有的賣漂亮的飾品;有的賣精美的衣服……
這個楚國人來到一個人多的地方。把自己手中的盾高高地舉過頭頂,瞇縫著眼睛,撅著嘴,挺著個大肚子,像一位凱旋而歸的大將軍,吆喝道:“大家快來瞧一瞧,看一看嘍!我這個盾堅固得很,無論什么矛都戳不破它。如果有假,不要錢,我免費送給你。心動不如行動!快來試一試吧!“他話音剛落,就用手敲了敲手中的.盾,盾發(fā)出了“哐哐哐”的聲音。
緊接著,楚國人放下盾,用一只腳挑起了一根長矛,又用手敏捷地抓住了它,迅速地像轉(zhuǎn)風(fēng)車一樣把手中的矛轉(zhuǎn)了起來。這時,他就像是一個會耍雜技的演員在舞臺上擺弄著刀槍,又仿佛是孫悟空正在耍弄著自己的金箍棒。這個楚國人夸口說道:“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么樣的盾它都能戳穿,保證你帶著它上戰(zhàn)場,會把敵人殺個片甲不留!”說完,舞著矛往地上戳,地上立刻出現(xiàn)了幾個洞。
一個圍觀的人想:這個人太會吹牛了吧!說話前后矛盾,讓我去殺殺他的威風(fēng)!他走過去,拍了拍這個人的肩膀問這個楚國人:“喂,老兄,那你覺得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是怎么樣的結(jié)果呢?”
這個楚國人扭過頭去,眼珠轉(zhuǎn)了轉(zhuǎn),咬了咬嘴唇,冒出了一身冷汗,結(jié)結(jié)巴巴地會答道:“我的盾……哦不,我的矛……不不不……”頓時,所有圍觀的人都笑了起來。
這時,又有個路人對這個楚國人說:“我送你一句話:地上的牛為什么在天上飛?因為啊!你在地上吹!”笑聲布滿了鬧市區(qū)。
著名的成語故事8
【成語故事】:
“寸木岑樓”成語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樓”變化來,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國的人向孟子的學(xué)生屋廬子問禮與食哪個重要的問題,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
隨后,這位任人便一本正經(jīng)地說道:“要是按著那些禮節(jié)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餓、甚至餓死;如果不按著那些禮節(jié)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要按著禮節(jié)去行事嗎?再有,假如按照親迎禮,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親迎禮,就能得到妻子,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這一問,屋廬子沒有答出來。第二天,便去鄒國,轉(zhuǎn)告了老師孟子。
孟子聽后,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么困難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頂端的高樓還要高。說金子比羽毛重,但是,豈能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的`羽毛還要重?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xì)節(jié)相比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xì)節(jié)相比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著吃的,那么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鄰的墻去摟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著妻子,那么他會去摟抱嗎?”
后人用“寸木岑樓”成語來比喻差距懸殊。
著名的成語故事9
【成語故事】: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xué)家。
他兩歲時就死了父親,不久他的母親又死去。幼時依靠他哥哥韓會和嫂嫂鄭夫人過活。韓會有一個嗣子(韓愈次兄介之子,出繼與長兄為嗣)叫老成,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紀(jì)比韓愈小一點。后來韓會四十二歲的時候,因宰相元載的事,貶為韶州刺史,不到幾個月就病死在韶州,這時韓愈只有十一歲,十二郎也很小。韓愈雖然有三個哥哥(會、弁、介),但都很早離開了人世。這時,繼承祖先后代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兩個人,零丁孤苦,沒有一天離開過。韓愈十九歲時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時間中,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當(dāng)他正打算西歸和十二郎永遠(yuǎn)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不幸十二郎就在這時死去了。韓愈知道了這消息,悲痛欲絕,寫了一篇祭十二郎文,叫建中備了一些時下的物品從老遠(yuǎn)的地方去致祭他。這篇祭文,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伸成天涯海角這句話,用來比喻極其遙遠(yuǎn)的地方。
【著名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著名的成語故事06-25
古代著名成語故事06-07
妄自尊大著名成語故事11-28
經(jīng)典名著名言12-09
林清玄的著名經(jīng)典美文12-09
古代著名經(jīng)典詩句12-03
著名勵志座右銘12-03
蘇軾著名的詩句12-07
著名勵志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