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經驗總結范文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前,是鄭州市**中學的高中語文教師。
首先非常感謝教研室給提供了這樣一個和大家共同交流的平臺,借這個平臺,我把我們的做法向大家作毫不保留的匯報,歡迎批評指正。
我特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匯報。
一,注重合作
合作是現代經營發(fā)展的基本理念。邁克·富蘭說過這么一段話:"當教師在學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學生學習情況的時候,當他們把學業(yè)狀況和如何教學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當他們從同事和其他外部優(yōu)秀經驗中獲得認識,進一步改進自己教學實踐的時候,他們實際就是處在一個絕對必要的知識創(chuàng)新過程中。" 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方面也存在著重大差異,即使是教授同一課題的教師在教學內容處理,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整體設計等方面的差異也是明顯的。這種差異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就是利用這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通過分工合作,集中探究的方式達到資源的最優(yōu)化。
語文學科老師間的合作。每個老師主要負責一篇課文或一方面的知識
點,深入研究,提供備課資料,提供教書設計,提供學案,提供可供分層教學使用的練習題,通過備課組的討論后,建立自己的學案庫,教案庫,題庫和課件庫。
師生間的合作。這個合作主要在課堂上完成。(這部分我將在第二部分詳
細說明)老師無論準備的有多好,目的還是為學生服務。學生永遠是主體。
第三,與其他老師間的合作。高考考的是整體,只有整體過線,我們的語文成績才有意義。因此,我們應該看重整體,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比如,有學生語文成績好而其他學科不好的,就減少他的語文作業(yè)量,讓他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其他學科上。反之亦然。追求共贏,不搶時間,避免多敗俱傷。
我們認識的合作,不只是溝通,還是一種資源共享;不只是途徑,還是一種學習過程;不只是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我們通過合作,集中了智慧,節(jié)省了時間,深入了課題,同時加深了同事間的情感,愉悅了身心理雖然我們上一屆備課組五個人中,三位都是沒有帶過高三的新手,但我們感到并不是高三的艱難,而是合作的快樂。
(高三的感覺比高一高二要輕松,越是靠近高考越是感到輕松,學校不讓布置作業(yè),自習課不讓進班。)
二,注重課堂
這些年我們學校的教學成績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是我們學校的教學理念正確,教學管理到位,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適應了高考發(fā)展的需要。尤其是 "四位一體"的課堂教育模式,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佳的效果。"四位"指知識,能力,情感,興趣。"一體"指借助知識,提高能力,培養(yǎng)情感,激發(fā)興趣。"四位一體"是既是課堂線索,又是教學目標。
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完成其他教學目標的載體。為了有效完成這個目標,我們倡導知識教學必須體現"三個基本"和"精講精煉"的要求。"三個基本"是指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認知規(guī)律。要求我們每一節(jié)課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規(guī)律,明確所要傳授的基本知識,確定不同課型教學的基本方法。"精講精煉"是指在例題和練習題的選擇上體現典型性。例題具有可遷移性,練習題具有可反思性。教學生成課堂完成,不過多占用課下時間,做到舉一反三,不打疲勞戰(zhàn),不搞題海術。
能力主線,是隱藏于知識教學背后的一條線索,它貫徹于一節(jié)課的始終,并在認識沖突中不斷得以升華。我們把能力分為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轉化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質疑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這幾個方面能力的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始終堅持"三個凡是"和"三個主動"。即凡是學生能發(fā)現到的交給學生發(fā)現,凡是學生能自主解決的讓學生自主解決,凡是學生能歸納總結的請學生總結,充分調動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主動質疑評價,主動概括總結。
情感是語文教育無聲的力量。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中如果僅僅傳授和學習知識,而忽略人性塑造和信念,意志,感情的培養(yǎng),這便不是成功的教學。"教學中過分強調智力因素,而忽視情感因素的塑造,必然會使我們的課堂與學生產生距離,不能與學生形成共鳴。因此,一節(jié)課的設計,必須要有老師的得意之處,要有學生的激動之處,要有師生相互啟發(fā)之處理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學習情趣,學生的學習才會主動,積極和熱烈。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只有對目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學習才會擁有恒久的動力。因此,以"興趣"為目標的課堂,要求導入要有吸引性,問題要有激發(fā)性,方法要有多樣性,過程要有層次性,結果要有可持續(xù)性(即在關閉一扇窗戶的同時,打開一扇大門)。
我們每節(jié)課都按照這樣的模式設計,三年堅持,收效頗豐。目前這個理念在我們學校已經深入人心理如果說08年高考取得成績的話,不是課下占用的時間多,也不是我們高三下得功夫大,而是我們三年一如既往地貫徹這種思想的結果。
三,注重節(jié)奏感
節(jié)奏體現的是規(guī)劃的合理性,安排的科學性,落實的到位性。節(jié)奏追求的是相信自己,不迷失自我,不急功近利,講究循序漸進水到渠成。
從"三年一盤棋"的角度看,高一高二與高三的目標側重不同。高一高二注重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賞析自己喜歡的不同類型的古詩詞,摸索并總結不同作品的鑒賞方法,廣泛搜集背誦
作文素材,擴展閱讀面并堅持寫讀書筆記,完成原始積累。高三則注重各個知識點的突破。
從高三一個年度看,則注重明確目標,放慢速度,控制節(jié)奏,講究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知識點的訓練時間,以學生的突破完成時為標準,不趕進度,不急功近利。我們第一輪復習在05年11月底完成,第二輪的重難點的突破到08年的4月下旬才結束,離高考僅有一個月的時間。推進速度慢,學科成績生成也當然慢,鄭州一測,二測包括三測,我們成績都不是理想,但我們看到學生的試卷后依然信心十足,因為凡是我們訓練過的內容,學生都提高了很多,并且成績呈上升趨勢,我們有理由相信高考能夠達到頂峰。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整合理的規(guī)劃,科學的安排,徹底的落實,不僅堅定了老師的信心,而且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注重探索
對于未知世界和未知領域的探索,具有占領先機的意義。正如人類能在探索中找到火種一樣,教育也同樣能在探索中發(fā)現真知。在過去的時間里,我們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1,師生共同研研討《考試說明》
高考《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和參考,是我們高考備戰(zhàn)的"圣經"。深入研究《考試說明》,無疑對高三復習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以前是我們老師研究《考試說明》,然后把心得告訴給學生。但學生由于認識的深入性不夠,我們的指導并不能收到可觀的效果。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現狀,我們和學生一起研究《考試說明》。一方面讓學生自己明確高考考察內容與范圍,知道學習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通過探討新老《說明》的變化,鎖定重點突破對象,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做無用功。
比如,我們注意到05年閱讀部分考察的"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態(tài)度的評價"到08年改為"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我們知道"態(tài)度"講的是作者對事物的看法,"情感"表現的是作者的喜怒哀樂,是相對于"態(tài)度"更為深入的因素。而適合對"情感"加以"把握和評價"的文本,必然抽象性更強,人文色彩更濃,再大膽一點說文本應該是反映人生思考的散文。而考察"文學作品思想內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評價",其實質也就是是考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如果學生能夠感受到這一點,就會像猜到高考題一樣興奮。
在寫作部分,鑒于08年較05年明確提出字數"不少于800字"的要求現象,我們和學生討論了一個矛盾:從我們日常寫作和高考評卷老師的反饋看,大家基本上都能寫夠800字,難道《說明》中關于作文要求的改動僅僅是一種命題規(guī)范化的體現嗎 所以我們就注意到一種事實: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作文的800字上湊夠的,去掉那些無話找話,硬湊材料的語言后,不夠800字的文章就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實際上,要想把一種思想或情感表達清楚,靠800字是很困難的,更何況不足800字的文章又怎能把自己的立意表達清楚呢 這種事實與道理,學生比我們更加清楚。而造成這種事實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有很多,而寫作思路不開闊,文章結構不夠完整應該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循著這條線索,我們可以揭示出這樣一個信息:08年對字數的明確規(guī)定實際上是對文章結構的完整性和表達內容充分性的進一步要求。如果,我們再把對高考作文中的文體"四不像"批判現象也一塊思考的話,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高考的發(fā)展方向:文體規(guī)范化,文章本色化。
通過對《考試說明》的研究,我們覺得我們得到的不僅是高考方向,更是學生在看到觸手可及的高考目標時所產生的喜悅和信心理
2,回歸詩歌鑒賞的本色
我們的指導思想是"積累為重,技巧為輕"。高一高二完成的是原始積累,是感性積累,需要賞析大量的詩詞。高三完成的是積累的升華。具體做法分以下幾步:
第一步:歸納分類。即高一高二賞析過的詩詞,按照表達內容的不同進行集中分類。
第二步,初步感知鑒賞知識。我們老師把大量的關于詩歌鑒賞方面的材料不加篩選地印發(fā)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詩歌鑒賞思維。
第三步,積累答題知識。篩選整理常見的鑒賞術語和回答問題的模式,讓學生記憶,以備做題之需。
第四步,精講精練。依據詩歌內容的分類,挑選典型習題重點講練。講練的重點是對詩歌文本的理解和對題目的分析。
第五步,查漏補缺,深入研究。學生根據自己的薄弱方面,自選習題,研究規(guī)律,形成突破。
3,文學作品,換位思考
我們感覺學生在文學作品閱讀方面很難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是始終以讀者和作題者的身份進行學習,所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為了幫助突破這個障礙,我們采取了如下做法。
第一步,明確高考考察的能力要求。
第二步,整理每一種考察重點的出題方式和答題技巧。
第三步,老師給出作品,讓學生設計題目和答案。
(去年4月教研室高老師和王老師來我們學校聽課,我們就是這樣講的。)
這種訓練方式,學生反客為主,興趣盎然。同時,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有效捕捉作品中的重要信息,洞悉題目設計中的奧秘與陷阱。
4,寫作課分散開設。
寫作水平來自感悟,來自積累,來自練習。對于學生而言,我們認為處理感悟,積累和練習之間關系的最好辦法是閱讀。恰當地處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可以給我們帶來意象不到的結果。三年來,我們分散開設寫作課,把寫作與課文學習結合在一起,把寫作與《讀本》閱讀結合在一起,把寫作與日常生活體驗結合在一起,把寫作與社會結合在一起,堅持摘
抄積累,堅持寫讀書心得,堅持美文美句仿寫。
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量的增加必然帶來感悟的加深,良好的寫作契機必然帶來感情的自然流露,堅持不懈地練習必然帶來良好的寫作習慣。
探索的意義不在結果,而在過程,三年的教學探索,不僅使我們獲得了大量生動的教學感受,更激活了我們教學的活力,體會到了教育的無窮魅力。
我們知道這些想法和做法還有很不成熟的地方,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高考語文經驗總結】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經驗總結04-25
高考語文的經驗總結04-22
語文高考經驗總結05-01
語文高考的經驗總結范文04-25
語文高考教學經驗總結05-01
語文學科高考經驗總結04-02
語文學科高考經驗總結范文04-25
高考語文復習經驗總結范文(精選4篇)05-04
高考復習經驗總結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