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1
“一些人在青年時代是朋友,但有些人不會變老,他們在40年后跟其他人迎面相遇,就再也認不出那些人。另外,他們之間也不可能再有任何接觸;他們往往是并排待著,但每個人都在一條不同的時間走廊里。”。
莫迪亞諾在《地平線》中構建的時間走廊,讓生活在同一個現在的人彼此隔離,卻讓同處一條走廊的人“交流”,絲毫不受時間流逝的影響。這種超越過去和現在的對立,而創造出的永恒的世界,或許就是作者本人一直追尋的吧。
小說呈現出來的,是模糊而真實的畫面,主人公博斯曼斯在尋找他一生中的“暗物質”,而故事場景卻又那么真實。時間走廊讓博斯曼斯從現時不確定的印記中回憶起40年前的一次偶遇。
男女主人公在不斷逃離中短暫相遇,“這種相遇沒有未來,如同在夜里的一列火車上”。仿佛結局早已注定,一年的短暫相戀,女主人公最終遠去,消逝在地平線上。
忽然想起聶魯達的詩:“愛是那么短,遺忘是那么長。”40年都已過去,仿佛所有的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在時間的走廊里,這40年卻顯得微不足道,只要有這一年的幸福,就足夠了。小說結尾處,博斯曼斯又踏上了柏林的道路,去尋找心中她的蹤跡。
最終兩人是否重逢,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懷疑時,至少還有一種希望,有一條逃逸線朝地平線逝去”。
時間的走廊連通著未來和地平線。“未來”,這兩個字對于處在永久的現時之中的博斯曼斯,是令人心碎而又神秘莫測的。20歲時,它是地平線在我們面前展現的種種許諾和希望,而在小說中,所有人都迷失了方向,失去未來,無法達到這地平線。
但未來是令人向往的,人不可能永遠活在過去,希望是追求地平線的唯一源泉。
時間的逝去會帶走不安與猶疑,給予未來希望的同時也帶來過去幸福的回憶。
40年后,地平線是那遙遠而又幸福的過去,是失去的時間。正如博斯曼斯對地平線的.懷念,總有一些事物深藏在我們心里,從未改變。這美妙的淡藍色的逃逸線,在時間的走廊里勾勒出迷人的記憶,也給我們留下一生長久的懷念。
無論我們在時間的走廊里置身何處,始終不變的,是心中的那條地平線。
而我們一直在路上。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2
在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1933年問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線》中所描繪的“秘境之地”香格里拉(Shangri-la)中,“適度(moderation)”這個詞,被喇嘛寺那位儒雅、睿智、博學、神秘的張先生反復提起。所謂適度,就我個人的理解,可能就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對你個人而言,最恰如其分的程度或者界限,這個“度”不多不少,不濃不淡,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則不及。比如,偏愛的食物不能貪多,要適度;中意的人和物不可過度癡迷,要適度,否則就可能“慧極必傷,情深不壽,強極則辱”。其實,這樣的理念和思維在中國人的認知范式里,并不陌生。從很小我們就曾被父輩耳提面命“過猶不及”,“適可而止”,“樂極生悲”,“物極必反”等等……仿佛所有的事情一旦跨過那個界限走向極端,就必然會有不盡如人意的結果。
這樣的思想,與我們的先賢孔子所重視的“中庸之道”不無關系。中庸之道是一種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這樣的態度,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連追求人生理想,實現人生價值這樣的“上層建筑”之事上,也只求達到一種曠達豁然、盡力而為的狀態。從崇尚極致的西方世界而來,原本年輕有為,才華橫溢的大使館領事康韋,在世外桃源一樣的香格里拉,也生出了““追求極限,永不止步”這個口號遠沒有“盡力而為,適可而止”合理,甚至有些迂腐”的觀點。
生活在高壓下的現代人,焦慮感無處不在,業績爭第一,收入爭第一,孩子成績得第一,衣食住行爭取事事處處都能出人頭地,艷壓群芳。古今對照,不能妄斷孰優孰劣。因為,對于“中庸”,我們現代人也有很多我們這一方振振有詞的辯駁:“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寧做鳳尾/雞頭,不做雞頭/鳳尾”“追求卓越”“做到極致”等等……時代不同,人的認知理念也會隨之變化。如果一個平和淡定,知足常樂的古人穿越到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說不準就會被人嘲笑譏諷為不上進,沒出息呢。
其實,在極度的.追和求背后,往往都是填不平的欲望在驅使,而欲望的源頭則有眾多的緣由。一個整體欲望高度膨脹的社會,焦灼、浮躁、不耐煩就會俯拾即是。而只有適度,中庸,不爭不搶,知足常樂,一個大同世界才有可能得以實現和正常運轉。在書中所描繪的這個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唯有遵從這樣的適度信念,一切在現如今的世界來看,美好到不真實的生活場景,才能得以順理成章的存在吧。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3
地平線,再詞典上的意思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線。消失是指:事物漸漸減少以至沒有,不復存在。那所謂的題目,是不是指世界末日哩?嘴角勾勒出不屑的冷笑,也許自己從心底里還沒有真正接納這本書吧,可這種想法,卻在自己對這本書的深入中慢慢的結束,另一種想法真悄然的盤上我的心頭。
可笑的是,末日換成了天堂——“香格里拉”。
小說描繪了一個隱藏在中國西南部的凈土樂園——充滿祥和、寧靜、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說中,作者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王國。在那里,三條河流交匯在一起,群山高聳入云,山頂白雪皚皚,腳下深草成茵,覆蓋大地。作者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經濟大蕭條、全球探險熱等融入書中的人物中。反映當時人們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這部小說驚險、刺激、離奇、富于戲劇性。更難得的是,閱讀這部小說將是一次身體、心智和靈魂的體驗。也許,康威的離開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會一直住下去,直到永遠……
“香格里拉”這只是作者心中的凈土的代名詞,一片虛化的土地,沒有人可以辨別他的真偽,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這些就夠了,就像文中說的“她的氛圍越是平靜,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蕩人心,而且整個的感覺是愜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這片土地也許就不會這么美好,這么神圣,就像殘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為她永遠帶著我們無法揭下的面紗。
現在可以說是個和平的年代,不過“它所蘊含的深刻而驚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撫慰了我們的心靈;我們也同樣喜歡這里的人們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細膩婉轉的思想表達方式。”在這忙碌的生活中,人們能安安靜靜的停下來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變成了一種奢侈,人來來往往的穿梭著,為了生計而奔走,根本不會停下來靜一靜,而所謂的“香格里拉”竟漸漸的塵封在心底,畢竟那是多么的遙遠和不切實際阿。
“沒有人和人之間的斗心勾腳,沒有名利與財富的互相攀比。”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義吧!也許這本書獲得了巨大的榮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勾起了人們塵封在記憶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吧。我合上書頁,嘴角竟不由自主的上揚……這就是“香格里拉”的魅力啊!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4
《消失的地平線》是英國作家希爾頓在20世紀30年代的一部小說。主人公康維是二戰時期英國的駐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飛機回國時,飛機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飛機的有兩名英國人,一名美國人,一個法國人。飛機把他們載到風景綺麗,山勢巍峨,人跡罕至的西藏高原。這時,飛機沒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飛機的飛行員喪生。五個人中,只有康維最有生存能力,因為他經歷過殘酷的戰爭,在戰爭中生存下來,他練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這無人之境也是一籌莫展。正在五人發愁時,卻發現遠處的雪山丘上迤邐過來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個人抬一頂小轎,走到近前,轎中下來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漢人,卻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老者把五人帶到一座喇嘛寺。小說重點描寫的是五個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維在喇嘛寺的所見,所感。
小說語言優美,意境神秘,針砭時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對人類的預測更是切中要害,與現實相符。大喇嘛感覺“似乎所有最可愛動人的事物都那么變幻無常,稍縱即逝,而且很不經久。戰爭,貪欲和野蠻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們毀得一干二凈。他所親眼目睹的那些情景還歷歷在目,他的頭腦中又浮現出許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國家在不斷強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憑粗俗瘋狂的激情,這將會帶來毀滅,他看到機械的威力在不斷膨脹,已到了一個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與整個法王路易十四的軍隊相匹敵的地步。他也預感到當他們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滿人類文明的廢墟之時,他們就開始轉向進攻天空,宇宙。”
但這還不是全部,他還預卜到將要來臨的一個時代,人類為殺人技術而瘋狂地興高采烈,同時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熱地猖獗起來。所有珍貴的東西將會處在危險之中,所有的書籍和藝術,一切和諧的,美好的事物,還將波及每一件保存了兩千年的奇珍異寶,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將在毫無防備之中像郎維的著作那樣散失殆盡。
在大喇嘛心中,書籍,音樂,繪畫等藝術是救贖人類心靈的靈丹妙藥,只有守住香格里拉這片凈土,人類才會守住最后的根。難道不是這樣嗎?當人類冷卻()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惡的源泉,一心去研究書籍,音樂等藝術門類時,那整個世界將是一片祥和、安寧的.景象,處處四季如春,陽光明媚,每個人的心靈都是那么純潔,每個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處處是香格里拉,沒有貧窮,沒有饑餓。
然而,這只不過是作者的理想。現實卻是:自從上世紀80年代的開始,整個世界的發展正在踐行大喇嘛的預言,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不斷提高,人類幾千年的文明,人類所引以為豪的高科技在這種極端天氣下無計可施。
大喇嘛選中康維做他的繼位人。如果選擇留在香格里拉,康維也許會像那些喇嘛一樣修行,去研究一門藝術,然后忘記自己的年齡,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輕的面容。如果康維成為大喇嘛,他又會怎樣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維卻禁不住朋友的勸說逃離了香格里拉。小說到這里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盡遐想。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5
最近,讀了《消失的地平線》,就好像和作者一起進行了一場旅行,我們在建在天上的神奇國度中游覽了一番。那就是神秘的香格里拉。
故事主要講訴了四個身份各異的西方人,由于各種原因,被一個東方人劫機,飛到了香格里拉。那里有凈明如鏡的天空、蔥蔥郁郁的山林、潔白優雅的雪山、寧靜深邃的峽谷,和那安然和諧的淳樸民風。小說中的四人無一例外的被這遠離塵囂的“桃花源”所影響。他們疲憊的心理受到美景的洗禮,甚至不想再離開。也許,靈魂的凈土,才是我們心靈的`歸宿。
如今的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大都市里,看慣了人聲鼎沸的熱鬧集市,看慣了紅燈酒綠的都市霓虹,那純凈美麗的風景線早已被我們所遺忘。社會在飛速發展,經濟水平在不斷的提高,空氣也越來越渾濁,我們也越來越像獨立在自然之外的生命體。我們擁有比古人更多的物質條件,但是,我們在這繁忙的生活之中,安靜的做個美夢,都會覺得是如此的奢侈。在這個和平表相下的社會之中,我們面對著諸多挑戰,激烈的競爭,學習的壓力。當看到為了爭奪利益而發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不知道你們是否和我一樣感到恐懼、失望和無奈。我不懼怕挑戰,我只是不愿意在鋼筋水泥之中迷失自己。
我的心靈像西藏虔誠的朝圣者一樣天天在祈禱。我不希望香格里拉只是一夢想,不希望那美麗的地平線消失。正如作者所說,我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傷感。大學就像香格里拉一樣,給了我們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我們可以不被外界所困擾而專心學術,但當我們離開大學走向社會之后,還能否像現在這樣從容不迫,還能否守住心里那片凈土。
我并不是說我們要去逃離城市,畢竟對現代人來說,過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文中描寫的香格里拉也許只是他的想象,它不在云南,也不在西藏。
它只是借代了一個風景如畫,絕世脫俗,沒有一切紛擾的地方而已。不管現實怎樣,就在心里留下一片凈土,去體味人生,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的生活還缺少什么呢?
這部小說詮釋了生命的意義,但全文沒有一句空洞的大道理。當我面對那讓人窒息的美景之時,心里只有震驚。
是我們發現了世界,還是世界發現了我們?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6
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
全書讀完,并不能理解為何本書會如此有名以及在當時會引起尋找香格里拉的熱潮。僅從自然風景或者環境的角度而言,當時的西方肯定有比著更美好的存在。
所以僅就個人感受而言,更傾向于理解為一種,現實世界被一戰毀滅的支離破碎,尤其是對人的心理帶來的無可挽回的虛無感之后,作者對世界、生命意義本質進行探究的哲理性著作。
文中一開始就表明了一種狀態、一個在我自身看來無比感慨的用詞:幻滅。
是啊,就是這種感受,幻滅。現實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現實世界看起來一片繁華燦爛、人的欲望無窮無盡、一切都要分出個是非黑白,馬林森、巴納德、柏林森追求的直接、熱烈,就連康韋,若不是那場戰爭,也許也是一個耀眼的成功人士吧。但是,戰爭來臨之時,這一切又如無根之萍一樣易碎,更多的是給人心理帶來的創傷難以彌補。康韋也許就是從那時在一片虛無中開始感受到這種幻滅的吧,憤怒、激情、瘋狂、暴虐……一切熱烈情感爆發之后所帶來的只是更多的幻滅。
正因如此,在一片幻滅中,作者才煞費苦心構建了一個理想的世界吧。
它與世無爭、適可而止、包容一切,在這個世界中,生死、欲望在時間無限延長的條件中都不在擁有具體的意義,盡管去追求本心,無需追求意義。
也就如康韋和馬林森,精神世界的差異注定了兩人在香格里拉的行為差異和適應程度。正如張先生所言:適度、中庸、多元,作者意圖用東方文化看待世界的態度去解決現實世界的沖突,以此找到現實和幻滅之間的平衡。
遙遠的山谷、極高的海拔、高聳的雪山、神秘的藍月、清冷安寧的庭院、智慧圓融的大喇嘛……一切不真實間又無比真實,不過就是馬林森所言的炸彈飛過來時一樣灰飛煙滅。
所以,真實與幻滅、現實與精神,究竟哪個又值得去追尋,哪個又能撫慰深藏在每個人心底的世界呢?
在看如今,我們所面臨的世界又與百年之前有什么不一樣呢?
所以,香格里拉,只是心中的日月。
附記:1、本以為是以洛克在中國的探險經歷為藍本創作的一部自然之作,不過顯然不是。書中四位人物的選擇無所謂對錯,感覺適合自己就好。
2、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等等思潮是否是解決此種沖突的一種反思。
3、稻城往西1100英里進入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脈,對著地圖劃劃線其實挺好玩的,個人感覺進入了阿里地界。
【《消失的地平線》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消失的地平線》05-05
《消失的地平線》的讀后感1500字05-11
關于消失的句子08-01
想消失的說說11-03
想要消失的句子12-05
消失的寶物的作文04-09
消失的年味作文03-22
年味消失的作文10-17
消失的年味作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