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考物理復習要點

時間:2022-12-09 16:18:19 高考物理 我要投稿

高考物理復習要點集錦

  一 力和物體的平衡:

高考物理復習要點集錦

  1.力

  ⑴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①成對出現,力不能離開物體而獨立存在;

  ②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和引起形變;

  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類:

  ①按力的性質分類。

  ②按力的效果分類(可以幾個力的合力)。

  ⑶力的圖示:

  ①由作用點開始畫。

  ②沿力的方向畫直線。

  ③選定標度,并按大小結合標度分段。

  ④在末端畫箭頭并標出力的符號。

  2.重力

  ⑴產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產生(但不等于萬有引力)。②方向豎直向下。③作用點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點g不同。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彈簧秤測出。

  ⑶重心:

  ①質量分布均勻的有規則形狀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②質量分布不均勻或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重心,除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外,還與質量的分布有關。

  ③重心可用懸掛法測定。

  ④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⑴產生:

  ①物體直接接觸且產生彈性形變時產生。

  ②壓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

  ③繩的拉力方向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有接觸的物體間不一定有彈力,彈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設法判斷,即假設彈力存在,通過分析物體的合力和運動狀態判斷。

  ⑵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F=KX,X-是彈簧的伸長量或縮短量。

  4.摩擦力

  ⑴靜摩擦力:

  ①物接觸、相互擠壓(即存在彈力)、有相對運動趨勢且相對靜止時產生。

  ②方向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③除最大靜摩擦力外,靜摩擦力沒有一定的計算式,只能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按力的平衡或F=ma方法求。

  判斷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設法,即如無靜摩擦力時物體發生怎樣的相對運動。

  ⑵滑動摩擦力:

  ①物接觸、相互擠壓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對運動時產生。

  ②方向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一定與物的運動方向相反)

  ③大小f=FN。(F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動摩擦力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

  摩擦力既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5.力的合成與分解

  ⑴合成與分解:

  ①合力與分力的效果相同,可以根據需要互相替代。

  ②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對任何矢量的合成都適用,力的合成與分解也可用正交分解法。

  ③兩固定力只能合成一個合力,一個力可分解成無數對分力,但力的分解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⑵合力與分力關系:

  ①兩分力與合力F1 +F2 F1 -F2 ,但合力不一定大于某一分力。

  ②對于三個分力與合力的關系,它們同向時為最大合力,但最小合力則要考慮其中兩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的關系,例如3N、4N、5N三個力,其最大合力F=3+4+5=12N,但最小合力不是等于三者之差,而是等于0。

  6.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⑴物體所處狀態:①此時物體所受合力=0。②物處于靜止或勻速運動狀態,即平衡狀態。

  ⑵兩平衡力與作用反作用力:

  ①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其效果可互相抵消,它們不一定是同一性質的力;

  ②作用與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不同的物體上,其效果不能互相抵消(其效果要結合各個物體的其他受力情況分析),但必是同一性質的力。

  7.物體的受力分析

  ⑴確定研究對象:

  ①隔離法:研究對象只選一個物體。

  ②整體法:研究對象是幾個物體組成的系統。

  ③應用整體法一般要求這幾個物體的運動加速度相同,包括系統中各物體均處于平衡狀態(當加速度不同時,也可應用)。

  ⑵作力的示意圖(力圖):

  ①選擇對象。

  ②按順序畫:一般按重力、彈力、摩擦力的順序畫受力圖,應用整體法時系統中各物體間相互作用力(內力)不要畫。③注意摩擦力:是否存在,方向如何。

  ④注意效果力:它是由其他的性質力如彈力、重力等提供的,不要把這些效果力再重復作為一個單獨的力參與受力分析。

  ⑤作圖準確。

  二、直線運動:

  1.基本概念

  ⑴時刻與時間:時刻對應的是位置、瞬時速度、動量、動能等狀態量,時間對應的是位移、路程、沖量、功等過程量。

  ⑵位移與路程:位移是起點至終點的直線距離,是矢量。路程是起點至終點的實際長度,是標量。

  2.勻速度直線運動

  ⑴速度:

  ①對應的位移,只要位移大小或方向改變,速度即改變。

  ②勻速直線運動中的速度是一個恒量,即大小和方向都不變。

  ⑵速率:①對應的路程。在曲線運動中,路程是曲線的長度。

  ⑶平均速度:

  ①是總位移與總時間的比值。

  ②在速度不同的幾個運動中,它不是速度的平均值(總位移/總時間)。

  ⑷勻速直線運動圖象:

  ①S-t圖象,是過原點的一條直線,直線的斜率=速度。

  ②V-t圖象,是平行于t軸的一條直線,圖線所包圍的面積=物體的位移。

  3.勻變速直線運動

  ⑴加速度:

  ①用來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是矢量。

  ②在其他運動中,它不一定指速度變化的大小,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⑵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

  Vt =V0 +at S=V0 t+at2 /2 在勻加速直線運動中,a為正,a與V同向,勻減速直線運動中,a為負,a與V反向。

  ⑶v-t圖象:

  ①是一條傾斜的直線,圖線的斜率=a。

  ②圖線與X軸包圍的面積表示物體的位移。

  ⑷自由落體和豎直上拋運動:

  ①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加速度都是g。

  ②豎直上拋可分為上、下兩個運動求解,也可直接應用勻減速直線運動公式計算,當速度為負值時,表示物體處于下降階段,當位移為負值時,表示物體在拋出點下方。

  ⑸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一些特點:

  ①S=aT2:相鄰兩相等時間內的位移之差是個恒量。

  ②位移之比:V0=0時,從起點算起,1t、2t、3tnt時間內的位移之比S1 ︰S2 ︰S3 ︰︰Sn =1︰4︰9︰︰n2 。

  V0=0時,從起點算起,第1t秒、第2t秒、第3t秒第nt秒時間內的位移之比△S1 ︰△S2 ︰△S3 ︰︰△Sn =1︰3︰5︰︰(2n-1);

  ③從V0=0算起,通過連續相等位移的時間之比t1︰t2︰t3︰tn=1

  ④速度關系:時間中點的速度=該段的平均速度。位移中點速度VB與該位移起點速度VA和終點速度VC關系。在勻加速直線運動或勻減速直線運動中,位移中點的速度都比時間中點速度大。

  4.注意點

  ⑴勻減速直線運動:有下面三種情況:

  ①物體可以返回且加速度不變時,如豎直上拋運動,公式Vt =V0 -at 和S=V0 t-at2 /2適用于整個過程。如果已知返回過程某時刻的速度,可以負值代入速度公式計算,如果已知返回過程某位置處于拋出點的另一側,其位移可以負值代入位移公式。

  ②物體不能返回的運動,如汽車剎車后t秒的位移和速度,以上兩公式只適用Vt=0前的過程,此類問題一般要先判斷汽車剎車后可運動的時間。

  ③物體可以返回但加速度不同,如豎直上拋時存在空氣阻力,則要分上升和下落兩段單獨計算。物體可以返回運動時,在返回點的速度=零,但加速度不一定為零。

  ⑵公式 只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在某些題目中使用它,可以使計算簡化,對于加速度不變的往復運動,如豎直上拋運動,如果物體處于下落過程,此時的速度與初速度方向相反,公式中的Vt要取負值。

  ⑶相追相遇的問題:要注意用作圖的方法分析各物體的運動情況,并在圖上逐個注明物理量。在追趕運動中,追上的條件不但與兩物體的位移有關,還與兩物體的速度有關,一般情況時,要把兩物體的速度大小相等作為臨界條件。

  ⑷豎直分離問題:疊在一起的兩物體一起向上運動時,要使上面的物體與下面的物體分離,例如用手豎直向上拋物,要使物離開手,先有一個向上加速過程,然后要有一個向上減速過程,只有當向下的加速度大小增大到g以后時,物體才開始脫離手,因此g是分離的臨界加速度(此后手的向下加速度要大于g)。

  ⑸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其速度仍然不斷增大(只是每秒速度增加量逐漸減小),當加速度減小至零時,此時物體的速度最大。

【高考物理復習要點】相關文章:

高考物理的復習要點05-07

關于高考物理復習要點05-07

高考物理二輪復習的要點05-08

高考物理5個復習策略要點05-08

高考復習的要點05-08

高考政治復習要點05-08

高考數學的復習要點05-10

淺談高考復習要點05-07

高考英語復習要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