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潘貴忠的創業故事

時間:2022-12-09 11:38:28 創業故事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潘貴忠的創業故事

  一提到沈鼓當年上計算機的歷程,潘工(潘貴忠,教授級高工)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二十幾年過去了,當時發生的很多事情,潘工都可以準確地說出一些細節,或許這跟記憶力已沒有太大的關系,25年前沈陽鼓風機廠上計算機技術的過程,不僅書寫了沈鼓在中國企業信息化進程中頗有份量的歷史,也改寫了這些參與者的一生軌跡。 因此那一頁對于他們來說,已經變成了生命很重要的內容。

潘貴忠的創業故事

  于是,屬于潘工的那一個段落就在他講述的一個個情節中展開了。

  1976年的時候,潘貴忠還是沈陽海軍軍工廠163廠的技術人員,計算機對于他來講,幾乎還是個未知數。 潘貴忠每天忙于和大伙一塊解決生產中的一些技術問題,日子過的平淡倒也充實。

  但距離163廠不遠的沈陽鼓風機廠,那年卻是頗不平淡。 就在這一年,沈陽鼓風機廠引進壓縮機制造技術(其中包括計算機)被列入了國家"五五"計劃,遼寧省1號工程。 當時擺在沈鼓面前的有很多棘手的問題,計算機人才的缺乏首當其沖。 幾經研究,沈鼓最后決定,從計算機所及一些大型企業中抽調人才,組成計算機小組,先派出去充電,形成專業團隊之后,再開始下一步的工作。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潘貴忠變成了沈鼓計算機組的一員。 該小組在沈陽計算所實習,潘貴忠就在計算所的一臺TJ11國產計算機上開始了他的計算機生涯。

  在從對計算機一無所知變成一個計算機專業人才的提升,對于當時的計算機組成員來講是一個相當艱難的過程。 時間有限,項目就在那里等著,不可能給他們太長的時間,讓他們像在大學里讀書一樣慢慢地去學習去消化;另外一個最讓他們的頭痛的問題,就是IBM當時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沒有講中文的計算機專家,培訓必須用英文。 如果要用英語培訓,再配一個翻譯,要比派出去直接用英語培訓多出幾倍的支出。 因此,為了節約成本,計算機組的人必須在短時間內拿下英語聽力關。 那時候的教材全部都是英語教材,摞起來也是頗有規模。 用潘工的話說,那時候的年輕人都比較單純,一來響應組織的號召,另外都有很強的求知欲。 就這樣,潘貴忠和大家一道沒黑沒白的戰斗了幾個月之后,被派往香港,參加了第一次計算機的培訓。

  這次培訓以及后來到現場的培訓與安裝服務,IBM派出的很多都是當時有相當技術造詣的專家,其中還有APT、APL語言的開發參與者,用潘貴忠的話說,以后類似的培訓很少會有這么高的質量。 而潘貴忠的感受就像是念著"芝麻開門"的咒語一路走了下去,一扇又一扇門的開啟給他打開的是一個又一個神奇的世界。 那時候,大家對上計算機技術,大多都還是持懷疑的態度,最有代表性的想法,就是這種技術是不是可以帶來預想的效益,是不是安全,國家投這么大的資是不是物有所值?而這些問題,潘貴忠在學習的過程中已經一一有了答案。 而這些答案又讓他看到了中國企業上計算機技術的迫切,就是在這種迫切的壓力下,潘貴忠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這場培訓中,收獲就是日后在沈鼓計算機建設和計算機應用當中不可替代的精湛技藝。

  還有額外的一課是潘工印象較深的,那就是在引進IBM計算機談判的過程中,他從IBM專家那里第一次聽說了計算機取得效益不是在設計計算而是在管理,沈鼓也就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不僅引進了完成設計計算任務的一塊,也引進了一個用于生產管理的環型報告系統,為以后沈鼓由利用計算機進行單純的設計計算到運用到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8年1月1日,沈鼓計算機中心的前身計算機組成立,后來沈鼓計算機中心正式成立后,潘貴忠任系統組組長,從此開始了沈鼓計算機知識和技術的拓荒階段。 1979年3月5日,一切準備就緒的沈鼓有了第一臺IBM計算機IBM370/138機。 最初預想的設計計算的功能實現起來并沒有太大的波折,但如何讓計算機服務于生產制造成了當時首要的問題。 回憶起這段往事,潘工對那時候大家的作風有一個相當簡潔的評價"速度非常快"。

  第一個讓沈鼓的職工體會到計算機魅力的是"數控機床"的使用。 當時在中國最先進的機床控制方式是數顯,也就是職工可以依據數字顯示,人工控制機床。 而數控機床的實現,完全排除了操作過程中人為的因素,不僅解決了當時讓大家頗為頭痛的問題,而且速度之快、誤差之小都是之前人工控制沒有辦法比擬的。 首先,將復雜零件的加工過程在引進的計算機上進行編碼,輸出數控機床需要的控制紙帶,然后,控制數控機床的操作。 這種方法在國內是沒有先例可借鑒的,但系統組仍是在較短的時間內讓這一應用一炮打響,之后,沈鼓生產的壓縮機所有的關鍵件全部都用數控機床來加工。 這不僅是在沈鼓,在整個東北乃至全國都開了一個先河。 沈鼓的計算機這三個字也是從這件事之后開始在沈鼓職工心目中不再只是個概念。

  沈鼓的計算機引進,最初完全是為了引進壓縮機設計計算的需要。 計算機安裝成功后,除了完成沈鼓的設計計算的任務外,還完成了大量的其他單位的設計計算任務。 但在系統投入使用后,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時沈鼓的生產模式是單件小批量生產,幾乎是一個合同一個產品,每臺產品的設計方案中有60%以上需要重新設計。 在這種情況下,沈鼓就迫切需要一個參數化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 這個需求再加上管理應用的需求,引起了沈鼓的計算機第三次引進。 當時選中IBM的CADAM軟件及4381計算機系統。 同時計算中心程序組與沈鼓設計處聯合在這個軟件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壓縮機參數一體化設計系統,這在當時被列入了國家的"七五攻關課題"。 這個系統開發成功之后,在產品設計中只需輸入用戶參數,就可產生出一整套的設計方案及圖紙。 以前一臺壓縮機設計大概需要6個月的時間,但運用壓縮機參數一體化系統,只需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大縮短了設計周期。

  1979年,370/138機安裝后,準備正式引進IBM環形報告系統的時候,IBMAS400系列公布,當時沈陽第一機床廠也有引進企業管理系統的意向,于是,沈鼓與沈陽第一機床廠一起投資購進了兩臺IBM4331機用于企業管理,這是沈鼓的第二次計算機引進。 其時運行的系統就是MRPII的鼻祖COPICS,面向通訊的生產信息管理系統。 1980年初,隊伍開始培訓,年底軟件安裝完畢。

  信息化應用上的軟肋,沈鼓當年也同樣未能幸免。 在最初引進的IBM4個模塊中,問題最大的就是當時的MRPII系統。 當時IBM管理系統中,產品零部件的安裝配備都是通用的,而當時沈鼓引用蘇聯的生產制造系統,各個零部件的配備都是固定的,即一個零件只適用于一臺機器。 為了使系統正常運行,計算中心又投入了當時的系統修改中,經修改之后,該系統成功運用于生產。

  這所有的故事,對于作為其中主角之一的潘貴忠來說,無一不是財富。

  1980年裝機完成之后,83年沈鼓計算中心建成沈陽地區的網絡,兩年之后,北方電腦應用技術開發公司成立實現技工貿一體化。 一路隨著變革走來的潘貴忠,在系統組組長到技術經理的角色互換中,在由負責系統向負責應用的轉變中,已遠遠超出了長于技術的框架,并在之后二十幾年的信息化生涯中,對企業心態、信息化應用等諸多環節,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對于"國情影響應用"的說法,潘貴忠覺得還是有些偏頗,"事實上信息化應用失敗的癥結是信譽體系不完善,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特點就是科學、客觀、透明,企業沒有良好的信譽,存在諸多的賬目問題,灰色收入等等,使得整個管理滲入了更多的主觀因素,這是導致信息化失敗的主要原因。 "

  而提到前兩年去地方某個企業的經歷,潘工有點哭笑不得。 在推行MRPII/ERP過程中,一位當地頗有點名氣的企業中層領導竟然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阻止推行工作,說:"你們那一套是洋面包,我們只能吃饅頭和面條"。 企業對信息化認識的不足,成為中國企業信息化一個很大的障礙,也必然會最終影響企業在整個市場上的競爭力。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潘工用一個例子對這句話再次做了肯定。 在他親歷過的一個項目中,由于領導的更替,兩屆領導對信息化持的不同態度,導致了這個項目由最初的順利進行到最后某些部分的無疾而終。 "一把手在整個信息化的建設和應用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對信息化的看法、態度支持力度都是直接影響信息化成敗的主要因素"。

  "沈鼓上信息化的故事兩天兩夜都講不完",在采訪結束時,潘工還是有點意猶未盡。 也就是潘工念念不忘的那些故事以及和他一樣在諸多故事中充當主角的人們,共同構成了中國企業信息化二十五年完整的篇章。

【潘貴忠的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明天要比今天貴的創業故事03-25

張忠謀的創業故事05-12

臺灣小姐潘淑真創業故事03-26

中國餐飲業潘蔚的勵志創業故事04-22

洛陽紙貴的故事04-04

藝貴于癡勵志故事05-11

忠犬八公的故事10-29

吳利忠白手起家創業故事:臭豆腐專賣店05-10

洛陽紙貴成語故事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