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

時間:2022-11-06 03:49:46 高考物理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1

  一、三種產生電荷的方式: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

  1、摩擦起電:

  (1)正點荷:用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

  (2)負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

  (3)實質:電子從一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

  2、接觸起電:

  (1)實質:電荷從一物體移到另一物體;

  (2)兩個完全相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后電荷平分;

  (3)、電荷的中和:等量的異種電荷相互接觸,電荷相合抵消而對外不顯電性,這種現象叫電荷的中和;

  3、感應起電:把電荷移近不帶電的導體,可以使導體帶電;

  (1)電荷的基本性質: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2)實質:使導體的電荷從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

  (3)感應起電時,導體離電荷近的一端帶異種電荷,遠端帶同種電荷;

  4、電荷的'基本性質:能吸引輕小物體;

  二、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被創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轉移過程中,電荷的總量不變。

  三、元電荷:一個電子所帶的電荷叫元電荷,用e表示。

  1、e=1.6×10-19c;

  2、一個質子所帶電荷亦等于元電荷;

  3、任何帶電物體所帶電荷都是元電荷的整數倍;

  四、庫侖定律:真空中兩個靜止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跟它們所帶電荷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之間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電荷間的這種力叫庫侖力,

  1、計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

  2、庫侖定律只適用于點電荷(電荷的體積可以忽略不計)

  3、庫侖力不是萬有引力;

  五、電場:電場是使點電荷之間產生靜電力的一種物質。

  1、只要有電荷存在,在電荷周圍就一定存在電場;

  2、電場的基本性質: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靜止、運動)有力的作用;這種力叫電場力;3、電場、磁場、重力場都是一種物質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2

  1621年,荷蘭數學家斯涅耳找到了入射角與折射角之間的規律——折射定律。

  1801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成功地觀察到了光的干涉現象。

  1818年,法國科學家菲涅爾和泊松計算并實驗觀察到光的圓板衍射—泊松亮斑。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種電磁波;1887年,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光是一種電磁波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愛因斯坦還提出了相對論中的一個重要結論——質能方程式。

  公元前468-前376,我國的墨翟及其弟子在《墨經》中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平面鏡和球面鏡成像等現象,為世界上最早的光學著作。

  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斐索首先在地面上測出了光速,以后又有許多科學家采用了更精密的方法測定光速,如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的旋轉棱鏡法。(注意其測量方法)

  關于光的本質:17世紀明確地形成了兩種學說:一種是牛頓主張的微粒說,認為光是光源發出的一種物質微粒;另一種是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動說,認為光是在空間傳播的某種波。這兩種學說都不能解釋當時觀察到的全部光現象。

  物理學晴朗天空上的兩朵烏云:①邁克遜-莫雷實驗——相對論(高速運動世界),②熱輻射實驗——量子論(微觀世界);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物理學的'三大發現:X射線的發現,電子的發現,放射性的發現。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有兩條基本原理:①相對性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一切物理規律都是相同的;②光速不變原理——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一定是c不變。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能量子假說:物質發射或吸收能量時,能量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就是一個最小的能量單位,即能量子;

  激光——被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為解釋物體熱輻射規律提出:電磁波的發射和吸收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把物理學帶進了量子世界;受其啟發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規律,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康普頓效應,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說明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同時適用于微觀粒子)

  1913年,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成功地解釋和預言了氫原子的輻射電磁波譜,為量子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大膽預言了實物粒子在一定條件下會表現出波動性;

  1927年美、英兩國物理學家得到了電子束在金屬晶體上的衍射圖案。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相比,衍射現象影響小很多,大大地提高分辨能力,質子顯微鏡的分辨本能更高。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3

  記錄自由落體運動軌跡

  1.物體僅在中立的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理想化模型)。在空氣中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過程中空氣阻力的影響,與物體重量無關。

  2.伽利略的'科學方法:觀察→提出假設→運用邏輯得出結論→通過實驗對推論進行檢驗→對假說進行修正和推廣

  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1.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初速度為0的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常量,稱為重力加速度(g)。g=9.8m/s?

  2.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其大小隨著緯度的增加而增加,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減少。

  3.vt?=2gs

  豎直上拋運動

  處理方法:分段法(上升過程a=-g,下降過程為自由落體),整體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

  位移公式:h=v0t—gt?/2

  2.上升到點時間t=v0/g,上升到點所用時間與回落到拋出點所用時間相等

  3.上升的高度:s=v0?/2g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4

  1.力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于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旱厍虮砻鍳=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于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①直接接觸;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垂直于面;

  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于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于過接觸點的公切面。

 、倮K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桿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桿。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的大小和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F=kx。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它只與彈簧本身因素有關,單位是N/m。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5

  (1)極性分子之間

  極性分子的正負電荷的重心不重合,分子的一端帶正電荷,另一端帶負電荷。當極性分子相互接近時,由于同極相斥,異極相吸,使分子在空間定向排列,相互吸引而更加接近,當接近到一定程度時,排斥力同吸引力達到相對平衡。極性分子之間按異極相鄰的狀態取向。

  (2)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之間

  非極性分子的正負電荷重心是重合的,當非極性分子與極性分子相互接近時,由于極性分子電場的影響,使非極性分子的電子云發生“變形”,從而使原來的非極性分子產生極性。這樣,非極性分子與極性分子之間也就產生了相互作用力。極性分子對非極性分子有誘導作用。

  (3)非極性分子之間

  非極性分子間不可能產生上述兩種作用力,那又是怎樣產生作用力的呢?

  我們說非極性分子的正負電荷重心重合是從整體上講的。但由于核外電子是繞核高速運動的,原子核也在不斷振動之中,原子核外的電子對原子核的'相對位置會經常出現瞬間的不對稱,正負電荷重心經常出現瞬間的不重合,也就是說非極性分子經常產生瞬時極性,從而使非極性分子間也產生了相互吸引力。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什么分子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吸引力,即范德華力。范德華力從本質上看,是一種電性吸引力。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6

  1.交變電流:大小和方向都隨時間作周期性變化的電流,叫做交變電流。按正弦規律變化的電動勢、電流稱為正弦交流電。

  2.正弦交流電----(1)函數式:e=Emsinωt(其中★Em=NBSω)

  (2)線圈平面與中性面重合時,磁通量,電動勢為零,磁通量的變化率為零,線圈平面與中心面垂直時,磁通量為零,電動勢,磁通量的變化率。

  (3)若從線圈平面和磁場方向平行時開始計時,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為i=Imcosωt。

  (4)圖像:正弦交流電的電動勢e、電流i、和電壓u,其變化規律可用函數圖像描述。

  3.表征交變電流的物理量

  (1)瞬時值:交流電某一時刻的值,常用e、u、i表示。

  (2)值:Em=NBSω,值Em(Um,Im)與線圈的形狀,以及轉動軸處于線圈平面內哪個位置無關。在考慮電容器的耐壓值時,則應根據交流電的值。

  (3)有效值:交流電的有效值是根據電流的熱效應來規定的。即在同一時間內,跟某一交流電能使同一電阻產生相等熱量的直流電的數值,叫做該交流電的.有效值。

  ①求電功、電功率以及確定保險絲的熔斷電流等物理量時,要用有效值計算,有效值與值之間的關系

  E=Em/,U=Um/,I=Im/只適用于正弦交流電,其他交變電流的有效值只能根據有效值的定義來計算,切不可亂套公式。②在正弦交流電中,各種交流電器設備上標示值及交流電表上的測量值都指有效值。

  (4)周期和頻率----周期T:交流電完成一次周期性變化所需的時間。在一個周期內,交流電的方向變化兩次。

  頻率f:交流電在1s內完成周期性變化的次數。角頻率:ω=2π/T=2πf。

  4.電感、電容對交變電流的影響

  (1)電感: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頻、阻高頻。(2)電容: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頻、阻低頻。

  5.變壓器:

  (1)理想變壓器:工作時無功率損失(即無銅損、鐵損),因此,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電阻均不計。

  (2)★理想變壓器的關系式:

 、匐妷宏P系:U1/U2=n1/n2(變壓比),即電壓與匝數成正比。

 、诠β赎P系:P入=P出,即I1U1=I2U2+I3U3+…

  ③電流關系:I1/I2=n2/n1(變流比),即對只有一個副線圈的變壓器電流跟匝數成反比。

  (3)變壓器的高壓線圈匝數多而通過的電流小,可用較細的導線繞制,低壓線圈匝數少而通過的電流大,應當用較粗的導線繞制。

  6.電能的輸送-----(1)關鍵:減少輸電線上電能的損失:P耗=I2R線

  (2)方法:①減小輸電導線的電阻,如采用電阻率小的材料;加大導線的橫截面積。②提高輸電電壓,減小輸電電流。前一方法的作用十分有限,代價較高,一般采用后一種方法。

  (3)遠距離輸電過程:輸電導線損耗的電功率:P損=(P/U)2R線,因此,當輸送的電能一定時,輸電電壓增大到原來的n倍,輸電導線上損耗的功率就減少到原來的1/n2。

  (4)解有關遠距離輸電問題時,公式P損=U線I線或P損=U線2R線不常用,其原因是在一般情況下,U線不易求出,且易把U線和U總相混淆而造成錯誤。

【高三物理高考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考物理知識點:動量12-09

高考物理知識點:磁場12-09

高考物理知識點:動量12-09

高考物理知識點:磁場12-09

高考物理知識點:電場12-09

高考物理知識點:電場12-09

高考物理知識點復習12-09

高考物理知識點匯總12-09

高考物理復習知識點12-09

高考物理實驗知識點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