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里是如何考核學生成績的
大學里是如何考核學生成績
大學里的考試是怎么樣的,大學老師怎么考核學生成績的,沒有了固定的教室,沒有了排得滿滿的課程表,沒有了老師們互相爭奪自習課的情形,沒有了.....。
有的只是匆忙趕課的腳步,下課后教授那遠去的背影,大廳里回蕩的大師們激昂的演講聲,還有圖書館里那專注閱讀的神情.....。
第一節 全新的教學模式
大學本科的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又分為社會實踐、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三大塊。大一新生的教學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在具體的教學中,包括課程的分類、課程的設置、考核與成績、 上課的方式,以及教學管理都與中學有著很大的區別。
◆課程的分類
1。按照學校是否硬性規定必須學習來劃分,大學的課程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按學校是否限定選擇范圍又分為限制性選修課和非限制性選修課。
2。按照與所學專業的聯系來劃分,大學的課程可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兩者可交叉。
3。公共課又分為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公共必修課包括毛澤東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體育、大學英語等,公共選修課可在學校的所有公共課中選,課程涉及各類專業,內容豐富,屬非限制性,選夠學分即可。
4。專業課又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專業基礎課側重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專業主干課則注重與專業直接聯系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比如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有大學物理、有機化學、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基礎等,專業主干課則有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化學、環境系統工程等。專業選修課則必須在培養計劃所規定的科目內選,屬限制性。
一般大一的課程大部分為公共基礎課,大二大三的課程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大四則開始做畢業設計和進行實習,課程很少。
◆專業培養計劃
入學后學校會發給同學們一本《本科培養計劃》,上面會有各專業的'培養計劃。所謂培養計劃就是學校對你大學四年學習的規劃,一般分為幾部分內容:培養目標、學分要求以及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是指經過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畢業后你能具備怎樣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成為哪方面的專業人才。學分要求則會列表給出大學本科的學分要求和課時(見下表),學生必須要修滿其規定的學分才能畢業。學分是高等教育的專業名詞,大家可能會感到很陌生,我們會在下節作詳細說明。
某專業的課程計劃表:
項目 學分 % 學時 %
畢業總學分/學時 193.5 100 2512 100
公共基礎課 必修課 40 688
選修課 8 128
小計 48 24.81 816 32.48
專業基礎課 必修課 68 1088
選修課 8 128
小計 76 39.28 1216 48.41
專業主干課 必修課 22 352
選修課 8 128
小計 30 15.5 480 19.11
實踐性教學環節 39.5 20.41
課程設置則會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三大類列表具體說明你需要在什么時間學習什么課程,學多長時間,學完后用何種方式進行成績考核等。
◆考核與成績
1。考核方式。
大學內的課程考核方式有兩種:考查和考試。考查課程一般通過寫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課程考試一般在課程結束后的一至兩星期內由教務處安排進行,所以同學們需要在整個學期的不同時段參加不同課程的考試,這一點和高中是完全不同的。
2。成績評定。
課程成績的評定,考試課程采用百分制,考查課程采用五級記分制(優秀、 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課程成績必須在百分制60分以上(含60分)或五級分制及格以上(含及格),才可取得學分。
3。考核不合格。學生考核不合格的必修課程實行重考、重修制。有的學校會在下學期的開學前兩周舉行重考,每門課程只有一次重考機會,可以說是背水一戰。如果不幸重考還是不及格,就只能重修,即重新跟著下屆的師弟師妹們再上這門課,再考一次。
有的學校則是不設重考制度,直接重修。重修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不但要交重修費,而且重修課程會跟你的新課程發生時間沖突,必然會不利于考勤。必修課重修次數限兩次,如還是無法通過就再不可能得到所需學分,也不能達到畢業要求。若是選修課的成績不合格則可另外再選修別的課程補夠學分。
◆上課模式
大學的課程是按照課表來進行的,雖然同專業同學的必修課是一樣的,但因為大家的選修課不一樣,所以每個同學都有專屬于自己的課表。下面我們將用一張大一上學期的課表來向同學們說明大學的上課模式。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上午 第一二節課(8:00-9:50) 計算機概論(公共基礎課 1~7周 教一樓216) 分析化學(專業基礎課 5~12周 教三樓103) 計算概論上機(公共基礎課 1~7周 計算機中心5號機房) 大學英語一(公共基礎課 1~15周 教三樓331) 大學英語上機(專業基礎課 2~13周 計算機中心1號機房)
第三四節課(10:10-12:00) 大學英語一(公共基礎課 1~15周 教二225 ) 跆拳道(公共基礎課 1~15周 體育館) 高等數學(公共基礎課 1~15周 教一樓216) 大學物理(專業基礎課 5~12周 教三樓103)
下午 第五六節課(12:30-14:20) 科學社會主義(公共基礎課 3~9周 教一樓階一)
第七八節課(14:40-16:30) 高等數學(公共基礎課 1~15周 教一樓216) 思想道德修養(公共基礎課 6~13周 教一樓107) 地球科學概論(專業基礎課 5~12周 教三樓121)
晚上 第九十節課(19:10-21:00) 地球科學概論(專業基礎課 5~12周 教三樓121) 音樂史(公共選修課 1~15周 教五樓520) 分析化學實驗課(專業基礎課 6~13周 實驗樓113)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
1。大學的教室和時間。
大學的教室和上課時間不是固定的,你不再需要每天固定時間到同一個教室去上課,而是在某些時間段到不同的教室上課,沒課的時候你可以自由安排。課多的時候你會很忙,課少的時候則很清閑。各個班級也沒有自己的固定教室,想自習的同學需要自己到教學樓找沒課的教室上自習。在教室里,你也沒有自己的固定座位,所以有時你需要占座。
2。同學。
跟你一起上課的同學也是不一樣的,基本情況是:公共基礎課跟著學校里別的專業的同級學生一塊上;專業課跟著本專業的同級學生一塊上;公共選修課則是你自己一個人上,當然課堂上還會有很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
3。老師。
給你上課的老師來自學校不同的院系,但大家的接觸時間很少,只在上課時見見面,且有的課程就只上幾周課。大學老師上課時大多使用PPT教學,黑板板書的頻率很小。
4。教材。
各大學沒有統一的教材,即使是同一科目,學校不同教材也不同,而且相同學校不同專業相同科目也可能用不同教材。一般各大學都用自己出版社出的教材,而且每年的教材也可能不一樣,由任課教師自行決定用什么教材。大學課程的教材不一定是已經出版的書籍,它很可能是老師自己編的講義或是外文教材,甚至只是老師給發的課件。教材可能不止一本,有的老師會在開課時列出好幾本書目,大學的講授內容很寬,老師要講的東西很難能找到一本能全面覆蓋的書,所以只能是這本書講這幾章,那本書講那幾章。同學們看書時也不用再死扣教材,要學會篩選著看,大學教材的性質與高中課本是完全不一樣。
◆教務管理
現在高校均采用網絡系統進行教務管理,教務處會在校園網的主頁上設計一個教務管理系統,入學后同學們可用自己的學號和密碼進入此系統。進入自己的頁面后,大家能進行很多的操作,如課表查詢、成績查詢、選課、學籍信息查詢、考試信息查詢等。
這樣的管理方式是與高中截然不同的,比如在高中時我們在教室里拿到老師改過的卷子后才能知道自己的成績,別的同學也會知道我們的成績,但在大學我們只能在網上查到自己的成績而看不到卷子,別的同學也不會知道我們的成績。
【大學里是如何考核學生成績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