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時間:2022-12-09 08:49:48 高考地理 我要投稿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產業轉移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1)原因:

  ①選擇最佳區位(資源原料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國家政策);

  ②降低生產成本;

  ③擴大銷售市場。發達國家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傳統工業區環境壓力日益沉重,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

  (2)產業轉移的方向:英國--德國--美國--日本--東南亞、拉丁美洲、我國沿海(進一步內地)

  (3)產業轉移的影響:

  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

  ①對于轉移國來說,可以實現產業升級,但也可能會導致失業人口的增加;

  ②對于接受國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4)促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設分廠的原因是: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低廉的地價。如跨國公司在中國建芯片生產廠、汽車廠,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不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

  利用數學方法解決時間計算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滲透著自然科學思想方法和人文科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如能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的思想方法來解決或思考地理問題,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就如何運用數學方法解決時間計算問題做一個總結。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它的思想方法滲透在各學科中。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充分應用數學思想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可以做到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一、應用數軸表示地球經度分布和時區分布

  應用數軸表示地球經度分布和時區分布,使復雜的空間思維簡單化。如圖1,數軸中點為0°,以有箭頭的表示東,沒有的表示西,這樣往東為東經度,往西為西經度,學生在解題時應先找出0°經線,再作其他經線排列;也可以找到東西經的度數的變化規律,東經度往東是增大的,西經度往東是減小的,學生對此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在實際解題中,還有很多學生茫然不知所措,學生常常在180°附近的經度分布上出現錯誤判斷。因此,我們在用數軸表示經度分布時,應補充圖2,數軸中點為180°,同樣以有箭頭的表示東,沒有的表示西,往東為西經度,往西為東經度,這一表示相對圖1,屬于逆向思維,是很多學生對180°經線東、西經分布易錯之處。將圖1與圖2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在解題時遇到低數字經度區就用圖1解,遇到高數字經度區就用圖2解。

  二、利用數軸來計算時間

  同樣以上面的圖1為例,時間的計算通過兩步完成。第一步,求經度差或者時區差,堅持同側相減,異側相加,例如圖1中,我已知45°W為9點,求90°E為幾點,通過圖1可以看出45°W和90°E在0的兩側,所以經度差就是相加,為135°,再轉化為時間為9小時;第二步,時間的計算,堅持東加西減的原則,正確的表述是如果所求點在已知點的東邊就用加,西邊就用減,從圖1可以看出,所求點是90°E,已知點是45°W,明顯可以看出所求點在已知點的東邊,應當用加,所以90°E的時間就為9+9=18時。但是如果算出的時間大于24小時,日期就要加一天,時間減去24小時,如果相減的時候時間不夠時,例如,8~15,時間不可能為負數,所以就只有把已知點的日期借一天,在時間上加上24小時,再減。

  同樣的道理,區時的計算,你只要把圖上的經度改為時區就可以了,堅持東時區在0°以東,西時區在0°以西,在什么位置不重要,你可以任意畫一個點表示時區,計算方法跟地方時的計算一樣。

  這樣做有這幾個好處:一、時間計算不會涉及到日期變更線,不用去考慮日期,以便出錯;二、圖中經度和時區的位置可以用圖上任意地點來表示,只要不要標錯就可以了;三、用圖1來講時間計算,直觀,明了,稍作解釋學生就明白。通過上課的情況來看,效果比較好。

  人口遷移

  ⑴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區的人口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地區的生存環境有很大差異。

  ⑵人口遷移的主要、經常起作用的原因:經濟原因

  ⑶美國老年人口向陽光地帶遷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緯度高,氣候寒冷;②社會原因:工業發達,環境污染嚴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原因:開發資源和發展邊境貿易。

  ⑸四川人口遷出對當地的積極影響:①緩解了本地區人地矛盾;②加強了四川與外界社會的經濟、科技、思想和文化聯系;③增加了收入,促進了經濟發展。⑹流動人口增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利:積極推動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增加社會活力;

  弊:對城市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影響城市交通以及社會經濟秩序。

  ⑺人口遷往邊疆和工礦區的影響:

  利:利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工業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綜合環境。

  弊:加劇生態環境問題。

  (8)人口遷移的影響

  對遷入地影響:①獲取足夠的勞動力;②有利于當地資源的開發;③給城市環境造成影響。

  對遷出地影響:①加強與外界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②有利于緩解當地的人地矛盾;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上海成為人口遷入地原因:經濟發達,收入高,就業機會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響:(1)有利影響—①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③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④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⑤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2)不利影響:①大量流動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壓力;②加劇城市的環境污染;③給城市的社會治安管理帶來問題;④就業困難,失業人數增多

  本文就是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人口遷移),希望能為大家的學習帶來幫助,不斷進步,取得優異的成績。

  城市問答

  ⑴ 分析我國武漢市的城市區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中國大陸的中部

  自然因素:

  ①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

  ② 處于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長江、漢江匯合處,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轉。

  社會經濟因素:

  ① 附近鐵礦、棉花資源;

  ② 長江和漢江匯合處,京廣鐵路穿過,交通便利;

  ③ 科技發達;

  ④ 勞動力豐富,素質高;

  ⑤ 湖北省省會城市,華中地區最大的經濟、文化中心;

  ⑥ 現代工業、新興高科技產業(光谷)。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棉紡織、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誕生的地區:世界上一些大河沖積平原,如:長江黃河中下游平原;恒河和印度河、尼羅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農業發達; 便利的水運。1 2 3 下一頁 尾頁

  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于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于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藥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八百年淮水終入海

  一、淮河入海通道建成啟用

  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7月4日23時48分,江蘇省開啟淮河入海水道閘門泄洪,這標志著因黃河奪淮失去入海水道800多年的淮河,重新有了獨立的入海通道。淮河入海水道是淮河流域下游的戰略性防洪骨干工程,它位于江蘇省淮安、鹽城兩市境內,經過清浦、楚州、阜寧、濱海4縣區。淮河入海水道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緊靠其北側,西起洪澤湖二河閘,東至濱海縣扁擔港注入黃海,全長163.5千米。水道南北堤距750米,工程分兩期實施,近期工程中間挖兩道偏泓,設計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強迫行洪流量2890立方米/秒,使洪澤湖防洪標準從目前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遠期工程再將灘面全部挖成深泓,設計排洪流量7000立方米/秒,洪澤湖防洪標準可進一步提高到300年一遇。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擴大了洪澤湖的泄洪能力,大大改善了區域引水排水條件,對確保淮河下游地區2000萬人口、200公頃耕地的防洪安全,對保障淮河流域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曾經獨流入海的河流和富饒的兩岸

  古代淮河水系由獨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許多支流組成。古淮河干流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東流經豫、皖、蘇三省,在江蘇盱眙境內折向東北,經淮陰向東,在漣水縣云梯關入海。1194年黃河決口奪淮入海,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入海通道,1851年,黃、淮同時發生大水,洪澤湖南端蔣壩附近大堤決口,洪水在三江營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雛形。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陽(現蘭考)銅瓦廂決口北徙,終于結束了黃河奪淮的局面。但因黃河奪淮,使淮河下游河床提高,在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以前淮水大部已不能直接入海,而是經入江水道進入長江,少部分經蘇北灌溉總渠和淮沭新河排出。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部,位于東經115°55′~東經121°25′,北緯30°55′~北緯36°36′之間,面積約27萬平方千米。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泰山為界與黃河流域毗鄰。古淮河流域大部為平原地形,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其余為廣闊的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平原地區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從氣候上看,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自古以來,淮河與秦嶺、白龍江的連線就作為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早在《晏子春秋》中就有“桔生淮南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的記述。淮河流域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1℃~16℃,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888毫米,適合多種農作物生產,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淮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

  從隋唐至北宋時期,淮河流域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均得到較大發展。民間流傳著“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贊譽,唐朝時還有“天下以江淮為國命”之說。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淮河流域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岳嵩山位于淮河最大支流穎河之源,其嵩山書院則是我國古代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安徽的壽縣和江蘇的淮安都曾經成為軍事重鎮;具有4000年歷史的徐州古城更是歷來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源遠流長的齊魯文化成為我國古代文化中光輝的一頁。

  三、黃河帶給淮河流域的災難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在世界上擁有最大的黃土區域,黃土層深松散。干旱時,“風吹沙飛滿天黃”;雨澇“土隨水流滿河黃”。由于黃河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到處泛流,使淮河下游的河道、湖泊嚴重淤積。特別嚴重的是,原來的淮河入海通道逐漸被淤成一條地上懸河,即現在的廢黃河。加上淮河流域特定的地理條件,使得淮河流域水旱災害頻頻發生。據歷史記載,從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中,淮河流域共發生了1000多次水旱災害,真正是“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1921年發生大水,使幾十個縣淪為汪洋澤國,受災人口數千萬,死者以百萬計;1931年,淮河流域再發大水,中游堤防到處潰決,下游淮揚之間洪水漫流,淹沒了莊稼,沖毀了房屋,人畜尸體順水飄流,全流域受災面積達7700513萬公頃;1929年和1942年淮河流域發生旱災,又是一幅“赤地千里,餓殍載道”的慘象,其中1942年的旱災僅河南省就餓死、病死100萬人以上。

  在水旱災害不斷發生的漫長歷史時期,淮河兩岸人民飽受痛苦的煎熬,雖然也在同大自然做斗爭,但由于當時封建王朝或腐朽墮落,或治理不力,終究未能擺脫黃河奪淮帶來的災難。明清兩朝,推行“蓄清、刷黃、濟運”的政策,還在洪澤湖大堤上陸續修建了“仁、義、禮、智、信”五壩。堤旁還鑄立著高大的“九牛二虎”,以示鎮壓淮河洪水這條千年不馴的孽龍就范。鐵牛腹部還鑄有銘文:“維金克木蛟龍藏,維土制水龜蛇降,鑄犀作鎮奠淮揚,永除昏蟄報吾皇”。其意思是,借助牛虎神力,鎮堤壓浪,馴服洪水。可是,每當洪水暴漲時,“龍虎相斗”,肆虐的“蛟龍”常將“牛虎”擊于水下。“牛虎”怎能制服“蛟龍”,換得一個太平天下呢?被“蛟龍”沖得七零八落的“鐵牛”,到解放后找到了五頭,成了“歷史文物”。其中兩頭放在今三河閘管理處大門口,兩頭放在高良澗進水閘旁,還有一頭在淮陰縣高埝渡口,其余的牛虎不知被洪水沖到哪里長眠于地下。

  四、制約淮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經過多年來的治淮,已使整個淮河流域成為我國主要商品基地之一,人均糧食產量從1980年低于全國平均數上升到目前遠高于全國平均數,耕地灌溉率、人均灌溉面積均處于我國的前列。然而從經濟的綜合發展看,淮河流域經濟仍較薄弱,1997年淮河全流域人均GDP4409元,僅為全國平均數的72%。制約淮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因素主要有3個方面:

  (1)巨大的人口壓力。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江蘇5省40個地(市),181個縣(市),流域面積27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為1.65億,平均人口密度為611人/平方千米,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122人/平方千米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預計2030年~2050年全國人口達到16億時,淮河流域人口將達到2億左右,人口密度將達到每平方千米740人,屆時的人口壓力更大。

  (2)資源短缺形勢嚴峻。淮河流域雖然以平原地形為主,但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只有0.08公頃左右,約為全國平均數的80%。淮河流域人口占全國的12.7%,而水資源總量僅為全國的3 4%,將淮河流域人均和畝均地表水資源量與世界主要國家和我國其他流域比較,淮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的1/20,畝均地表水資源量也僅為世界平均的1/7,淮河流域1997年總用水量575億立方米,人均359立方米,低于全國人均458立方米水平。淮河流域礦產資源以煤炭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儲量約有700多億噸,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魯西南、蘇西北等地,目前煤炭產量約占全國的1/8,但煤炭的價值低,近些年煤炭企業效益一直不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淮河流域資源緊張的狀況還將進一步加劇。

  (3)環境污染嚴重。淮河流域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然而,20世紀后期淮河水越來越渾,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淮河各主要支流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污染,水質急劇惡化,有一半以上河段的水質超過國家5類地表水的標準,喪失了任何利用價值,水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經過多年對淮河流域進行水污染綜合治理,淮河治污已取得了很大成績,流域內超標排污企業通過治理或關停并轉,基本實現達標排放。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監測數據表明,2000年淮河干流COD(化學需氧量)濃度基本符合3類水質要求,主要支流大部分斷面COD濃度符合4類水質要求。但這只是按規劃實現的階段目標,還是一個低標準的達標。目前淮河達標的主要指標是COD,而氨氮等已成為除COD外嚴重影響淮河水質的主要污染物。據淮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于2003年5月8日~5月13日對淮河流域30條跨省河流32個省界斷面以及淮河干流、大運河等主要河流水質的監測,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 2002)綜合評價:監測的32個省界斷面中,水質良好可作為生活飲用水源地的Ⅲ類水斷面僅占6.2%,水質一般可作為工業用水的Ⅳ類水斷面僅占9.4%,水質受到污染可作為農業用水的Ⅴ類水斷面也僅占9.4%,而水質受到嚴重污染的劣Ⅴ類水斷面占75.0%。這表明淮河流域污染形勢仍然相當嚴重。

  風成湖的形成過程

  風成湖是因沙漠中沙丘間的洼地低于潛水面,由四周沙丘匯集洼地而形成。

  1、廣闊沙漠中的沙丘,有流動的,也有半固定的。

  2、眾多沙丘逐漸流動,形成沙丘鏈。

  3、沙丘鏈和沙丘鏈之間,形成鏈間盆地或洼地。

  4、如果這些沙丘間的盆地或洼地有降水或地下水補給,便形成風成湖。

  5、是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沙丘風成湖群的平面圖。

  這類風成湖泊都是些不流動的死水湖,而且面積小,水淺而無出口,湖形亦多變,常是冬春積水,夏季干涸或成為草地。由于沙丘隨定向風的不斷移動,湖泊常被沙丘掩埋而成地下湖。在巴丹吉林沙漠的高大沙山之間的低地上分布有百余個風成洼地湖,面積一般不超過0.5km2,最大的伊和扎格德海子,面積也只有1.5km2,最大水深6.2m,由于湖面蒸發強烈,鹽分易于積累,故湖水含鹽量很高,一般在17g/l以上,且大部分湖底有結晶鹽塊析出。

  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一帶的沙丘間洼地,湖泊分布較多,大多是淡水湖,愈往沙漠中心,湖泊漸少。

  風成湖由于其變幻莫測,常被稱為神出鬼沒的湖泊。例如,非洲的摩納哥柯薩培卡沙漠的東部高地上有一個“鬼湖”,它變幻莫測。晚上,明明是水深幾百米的大湖,一旦天亮后,不僅湖水消失,而且還會變成百米高的大沙丘。其實,不是鬼在作怪,而是地下可能有一條巨大的伏流,有時(一般在晚上)地層變動,地下大河(伏流)便涌溢上來,成了大湖。有時(一般在白天)刮起大風沙時,風沙又把它填塞,湖就消失而成沙丘。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相關文章:

地理高考必背知識點總結04-14

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總結05-12

高考地理會考必背知識點10-18

高考地理會考必背知識點(合集)12-16

地理高考必背知識點總結7篇04-15

化學高考必背知識點11-03

化學高考必背知識點11-11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11-05

高考物理的必背知識點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