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中國的勵志的故事精選
在我們有所空閑的時候,不妨找一些勵志故事來看看,陶冶自己的情操,以下是陽光網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希望大家會喜歡
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一)吳剛
第1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于2009年10月14日至17日在江西南昌舉辦,吳剛憑借電影《鐵人》王進喜的出色表演,一舉奪得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
這是他的第一個重大獎項,是他從小演員到大明星的華麗轉身,成功飛躍。
其實,吳剛是演藝界的“老資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是與“濟公”游本昌合作的兒童單本電視劇《大輪船來了》。當時不到10歲的他,在劇中扮演男一號——游本昌的兒子。從那時起,他就認定自己是個演戲的料。但其從藝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當過工人、警察,還在工會搞過計劃生育,為大齡青年搭“鵲橋”。他考過中央戲劇學院和煤礦文工團,都名落孫山。最終,他叩開了北京人藝學員班的大門。那時,吳剛每個月只有20元的補貼,他要用來買書、吃飯,生活很苦,好在劇院的圖書館是個好地方,吳剛沒事就泡在里面看書。從人藝畢業后,吳剛在劇院里演了5年話劇,日子過得很清貧,但他從不后悔,這全得益于林連昆老師的教導:“你要想發財,現在就可以走,這個職業一輩子也發不了財。你們必須有無限的熱愛,才可以站住。”
1997年,他為拍攝電視劇《南方有嘉木》來到蘇州,為了演好角色,他跑到鬧市,哪兒聚堆了,哪兒吵架了,他就悄悄地隱在人群中,觀察不同人的形態語氣和表情。正因為他用心,沉得住氣,后來便成了《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李石清、《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館》中的唐鐵嘴、《非常麻將》中的老大。再后來是《梅蘭芳》里的費二爺、《潛伏》中的陸橋山、《鐵人》中的王進喜。默默堅守在北京人藝舞臺24年的吳剛突然爆發,像井噴似的,讓影視觀眾猝不及防。
但近一年以來,他頻繁亮相于熱門影視劇,演的均是配角,雖然他以“秒殺”式的演技博得了觀眾的高度贊譽,但畢竟是小打小鬧。只有尹力執導的影片《鐵人》,讓他攀上了藝術峰巔。
這個《鐵人》是他鐵了心、下了狠勁打造而成的。
當時,《鐵人》一號主角的競爭者,是陳寶國、李幼斌、陳道明等頗具實力的“大腕兒”。尹力開始也曾想讓他演其他角色,但吳剛“當仁不讓”。不僅沒讓,還在沒確定自己能否出演時,一個人便默默地去了大慶的“鐵人紀念館”參觀,從網上下載秦腔方言反復練習。他太喜歡劉恒的劇本,太在意跟尹力導演的合作,太有塑造鐵人王進喜的創作沖動,也太自信了。果然,他“爭”來了主角。
尹力見到他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得脫胎換骨。為求外形上更貼近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本來有些白胖的他連續三個月只吃西紅柿和花生,一下子減了十幾斤,容貌顯得憔悴而又粗糙。在酷寒和高強度的拍攝中,他多次體力不支,還出現過嚴重凍傷。尹力還曾說,“你的聲音太漂亮了,但我不要”。為此,吳剛開篇第一場戲,就對著北風玩了命地扯脖子喊,就那么幾嗓子下來,聲音全劈了,結果他一直沙啞著嗓子演到完。在拍攝“鐵人”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的重場戲時,為了達到逼真效果,劇組用泥漿代替石油,通過打壓后形成“井噴”。未曾想,剛開拍,泥漿就以驚人的速度噴發而出,令在場的演員措手不及。更為驚險的是,吳剛離井臺最近,噴出的'泥漿速度實在太快,等一個鏡頭拍攝完成,導演叫停的時候,才發現滿臉泥漿的吳剛已經睜不開眼了。當劇組人員帶吳剛到40多公里以外的醫院治療時,醫生感嘆:“還好,來得及時,再晚來一會兒,他的眼睛就保不住了。”演完了《鐵人》,吳剛真的脫胎換骨,變成了另一個人。
與他同期的馮遠征、丁志誠早就在影視圈大展拳腳時,唯獨他仍默默“潛伏”了20余年。大器晚成的吳剛時刻銘記老院長蘇民的一句話:做一個好演員,要痛飲生活的滿杯。“我每天都在學習,學習身邊的人如何處世、生活,然后運用到自己的表演里,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進就是我的夢想。”這不僅是吳剛的人生軌跡,也是他成功的備份。
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二)蘭桂
1963年1月,從蘭桂出生于山東沂蒙山區的一個小村子。14歲時,噩運悄然來臨,一次意外摔傷了左腿。因為家庭貧困,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導致傷口感染,最后左腿不得不高位截肢。
這對當時還是學生的從蘭桂來說,不啻從天而降的悶雷,將他所有美好的夢想剎那間都擊碎了。他苦惱過,憤怒過,失望過,可苦惱、憤怒、失望又能怎樣?現實畢竟是現實,生活還是要繼續。他強忍悲痛把淚水咽進肚子里,心中暗暗發誓:男子漢不能向命運低頭。
截肢臥床那段時間,從蘭桂試探著畫畫,想以畫畫的形式撫平心中那長長的憂傷,慰藉自己內心的孤獨。買不起畫畫的材料,從蘭桂就用最簡單的粉筆和木炭,從最簡單的一筆一畫開始;沒有老師,自己權且既當老師又當學生。一段時間的摸爬滾打后,從蘭桂似乎掌握了畫畫的一些技巧,竟然畫什么像什么。至此,畫畫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往心靈的窗戶。
2l歲時,面對家庭的貧困,面對母親為他整日的操勞,生性好強的從蘭桂選擇了流浪生活。他想成為一名“藝乞”,用自己一雙會畫畫的手,用粉筆和木炭在路邊作畫給別人帶來美感,掙些錢養活自己。于是,他帶著簡單的行李和雙拐上路了。
這種選擇,對從蘭桂來說,本身意味著挑戰苦難的開始。憑借單腿,從蘭桂流浪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輾轉到過西藏、新疆、貴州、四川、湖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也把自己的粉筆畫、粉筆字留在了城市的街頭,或多或少地吸引了一些人的駐足觀看。當然,路途上,他吃了太多的苦,住過馬路、橋洞、車站候車室,遭過搶劫,挨過地痞流氓的揍。
這些身體的苦難,從蘭桂都可以忍受,只是,一些人的冷漠,還是多少刺痛了他的心靈。一次下大雨,他攔出租車,一輛輛來了,看到他卻好似沒有看到一樣,倏地便過去了。一位好心人幫他攔了一輛,到他租住的廉價出租房,也不過3站的距離,司機卻非讓他支付100元。又有一次,他不慎嚴重摔傷下頜骨,血嘩嘩流淌下來,一會兒,便成了血人。被好心人送到醫院后,負責給他做手術的'外科醫生竟然問他:你有錢嗎?種種殘酷的打擊,不但沒有擊倒從蘭桂,反而更堅定了他把粉筆畫畫下去的決心。
流浪賣藝期間,只要天氣允許,從蘭桂便在街頭擺攤畫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天氣不允許時,他便逛當地的博物館,看畫展,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晚上,他把精力用到了讀書學習上,讀過的書有黑格爾的《邏輯學》《西方美術史》《外國美術簡史》等等。他還盡可能地學習外語,現在,他居然能夠說7個國家的簡單問候語了。
如此的生活,從蘭桂一過就是27年。27年,對于歷史來說,只不過是瞬間而已,但對于一個人的一生來說,絕對不是彈指一揮間。可以想象27年中從蘭桂所遭受的苦難,我想用托爾斯泰在《苦難的歷程》中說過的“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堿水里煮三次”來形容,想必一點都不為過。這樣的苦難非但沒有擊垮從蘭桂這個大山一般的漢子,反而歷練出他日趨完美的粉筆畫、粉筆字。2009年4月26日,當流浪到武漢的從蘭桂在中南路街頭作畫時,引起一位叫“四葉未明”的拍客的注意,拍下了他30分鐘畫的《蒙娜麗莎》,并在優酷網發布,并迅速在網上引起極大轟動,點擊率超過1000多萬次,頂帖50萬余次,評論達20多萬條。一時間從蘭桂被捧為紅極一時的“優酷牛人”。網友們不僅被他的畫作所震撼,也為他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折服。
2009年國慶前夕,在“四葉未明”的協助下,從蘭桂到八達嶺長城上作畫,實現了他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夢想。他邊畫畫,邊高唱《我的中國心》,引來眾多中外游客的關注和贊嘆。他畫的《新生——開國大典》《吶喊——兩彈一星》《轉折——改革開放》《團圓——港澳回歸》《崛起——奧運激情》《騰飛的中國龍》六幅粉筆畫,再現了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的風采。長城博物館當場表示,將這六幅畫作收藏,在國慶期間展出。
從蘭桂新近創作了粉筆畫《雄鷹》,上面配詩一首,表達了他的心聲:“鷹折斷翅膀,也向往藍天。鯨擱淺荒灘,也向往海洋。我雖然抱著半截殘腿,也希冀走進美院的校園,因為我也是中國公民,身份證上不比別人少一個標點。外國的保爾•柯察金,中國的張海迪,在我面前聳立成高山,支持我吧,朋友。”2010年,從蘭桂已完成了畫畫人生的轉身,不再做“藝乞”,而是拜洛陽的一位粉筆畫大師為師,我們期待著他獲得更大的成功。
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三)姚明
美國一家媒體幽默地評價道:“姚明大概是我們除了烤鴨醬外,從中國進口的最重要的東西。”熱愛籃球的父母給了姚明2。26米的身高和充滿智慧的大腦,任他縱橫天下,成為世人矚目的偶像。
姚明的玩笑能夠讓所有的人會心而笑,沒有愚弄,沒有嘲諷,也沒有對任何人的`傷害。姚明的幽默,就像他的身高和球技一樣,實在是高。
參加2003年NBA全明星賽的球員們接受媒體的第一次采訪時,姚明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他剛一進入見面會的大廳,就被記者包圍在中間。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姚明仍然保持著他那敏銳的思維和幽默的語言。一名記者問姚明:“泰格•伍茲對高爾夫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籃球在中國比起高爾夫球來說影響要大得多,你認為這其中你的個人影響力有多大?”姚明歪著腦袋幽默地說:“我想,那是因為籃球比高爾夫球大一點點吧。”一名記者問道:“曾經有人建議把籃框的高度提高,因為NBA里有太多的人能夠扣籃,你對此怎么看?”姚明把這一矛頭轉給了布拉德利:“我想是的,至少對他來說。”并風趣地解釋說雖然他個子很高,卻從來沒碰過頭。一名記者問:“你將來如何對待媒體的圍追堵截?”姚明又是幽默:“盡可能跑得快一些。”記者接著追問:“在這里最害怕什么?”“希望大家不要將我逼進廁所。”姚明說完自己也笑了。
2003年5月8日,姚明出席“姚明中文官方網站”開通儀式,其間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記者:“你個人是怎么防護‘非典’、保護自己的?”姚明:“開句玩笑,我個子高。整天呼吸的新鮮空氣比別人多,所以不大容易得‘非典’。”
2003年8月1日頒獎晚會的熱情,再一次刺激了他的幽默細胞。央視名嘴孫正平對姚明進行采訪時問:“你認為在NBA打球和在CBA打球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在NBA打球需要翻譯,而CBA就不需要。”頒獎晚會的第6項是“最具影響力的男女球員”。姚明在第二次上臺領獎時,孫正平丟給他的問題是:“你所到之處都是球迷追捧,有人說你是麥當勞大叔,對此你有什么感想?”“我正在考慮開一間快餐店。”這是姚明機智的回答。
2003年9月18日,中國男籃舉行了抵達哈爾濱后的首次媒體見面會。當姚明略帶羞澀地出現在新聞發布廳時,眾老記頓時“如獲至寶”,開始瘋狂地“攻擊”姚明。有記者見姚明的胡子比較長,隨口問了一句:“姚明,你不刮胡子是為了蓄須明志還是對哈爾濱的天氣不滿?”姚明俏皮地一翻眼睛說:“我沒帶剃須刀!”惹得現場記者哄堂大笑。隨后姚明的“姚式語言”更加精彩。一位女記者問姚明:“相比過去,你感覺到球技長進了嗎?”姚明說:“我只是感覺老了一歲。”
面對記者問起自己一言難盡的NBA第一年。姚明給出了一個令人叫絕的比喻:“這就好比學開車。光坐在車上看別人開,你永遠也學不會。只有自己親自感覺油門,你才能知道哪一腳油給大了,什么時候該踩剎車。”
【中國名人勵志的故事-中國的勵志的故事】相關文章:
中國勵志名人故事04-04
中國勵志的名人故事12-09
中國的勵志名人故事04-05
中國的名人勵志故事大全04-05
中國現代勵志故事精選-中國現代勵志故事04-12
中國名人勵志小故事11-18
中國名人的勵志小故事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