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簡明中國古代史》試題及答案
大學《簡明中國古代史》是基礎的課程,若要學習成績好,打好基礎是必須的,同學們還是要用心去學才能學好。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學《簡明中國古代史》試題及答案,歡迎大家學習參考。
大學《簡明中國古代史》試題及答案
一、填空題
1、公元前 __772_年,周平王被迫遷都__雒邑_,西周結束。
2、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出土的___編鐘_是春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代表作。
3、吳起是_衛_國人,他在_楚國_進行改革,其國力日盛。
4、戰國時,魏國的鄴令__西門豹_征發農民開渠引漳河水灌田,發展了農業。
5、春秋后期的__扁鵲_是一位杰出的民間醫生。戰國時期著名的醫書有《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柩》兩部分。
6、春秋時期_齊國_國最先實行了賦稅改革。
7、在諸子百家中,__墨子一派最有代表性的主張是兼愛和非攻。
8、春秋五霸的一般說法,是指齊桓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
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10、周王分封諸侯,卿大夫分封_大宗_,使其直接統治人民。
11、齊桓公時,任用 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12、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場戰役是_巨鹿之戰,基本上消滅了秦王朝賴以生存的軍隊。
13、秦代,獄吏_程邈_根據民間已行用的新字體,造隸書。
14、漢武帝時,以五銖錢_作為法定貨幣,通行全國。
15、劉秀為加強中央集權,消弱三公權力,加強了尚書臺。
16、漢搜粟都尉趙過_總結西北農民的生產經驗而推廣代田法。
17、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后,自長安經河西走廊通過南、北兩路通向中亞,這條道路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_。
18、秦代統一嶺南時,開鑿了重要的水利工程_靈渠。
19、劉邦建國之初,在地方上實行行政制度實際上是郡縣制。
20、公元年97年,_甘英_奉班超 之命出使大秦國。
21、李斯主持文字改革,以小篆_作為規范性文字。
22、匈奴_是我國北方草原上一個度老的民族。
23、漢武帝時,曾兩次命張騫出使_西域__,促進了東西方經濟的文化交流。
24、東漢名醫__張仲景_被后世醫家尊為醫圣,其代表作為《傷寒雜癥論》。
25、_張衡_不僅制造了渾天儀,還制造了指示地震很準確的地動儀__。
26、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法,造出了質量較好的紙張。
二、單項選擇題
1、領兵滅商,建立西周的是 ( A )。
A、周武王 B、周文王 C、周成王 D、周幽王
2、西周分封的諸侯中,封于今河南,建都于商丘的是 ( D )。
A、齊 B、衛 C、晉 D、宋
3、周王自稱 ( C )。
A、朕 B、殿下 C、天子 D、皇帝
4、春秋時期最早實行的賦稅改革是 ( A )。
A、案田而稅 B、初稅畝 C、初祖禾 D、量入修賦
5、我國最早的一條人工運河是 ( A )。
A邗溝 B、都江堰 C、鄭國渠 D、永濟渠
6、春秋時期最先稱霸的是 ( B )。
A、晉文公 B、齊桓公 C、楚莊王 D、秦穆公
7、城濮之戰是 ( A )。
A、晉、楚 B、齊、晉 C、齊
8、戰國前期最強大的國家是 ( C )。
A、齊 B、秦 C、魏 D、楚
9、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設計大敗魏軍的著名軍事家是 ( D )
A、吳起 B、樂毅 C、白起 D、孫臏
10、屈原在放逐中的抒懷之作是 ( C )。
A、《九歌》 B、《九章》 C、《離騷》 D、《天問》
11、西周分封諸侯國,都于營丘的是 ( A )
A、齊 B、魯 C、燕 D、衛
12、“三家分晉”的三家 ( D )。
A、韓、趙、燕 B、趙、魏、秦 C、齊、魏、趙 D、趙、魏、韓
13、《詩經》中主要為民間歌謠的部分是 ( C )。
A、大雅 B、小雅 C、國風 D、頌
14、秦代以 ( B )作為規范性文字,推行于全國。
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隸書
15、對于古代生活在我國哦東南沿海和五嶺以南的民族,史書上統稱 ( D )。
A、東甌 B、南越 C、雒越 D、百越
16、漢文帝時,上《治安策》的政論家是 ( D )。
A、晁錯 B、主父偃 C、仲長統 D、賈誼
17、漢武帝時,派張騫 ( A )出使西域,加強了雙方的聯系。
A、兩次 B、三次 C、四次 D、多次
18、王莽改制的最主要的政策是 ( A )。
A、“王田、奴婢”政策 B、 改革幣制
C、改革中央機構和地方區劃 D、吳均、六莞政策
19、西漢末農民大起義中綠林軍的首領是 ( B )。
A、樊崇 B、王匡 、王鳳 C、王常、成丹 D、陳牧
20、張角用來發動農民起義的宗教是 ( A )。
A、太平道 B、天師道 C、摩尼教 D、佛教
21、劉秀實行的度田制政策的主要內容為 你( D )。
A、清查戶口 B、清查田 C、重分田地 D、清查田地、戶口
22、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 ( A )。
A、大秦 B、條支 C、安息 D、大食
23、東漢從中期開始,政權主要交替掌握在 ( A )兩大集團中。
A、外戚和宦官 B、外戚和官僚 C、宦官和官僚 D、宦官和朋黨
24、黃巾大起義的領導人是 ( C )。
A、張魯 B、張修 C、張角 D、于吉
25、佛教傳到中國的時間是 ( A )。
A、西漢 B、東漢 C、西晉 D、東晉
26、《周髀算經》成書于 ( C )。
A、周朝 B、秦朝 C、西漢 D、西漢 D、東漢
27、使用“麻沸散”、發明“五禽戲”的醫學家是 ( D )。
A、張仲景 B、扁鵲 C、淳于意 D、華佗
28、我國造紙術首先傳入 ( C )。
A、中亞 B、阿拉伯 C、朝鮮 D、日本
29、秦末農民起義中,基本上消滅了秦朝主力軍隊的是 ( C )。
A、大澤鄉起義 B、昆陽之戰 C、巨鹿之戰 D、長平之戰
30、西漢末年,赤眉起義的領導人是 ( D )。
A、王匡 B、劉盆子 C、王長 D、樊崇
31、《漢書》的作者是 ( A )。
A、班固 B、司馬遷 C、蔡倫 D、王充
三、名詞解釋
1、國人暴動 ——西周后期,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山林川澤有所開發。至厲王時,他把王畿以內的山林川澤收歸王室控制,不許中小貴族利用,亦不準勞動人民進入樵采捕撈。引起了人們的不滿。當時,周公告誡他這樣做會“民不堪命”。厲王不但不聽,反而派人監視對他不滿的人。對“謗王”者,一該屠殺。以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人”是居住在國都以內的人,多是平民,省份較高。至公元841年,國人發動暴動,反對周厲王,史稱“國人暴動”。
2、李悝 ——戰國時法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使魏國國富兵強。提倡“盡地力之教”,實行發展農業的政策。創立了“平糴”法。豐年由官府評價購進余糧,荒年由官府平價發賣米谷。后開世均輸、常平倉等法的先導。公元前407年,他集諸國刑法,編成《法經》六篇:《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這是古代中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典。
3、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即《易》、《尚書》、《詩》、《禮》、《春秋》。
4、文景之治——史學家對西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前179年—前1441年)的稱頌之辭。漢初實行“與民修息”的政策。減輕稅賦徭役,重視農業生產,社會經濟恢復發展較快。田野開辟,人口增加,呈現繁榮景象。史稱“文景之治”。
5、昭君出塞——西漢元帝是的宮女。名嬙。公元前33年春,匈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來長安朝覲時,要求“婿漢氏以自親”。王昭君于當年與呼韓邪單于聯姻。帶著漢王朝贈送的禮物前往漠北單于庭。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趙軍出塞,鞏固了漢匈兩族已有的和平、友好、團結的關系。她為此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6、《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一部史書。全書上起黃帝,下迄“當代”(漢武帝時),是以人物傳記為主,輔之以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體例嚴謹,內容豐富,世我國古代第一部創新性的紀傳體通史。為此后二千年間的正史編篡創立了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
7、郡縣制——是在春秋戰國至秦代逐漸形成的中央集權國家的地方行政組織機構。秦統一六國,全國分為三十六郡,后增為四十郡。國君控制郡縣的行政和軍事權力,并直接任免郡縣長官,并加以考核,從而統治整個國家。
8、三公九卿制——歷代中央政府的最高官位。周代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
秦、西漢時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秦代的九卿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仆,掌御用車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政,掌皇族、宗室譜系、名籍;治粟內史,掌財政;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九卿之外,還有列卿。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于丞相,或最后請皇帝裁決。
東漢時,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又稱三司。為最高軍政長官。唐宋仍沿此稱,但系虛銜。明清亦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一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
四、簡答題
1、簡述西周初年的分封
答: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謂之“分諸侯,建藩衛”。所封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國。受封者有三種原因:一為周王同姓(姬姓親屬),二為功臣,三為古帝王之后。諸侯對天子有隸屬關系,有鎮守疆土、捍衛王室、繳納貢稅、朝覲述職的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事君主,在封國內業實行分封制,層層分封。這樣,就形成了政治寶塔,壓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自天子至士,為各級貴族,庶民主要是農業勞動者。
2、什么是“初稅畝”?其意義何在?——是于公元594年,在魯國進行的一次稅賦改革。就是開始實行以畝積為單位征收耕地稅的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實際也就開始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稅率為畝產量的十分之一。
其意義在于:在一定時期其中,擴大了諸侯們的稅源,充實了府庫;但是,同時也放棄了國家對土地的所有權,承認了土地私有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過程。
3、劉秀是怎樣加強中央集權的?——劉秀建立東漢王朝,以中興漢家相榜。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調整政治、軍事制度。退功臣,進文臣;二是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劉秀消弱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臺的權力,是他重要的集權措施之一。三是加強監察制度。設御史臺,司隸校尉、州刺史;四是,集軍權于中央,消弱地方的軍權,加強中央的軍權。
4、簡述秦朝中央機構——秦始皇建立中央機構的基本情況如下:皇帝之下設中央機構,協助皇帝領導全國,并處理庶政。中央機構下,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朝設左右丞相,以右為尊,太尉是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監察。”
九卿有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宮殿警衛;衛尉,掌宮門屯衛;太仆,掌御用車馬;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政,掌皇族、宗室譜系、名籍;治粟內史,掌財政;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及皇帝的生活供應。九卿之外,還有列卿。三公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匯于丞相,或最后請皇帝裁決。
五、問答題(每小題5分,共15分)
1、述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
答:背景:秦在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后于關東個大國。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的賦稅改革,也了落后于關東各國。關東的大國看不起秦國。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秦孝公決心徹底改革。商鞅自魏國入秦,秦孝公任他為左庶長,實行變法。
內容:商鞅變法時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于公元350年,變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A、政治方面——是以池底廢除舊的以嬴氏貴族為主體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為加強中央集權制所需要的政治制度為重點。
a、 制定二十級爵——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以后根據人們的軍工大小受與爵位。
b、實行縣制——分除分封制,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
c、實行什伍制度——秦之都鄉邑聚集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要求居民登記戶籍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一什。
B、經濟方面——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
a、廢井田,開阡陌;
b、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統一度量衡。
C、社會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人口增長。
意義:增強了秦國勢力,國勢穩健發展,為后來兼并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2、試述秦統一中國的原因。
答:秦朝統一中國是歷史的趨勢。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在發展,可是當時的諸侯割據混戰的政治形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存在嚴重的矛盾。戰爭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破壞,人民普遍厭戰。因此,消除封建割據混戰的政治局面,實現全國的大一統,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秦國在商鞅變法后的一百年間,政治方面,已經基本建立起了一套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在經濟方面,徹底廢除了領主制的農奴制,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又實行了獎勵耕織的制度,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也不斷提高。在軍事方面,對士卒嚴格訓練,實行“軍功爵”的政策,所以士卒勇于戰斗。秦的疆土壓不斷擴大。以遠遠超過了關東六國所剩疆土的總和。至此秦以具備了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必要條件。
3、武帝為何改革財政?列舉其主要改革措施。
答:原因:漢武帝即位時,國家十分富庶。這樣豐厚的糧秣儲備曾幫助漢武帝對匈奴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可是打了十多年之后,物資糧餉耗費嚴重,國家財政困難,而戰爭仍在進行。漢武帝為了擴大財政收入,支持戰爭需要,在桑弘羊的協助下,進行了大規模的財政改革。
主要措施:一是改革幣制。公元前118年,下令有上林三官(鐘官、技巧、辨銅)鑄造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通行于全國;而且嚴禁各郡、國官府和私人仿鑄。舊時貨幣一律廢除。五銖錢一直沿用到三國時期。二是實行鹽鐵專賣。三是推行均輸、平準法。均輸法是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運輸貨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平準法是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四是實行算緡、告緡制度。算緡,是征收財產稅。告緡就是針對那些隱匿財產,不如實報稅的富豪大家進行告發。這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中央財政,為打擊匈奴的侵擾,提供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基礎。
【大學《簡明中國古代史》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簡明中國古代史試題及參考答案04-02
中國古代史試題及答案04-02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及答案04-02
大學信息光學試題及答案04-02
大學通信原理試題及答案04-02
大學語文試題及答案12-02
大學面試題及答案11-26
大學英語期末試題及答案04-02
大學《煤化學》試題及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