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校追趕超越工作方案設計
對接產業 開展校企合作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01X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后,適時啟動了二次轉型,從注重規模、數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結構、質量的內涵式轉型,從追求學術型逐步向貼近應用型轉型,從封閉辦學向開放辦學轉型,努力探尋自己的發展道路,辦學活力和服務地方能力快速提升。201X年成為陜西省同類高校首家雙學士學位授予試點單位,2014年成為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站單位,同年獲批為陜西省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201X年成為西安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試點高校之一。目前,學校按照第二屆黨代會確定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正在闊步前進,學!稗D型升級”“更名升大”進入了增檔提速、提質增效的新階段。
1專業按照2:8的比例改造拓展
201X年7月,學校成立了以黨委書記和校長為組長的服務地方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服務地方工作辦公室”。2014年,學校為啟動實施轉型發展。對現有專業按照2:8的比例,保留發展20%的基礎型專業,其余專業按照“應用型”和“技術型”專業建設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專業改造拓展。近三年,學校已分批對34個專業完成轉型,先后對優勢不突出、特色不鮮明、缺乏競爭力的部分專業停止招生。學校同時積極探索雙學位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目前已實現所有專業均可輔修管理學學科專業,申請第二學士學位。
2與企業共建創新平臺和研發基地
學校注重充分發揮學科與人才優勢,與企業共建創新平臺和研發基地,為企業技術升級服務,促進協同創新發展。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與陜鼓動力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再制造技術產學研基地”、與陜西天元智能再制造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再制造研發中心”,三方合作在校內成立表面工程與再制造實驗室,201X年底獲批為陜西省重點實驗室。實驗室與陜鼓動力合作的“汽輪機葉片再制造”項目為企業帶來3119萬的經濟效益;陜西天元智能再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的“陜煤集團神南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設備零部件再制造”項目為企業帶來200萬元的經濟效益。
201X年,學校與28家企業聯合發起,共同簽署成立“西安文理學院產學研合作聯盟”。2016年學校開展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立項申報工作,遴選了10個項目入駐西安文理學院產教融合示范中心。4月西安文理學院創客空間掛牌成立,6月成立創新創業教育中心。
3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71個
學校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出發,以互利共贏為基本原則,努力探索與企業聯合培養、開放共享、師資共建等基地建設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共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71個,其中工程類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5個、教育類校外實踐基地67個、其它類79個。
同時,學校積極引進校企對接,協同創新產生效益,已初步形成了“單兵作戰”向“團隊作戰”,“淺層合作”向“深層合作”的轉變,形成了互動合作,優勢互補,開放共榮的格局,極大地盤活了學校教育資源,體現了學校服務地方的強大作用。
借力突破 加強校際合作 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
2016年初,學!案蟆惫ぷ髁腥胛靼彩小笆濉卑l展規劃,6月24日,國務院批復《西安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中,學校與西安交大等5所高校成為西安系統開展創新改革試驗試點高校。為推進十三五重點工作,市政府與西安交大于8月12日召開了“十三五”合作重點任務啟動會,其中規定西安交大要加強對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支持力度,支持學校建設碩士專業授予點。這些標志著學校與地方創新改革的深度融合,有力促進了“轉型升級、申辦碩點、更名升大”的工作。
1探索深度融合的研究生教育新路徑
繼2014年成為陜西省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示范站以來,學校先后與陜西師范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寶雞文理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延安大學、長安大學等高校簽署了聯合培養研究生協議,在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化學等13個專業學位領域開展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2016年已進站培養專業研究生74人,
資料共享平臺
在此基礎上,以西安市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試點為契機,與西安熱工研究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業商討洽談,探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研究生教育新路徑。
2與西安其他高校合作 開展科學研究
學校還積極圍繞當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造科研團隊,與西安高校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為地區經濟建設做貢獻。近年來,完成“秦嶺珍稀瀕危植物白芨種質資源保護及其栽培關鍵技術研究”“石斛屬藥用植物的快速繁殖和在北方人工栽培技術的研究”“陜西省白芨中藥材規;N植的研究” “超厚硬質薄膜的內應力調控及動態結合性能研究”等課題研究。通過開展校際科研協同攻關,一方面提升了學?蒲袑嵙,另一方面能夠起到推動當地資源開發、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提升了學校服務地方的能力和科研實力。
3增加“雙師型”教師所占權重
為探索為實現西安大學奮斗目標儲備優秀人才新路徑,學校有計劃的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科研院所進行科研實踐活動和掛職鍛煉,使教師由單一教學型向教學、科研、生產實踐一體化的“一專多能”型轉變。2016年選派40名教師開展專項雙師培訓,并對第一批認定的34名“雙師型”教師進行了考核。同時,學校采取引進企業技術人員和政府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等途徑,增加“雙師型”教師所占權重,全面優化專業師資結構,不斷增強“雙師型”教師管理水平和實踐指導能力。
服務地方 開展校政合作 為地方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學校圍繞陜西省八大優勢產業和西安市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由學科引領和地方主導產業職業群對接共同作用的專業集群。學校先后構建高新技術專業集群、先進制造專業集群、旅游文化專業集群、現代服務專業集群和師范教育專業集群等五大專業集群。在建設過程中,通過專業集群中主導專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共享其優質的教學資源,帶動其它一般應用型專業的轉型發展,促進學校專業建設的整體推進。
1推動學校與政府人才需求“零對接”
學校積極推動學校與政府人才需求“零對接”,培養實用型專門人才。與西安市紀委共建紀檢監察專業育人平臺,進行紀檢監察專業方向本科學歷教育。與西安市文物局合作共建文物與博物館學本科專業,并于2017年招收首批學生進行學歷教育。與西安市地鐵辦正在積極協商,謀劃籌建軌道交通學院。與西安高新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就共同探索研究生教育、共建眾創生態區等八個方面開展全面合作。與西安新絲路國際電子商務產業園開展戰略合作,全面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通道。同時學校還與西安經開區合作共建經開第六小學,構筑了學校師范專業教師開展教研以及學生實習實訓和就業的新平臺。
2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持
學校還圍繞地方政府工作部署,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優勢,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學校先后與省教育廳、市教育局合作成立區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與市政府秦嶺辦聯合成立西安秦嶺保護研究中心,與市統籌城鄉辦聯合成立西安市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中心,與市旅游局聯合成立西安旅游發展研究中心,與市紀委合作設立西安廉政研究中心和西安市廉政教育培訓基地,與西安市教育局和市規劃局合作成立“絲綢之路經濟帶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等。
學校相繼開展了“反腐倡廉”專題研究,為西安市“反腐倡廉”建設提供參考方案,與市紀委聯合編創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圖解簡明讀本》及宣傳片,先后在中央、省市媒體播放。同時,與市紀委聯合創作的8集廉潔公益廣告動漫片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清廉中國”欄目刊播。編撰了陜西教育事業發展簡明報告,提出構建陜西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想。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與利用、生物多樣性等研究,出版了《秦嶺四庫》等多部資料。承擔了《西安市“十三五”城鄉統籌發展規劃》的編制任務。承接了市旅游局旅游條例、旅游休閑計劃等重大課題。
【學校追趕超越工作方案設計】相關文章:
追趕超越作文05-11
學校安全工作方案設計03-24
學校整改工作方案設計05-09
學?責煿ぷ鞣桨冈O計05-05
學校整改的方案設計05-11
學校制度建設方案設計04-07
學校制度建設方案設計04-07
追趕的作文04-05
追趕的作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