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持續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搞笑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單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單,當我寫完之后,感到情緒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用心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用心應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一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潛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僅是付出,不僅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潛力的退化!案冻稣鎼鄣娜,就應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一習一,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2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杰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現在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松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松,當我寫完之后,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案冻稣鎼鄣娜耍瑧撚肋h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3
假期讀了校長推薦的兩本應屬心理范疇的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說實話,就兩本書的書名而言實在引不起我多大興趣,尤其前者還讓我產生些抵觸情緒,這大概就是本書作者所說的潛意識的恐懼吧!(“少有人走的路”讓我聯想到:坎坷艱辛困苦孤獨……)我是作者說的那種吃蛋糕會先吃蛋糕后吃奶油的人。于是我選擇先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
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除了因譯文的原因讀起來有些生澀難懂不順暢之外,書中的內容對我個人的心智成熟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讓我很快產生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書中所說的那種神奇、神秘的力量,我堅信這本書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只“圣甲蟲”。回顧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一再縮短,常對青春不再,對生老病死,對時常厭倦的工作生活,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茫然無措的恐懼。每當這時我便習慣于借助書籍給自己增添勇氣,并且總能碰到挈和當下心情的一些頗受鼓舞的東西,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慰,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內心的平靜甚至愉悅。這大概就是神秘力量的作用!打個比方,如果說以往這些對我有幫助的文章書籍是“偏方”,那么《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則是良藥,區別在于后者比較專業,它帶給人內心的并不是短暫的平靜和安慰,我想那應該是不斷成長的直面人生的堅強和勇氣。
很佩服作者敢于選擇這樣一條“少有人做的路去走”,其艱難、漫長、充滿的挑戰性,我想只有親身經歷,否則是沒有辦法體會的。僅從作者的描述還是不能感受作者的感受,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樣,讀者看到他描述的過程可能很簡單甚至有些戲劇性,但實際心理治療的過程要比所描述的枯燥、乏味、痛苦的多。我相信,這條路一定是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艱苦無數倍。從作者敘述中,我能感受到只有那些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堅韌的意志,充滿愛和智慧,而且勤奮的人才能從事這項了不起的職業。作者不僅具備了這些職業素質,更具備了放棄舒適人生之路的勇氣,才能夠使自己的心靈之路走得更遠!人生之路是有限的,心靈之路卻可以無限延伸并且不會老去。寫到這兒,我想到了假期中讀到的另一本書《夏山學!,校長尼爾說:“我覺得年齡和一個人的思想沒有什么關系,我遇見過二十歲的老頭子和六十歲的年輕人。我現在是以年輕、熱忱、生氣勃勃和樂觀來衡量一個人!蔽蚁嘈,一個人有一個強大的心靈,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假期陪孩子上籃球課時,我把《少有人走的路》推薦并借閱給一位家長,于是她也把很珍愛的這本《夏山學!方杞o我,據她說幾次出國都帶在身邊。我讀了也很喜歡,得到不少啟示,推薦給大家!這位家長朋友的朋友也推薦她讀《少有人走的路》,看來這本書確實像書中介紹的那樣是由口耳相傳而逐漸得到大家認可和喜愛的。
從開始讀這本書,我就一直跟隨作者的敘述和指導來學習并思考怎樣讓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對我個人而言書中第一部分內容對我的幫助更多一些,推遲滿足感,懶惰與恐懼,自律等方面的內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列舉出的生動事例讓我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通過作者的案例分析讓我清楚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所在,使我豁然開朗,作者提出的指導方法對我也很有幫助。讀完這本書我還清楚地認識到,要讓心靈得到不斷地滋養,使其成長,逐步成熟,僅靠閱讀一本書籍,學習其中的'幾種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條艱難的路程,如果確定要走這條路,那么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要學習作者身上許多的優秀、堅強的品質;努力了解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補充、擴充自己的人生地圖;不斷與懶惰、恐懼作斗爭;在人生的路上踽踽獨行……雖然步履維艱,但堅持下來的人卻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麗的人生風景!書中對于我的很多啟發指導,我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進行慢慢消化實踐,來實現自己心智的不斷成熟。
在閱讀《少有人走的路》和《夏山學!愤@兩本書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即作者并不避諱談論他們失敗的經驗。這能夠給我極大的安慰,這些失敗的經驗在告訴我們,這些成功人士也非“圣賢”,避免了我們對其言論的望而卻步或嗤之以鼻。我想,成熟的心靈就是這樣,可以迎接成功,也可以擁抱失敗,這樣的心靈才能更加成熟,最終走向成功!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4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所以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進取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并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趣味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可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便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便,當我寫完之后,感到心境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進取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并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進取應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墒侨绻軌虻鹊矫魈煸绯窟沒有吃,那么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本事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歡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我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我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本事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當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我的觀點,所以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并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堅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異常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并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5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么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所以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銳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持續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愿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并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后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搞笑的游戲和小說,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可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單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單,當我寫完之后,感到情緒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用心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并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愿意用心應對,也就是不愿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可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一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潛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歡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僅是付出,不僅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我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我的孩子,但絕不愿意將他們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潛力的退化!案冻稣鎼鄣娜,就應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我的觀點,所以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并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一習一,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并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6
我想,我周邊看過這本書的人應該不多,我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書評,對它萌發了強烈的好奇心后才看的,《華盛頓郵報》對此書的評價是:“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后雖未作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它曾在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的時間近二十年,創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種出自內心的慷慨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國心里醫師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他帶領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正如作品總序中所寫的那樣“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這本書教會我們變得成熟,用于承擔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叭丝梢跃芙^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背墒焓敲總人必然的選擇,拒絕成熟,就是選擇痛苦。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自律,愛,宗教和奇跡。其中我感觸比較深的是自律和愛這兩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節制你的感情和行為。文章的開篇就寫到“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它的偉大,在于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只要我們知道人生是艱難的——只要我們真正理解并接受這一點,那么我們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了。”
既然人生注定苦難重重,那么我們只有坦然面對了。正視自己,才能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才能找尋到適合辦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當問題出現了,我們會選擇逃避,一廂情愿的等待問題能夠自行消失,因為我們相信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可事實上呢?問題不會消失,它們仍然繼續存在,而且它們的存在還會成為妨礙我們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不得不開始承擔這樣或那樣的責任,于是我們又開始手足無措,習慣性的想要逃避。我們開始希望“這不是我的問題”,并且在心里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些問題,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別人造成的,是別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無法……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這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所以該有別人和社會來為此負責!
趨利避害,逃避責任,好像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然而如果每個人都開始逃避,不愿意承擔責任,社會必然會堆積起越來越多的問題,從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惡和安全隱患。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說“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為要改變舊有的習慣是一個艱辛且漫長的過程,所以我們寧愿為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簽,也不愿嘗試去改變……
更多的時候,我們為了逃避責任所帶來的痛苦,心甘情愿的放棄選擇的權利,讓別人來操縱自己的人生。因為害怕孤獨,所以喜歡喧鬧,以這樣那樣的名義狂歡,而這一切恰恰反應出我們內心的強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靜的`夜晚一個人獨處時,我們才會聽到那來自內心的獨白。真正的安全,來自于人的內心。只有當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足夠充實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感覺到安全,才不至于在這個紛繁的城市中漸漸迷失,也才能夠不被周圍的環境所擾,專注于自己要做的事。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吧?
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放棄和不斷獲得的過程,F實的殘酷,我們常常感覺自己不斷努力,人生的意義依然還是蕩然無存。所以我們必須在不斷地肯定自我的同時,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棄自我。即:消除熟悉的過去,追求新鮮的未來。否則,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復。完全的釋放自我,甚至不惜把過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說的通俗點就是打破常規,這是自我完善的必經之路。
而在書中,多次被提及的“愛”,則被定義為:“人類心靈進化的原動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換而言之,愛——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派克的說法,多少有點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情欲,不過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戀愛的基本訴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過于強烈的依賴性,常常被我們解讀為“愛”,這是完全錯誤的。例如:家長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并非完全出自于愛,而是以愛之名的控制欲。而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一段感情結束以后,被拋棄的一方,痛苦萬分,甚至打算輕生,他們會說:“我是那么的愛TA,沒有了TA我活著還有什么樂趣?!”其實二者的關系已經背離愛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覺到進步。而他們口中的“愛”不過是過分的依賴感,不再是單純的自我完善的意愿。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7
《少有人走的路》朋友推薦給我看的書,非常好,收獲不!自己表達能力差,這是另外一位讀者的讀后感,分享!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談判的勇氣 每年春節后,都會迎來辭職的高峰。
大多數人辭職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見的有兩條:
。1)待遇問題;
。2)發展空間問題。 現代社會,換個工作,無可厚非。但是,經常有人辭職的時候一邊感謝公司的栽培,一邊私下對人說出自己的抱怨:原來是如此,如此! 如果是換了我。在我確認離開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頭兒,談一談。 一般的人,覺得談待遇很難,其實,如果頭兒有決定的權力,這個反而是最簡單的。直接說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會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來解釋或搪塞的。
發展空間的問題,略微不同?赡苡羞@么幾種狀況:
。1)信息不對稱,你不了解公司的運作,這時候,需要認真評估自己的短期收益和長遠受益;
。2)公司發展很好,但現在的定位有問題,希望調整;
(3)不喜歡公司的人文環境。 無論怎么談,重要的`一點是,要確定自己想要什么,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里,然后再做決定。離開有時是一種方法,但或許不是最好的結果和時機。 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為了工資上增加幾百塊錢跳槽,放棄了大好的發展前途,不值得。說實話,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實在令人遺憾。
。ǘ⿲W歷依賴癥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發展,突然覺得想讀研考博,讀了幾年書出來,不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發展時機。這樣的機會成本太高。 學的多,以后就一定賺錢多,發展就一定好嗎? 錯! 當你還沿著傳統的思路一條道走到黑的時候,有你哭的時候!有些人非常擅長考試,以為考試就是今后的一生的保障。書讀的越多,你今后的生活之路就越難開始。 盲目地追求高學歷,不過是希望高學歷給自己帶來工作的保障,一種看上去很穩定的依賴性! 但是,這種感覺,是真實的嗎?鬼才知道! 無論你怎么推遲走向社會的那個時刻,那個時刻最終都會到來。該來得都會來得!社會的經驗只能在社會中獲得。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準備“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實,要拋棄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誠實和少許的勇氣。 如果今天不能面對就業的事情,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以后一定有更多的麻煩需要面對。
。ㄈ⿲櫸锊 現在,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了,先是老人養,然后年輕人也養。然后,開始在街上,看見被拋棄的流浪狗。 養寵物的目的,是出于排解孤獨,出于愛的渴望,或好玩什么的,但很少是出于愛。 人可以安排寵物的生活,訓練寵物,帶他們鍛煉、洗澡和散步。寵物付出的代價是順從。一旦寵物生病無用或咬他們一口,立馬被拋棄。 人在寵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對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們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驕傲和激動。 人對動物如此,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愛的名義 有一次,去兒子的學校聽心理健康的公開課,家長們都去了。 有個孩子在日記中寫到:他的父親,因為他考試沒有達到要求,而用皮帶抽他。他一直都記憶猶新。 孩子的家長按耐不住,跑上講臺,說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為了他好啊! 中國有句古話:黃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 我想,我們這一代,我們的孩子這一代,我們的孫子這一代,還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愛的名義進行! 孩子就是家長的寵物,家長的面子,或是未來。 以未來的名義,以愛的名義,家長們怎么樣的行為都可以得到解釋,可以得到諒解。 但是,這時候,愛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愛是一種權力,一種單方面的要求; 意味著:愛是強制的,暴虐的,嚴格地近乎苛求,讓人感到沒有人性! 意味著:在壓力下,對權威的盲從。 意味著:不關心對方的獨立存在,只關心自己內心的結果。 明白了這些,就會理解現在社會中的年輕人,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滿或不幸: 他們已經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前進,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卻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ㄎ澹┬闹浅墒斓穆贸 未來生活的所有不幸,都來源于我們糟糕的家庭教育,跟學校收錢多少沒有多大關系,跟高校擴招也沒有多大關系。 上學完成的只是知識的學習,而心靈的成長,只在家長的手中。 只要我們不關心人的心靈,讀再多的書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長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業也算小有所成?墒牵诤⒆拥慕逃,他的心智和他的智慧好像不成比例。 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不能有這樣的一些課程,去教會孩子們: 如何去觀察和發現周圍的一切,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如何勇敢地面對困難和變故,說出不,和老師討論教材的錯誤和立場? 如何去傾聽朋友的談話和傾訴,和家長探討和交流? 如何沒有限制地想象和賦予自己神圣的使命? 回首人生,我們需要一種心靈的力量和支持,我們到底要學習怎么樣的一種本領去面對:恐懼、懶惰、威脅和愛的壓力。在我讀過的心理學書籍中,除了馬斯洛的書外,我覺得《少有人走的路》給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釋和行動的指南。在這本偉大的通俗心理學作品中,處處充滿了溝通和理解的氣息,它跨越了20年的時間限制,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教誨我們成為更加稱職,更有耐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告訴我們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帶領我們去如何面對艱難甚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相關文章: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書筆記03-29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范文05-08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通用20篇)02-13
《少有人走的路》初中生讀后感作文04-10
走自己的路文章04-01
走自己的路作文03-02
走自己的路作文03-03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書心得體會1000字03-31
路我自己走作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