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設計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扎實開展,常常需要預先準備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后所制定的書面計劃。你知道什么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設計方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設計方案 篇1
活動目的:通過本次中隊活動,希望同學們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弘揚鄭和探險精神,樹立遠大志向,揚起理想風帆,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活動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的小影片
邀請省太高的有關師生
鳳凰號起航的錄象片段
學生:準備的小故事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小品
小組唱片段
活動過程:
主持甲:各小隊整隊,報告人數。
我宣布,探尋鄭和之路中隊會現在開始。
主持人甲:嗨!你猜外鄉人進入太倉地域后,最早知道什么有關太倉的情況?
主持人乙:我當然知道。不過我暫時不說,哪位同學先來發言?
甲:鄭和——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深刻在太倉人民心中的名字。
乙:下面讓我們隨著同學們帶來的鄭和小故事與鄭和來一次零距離的接觸。
甲:鄭和下西洋時還創了許多世界之最呢!
乙:讓我們進入下一個環節
鄭和下西洋的時間為?——?年?
鄭和下西洋時先后到達過哪些國家?
鄭和七下西洋中哪次所帶船最多?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何在?
鄭和的寶船是什么樣子的?
甲:看來這些題目根本難不倒大家。
乙:當然,鄭和是太倉的驕傲,作為一名太倉公民,如果不了解情況怎么說得過去呢?
甲:嗨!你瞧,說曹操,曹操就到。
甲:同學們,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對外交往的一位杰出人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他也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乙:鄭和下西洋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了不起的事件,凝聚并體現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這種精神和品德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
甲:正因為他的功績卓著,后世人民時刻牢記他。特別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我們忍不住要用詩歌來贊頌他。
乙:下面請聽我們心中的歌
配樂
甲:更有一些英勇之士沿著鄭和當年下西洋的路線探尋鄭和的足跡。
乙:讓我們回顧去年“鳳凰號”在瀏家港起航的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甲:你知道嗎?就在xx年4月9日,,“鳳凰號”下西洋的三位船員翁以煊、鄭浩、何明禮在學術報告廳里與500多名師生零距離接觸,向師生們作了一場生動的報告。
乙:真的嗎?哎!真可惜,如果我們能參加該多好?
甲:你別急,今天我們請來了與三位勇士零距離接觸的太高的幾位老師和同學。下面我們有請他們為我們講述當時的有關情況。
甲:其實,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挫折,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地在開拓,在征服。
乙:無怪乎!研究鄭和精神的專家對其做出如下概述:
忍辱負重,獻身國家。
甲:英勇頑強,不屈不撓。
乙:勇于開拓;征服海洋。
甲:堅定不移,勇往直前。
甲:其實,在我們周圍有許多同學都有著鄭和的優良品質。
甲:鄭和,一個永恒的人物。
乙:一個永恒的話題。
甲:鄭和,我們的先驅。
乙:我們的驕傲。
甲乙:讓我們在歌唱鄭和的歌曲中結束本次活動。
輔導員講話:
隊員們,此次隊會你們召開的非常成功,老師祝賀你們。通過本次中隊活動,希望同學們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弘揚鄭和探險精神,樹立遠大志向,揚起理想風帆,在浩瀚的知識海洋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設計方案 篇2
教學要求:
一、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理解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二、了解課文采用精辟的比喻和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從正面和反面兩個不同的角度反復證明自己觀點的寫法。
教學重點:
一、了解課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二、了解課文采用精辟的比喻和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從正面和反面兩個不同的角度反復證明自己觀點的寫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1、2小節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察今,篇名,是《呂氏春秋·慎大覽》中的第八篇。《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的門客集體編撰的。
《呂氏春秋》是在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期間編寫的。呂不韋開始任丞相是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罷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統一全國的前夕。當時秦的變法已有百年歷史,但六國中反對變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書”,就是由齊人淳于越提出“師古”引起的。這篇文章就是針對“師古”的主張寫的。
《呂氏春秋》是雜家代表著作,其編寫經過見于《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目的是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二、學習第1小節
1、范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個是動詞,后一個是名詞。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詞。人或益之,意思是說,人們有的益補它。
雖人弗損益:虛詞“雖”有雖然、即使兩種解釋,根據上下句關系選擇恰當的解釋。這里的“雖”應講成即使,有假設存在某種情況的意思。
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三、學習第二小節
1、范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樣。
以近知遠:形容詞用作名詞,近處的、遠處的。
以所見知所不見:“所+動詞”的固定結構,相當于名詞,即見到的,沒有見到的。
堂下之陰:陰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運行。
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四、總結:
此為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用設問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觀點。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兩個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在漫長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已非本來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時”,既“有要于時”,那么,“時不與法俱在”,就要隨著時代的變化來制定適應現實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這兩個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的主張,以“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為依據,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論點,就是說,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觀點,文章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五、布置作業,朗讀體會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課文3、4小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問:第一部分主要內容?略
二、學習第三小節
1、朗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先表澭水:標志,標準,名詞作動詞,設標志。
循表而夜涉:標志,標準,名詞。
千有余人:相當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漲了許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敗,失敗的原因。
有似于此:類似,像。似于此,像這種情況,或,和這種情況相類似。
3、分析: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
三、學習第四小節
1、朗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守法而弗變:遵守、遵循,這里有貶義,即墨守、保守。
向之壽民:先前;長壽者。即本來可以長壽的人。
因時而化:根據、依照;變化。即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是故:因此。
非務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務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時勢異也:時代,形勢。時勢異,時代和形勢不同了。
3、分析: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四、朗讀課文,體會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5、6小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重點詞句翻譯
問:寓言和設喻闡述了什么道理?
二、新授
(一)學習第5小節
1、朗讀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以故法:用;舊。用舊有的法令制度。
為其國:治理。
時已徙:變遷。
“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其結構是:“中心詞+定語+者”。翻譯時應將定語挪前而譯成:有涉江的楚人。
“是吾劍之所從墜”的“所”,附在介詞“從”的前面,和介詞連同介詞后面的動詞“墜”組成“所”字結構,指代介詞所介紹之處所。全句意思是: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之”,結構助詞,表示它前面的詞(詞組)是定語。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連同附在它后面的動詞“契”組成“所”字結構,指代行為對象,“所契”即“刻記號的地方”,后加“者”構成“所……者”結構,這就更明確了這個“所”字結構的名詞性。“之”,代詞,代“劍”。
3、分析:“時已徙矣,而法不徙”,則難治。作者以“刻舟求劍”為喻,從反面論證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中心論點。如果時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闊的表現。譏諷了不顧“地”條件變化而機械法古的人。
(二)學習第六小節
1、朗讀課文
2、疏通文字、重點講解
人問其故:原因,緣故。
“有過于江上者”的“上”,按《辭海》解釋:指處所。按于在春說:“上”按古義為“側畔”。今暫從于說。“者”,用于動詞性詞組后面,構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個“其”,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后一個“其”,代詞,代嬰兒。
“荊國之為政,有似于此。”《呂覽纂》:“荊國”作“亂國”。“為”,動詞,這里作“治理”講。“于”介詞,引進比較的對象。
3、分析:作者以“引嬰兒投江”的寓言故事為喻,說明不能因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這是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譏諷了不顧“人”的條件變化而機械法古的人。
3—6為文章的第二部分,以“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核心,從多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這一部分里,作者講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復強調先王之法與現實情況已經不適應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國家,就要改變先王之成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這就進一步證明,明察當今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法令制度對治國是十分重要的。
三、總結
1、總的說文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論點,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當今的實際。
第二部分(3~6段)進一步論證論點,提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主張。
2、寫作特色
A文中舉了什么例子,論證了什么問題?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觀點,列舉了日常生活中常見易懂的三個例子:“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這幾個例子說明了“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的道理,從而論證了“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的觀點,治理國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應當在“察今”上下功夫。
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之后,以良醫治病為喻進行論證。由“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講到治國的道理:“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因時而化”就是要察今、變法,從而論證中心論點。
B本文講了哪幾個寓言?各說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樣的寓義?根據這三個故事可以推斷出怎樣的結論?
分析:本文講了三則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荊人襲宋夜渡澭故事,諷刺了不顧時間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時間不同了,條件就應有所變化,做事就應從具體的時間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楚人刻舟求劍的故事,諷刺了不顧地點條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地點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地點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引嬰兒欲投江中的故事,諷刺了不顧人的條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說明人不同了,條件就應有變化,做事就應當從具體的人的條件出發,而不能因循守舊。這三則寓言是從時、地、人三個不同的角度論證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四、完成課后練習。
設計方案 篇3
有幸參加本次錄像課評比活動,在經歷了整個“磨課”“研課”的過程后,使我清楚地感受到“細節決定成敗”,每一環節的銜結語,每一次對學生的評價,每次對課堂小意外的處理等等,只有努力和改進,才會不斷的進步和提高。
設計長方體的包裝方案這一內容,以為貧困山區留守兒童送學具獻愛心為活動背景,怎樣包裝學具盒更節省包裝紙為中心問題,通過“設想與擺放”、“記錄與計算”、“交流與比較”、以及“發現與思考“等系列活動,綜合運用長方體和正方體、四則運算以及探索規律等方面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從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出發,在開放的、系統的數學活動中,重在為學生探索提供思路和線索,讓學生經歷不斷嘗試,不斷發現新問題,再嘗試解決新問題的探索過程,并應引導學生反思探究過程中的重要思路與影響結果的因素分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解題策略和實踐能力。
我在教學中,注重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學目標的落實。一是教師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以當小小設計師這個活動為載體,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包裝一個長方體學具盒開始,逐步增加到兩個、四個、八個學具盒進行包裝方案的'設計,通過動手操作,感悟,再動手操作,再感悟,加上適當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最終尋找出包裝多個相同長方體物體的最優策略。整個過程中,讓學生合作學習,體現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三是通過給貧困山區留守兒童送學具和怎樣設計用包裝紙最少這一活動,培養了學生養成關愛他人、互幫互助以及節儉的良好品德。
本課中,也存在許多不足,如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時,個別學生不積極,參與熱情不高,學生上臺匯報時,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
設計方案 篇4
搖籃與夢想愛祖國是一種濃厚的感情,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祖國,對養育了本民族一代一代人的祖國,對給了自己特有的歷史傳統、文化素養的祖國,對自己命運息息相關的祖國,誰能不抱有最深的熱愛眷戀之情呢?我們對學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步入初中,對著嶄新的學校,誰能不心動呢?愛我鎮江,愛我四中,一起來吧!
一、活動目的:
通過這次班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激發學生的“愛鎮江、愛四中”的熱情,把愛國情懷和熱情的心融合,從而增強自己作為炎黃子孫的榮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學好本領,為四中爭光、為家鄉爭光、為祖國爭光。
二、活動準備:
1、發動全班同學搜集相關主題的詩歌、散文、歌曲、故事等;
2、明確男女主持各一人;
3、排演歌曲、舞蹈,明確表演人選;
4、購買彩帶、花等裝飾品;
5、檢查學生的節目準備情況、抽時間彩排。
三、教室布置:
1、按示意圖將課桌排放;(排放:一邊男生,一邊女生,中間是評委)
2、黑板上用美術字寫上“搖籃與夢想”,并裝飾彩帶;
3、用彩帶裝飾屋頂、墻壁。
四、活動過程:
(一)主持人開場白:甲:尊敬的老師,乙:敬愛的同學,合:下午好!甲:時間過得飛快,從告別小學到升入中學,我們已在一起度過近三個月的時光。乙:時間過得真快,在我們度過初中1/12的日子,經歷了中學階段第一次期中考試之后,又迎來了一個主題班會。甲:現在我宣布:
合:初一(1)班“搖籃與夢想”主題班會正式開始!
(二)以文娛表演的形式表達對祖國的感情,展示同學們的才華:節目單(另切入主持語)
(1)甲:進入新的世紀,我們的家鄉——鎮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鎮江更可愛了。乙:進入新的世紀,我們的校園——四中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四中更可愛了。齊:這份可愛會因為我們而更加美麗,這份可愛會因為我們而更加真切,因為我們踏著21世紀的晨風在歌唱,請聽集體詩朗誦《21世紀的晨風》。
(2)大家都知道,我們班的女生人數比男生多得多,自然,我們女生應該打頭炮,我們班的女生唱歌十分好,尤其是高心竹同學,唱歌水平以達到了九級。理所當然,第二個節目便是女生合唱了,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女生小合唱《夕歌》(領唱:高心竹)大家掌聲歡迎。
(3)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最流行什么舞蹈?對,就是街舞。最近我們班的女生為了班隊會,去學習街舞,準備在班隊會上大顯身手,瞧,她們已經急不可待了。不知道她們的表演怎么樣,那下面我們就來欣賞由我們班的女生帶來的《街舞》。
(4)為了獨立,我們的祖輩同祖國并肩走過滄桑歲月;為了發展,我們的祖輩同祖國一起經歷風雨歷程;為了輝煌,我們的身心與祖國一同步入經典紀元。華夏兒女,走向世界,激情飛越,革命后代,面向未來,共創偉業。請聽詩朗誦《祖國,我深情地對你說》。
(5)在祖國美麗的大地上,鮮艷的花朵盛開怒放,不論我們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濃郁的花香,我們是新世紀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我們要為祖國錦上添花。請聽男女生小合唱《愛我中華》。
(6)大家都知道,小提琴是西洋樂器,古箏則是民族樂器,如果這兩種樂器合奏一首曲子,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下面我們就來欣賞由趙芷卿和柏蘇倩同學為我們帶來的樂器合奏《漁舟唱晚》。
(7)大家想不想樂一下?好,下面就請看由張騏和邵楠清為我們表演他們自己創作的相聲《文盲》。
(8)剛才女生們精彩的街舞真是讓人大開眼界,雖然訓練的時間不長,但卻跳得如此整齊有序,著實讓人佩服。據我所知,她們還準備了另一支舞蹈《騰飛》,它表現了蒙古人民活潑、粗獷的特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體會一下美麗的蒙古風情(十位同學表演自編舞蹈《騰飛》)。甲:下面請班主任講話班主任:愛國的內涵不是一次主題班會就能完全體現的,愛國、愛校,更應該體現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之中。沒有對父母、對老師、對同學、對班級、對學校、對家鄉的愛,是很難說愛祖國的。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突飛猛進的時代,同學們有幸遇上了這么一個好時機,更應該懂得珍惜。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讓我們珍惜青春,勤奮學習,德、智、體全面發展,將來為我們的祖國添光增彩。
(9)時間飛逝,我們的班隊會已接近了尾聲,最后請全體同學起立,放聲高唱《同一首歌》。
(三)結束語:
甲:親愛的老師,乙:親愛的同學,甲:在我們欣賞完同學們的精彩表演之后,乙:在我們沉浸在《同一首歌》的歡樂聲中,合:讓我們在成長的搖籃里,插上夢想的翅膀,向著美好的未來飛翔,飛翔……初一(1)班“搖籃與夢想”主題會到此結束。
五、活動結束:
每人寫一篇活動日記。
設計方案 篇5
實驗名稱:土壤中分離產生α-淀粉酶的菌種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并進行簡單的形態鑒定
4、對簡單鑒定后的微生物進行生理生化鑒定并由鑒定結果查伯杰氏手冊以確定分離出微生物的品種。
二.實驗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淀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采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性能測定。
1、采樣:即采集含菌的樣品
采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占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面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又稱豐富培養)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并創造一些有利于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于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通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
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每支4.5mL水)、燒杯、三角瓶、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搪瓷杯、恒溫培養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天平、濾紙、pH試紙等。2、試劑: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2%可溶性淀粉液、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碘液、95%乙醇、.5%番紅水染液、無菌水等。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1棟宿舍樓后面土壤,地下1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采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1、1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后倒入滅菌并融化冷至5℃左右的固體培養基,小心搖動冷凝后,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g;NaCl.5g;牛肉膏.3g;瓊脂1.5g;pH6.4左右;1ml水定容。
4、初步鑒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征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淀粉酶鑒定
6、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淀粉酶主要依據是鑒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該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2)步驟: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g;NaCl.5g;牛肉膏.3g;可溶性淀粉.2g;瓊脂1.5g;pH6.4左右;1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18-24小時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8、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淀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
面上,并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后觀察菌苔生長情況并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四.實驗結果
五.個人總結
1、在分離實驗中,原土樣的1-3g/mL濃度中得到5種不同的能夠分解淀粉的菌落,經初步淀粉酶實驗,1號菌的淀粉分解圈大,2號、3號、4號次之,5號最小。
2、在淀粉酶試驗中,3號培養基感染雜菌,出現不同菌落,故后面不再對其處理;其它菌種均得到較純的單菌落,淀粉酶實驗結果不變,與上面相同。
3、各種菌落的革蘭氏染色中大部分為陽性,菌體形態多為橢圓形趨于桿狀,只有4號菌為陰性;5號菌菌落難以挑故過沒能進行染色。
4、1號、2號、4號經劃線純化均得到單菌落,5號菌沒能劃出單菌落;綜合分析可以判定,1號菌即為優良的淀粉酶產生菌,即為枯草芽孢桿菌。
5、本次實驗遇到一件讓人頗為尷尬的事情,那就是實驗所用酒精燈的酒精被煤油替換,連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為使用煤油產生大量的黑煙,導致大量顆粒吸附在實驗器具上,其氣味也難以忍受,故在實際操作中減少了使用,引起帶來的影響尚不明確。
設計方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
1、學會14個生字,理解“云霧纏繞、七彎八拐、東闖西撞”等詞的意思,理解詞句之間的關系,并找出自然段中的重點詞句。
2、學會借助段落中的重點詞句背誦課文,能背誦2—4自然段。
3、感受長江三峽的風光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用借助重點詞句背誦課文的方法,背誦課文2、3、4自然段。
難點:找出自然段中重點詞,并理解重點詞的意思。
三、預習要求:
1、讀準生字的音,分析字形聯系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2、讀通課文,思考課后的問題。
四、教學過程 :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陳老師跟大家一起學習22、船過三峽(齊讀課題)。你們知道
嗎?“三峽”是指哪三峽?
這里的三峽是指長江三峽,那就是從重慶到武漢之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二)、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下面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游覽世界聞名的長江三峽吧!
請大家打開課本,聽錄音,看課文,注意生字記號的讀音,同時思考:(投影出示,作者乘經過長江三峽看到了 ,聽到了 。)
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課前又已充分預習了課文,下面老師檢查生字詞的學習情況(開火車認讀生字卡片,齊讀新詞卡片)
生字新詞掌握得不錯,下面誰來說說作者乘船經過長江三峽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自然風光、神女峰的傳說)
請大家掃讀課文,看看哪幾段寫長江三峽的自殺風光?哪幾段寫有關神女峰的傳說?
(三)、學習課文2—5段
這堂課我們學習寫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的這部分,那就是課文2—5段。作者看了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后有什么感受呢?請大家快速讀2—5段.用浪線劃出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
哪句話寫作者看了三峽自然風光后的感受的?
(出示投影: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山水畫!)請大家把這句話有感情的朗讀一遍。這里的“山水畫”是指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表達了怎樣感情?這感情強烈嗎?你從哪里看出?是啊,一個“啊”,一個“好”,還有一個感嘆號,表達了作者那種對三峽風光無限的贊美之情。下面我們再用這強烈的贊美之情朗讀的這句話。
讀得真不錯,那作者為什么會場出如此強烈的贊嘆呢?請大家默讀2、3、4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板書:山廳、水急、船險)“山奇”奇在哪兒呢?請“ ”同學朗讀第2段,其他同學邊聽邊用雙橫線劃出總起句。
這一段的總起句是——齊讀。
請大家再認真讀讀這一段,看看作者是用哪些重點詞寫出山奇這一特點的?請用橫線劃出,再聯系上下文想想重點詞的`意思。
誰來說說課文通過哪些重點詞寫出山奇這一特點的?你是怎樣理解的?(板書:筆址陡峭、云霧纏繞、像……像……像……)
是呀,作者通過山的陡、高、怪寫出出奇這一特點。我們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這一段呢?請大家有感情朗讀一遍。
同學們讀得是那么有情,是因為三峽的山是那樣奇,作者筆下的文又是那么美。你們想把這優美的語段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里嗎?下面老師教給你們一種背誦的好方法,請大家看“學習提示”,這里介紹的背誦方法是什么?
《船過三峽》第2段中的總起句,即重點句是——齊讀。重點詞是——(指板書)
借助這些重點詞句就能順利地把這段話背下來。下面請大家用這種方法自由試背一下,請╳╳同學背。
背得好級了,你能告訴大家是什么方法背誦嗎?
好,下面我們一起用這樣好方法背育第2段。
請大家回顧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借助重點詞句背育課文的?先干什么?接著呢?再呢?
是的,剛才我們是按這樣的背誦方法來背誦第2段的。
了示小黑板:
背誦方法;
下面我們就用這種背誦方法學習背誦3、4段,完成練習題有疑難問題同桌可以互相討論。
剛才,同學們都學得非常認真,下面我們就按這背誦方法交流自學情況。(板書……)
同學們學得很認真,理解很深刻,說得也不錯,我們一起借助重點詞句
把3、4段有感情試背一遍。
(指板書)三峽的山是那樣奇,水是那樣急,船又是那樣的險峰,這自然風光真是美如畫!(板書,美如畫)使人百看不大慶,你們還想再次跟隨作者去欣賞那美麗的自然風光嗎?
好。下面請大家閉上眼睛,再次聽錄音,再次跟隨作者去靜靜地欣賞長江三峽那奇麗的風光吧!(打開錄音機)
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想呢?
(四)、課堂小結:
是啊,三峽的自然風光真是太迷人了,我們為祖國有如此奇麗的山河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長江三峽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
(五)、下課。
六、板書設計 :
22、船 過 三 峽
美麗的自然的風光
神女峰的傳說……
七、教后感:
學習重點段落時,動用變序教學方法。從重點句(啊!百里三峽,好一幅百里三峽畫!)人手,通過理解、朗讀重點句,牽發動全身,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這樣能激起學生興趣,收到教好的教學效果。
2、3、4自然段構段方式相同,教學時采用舉一反三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經典設計方案12-05
設計方案07-21
(精選)設計方案11-04
設計方案(精選)09-26
版報設計方案05-09
概念設計方案05-02
網吧設計方案05-02
空間設計方案05-02
書房設計方案05-02
設計方案格式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