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

時間:2022-11-03 06:55:33 高考語文 我要投稿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1

  1.小說三要素: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

  A 人物 B 情節C 環境

  2.議論文三要素:

  A 論點 B 論據 C 論證

  3.比喻三要素:

  A 本體 B 喻體 C 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

  何時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過 how 何果 what

  5.律詩四條件:

  A 八句四聯(首頷頸尾) B 偶尾同韻 C 中聯對偶 D 平聲合調

  6.五種表達方式:

  A 敘述 B 議論 C 抒情 D說明 E 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

  A 舉例子 B 列數字 C 打比方(喻)D 作比較 E 分類別F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構:

  A 總分總結構 B 總分結構 C 分總結構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

  A 按時間順序 B 按空間順序 C 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構:

  A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B 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

  A 舉例法 B 對比法 C 喻證法 D 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方法:

  A 比喻 B 擬人 C 排比 D 夸張

  E 反問 G 反復 F 設問 H 對偶

  (簡記為:喻擬排夸,二反設對)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

  A 外貌描寫 B 語言描寫 C 動作描寫 D 心理描寫

  高考語文復習知識

  一、敘述人稱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二、敘述方式

  1.順敘:能按某一順序(時間或空間)較清楚地進行記敘。

  2.倒敘: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3.插敘:對主要情節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加完整,結構更加嚴密,內容更加充實豐滿。

  4.補敘:對上文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對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敘:俗稱“花開兩枝,各表一朵”,(指敘述兩件或多件同時發生的事)使頭緒清楚,照應得體。

  三、描寫

  總體來說,描寫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現自然風光。②描繪人物的外貌及內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動的自然及社會環境。

  1.人物肖像、動作描寫、心理描寫:更好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寫:具體描寫自然風光,營造一種氣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環境、場面描寫:交代人物活動的背景,寫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渲染氣氛,更好地表現人物。

  4.人物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動,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語態,收到一種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寫、側面描寫:正面直接表現人物、事物;側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辭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指擬人),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便于吟誦,易于記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節奏鮮明,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長于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征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五、結構安排

  布局謀篇的技巧

  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度鋪墊、設置線索;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后照應;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線索:

  記敘文常以時間推移、空間轉換、情景變化、思維邏輯順序等來安排層次。散文構思的線索,一般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情為線索;以理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空間位置為線索。

  從結構上明確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后文做鋪墊、埋下伏筆;

  2、尾句——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后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

  3、轉承句——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點明中心、揭示主旨;

  5、點睛句——點明全文中心,統領全文;句子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

  6、情感句——抒發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

  (1)記敘文(散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時間順序或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組織材料。

  ②按觀察點的變換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樓閣》。

  ③按場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內蒙訪古》。

  ④按材料性質歸類安排結構,如《瑣憶》。

  ⑤按作者認識的過程或感情的變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作為行文線索安排材料。

  (2)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①按邏輯思維分,包括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緒論、本論、結論三部分。

  ②按篇章結構分,常見的結構有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

  (六)表達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記敘文中的議論往往起畫龍點睛、揭示記敘目的和意義的作用;

  2、議論文中的記敘往往起到例證的作用;

  3、說明文中描寫、文藝性筆調起到點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4、夾敘夾議,記敘與議論交叉運用的寫法,使文章在輕松活潑之中,闡發議論,讀來饒有興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記敘是為議論服務的,而議論又以記敘為基礎,敘為議提供了事實依據,使立論有根有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七、語言

  1、語言是否準確、簡練、生動、形象;

  2、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

  3、運用了什么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通感等)。

  八、表現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后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襯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可以抓住重點,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凸現事物、景物的特點,更集中地揭示題旨。結構緊湊,筆墨集中。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過對人物的外形、行為、心理、語言或事件、環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揮灑鋪陳,集中描寫,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質特點,用以加深主題的一種表現手法。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比較一下,我們就可以發現二者的不同點:渲染在于對某種事物的有意重彩潑墨式的描寫;襯托卻是通過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的描寫,對該事物起到映襯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時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對用來襯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來描寫。

  10、聯想想象,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所謂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經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九、議論文論證方法

  1、比喻論證,其作用是將抽象的道理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容易被人接受。

  2、類比論證,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的辦法將相類似的兩件事進行比較,從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結論的論證方法。它以淺寓深,以近比遠,形象鮮明,有很強的說服力。

  3、舉例論證,用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事實勝于雄辯,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4、對比論證,運用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鮮明的對比,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深刻。

  5、引用論證,具有性,論證有力。

  6、引申論證,通過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周密分析,層層剖析,從而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題技巧提醒

  1、高考對表達技巧題的考查多是主觀題,需要組織文字準確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內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么技巧,表達了什么內容,達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條分縷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只一個,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盡的,而且高考題已取消了字數的限制,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條分縷析,答得更全面更詳盡一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概括性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深度和廣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

  3、用術語:

  一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欲揚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啟下、卒章顯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對比、象征、反襯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奏鮮明,增強氣勢,便于抒情;第一人稱真實,第二人稱親切,第三人稱客觀;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體現了什么,強調了什么,強化了什么,營造了什么,表現了什么,還有深化了主題,點明了題旨等等。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復習

  1.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使……擔負

  2.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使……完好

  3.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動)

  4.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動)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使……破損;用婉言(名作狀)

  6.舍相如廣成傳舍。安置(名作動)

  7.(相如)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歸璧于趙。穿衣(名作動);藏在懷里(名作動);使……歸還

  8.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在朝廷上(名作狀);讓……回去(使動)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殺(名作動)

  10.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上朝(名作動)

  11.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以……為羞

  12.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號千有余邸。號稱(名作動)

  1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以……為小(形意動)

  16.微風鼓浪,水石相搏。振動(名作動)

  17.雖大風浪不能鳴也。使……鳴(發出聲音)

  18.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乘船(名作狀)

  19.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憑眼,憑耳(名作狀)

  20.枹止響騰。敲打(名作動)

  21.矢交墜兮士爭先。當先鋒(形作動)

  22.霾兩輪兮縶四馬。用繩子系住(名作動)

  23.三歲貫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動)

  24.且貳于楚也。有貳心(名作動)

  25.近世寇來公豪侈冠一時。位居第一(名作動)

  2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使……虧損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損害(形作動)

  28.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取直(形作動);使……彎曲

  29.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繩則直。用木繩量過(名作動)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2

  1、文體知識

  “記”是散文的一種體裁,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記人、記事、記物),記景目的往往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感情和主張),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xx——10xx),字介甫,晚號半山,卒謚文。北宋臨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中進士,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在政治上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守舊,客觀上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被列寧稱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列寧《修改工人政黨的土地綱領》)。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問,不迷信古人,主張為文要有“補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詩歌遒勁清新,詩文思想同政治主張是一致的。著作收入《臨川先生文集》。

  3、課文解讀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游褒禪山記》

  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過。

  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發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第五段),是記游的結尾,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時寫的一篇敘議結合的游記,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并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二、綜合練習題

  (一)給加點字注音(答案略)

  慧褒( ) 廬冢( , ) 仆道( ) 謬( ) 穴( ) 瑰怪( ) 窈然(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長樂王回深父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 而卒葬之 死后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因為

  3、有碑仆道 倒下

  4、其文漫滅 模糊,磨滅

  5、蓋音謬也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謬:錯誤。

  6、有穴窈然 深遠幽暗的樣子

  7、有怠而欲出者 懈怠

  8、不出,火且近 將要

  9、蓋余所至 發語詞,也有大概的意思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11、則或咎其欲出者 責怪

  1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平;近

  13、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不同尋常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稀少

  15、無物以相之 幫助

  16、其孰能譏之 乎 難道,表反問

  17、何可勝道 盡

  (四)詞類活用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詞作動詞 ,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名詞作動詞,命名

  3、有泉側出 側:名-狀 從旁邊

  4、由山以上五六里 名詞作動詞,上行

  5、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形容詞作動詞,走到盡頭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進:動—名,前進的情況;

  見:動—名,見到的景致

  7、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動—名 ,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動 照明

  9、極夫游之樂 極:副—動 盡情享受(窮盡)

  10、常在于險遠 險遠:形—名,險遠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

  12、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傳:動—名,流傳的文字;

  名:名—動,指識其本名

  (五)翻譯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請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賓短語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2、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判斷句)

  3、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判斷句)

  4、有碑仆(于)道 (省略句)

  5、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無特殊句式)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隨他們因而不能夠極盡游玩的樂趣。

  6、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無)

  對于這種情況,我又感慨了。古人觀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以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

  7、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無)

  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

  8、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無)

  后代的人使流傳的文字弄錯,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情況,哪能說的盡呢?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3

  一、文學常識:

  李密(224-287 )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人。 西晉 文學家。初仕蜀漢,后仕西晉。李密有《陳情表》流傳于后世,被傳頌為孝道的典范。

  二、指出下列通假字:

  1、夙遭閔兇(閔,通“憫”,憂愁 )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獨 的'樣 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有,通“又”,多)

  三、解釋加點詞語

  1、臣以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濟)

  2、慈父 見背(背棄我,指死亡)

  3、舅奪母志(改變)

  4、門衰祚薄(福分)

  5、終鮮兄弟(本指少,這里是沒有)

  6、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安慰)

  7、而劉夙嬰疾病(纏繞)

  8、前太守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舉)

  9、尋蒙國恩(不久)

  10、則劉病日篤(病重)

  11、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提升)

  12、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四、一詞多義

  1、行:①行年四歲(動詞,經歷)

  ②九歲不行(動詞,走路)

  2、矜:①猶蒙矜育(動詞,憐惜)

  ②不矜名節(動詞,自夸)

  ③愿陛下矜憫愚誠(動詞,憐憫)

  3、至:①至微至陋(副詞,極其)

  ②無以至今日(動詞,到達)

  4、以:①臣以險釁(連詞,因為) ②臣以供養無主(連詞,因為)

  ③謹拜表以 聞(連詞,相當于“而”) ④猥以微賤(介詞,憑身份)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詞,用) ⑥臣具以表聞(介詞,用)

  5、見:①慈父見背(代詞,我,自己)

  ②二州牧所見明知(動詞,看見)

  6、親:①躬親撫養(代詞,親自)

  ②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名詞,親戚)

  7、當:①當侍東宮(動詞,任,充當)

  ②死當結草(副詞,應當)

  8、薄:①日薄西山(動詞,迫近)

  ②門衰祚薄(形容詞,微薄,少)

  9、于:①州司臨門,急于星火(介詞,比)

  ②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介詞,給)

  10、夙:①夙遭閔兇(名詞,很早,幼年)

  ②夙夜憂嘆(名詞,早晨)

  11、之: ①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憧。(助詞,的。)

  ②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 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五、 詞類活用

  1、躬親撫養(名作狀,親自)

  2、日:則病日篤(名 作狀,一天天地)

  3、閔兇:夙遭閔兇(形作名,憂患兇喪這事)

  4、微賤:猥以微賤(形作名,卑微低賤的身份)

  5、誠:愿陛下矜憫愚誠(形作名,誠心)

  6、終:無以終余年(動詞使動,使……結束)

  7、卒:保卒余年(動詞使動,使……終了)

  8、遠,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形作動,遠行)

  9、進退:臣之進退,實為狼狽(動作名,是否出來做官之事)

  10、聞:謹拜表以聞(動詞使動,使……知道)

  六、古今異義的詞

  1、至于成立(①古義:到。②今義:程度副詞)

  2、至于成立(①古義:成人自立。②今義:創立)

  3、九歲不行(①古義:不能走路。②今義:不可以)

  4、后刺史榮舉臣秀才(①古義:優秀人才。

  ②今義:科舉考試中最低一級考中者)

  5、則告訴不許(①古義:申訴。 ②今義:讓別人知道)

  6、臣之辛苦(①古義:辛酸苦楚。 ②今義:身心勞苦)

  七、 句式

  1、急于星火(介詞結構后置)

  2、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判斷句)

  3、謹拜表以聞(陛下)(省略句)

  4、且劉夙嬰疾病 (被動句)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4

  一、文學常識

  荀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它發展了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他反對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說,提出了“性惡”的思想,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容分前后兩部分。前部分著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后部分著重闡明學習方法。課文節選自前部分。作者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和必要,從而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品德。因此,“勸”在本文是“ 勸勉”的意思。所以題意是勸勉學習。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輮以為輪

  雖有槁暴

  知明而行無過

  君子生非異也

  三、解釋加點字詞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6、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7、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1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12、勸學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輮以為輪

  2、其曲中規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登高之博見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積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五、古今異義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輮以為輪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假輿馬者

  下飲黃泉

  蚓無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類型

  1、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為輪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七、固定詞語

  無以至千里/無以成江海

  八、一詞多義

  1、興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漢大興兵伐匈奴

  (3)大楚興,陳勝王

  2、疾

  ( 1)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君有疾在腠理

  (3)疾惡如仇

  (4)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

  3、于

  (1)青,取之于藍

  (2)而青于藍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而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蟹六跪而二螯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4)吾嘗終日而思矣

  吾嘗跂而望矣

  (5)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5、之

  (1)青,取之于藍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

  (5)不如須臾之所學

  6、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3)陳勝者,陽城人也

  (4)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5

  荊軻刺秦王

  文學常識: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的斗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 筑擊秦始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游說之辭的匯編,而當時七國的風云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于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一)指出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還柱而走

  6.卒起不意

  7.日以盡矣

  8.圖窮而匕首見

  (二)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1.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2.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3.持千金之資幣物

  4.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8.北蠻夷之鄙人

  9.圖窮而匕首見

  10.秦王還柱而走

  11.諸郎中執兵

  12.左右既前

  (三)指出加點字詞類活用類型

  1.進兵北略地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樊齡期乃前曰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其人居遠未來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8.皆白衣冠以送之

  9.發盡上冠

  10.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11.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12.(秦王)乃朝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

  14.群臣怪之

  15.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

  16.非有詔不得上

  17.箕踞以罵曰

  18.乃欲以生劫之

  (四)一詞多義:

  1、實詞

  兵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窮

  ①圖窮而匕首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陳

  ①諸郎中持兵,皆陳殿下

  ②恐懼不敢自陳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②乃遂私見樊於期

  還

  ①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②秦王還柱而走

  ③計日以還 ——《黃生借書說》

  ④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周亞夫軍細柳營》

  振

  ①誠振怖大王之威

  ②振長策而御宇內 ——《過秦論》

  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④遷我如振落葉

  ⑤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過秦論》

  奉

  ①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

  ②軻既取圖奉之

  顧

  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③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出師表 》

  ④顧戀慈母

  ⑤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為學》

  親

  ①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廉頗藺相如列傳》

  圖

  ①乃駭而圖之

  ②圖窮匕首見

  ③不圖子自歸

  被

  ①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②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記》

  ③被明月兮佩寶璐 ——《離騷》

  請

  ①乃請荊卿曰

  ②請辭決矣

  ③乃置酒請之

  ④其造請諸公,不避寒暑

  信

  ①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②聽其言而信其行 ——《論語》

  ③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⑤信可樂也

  ⑥低眉信手續續彈 ——《琵琶行》

  ⑦欲信大義于天下

  ⑧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劌論戰》

  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屈原列傳》

  遇

  ①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②度道里會遇之禮畢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子路從而后,遇丈人 ——《論語》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

  辭

  ①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②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燭之武退秦師》

  ③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鴻門宴》

  ④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屈原列傳》

  遺

  ①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②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③至唐李勃始訪其遺蹤 ——《石鐘山記》

  ④使人遺趙王書 ——《廉頗藺相如列傳》

  引

  ①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引趙使者藺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 ——《赤壁之戰》

  ⑥李憑箜篌引 ——《李憑箜篌引》

  卒

  ①魯肅聞劉表卒 ——《赤壁之戰》

  ②卒成帝業 ——《出師表》

  ③卒起不意

  就

  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②軻自知事不就

  2、虛詞

  豈

  ①將軍豈有意乎

  ②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

  ③豈可得哉

  以

  ①何以言之

  ②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

  ④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⑤日以盡矣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以次進

  ⑧以故荊軻逐秦王

  乃

  ①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②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游褒禪山記》

  ③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

  ④乃今得聞教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

  ②秦王購之金千斤

  ③為之奈何

  ④愿得將軍之手記以獻秦

  ⑤頃之未發

  ⑥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五)指出句式特征

  ⑴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⑵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⑶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⑷常痛于骨髓

  ⑸燕王拜送于庭

  ⑹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⑺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⑻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⑼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⑽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⑾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六)、固定句式積累

  (1)將奈何

  (“奈何”,可譯為“怎么辦”)

  (2)豈可得哉

  (“豈……哉”,表反問,“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有以:有……用來)

  (4)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無以:沒有……用來)

【高考語文知識點梳理】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勸學知識點梳理12-09

高考物理力學知識點梳理12-08

高考化學梳理顏色的知識點12-09

高考語文重難點梳理12-09

高考政治復習先從梳理知識點開始12-09

高考語文文言文《游褒禪山記》知識點全梳理12-09

高考語文知識點盤點12-09

高考語文知識點總結12-09

語文高考知識點總結11-29

高考物理一輪復習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知識點梳理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