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淺析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改革文獻綜述論文

時間:2018-07-29 16:14:32 金融學 我要投稿

淺析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改革文獻綜述論文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金融理論及實踐帶來的沖擊

淺析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改革文獻綜述論文

  (一)互聯網金融概述

  互聯網金融發源于美國。謝平于2012 年的“金融四十人年會”上首次公開提出了“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后引起了學界與業界的高度關注。互聯網金融是依托于大數據、云計算、網絡支付功能、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移動App 等工具,實現資金融通、存儲、支付、結算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業態。謝平,鄒傳偉(2012)將互聯網金融看作是區別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黃慶安(2014)認為第三方支付、P2P 網貸、非P2P 的網絡小額貸款(電商小貸)、眾籌融資、金融機構創新型互聯網平臺、互聯網金融門戶、基于互聯網的基金銷售、互聯網貨幣都屬于互聯網金融的范疇。

  (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金融理論及實踐帶來的沖擊

  黃慶安(2014)從支付方式、融資模式、金融產品的銷售渠道及其獲取方式、貨幣理論、金融監管方面對互聯網金融興起和發展進行了分析;毛金芬,凌云(2015)從服務對象、金融規模、各自的優勢、競爭發展模式、銷售模式以及經營思想五個方面分析了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存在的差異;熊芳(2014)從金融理念、服務邊界、金融中介功能、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等方面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金融學》教學的影響。

  1。金融理念方面

  熊芳(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金融理念是“信用創造價值”。具體而言,交易雙方并不需要熟識,借款人不需要擔保抵押,只需要提供資信證明,也能夠獲得貸款。而投資人即使資金量較小,嚴格要求期限,也能夠找到匹配的借款人,并且每一筆貸款可以有多個投資人;另外,互聯網金融挑戰傳統金融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毛金芬、凌云(2015)認為傳統金融的發展依賴于雄厚的市場資源和深厚的人脈關系。而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更注重開放的思維、網上高速及時便捷的交易與團隊價值觀。

  2。金融市場參與者方面

  朱維巍,董瑞麗(2016)互聯網金融使得非金融機構企業也能夠涉足金融業務,甚至是傳統銀行業務。毛金芬、凌云(2015)傳統金融業主要面向高端市場,客戶主要是大企業與少數的優質個人客戶,貸款金額較大。而互聯網金融服務對象主要是低端市場,滿足普通公眾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熊芳(2014)借助于互聯網,金融業服務的目標人群拓寬了,市場參與者大眾化、普及化,普通公眾、中小企業也可以參與各種金融交易。

  3。金融工具方面

  李文輝,孫紅果(2016)認為互聯網金融產品具有普惠性、小微性。丁杰(2015)認為互聯網金融領域中的金融工具“單筆金額小微化、交易筆數海量化、邊際成本超低化”,金融貴族屬性大大降低。熊芳(2014)認為傳統銀行業、保險業為客戶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識和復雜技術的金融產品的優勢將被削弱。

  4。金融業務與服務方面

  汪連新(2015)認為金融業務向網絡化、電子化、全球化、國際化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借助互聯網平臺得到了迅速發展;互聯網實現了無地域、無時限的全方位金融服務。熊芳(2014)認為基于互聯網大數據與便捷信息流而產生的征信手段的創新,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信息不對稱的障礙問題,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交易效率。互聯網金融可以滿足客戶對“方便、快捷、參與和體驗”的基本訴求,削弱了傳統金融為客戶提供的基于密集知識和復雜技術的金融產品的優勢。朱維巍,董瑞麗(2016)互聯網金融產品打破了基準利率限制,加速了利率市場化,還對傳統銀行在支付結算、融資、投資理財等領域的市場壟斷有很大沖擊。毛金芬、凌云(2015)認為互聯網金融資產負債規模相對傳統金融業較小。

  5。金融中介方面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金融中介的功能被弱化了,金融脫媒現象凸顯,資金需求和交易雙方之間可以依賴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來交流溝通;而企業通過數據挖掘分析來評定客戶信用等級、管理風險等。熊芳(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不僅有助于資金需求雙方充分溝通信息、定價市場化、交易透明化,而且也能大大降低雙方收集信息、評定信用等級、簽約以及管理貸后風險的時間與成本。丁杰(2015)認為金融機構可以是一種金融信息的中介,而非局限于資金的中介。資金需求雙方利用P2P 平臺、眾籌融資等可以自行完成資金的匹配、定價和交易。這種“自金融”模式使得資金融通可以去中介化,無需實體分支機構撮合成交。

  6。營銷渠道方面

  毛金芬、凌云(2015)認為傳統金融有龐大的物理網點銷售渠道和客戶來源,依靠關系銷售產品。而互聯網金融強調“產品價值”、產品設計能力、客戶風險評估能力、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力,重視客戶體驗和使用感受,并主要通過網絡客戶端與手機銀行方式進行產品營銷,運營成本大幅降低。

  7。金融監管方面

  近幾年,電商平臺與基金公司合作開發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呈現井噴式增長,但仍然受利率和貨幣市場的影響,當盲目追求高收益率時可能導致投資風險。汪連新(2015)認為傳統金融的監管優勢在于具備嚴格的風險控制系統,有人民銀行管理征信系統。然而,由于網絡技術的限制,互聯網金融存在著網絡安全問題,增加了信息風險、交易風險、監管風險等風險。金融行業及監管部門迫切需要強化風險管理意識,采取有效措施規避系統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改革

  (一)改革目標重在培養復合型的優秀人才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傳統金融帶來了沖擊,豐富了金融學的理論與實踐,也對金融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背景下,金融業對現代經濟生活的影響已經滲透到全球每個角落,對金融人才的知識和能力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改革目標應該重在培養復合型優秀人才。汪連新(2015)認為金融人才應該具備扎實的金融學理論基礎知識、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同時,富有創新精神和持續鉆研,具備多學科綜合應用和分析能力,能綜合應用計算機、英語、法律、醫學、心理學,具備較好的計量經濟學分析能力。詹浩勇(2015)認為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金融學專業畢業生則必須具備包括熟練使用網上銀行、網上證券交易、網上理財業務等互聯網工具運用能力的基本技能;獲取、歸納、分析信息和大數據的調研分析能力;金融交易的合同協議擬制能力。同時,需要掌握計算機編程等跨學科專業的知識和技能。

  (二)課程內容上納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

  李文輝,孫紅果(2016)認為任課教師應多參與金融實踐,教師可以參與時下流行的低風險、低門檻的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第三方支付和寶寶類產品的實盤交易,以自身經歷充實教學案例庫;要將互聯網金融產品(“寶寶類”產品、眾籌和P2P 網絡借貸)納入教學,并以此為重點,至于選擇什么產品根據教師交易經歷進行選擇。以余額寶為例,介紹余額寶是什么、余額寶的收益和風險、余額寶如何交易、余額寶的優勢(與傳統金融產品相比)、余額寶和支付寶的區別等。

  (三)教學方式上加強互聯網金融模擬體驗教學

  在教學方法上,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能力,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李文輝,孫紅果(2016)認為在傳統金融體系下,由于參與金融交易的門檻高,對參與資金、參與成本有限制,學生無法實際體驗。而互聯網金融為客戶提供的金融服務便捷化、小額化、成本低,學生可參與準入門檻較低、風險較小的金融實盤交易產品。丁杰(2015)提出可以讓學生參與第三方支付、以余額寶為首的寶寶類產品、P2P 網貸及眾籌融資產品的交易之中。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切實理解信用、利息、收益與風險的互動關系。李文輝,孫紅果(2016)認為應引入金融APP 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和體驗具體互聯網金融產品交易,提高實踐能力。例如,通過一個學期在線操作東方財富APP 教學與演練,讓學生基本能自行熟練操作該軟件查看金融產品,并直觀感受金融產品價格(如利率、匯率、證券價格)的變化以及影響價格變化的因素。以利率為例,不僅讓學生通過APP 全面地了解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及其變化,還要掌握查詢利率及其變化的方法。黃侃梅,張炳達(2014),以《證券投資理論與實務》課程為例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模擬教學法進行了應用研究。

  (四)課程設計上注重互聯網金融本身的多學科融合性

  皮天需,趙鐵(2014)認為信息的生產與處理方式是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最大的革新。借助于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大幅降低了客戶的信息甄別和搜集的成本,數據信息的分析結果成為了授信依據,徹底顛覆了傳統金融依靠線下審核、評估以及依靠抵押和擔保來甄別客戶信用的方式。因此,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融合了傳統金融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多學科融合的特性。因此,在《金融學》教學設計上要注重多學科的融合性。

  毛金芬、凌云(2015)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設置以下課程的意義:金融理財產品網絡銷售模式下的《金融產品銷售》課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模式下的《電子支付與網絡金融》課程、P2P 網絡貸款模式下的《網絡支付與結算實訓》課程、眾籌模式下的《金融理財、國際金融》課程,并將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下課程設置的整合出互聯網金融下高職金融專業主干課程的'體系表。

  (五)課程實訓中利用互聯網金融培養基礎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依據銀行、保險和證券等行業建設專業實訓模塊,訓練學生的互聯網金融基礎業務操作能力。詹浩勇(2015)提出可增設面向互聯網金融的“互聯網交易與投資課程”純實訓課程,設計開發具有模擬市場交易功能的網絡平臺,甚至發行專屬于此的模擬性虛擬貨幣,讓學生能更好地領會貨幣發行的原理、機制和過程,從而掌握整個貨幣管理流程;讓學生設計和交易簡便的小額貸款或短期投資理財產品,初步鍛煉學生的營銷和投融資能力。

  同時,通過專業實訓學生的培養綜合應用能力、產品創新能力。詹浩勇(2015)提出可以要求學生以實現投資收益為目的,尋找身邊可交易或可投資的標的物,自主設計以互聯網為載體的金融產品,比如,學生可圍繞建立一整套寒暑假、小長假重要財產保管機制和理賠機制來設計校園互聯網保險產品的雛形,并通過學校比賽中或者相關網絡平臺發布學生自行設計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根據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和“粉絲”點贊等多種方式評價和修改學生的設計成果。

  三、總結

  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發展影響著傳統金融和金融學的教學,從最初的只是“把業務搬到網上”到2013 年“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給我國的傳統金融理論和實踐帶來了沖擊。高等院校金融專業的傳統培養模式已無法適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人才需求,國內學者研究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給傳統金融理論及實踐帶來的沖擊,進而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專業《金融學》課程改革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程實訓、課程體系進行了分析。但是,以上文獻沒有探討互聯網金融與高等院校金融學科課程的整合,也沒有就如何利用網絡實時動態與仿真實踐綜合教學模式進行具體地分析。目前,市面上也還沒有將互聯網金融與高等教育金融學課程整合出基于大數據的的《金融學》立體化教材。金融類專業需要不斷歸納總結互聯網金融的新模式、新變化、新業態給傳統金融帶來的沖擊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發展,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金融學》課程設計,為培養與時俱進的金融人才,探索新的課程改革方案,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探索如何構建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立體化教材。

【淺析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改革文獻綜述論文】相關文章:

1.

2.關于經濟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學雙語課程的創新研究的論文

3.金融學論文提綱模板

4.互聯網+背景下的國際貿易創新路勁研究論文

5.淺析金融學畢業生的相關實習報告

6.金融學博士畢業論文提綱

7.新課程背景下高考歷史復習的有效教學方法論文

8.公共基礎課程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