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的地球》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我們的地球》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1
我有很多喜歡的書,但是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本《看看我們的地球》。
這本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的地質地理科普讀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了基本的地質地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期、人類起源等諸多方面。筆調輕松、文情并茂、深入淺出,讓人看了之后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怎么看都看不過癮。
其中神奇特別的澳洲特別引我注目!澳洲是澳大利亞的簡稱。雖然澳大利亞沒有什么優勢,內陸地區幾乎都是沙漠。可是,正是因為它“與世隔絕”的地理環境,因此對當地的植物、動物產生了影響,讓澳大利亞成了一個“活化石博物館”!
一年全球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千米——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就有一次地震或幾次地震,但從歷史的記錄來看,破壞性大以致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過程。
地球是那么的美麗,那么的`富饒,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古老。可是,地球媽媽正在忍受著煎熬,亂砍亂伐、施放毒氣、獵殺動物、亂扔垃圾……我們一定要保護我們的家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不浪費、不亂伐、不獵殺、不亂……讓我們行動起來,保衛這個在太陽系中唯一一個出現過生命的星球——地球吧!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2
五大洲、四大洋,風光秀麗,生機勃勃,這就是太陽系唯一一個出現生命的星球——地球。
有一本叫《看看我們的地球》的書,這本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的地質地理科普讀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了基本的地質地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源位置、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期、人類起源等諸多方面。我覺得雖然它是一本科普類的書記,但是不像學校里面的'課本那么難懂,因為它筆調輕松、文情并茂、深入淺出。
我最關注的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地震這個話題,記得當年的汶川地震,我們死了好多中國同胞,那時候我只知道是因為地震,為什么會有地震,我一直不明白,但是這次讀了這本書,我來做個小老師告訴大家地震形成的原理。地源位置絕大多數在某些地質構造帶上,特別是在斷裂帶上,一年全球大約發生50萬次地震,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千米——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就有一次地震或幾次地震,但從歷史的記錄來看,破壞性非常大,能達到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所以人類很難找到規律。但是大規模地震不會很多,我們也不必太恐慌。
這就是我學到的地震的部分知識了。讀一本好書,等于交了幾個好朋友,也希望你們多看書。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3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的地質地理科普讀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了基本的.地質地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期、人類起源等諸多方面,筆調輕松、文情并茂、深入淺出。
《看看我們的地球》中的《讀書與讀自然書》就是李四光自己對讀書和讀自然數的感悟。讀書不是讀了就可以,而是要思考,讀書不能讀死書,也不能死讀書。
《看看我們的地球》不僅讓我們了解了很多地質學方面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學
習到了作者李四光那些美好的品質。他善于發現和觀察事物,面對困難從不退縮,勇于挑戰。
讀完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地球方面的知識。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4
科學不斷在進步,人類不斷在發展。我們只有更深入地了解地球,才能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發展。《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從科學的角度描繪了整個地球的構造、過去、未來。內容對我來說有些深奧,但是我還是堅持讀完了。
雖然地球的年齡已經45。5億歲了,但是她在宇宙中還是個孩子,在太陽系中還是個小妹妹,而在我們的眼中,她卻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她是一個站在宜居帶上的行星,是一個美麗又生機勃勃的行星。這位偉大的母親孕育出了金木水火土和飛禽走獸,以及我們人類,了解她可以讓我們更親近這位我們共同的母親!
她是圍繞太陽旋轉的八大行星之一。她由兩個部分組成:石圈和水圈。水圈包圍了暴露出來的石圈,而石圈就在底下包裹著水圈。地球是一個不停自轉、飛速繞太陽公轉的大圓球。巨大的離心力應該把我們甩飛才對,但是我們卻能安安穩穩地站在地球的表面,真是不可思議啊!這本書告訴我,是萬有引力在搗鬼,它把萬物向下吸,使它們能夠腳踏實地。越往地球深處溫度越高,每下降33米,溫度就升高1度。這些地下的'熱量是人類還沒開發利用的,如果我們能開發利用這些熱量,就不用擔心能源枯竭啦。
這本書除了《看看我們的地球》這一章,其他的章節都非常深奧,我經常百思不得其解。也許等到我長大了,再重新翻看這一本書,就能明白其中的奧秘了。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5
五一長假,使我這個書迷有了與愛書朝夕相處的機會。那天下午,我翻開從老師那兒借來的一本《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徜徉于“認識篇”,我感謝自然萬物;震驚于“覺醒篇”,我眼前一片瘡痍;欣喜于“行動篇”,我胸中熱血沸騰。
讀著讀著,我仿佛聽到有人在嘆氣,左顧右盼,怎么看不見一個人影呀?
“別找了,是我,我是壁櫥。”
“啊!壁櫥也能說話,真奇怪。對了你剛才為什么嘆氣呀?”
“還不是因為看了你手中這本書!哎,說來話長。我原來是森林中的一棵參天大樹。我有一個雙胞胎弟弟,今年50多歲了,我倆都長得枝繁葉茂,我略微比弟弟粗壯一些,要是不仔細看,絕對分不出誰是誰。我們長得雖像,理想卻截然不同。我從小就想成為最好的木料,進城開開眼界;弟弟只想一輩子留在森林里,與花鳥蟲魚為伴。
一天,森林里來了兩個伐木工人,我的愿望終于有希望了。我不停地禱告:‘選我吧,選我吧,我要進城,我要進城……’兩個工人果然選中了我,拿起電鋸來到了我的跟前。不一會兒,我就躺在了地上。我當時激動萬分,臨別時只對弟弟說:‘我的愿望終于要實現了,祝福我吧,親愛的弟弟。再見。’
‘突突突……’,我進了城,暫時住在全市最大的一個木材市場。一天一個木器加工廠的老板選中了我:‘嗯,這段木料不錯,可以做上好的'家具……’不久我就搖身變成了名牌櫥柜,上好的釣竿,實用的鉛筆,一次性筷子……就連木屑也被壓成了木板。在這些木制品上都貼上了標簽,我粗略地算了算,都值上萬元呢!”
“嗯,你說的沒錯,為了買你,我們花了八千多元呢!你多有價值呀!”
“你是在取笑我嗎?我剛才看到你書上寫的,像我弟弟那樣,呆在森林里才是真正有價值呢。區區一萬元算什么?我弟弟如今每年可以生產出價值31250美元的氧氣和價值2500美元的蛋白質,可以減輕大氣污染價值625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將這些價值綜合在一起,一棵樹的價值就是165000美元了。可惜我再也回不了自然了……”說到這兒它再也說不下去了,嗚嗚地哭了起來。我也跟著它難過起來,金豆豆忍不住奪眶而出。
我的衣袖怎么濕潤潤的?原來我是枕著手臂睡著了,剛才的夢境仍歷歷在目。矇眬中看著房間里那么多可用可不用的木制品,我要對所有的人大聲疾呼:“節約木材吧,珍惜樹木,還它真正的價值!”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6
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后,我從之中懂得了許多知識。
我們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之中非常小,如果把宇宙比作茫茫的大海,哪地球就只能算是只鯊魚了,你可別看鯊魚個頭大,可是跟遼闊無垠的大海相比較的話,那真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值一提,而且別忘了,行星之王太陽可是地球的130多萬倍呢!這下我才知道知道地球原來是這么渺小啊!
雖然我們這位母親很小,但是她卻有著無私慷慨,為人類奉獻的美好品質,可以這么說,如果把我們比作一個個幼稚的孩子的話,那么地球就是一位和藹可親。善良。高貴的媽媽。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媽媽的懷中,都在她的關照之中慢慢成長的,可以看出,地球是一位擁有至高無上的母愛的一位媽媽(當然,我們的媽媽也有這樣的愛),我想對地球母親說:“媽媽,我們發自內心地敬佩你!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聽”媽媽“的話的,地球母親這樣無私地奉獻著寶貴的資源供我們使用,可我們卻都貪得無厭,地球母親不只一次地對我們發出過警告:泥石流。沙塵暴……洪水。地震……都是因為我們肆無忌憚地開采礦產,破壞生態環境,可以說,這一系列的.罪魁禍首都是我們人類造成的!人類啊,你們就不知羞恥么?難道你們不知道你們這樣貪婪,會讓地球媽媽加速的毀滅啊!你們全都毀在了一個字——貪!
人類,醒醒吧,別再執迷不悟了,看,小草和土地因為你們濫用化學品而默默地在哭泣!看,天空因為你們殘忍的獵殺了天空驕子——鳥兒而死氣沉沉。沒有生氣!看,地球正在因為你們的破壞而傷痕累累甚至面臨毀滅!!!覺悟吧!讓我們從現在開始,保護我們這位偉大的地球母親吧!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7
我讀過許多書,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筆下的《看看我們的地球》。
這本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的地質地理科普讀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了基本的地質地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期、人類起源等諸多方面。筆調輕松、文情并茂、深入淺出。
今天我們來講講地震原理,地源位置,絕大多數在某些地質構造帶上,特別是在斷裂帶上。這些都是可以直接見到或感覺到的現象,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實。
一年全球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千米——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就有一次地震或幾次地震,但從歷史的記錄來看,破壞性大以致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過程。
這就是我學到的部分知識了,讀一本好書,等于交了一個好朋友,也希望你們多看看書吧!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8
“營造綠色城市,呵護地球家園”這是20xx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歷年來,每年的這天都會設定這樣一個主題。可見,保護環境有多么重要了吧!為了號召人們做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世界上定了多少個有關于環境的節日呀!什么植樹節、世界水日、地球日、世界動物日……你再看看,世界上又有多少環保綠色標志啊!又有多少句有關這方面的箴言呀!
最近,我正在讀一本書,叫做《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書主要分成了三部分。
一是認識篇。寫了地球對我們的貢獻,那是什么也不可相比的'。
二是覺醒篇。敲響了資源危機的警鐘。對呀,昔日美麗壯觀的地球早已被人們破壞得面目全非。地球向人類慷慨的提供資源,可人類卻不知節約,使這些資源越來越少。人類讓干凈清澈的小河變成了黑色,還大量砍伐樹木,使地球失去了生態平衡。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富民之要,在于節儉”。治理國家的道理,在于讓人民富裕,讓人民富裕的要訣,就在于節儉。難道我們真的要讓最后一滴水都流光才甘心嗎?毛澤東說過:“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朱元璋也說過:“金玉非寶,節儉乃寶”。為什么這些前人都會想到的節約,我們都未曾想到呢?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幅漫畫:過了許多年,地球上只剩下一棵樹,樹上停歇著兩只極其普通的鳥。可是卻有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有的為鳥拍照,有的為鳥攝影,有的為鳥繪畫……我想: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一定是因為人類不保護環境,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三是行動篇。讓我們擔負起我們的責任,我覺得其中的節約方案都特別好,如果我們能按書中所說去做,我們的地球就會更美麗。
“我們的國策,一要勤,二要儉,不要懶,不要豪華”就讓我們一起從自己開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唯一的地球有個良好的環境。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9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有三大章,分別是看看我們的地球、地殼、地熱。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地熱這一章,這一個章節主要講到地熱與燃料的問題,然而我更喜歡地熱。地熱講的是我們地球母親自身也有熱量。可能你也會說:“怎么可能,如果地球也有熱量的話,那為什么我感覺不到,而且地球自身會放熱的話,那地球不就變成另一個太陽了嘛……”你先安靜一下,我來解釋給你聽吧!是這樣的,因為地球發出的熱量不是很強烈,但也足以讓離地心比較近的石頭變成巖漿了,但這熱量也會繼續向上擴散,只不過還不能把石頭融化罷了。可是不能把石頭化為巖漿不表示熱量就消失了,所以我們離地心越近溫度也就越高,而且每一個地方提升的溫度也不同,就比如我國大慶沒深入20米就會增加1攝氏度,我國的.房山是每深入50米增加1攝氏度。怎么樣這本書是不是很神奇,我也很喜歡這本書呢!
除了地熱,這本書還講到滄桑變化的解釋,讀書與讀自然書,侏羅紀與中國地勢……這本書我覺得真的不錯,給我解釋了不少有趣高深的科學知識,你也來看看吧!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10
為什么地球會自轉?為什么地球是圓的?為什么會發生地震?……《我們的地球》這本書給了我滿意的答復。我十分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使我清楚地了解并認識了地球的誕生、變化、未來等豐富、有趣的知識,使我樹立了改造地球的理想。
說起地震,你可能會心驚膽戰吧。可是,科學家們卻不畏懼。他們就是敢向地震挑戰,因為他們手中有“潤滑消震”這個妙法。這個妙法就是把水注到即將發生大地震地區的地面下,讓水把地震的力量分隔開來。他們還有一個法寶,那就是在一些將要發生地震的地方進行地下爆炸,“化大震為小震”,用“化整為零”的辦法把大地震“掐死”。
地球是一個“百寶箱”。它里面的“寶貝”可多啦!有金、銀、鐵、鋼、錫、煤、鎳……但它不肯輕易“亮”出來。而科學家們自有辦法,以前,他們靠辨認化石和礦藏留在地面上的痕跡來發現地下寶庫。現在,他們不僅有這些“土鑰匙”,而且還有“磁力儀”、“重力儀”、“地震儀”等這些隔著地皮便能開啟寶庫大門的“金鑰匙”了。特別是近幾年,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又增添了一把“高空鑰匙”——大名鼎鼎的地球資源衛星。
這本書使我了解了地球、認識了地球,更讓我迷上了這個神秘的地球。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11
寒假里,我第一次讀《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時,這讓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這本書是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以文學隨筆的形式寫下的地質地理科普讀物。《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具有知識的豐富性,筆調輕松有趣味性、文情并茂、深入淺出。
隨著科學不斷地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了解是越來越廣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眼睛所能鉆進石圈的深度,頂多也不過十幾公里,而地球的直徑有著12000多公里呢!
看了這本說讓我了解了地震原理,地源的位置絕大多數在某些地質構造帶上,特別是在斷裂帶上。這些都是可以直接見到或感覺到的`現象,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事實。一年全球大約發生500萬次地震,其中百分之九十五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千米——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就有一次地震或幾次地震,但從歷史的記錄來看,破壞性大以致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個過程。
地球是宇宙中一顆渺小的星體,是太陽系行星家族中一個壯年的成員,有豐富的多種物質,構成它外層的氣、水、石三圈,對生命滋生和生物發展,具有其他行星所不及的特殊優越條件。
聽我解說了這些知識,你還不心動嗎?趕快去看看這本書吧!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12
我讀過許多書,但是今年寒假里印象最深刻的是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看看我們的地球》。
本書是著名的地質學家隨筆寫下的地質科普讀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筆觸介紹了基本的地質理學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地勢與大地結構、三大冰期、人類起源諸方面。筆調輕松,文采生動。
今天我來講講地震原理,一年地球大約發生不少于500萬次的'地震,其中95%都是淺震,一般在地下5千米——20千米,雖然每隔幾秒就有一次地震或者同時有幾次,但從歷史記錄來看,破壞性大以致帶有毀滅性的地震,并不是在地球上平均分布,震源位置絕大多數在地殼中某些地帶集中分布,特別是在斷裂帶上。所以地震與任何事物一樣,它的發生不是一個偶然,而是有一個的過程,地震是可以預報的。因為地震就發生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絕大多數發生在地殼里。
這就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讀不同的書,仿佛交了不同的朋友。如果感興趣的同學,也快來閱讀這本書吧!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13
在這個假期,我看了一本十分有趣的書,叫《看看我們的地球》。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爺爺。
說到地球的年齡,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加爾底亞人的.天文學家說世界已經有21。5萬年了,瑣羅亞斯的科學家說,世界只有1。2萬年而已,有一位英國的科學家甚至說,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創建的。總之答案五花八門,各種各樣的。于是我去問了一下爸爸,可爸爸卻說:“你去查一下吧。”我一查才知道,到2020年為止,地球已經有45億歲了。我再接著往下看,才知道地球還在中年期啊,那看來地球一定可以活到100多億歲了。
說到地震,相信每個人都會露出驚恐的表情,因為地震一旦發生就很很可能會有人員傷亡或者財產損失。但你們知道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嗎?地震的形成是與地質構造有密切關系的,是現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是地下巖層的某一部位突然破裂,產生了強大的力量,聚集起來的力量超出了巖石的對抗強度,就通過破裂釋放出來,引起地震。但是地震是可以預測的,發生地震前小動物都會有異常的表現,比如說小狗會不聽使喚,跑來跑去,不停的汪汪叫;小貓會跳來跳去;而魚就是不停的跳出水面,想跳到岸上來。另外,水也會變得渾濁,會變味等等。所以一旦發現身邊有這些異常的情況,就要趕緊逃避。
這本書能學到知識又十分的有趣,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呀!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14
地球有多少歲了?許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
他們用各種各樣的依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有人試著挖掘地球的內部,有人試圖算出地球100年旋轉了多少時間,差了多少時間,還有人相信圣經里說的,認為上帝用6天就創造了這美麗的星球。
而《看看我們的`地球》的作者李四光認為光考察地球的一部分是不夠的,應該進行全面的挖掘與觀察。
還有一些人,他們來自網絡,相信地球已經有四十多億歲了。
要問其中我最相信你一個結果要數最后一項,因為那是現代科學家們通過多次的考察研究出來的結果。
可是不久后網絡上又出現了一些新的結果,比如45。5億歲I,60億歲,70億歲……
我的心里開始糾結起來,該相信哪一個呢?后來,我思來想去,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觀點。
就像書里寫過的一種方法一樣:有一個科學家認為地球是由太陽分解出來的一個“熔巖球”,經過漫長的時間,慢慢成行,就像熔巖固化那樣……照這樣推算那個科學家就認為地球不會有超過11年的生命。這在理論上的誤差已經算是很小的了。
盡管如此,它還僅僅是個推論。
就比方說,你撿到一位孤兒,這位孤兒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生的。這時你查他的骨齡,發現七歲四個月,但骨頭是懷孕時就長出來的,因為一般的懷孕是9個月,所以七歲四個月減去九個月,就是六歲七個月。但這也不能確定,因為在成長中這位孤兒可能會因為缺乏營養,而讓骨頭停止不長……所以,你推算出這位的年齡大于或等于六歲七個月。這就是一個比較準確,但不是最精準的推論。
有些問題看似無聊,但只要你動動腦筋仔細思考一下,可能找不到什么確切的答案,但卻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15
今天,我們上了一課,名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們要保護地球,如果地球一的資源用完了,我們很難得到補充,而且別無去處。
我讀了這篇課文懂得了:我們不能總是破壞地球,在使用它的資源時,也要考慮自己這樣做會不會帶來什么不好的.后果。要為地球著想,如果地球沒有了資源就像電燈沒有了電再也亮不起來了。我們只為自己的事情著想,如果所有人都這樣的話,廢氣直接排放到空氣中破壞臭氧層,使我們只要經常出門就會得皮膚病;直接把廢水排入河水中,使人們無法喝水,造成渴死的人越來越多。大量伐木使城市和森林無法阻擋沙塵暴。使一片片的綠地變得荒無人煙的沙漠。總之人們再這樣使用資源,地球就不在像個晶瑩的球體,而是像個腐爛的蘋果,會被人們變得千瘡百孔。
我們一定要節約資源,不能浪費,不然人類不復存在,歷史將倒退到恐龍時代。
【讀《我們的地球》有感】相關文章:
我們的地球作文02-13
我們的家——地球作文04-12
地球我們的家作文12-09
保護我們的地球的作文12-09
保護我們的地球作文10-14
愛護我們的地球作文精選12-09
保護我們的地球作文12-09
愛護我們的地球話題作文12-07
地球是我們的母親英語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