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勵志傳奇創業故事
人生的路途上需要正能量,創業的路途上一些勵志的創業故事往往能也夠激勵我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勵志傳奇的創業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旺旺集團創始人蔡衍明:19歲當老總賠掉一個億
旺旺,中國家喻戶曉的食品品牌,許多人童年甜美的回憶。鮮為人知的,是它的主人,來自臺灣的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蔡衍明,中國臺灣企業家,號稱“米果大王”,一起來看看蔡衍明的創業之路。
作為臺商,蔡衍明霸氣十足,又十足低調,從湖南出發,靠賣一包一包米果成為休閑食品大王,并以財富500億元成為“2012胡潤中國大陸外來首富”。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滿江湖氣,這恐怕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最初,他只是一個不學無術、愛當老大的風流公子。
敗家子
19歲當老總賠掉一個億
今年57歲的蔡衍明出身在臺北一個富貴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親的寵愛,不愛讀書,卻愛當老大,大部分的知識都從街頭和電影院獲取。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里,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的電影。
高中時,由于兩次和學長的沖突,處于叛逆期的他索性退學,進入父親的制冰廠工作。
1976年,他19歲,父親從朋友那里接下了主要加工魚罐頭外銷的宜蘭食品廠。因為父親沒有時間經營,蔡衍明便主動請纓去廠里當起了總經理。他回憶:“我賬也看不懂,人也不認識,我又不敢問。損益表是賺是賠,我也不知道。”
啥都不懂的毛頭小伙卻操心起食品廠的戰略轉型。他覺得做OEM(俗稱代工生產)要看別人臉色,決定轉做內銷,并開始生產“浪味魷魚絲”。結果一年多下來,賠掉一個多億(臺幣),不得不找家里貼錢補救,落下個“敗家子”的稱號。只要別人多看他兩眼,他就覺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患上了抑郁癥,一度想跳樓自殺。
3年后,22歲的蔡衍明觀察到臺灣稻米資源過剩,盤算著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應該可以扳回一局。于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廠之一的巖冢制尋求合作。64歲的楨計作社長連連拒絕,怕小伙子辦事不牢,壞了自己的名聲。
整整兩年,蔡衍明頻頻拜訪楨計作,終于獲得米果制造的技術輸出。此后,愛狗的他將公司取名旺旺,迅速成為臺灣米果市場老大。至今,蔡衍明仍將楨計作稱為“旺旺之父”,在總部豎立銅像。
價格戰
你定30塊我標5塊
1992年,35歲的蔡衍明生意已經相當成功,但臺灣市場局限性太大,“不夠刺激”,他把目光投向了大陸。因投資額僅在千萬級別,他沒選沿海,而是成為湖南首家臺企,因而享受不少優惠政策。
投產后,蔡衍明參加鄭州糖酒會,收到了300多份訂單,過后卻沒有經銷商來交錢提貨。第一炮沒有打響,眼看食品就要過保質期,情急之下,蔡衍明決定將產品分送給上海、南京、長沙、廣州等地的學生試吃,結果孩子們愛不釋手。
蔡衍明抓住時機狂投廣告,“你旺我旺大家旺”的臺詞很快路人皆知,可愛的旺仔貼畫更是隨處可見。最終,投產當年他創收2.5億人民幣。
1994年后,兩百多家食品廠加入“米果大戰”,其中就有同樣來自臺灣的康師傅。激烈的競爭使米果價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面對危機,蔡衍明推出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并一口氣將自家產品驟降到1公斤5元,狠辣令人咂舌。他說,“除根之后,才好做”。
為了降低成本,他拼命擴大生產規模。“一下子要蓋很多工廠,我們又沒有那么多錢。我就給各縣政府寫信說要投資,條件是政府出資蓋好廠房出租給我。”
正值招商引資熱潮,蔡衍明發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應。此后,他又掀起幾番價格戰,將競爭對手殺得所剩無幾,米果老大的地位再無人撼動。
兩上市
200天“光速”撤新登港
1996年,蔡衍明決定將旺旺掛牌上市。當時在臺灣申請上市的程序非常復雜,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納中國企業去當地交易所上市,于是蔡衍明舍近求遠,選擇在新加坡掛牌。但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夠活躍,自從旺旺上市后表現一直平淡,雖然每年凈利率達16%,卻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師傅市盈率一度達40倍。
在投行的建議下,蔡衍明決定轉投港交所。不過,精打細算的他不甘心讓投行與私募狂分利潤,他做了一個相當江湖氣的決定,用自己的團隊替代專業私募。
2007年5月28日,他以私人名義向12家銀行財團聯貸8.5億美元,用于收購新加坡上市的中國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轉投H股。這一做法無疑極其冒險,因為他要頂著每天高達15萬美元的貸款利息,時間越久,對他越不利。
這一回,蔡衍明不僅讓外界體驗到他的決策之大膽,還看到其行動之迅速。從撤離新加坡,到登陸港交所,前后只用200天,旺旺的市值則從35億美元提至51億美元。
同時,他還完成了公司的重組,把核心業務食品飲料業務單獨剝離在港上市,旗下醫院、酒店、房地產等業務則分拆至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作為家族私有,成為業界公認的近些年來亞洲規模最大、杠桿比率最高的巨額融資經典。
惹爭議
變身媒體大亨被痛罵
2008年11月之前,在普通臺灣民眾心中,蔡衍明還是個臺商英雄——事業有著大企業的規模,卻又如同本土小臺商一樣具有親切的鄉土氣息,但這一切從他變為臺灣媒體大亨開始轉變。
近四年來,他收購中時、辦了《旺報》、投資了亞洲電視,買了中嘉系統臺,現在更要買壹傳媒。
在他的指揮下,搖搖欲墜的中時集團轉虧為盈,原本各自為政的旗下媒體,也透過整合發揮了極大的聯合作戰能力。但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甚至比正面評價來得更加暴烈。
當上媒體老板后,蔡衍明斗志昂然,只要誰批評了他,旗下媒體便會炮口齊開,轟個體無完膚。學者黃國昌反對中嘉系統臺被并購,結果黃因在抗議現場亂丟煙蒂遭中時與中天等媒體大篇幅炮轟,被人戲稱為“大炮打小鳥”。
他在一整年的許多言論,對于不同意見者充滿斗志的回擊,一連串的媒體并購動作,與壹傳媒爆發媒體對戰的“狗咬狗”,每一件都引起臺灣巨大的反應。“我本想做學生、年輕一代的偶像,沒想到居然成為學生們嘔吐的對象。”蔡衍明曾傷心地對媒體表示。
但就算千夫所指,蔡衍明也不會輕言放棄。他說自己的性格受他少時愛犬黑皮的影響:“它的精神啟發了我。”他說,“黑皮精神”就是“很自信,也很敢斗”,再大的狗面前,都要迎向前去硬拼,戰斗力十足。
7個女人9個伢? 命令孩子不讀大學
蔡衍明對家庭狀況一向低調,20歲經人介紹下結婚,生下長子紹中、長女紹云之后23歲離婚,再也沒有踏入婚姻。
外界傳言,他至少有7個女人,共生了9個孩子。相比于事業上的成就,私底下的蔡衍明總說自己更得意能“搞定家庭”。蔡家從來沒有曝出“豪門恩怨”,也未曾被媒體拍到過什么家族照片,這在狗仔橫行的臺灣簡直就是個奇跡。他坦言,不管是否登記過,只要是他的女人生的孩子,一概都認。
由于自己高中都沒讀完就進入社會并取得成功,蔡衍明立下一條家規:孩子年滿18歲便不再升學,直接進入企業學習經營。這在臺灣是絕無僅有的例子。
對于念書,他有獨到的哲學,首先,他是“務實主義”者,他認為“街頭一年,更勝讀書三年”,而小孩跟在他身邊學習經營管理肯定勝過念什么商學院。其次,他認為必須給小孩一定的缺憾,他們才能“確實地認識自己”,才不會自滿。
蔡衍明認為:“學歷高的人定性不夠,都不夠了解自己,要求的待遇比別人高,卻不懂得要求自己;反而是學歷低的人,比較有耐心,知道自己的不足,工作起來比學歷高的人更努力。”
管理偏集權制 有點像宗慶后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蔡衍明“有點像宗慶后”。一個靠一包一包賣米果,以500億元身家成為“2012胡潤外來首富”;一個靠一瓶一瓶賣飲料,以105億美元成為2012年中國內地首富。
表面看來,這兩個人有相似的特點,都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創業進入傳統食品快消行業,創始人穩定在位管理時間都超過20年以上,同樣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營銷策略,擅長渠道運作,都在金融危機后其實業家價值方得以體現,一方面都極其低調內斂,但另一方面霸道而充滿野心,管理風格更偏向集權制。
旺旺雖然取得不凡的成績,但并非全身浸在陽光之中。從1992年進入大陸以來,旺旺至今仍未建立自己強有力的銷售網絡,隨著食品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這一軟肋帶來的劣勢或成為旺旺致命的弱點。“不要讓他們太完美,要有點殘缺,讓他們有機會多學習。”或許對于曾如此教育孩子的蔡衍明而言,旺旺發展上的“留白”也是他的一個妙招。
勵志傳奇創業故事2
周黑鴨創始人周鵬的勵志創業故事
幾個月前,全國餐飲小吃連鎖品牌周黑鴨與天圖創投簽署投資合作協議,獲得6000萬元的注資。此事表明,已在全國炙手可熱的周黑鴨再次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一個打工仔到底是怎樣把小攤生意變成了今天響當當的連鎖品牌?
耍小聰明,險些賠掉菜場小生意
“蝸居”在武漢銘新街菜市場幫大姐醬鴨攤點打雜的19歲的周鵬怎么也沒想到,10多年后竟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全國連鎖品牌——周黑鴨。回想起周黑鴨的辛酸起步史,周鵬還感慨萬千。
半夜起床鹵鴨子,早上整理、裝鹵鴨;把十只、八只鴨子挨個往酒店送,沒時間吃早飯;送完貨后已是中午,買鴨、宰鴨、腌制,晚上六七點鐘去酒店結賬,已是別人吃晚飯的時間,回想一下,自己竟然一頓飯還沒吃上,這時才感覺到餓。最辛苦時,周鵬中午買五毛錢兩個的面包,加六毛錢一瓶的汽水,算是犒賞。做小生意初期,周鵬的夢想就是賺錢改變這種窮苦的生活狀態。
1995年,周鵬第一次創業是在大姐鹵菜加工坊的旁邊架起爐子,露天煮醬鴨,跟姐姐零售走不一樣的銷售渠道——往酒店送貨。這一招其實是模仿一個溫州的醬鴨店老板。在周鵬看來,溫州老板的生意超好,又往酒店送貨,一天下來能賣一兩百只,對比每天只能賣10多只醬板鴨的自家生意,這可是個天文數字。
周鵬很清楚,論顏色、味道、知名度,自己做的醬鴨肯定跟“溫州老板”差得遠。這時他耍起小聰明,“當時屬于投機倒把”。
“用騙取的手段不可能贏得長久的生意”,周鵬體悟到一個看似簡單卻又令很多人難以真正明白的道理。原本不好的生意變得更糟,周鵬一度陷入缺錢的危機。為圖廉價,周鵬在大姐家旁邊租了一間連窗戶都沒有的破房。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后面。身無分文的周鵬那天晚上睡得很沉,早晨醒來卻發現衣服被小偷釣到外面,最要緊的是為聯系生意特意花1800元重金買的BP機也丟了。陷入“經濟危機”的周鵬又遭此一劫,“走投無路跟朋友出門搶劫的心都有了”。
賠掉生意又丟掉長輩看來本不該買的BP機,心急如焚的父親罵著“敗家子”趕兒子回家謀事。一連串的打擊讓周鵬暗下決心:“做不好醬鴨死也不回家”!
頻繁跑香料市場,找香料老板請教香薰料的味道、功效,借來香料古書逐字研究到深夜,買數百只鴨反復試驗,周鵬花費幾個月終于找到一種讓人吃后難忘的味道。
1997年,周鵬把二姐從四川請來幫忙,在武漢集貿市場朋友的屋檐下支起一個帶玻璃罩子的鐵皮貨柜散賣醬鴨,玻璃罩上貼著“周記怪味鴨”的招牌。剛開業時,一只醬鴨賣22元。一個月下來,生意最好的一天才賣了132塊錢,最慘的一天只賣掉一只,明顯虧本。“沒賺到一分錢,真的.灰心起來,有打退堂鼓的念頭。兩個月的房租都交了,只能硬著頭皮再撐兩個月”。如果不是剛交完兩月房租,周鵬就被迫敗撤回老家了。
擠掉如意鴨賺得第一桶金
接下來的一個月,生意更加難做,菜場一條街上竟然陸續來了三家競爭者。
通過合理分配商品價格,周鵬找到了訣竅。他買回來的鴨一般5塊到8塊錢一只,但賣出去的價格肯定是10塊錢。通過價格調整,鮮明的價格優勢讓生意突然變得火爆起來。幾個月后,如意鴨成為周記怪味鴨的手下敗將,以關門告終。
年底結算,周鵬賬面上有一萬多塊錢。到了1998年,周鵬的生意超好,因為味道很好,即使后來調高價格依然能賣得不錯。生意最好時一天賣掉500多只,很多時候賣到下午兩三點鐘就能收攤,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生意越做越好,周鵬接著又在大江路菜市場開設了第二個攤點,還請來幾個老鄉幫忙。據周鵬透露,那年他賺了30萬塊錢,第一次感覺到做生意很有成就感。那時小作坊也只有幾個員工。
2000年左右生意又迎來一個慘淡期,除了眾所周知的“非典”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受到遍地都是的假冒怪味鴨的沖擊。周鵬萌生出樸素的品牌保護意識。
攤點生意直走下坡路,生產作坊也極不穩定,一年內他輾轉搬家三次,后來終于花40多萬在漢口火車站旁邊買下一塊地,修建起了四層樓房。那時小作坊已有三四十人規模,小作坊有了生食、熟食的簡單劃分。
30萬元買“開加盟店”教訓
2004年時,周鵬有再次做大周黑鴨的意愿,那時他了解到重慶有家做鹵菜的“棒棒雞”已經有幾十家店面,這家店有個特點:只做直營,拒絕加盟。鹵菜居然也能做這么大?!周鵬突然對周黑鴨品牌有了十足的信心。
開加盟店是企業快速擴張的路徑之一。周鵬看到一同行開出34家加盟店,“我們的味道比他們好,質量比他們高,并且有很多親戚想加盟。”2006年,信心十足的周鵬一下在南昌開出11家加盟店,快速賺進20多萬元。
“假貨漫天,加盟店質量難以掌控,盡管都是親戚管理店面。”這是盲目開店吃到的苦果。周鵬立馬采取行動,嚴懲問題店面,又花幾十萬塊把剩下的店面高價回收上來。“我們這個行業最大風險是食品安全危機,做加盟難以掌控質量”,這是周鵬花30萬元買回的教訓。
小作坊完成蛻變
2008年,公司進入快速發展的一年,員工規模從60多人快速擴張到400多人,店面也由8家增長為50多家,銷售額也突破億元。“這都是現代化管理收到的效果”,周鵬嘗到了做企業的甜頭。
“我認為周黑鴨能從作坊走到品牌,都因為有個夢想。開始可能純屬為賺錢,現在的夢想就是想樹立行業標桿,引領行業變革,盡管還未實現,但我們一直努力朝這個方向去走。我們的目標是做百年老店。”
勵志傳奇創業故事3
勵志大學生 賣菜創業成功月入30萬
很多大學生的一個通病是眼高手低,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又充滿創業熱情,導致很多大學生只把目光放在看上去很美的高精尖領域。其實普普通通的小商機也能實現創業夢想,大學生賣菜也能做到月入30萬。
大學生賣菜
畢業一年多來,郭高林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大學畢業生,到大膽創辦自己的蔬菜連鎖超市,再到現在擁有了4家連鎖店的成功創業者,每天獲得1萬多元的營業額是他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讓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信念。
讓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創業,不僅給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業機會,而且也幫助同學王彥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業并使他們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連鎖店共有員工20多人。
大學畢業,湊錢開店賣菜
賣菜大學生月入30萬的創業故事“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學院2007級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
郭高林說,他的創業之路是從大三練攤賣衣服開始的。在鄭州牧專外面的那條路上,流動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熱鬧非凡,路兩邊都是賣小吃、賣衣服、賣雜貨的地攤。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擺地攤賣起了衣服。姜茵做老板和銷售,郭高林的任務是進貨。
“練攤”雖然只是小打小鬧,但在這個過程中,郭高林學會了基本的經營技巧。
郭高林愛琢磨。有一次,他發現自己身邊賣菜的雖說生意不錯,但因為零星分散,又沒有品牌,蔬菜的質量、價格、信譽總不能讓一些顧客滿意。“我就琢磨,肉類可以有品牌店,蔬菜為什么不能打響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開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為主,兼營五谷雜糧、冷鮮肉等,附帶一些副食。”
在面臨畢業的那段日子里,在眾多同學焦頭爛額地忙于找工作的時候,郭高林并沒有慌亂,因為他已決定創辦自己的蔬菜超市。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學校領取畢業證時,將想法告訴給了好友,結果頓時在年級里炸開了鍋。大學畢業生賣菜?很多人認為他根本吃不了這個苦。
郭高林并沒有放棄。“誰說我是3分鐘熱度?一個有夢的人永遠不會放棄!”最終,郭高林用堅定的決心說服了幾位好友,同學王彥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湊了5萬多元錢作為啟動資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義注冊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鄭州市馬李莊正式開張。
開辦四家連鎖店
有了自己的店鋪,郭高林和好友們開始忙碌起來。但在現實面前,他們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
鄭州毛莊、劉莊、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是他們考察好的幾個蔬菜批發市場。劉莊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進蔬菜時,他們就直奔劉莊。
到了之后才發現,這里批發的蔬菜動輒就是幾千斤,不散批。他們磨破嘴皮子,最后才批了200斤大蔥、幾包大蒜和幾百斤土豆,結果大蔥爛了一屋子,損失了幾十斤,剩下的半個月才賣完。
“我們一看情況不對,趕緊掉頭到陳砦蔬菜批發市場。到了陳砦蔬菜批發市場才發現,這里的蔬菜種類多,價格也不貴,適合我們的采購需求。直到現在,我們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購的。”郭高林說。
那時每天早上5點,郭高林和王彥峰就要爬出熱被窩,蹬三輪車到蔬菜批發市場進菜。“每一片菜葉都要精挑細選,每一毛錢都要和人家討價還價。”王彥峰說。
開業第一天,他們甚至都不會用收款機,還收過假幣,丟過東西。蔬菜生意對時間的要求很特殊,別人吃飯的時候他們最忙,過了高峰期才能輪流吃飯。進入冬季,屋里既沒暖氣又沒空調,因為要凈菜、剁肉,還未入冬,幾個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凍傷了。
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堅持是有難度,但萬事開頭難,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說。
郭高林和大伙兒一起起早貪黑,不怕吃苦受累,認真做市場調查,虛心向同行和前輩“取經”。
在幾個年輕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來越好。走進“咱地里”蔬菜超市,貨架上的蔬菜碼得整整齊齊,品種齊全,黑板上的價格標得清清楚楚,價格低廉。除了蔬菜,店里還有副食品、雜貨和冷鮮肉,吸引了不少顧客。大學生熱情的態度,使很多顧客成了回頭客。
就這樣,“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們還是有優勢的:跟小商販比,我們的優勢是菜價便宜、種類多、干凈、不缺斤短兩;與大超市比,我們的優勢是價位低、離家近。”蔬菜超市在幾個大學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漸走上正軌,并加盟了雙匯集團,經營雙匯冷鮮肉。
那段時間,超市每天的營業額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開支,他們的贏利非常有限。“創業初期,我們沒打算賺錢,首先是學習和積累經驗,培養客戶群,賺錢是以后的事。”郭高林說。
隨著生意逐漸走上正軌,郭高林決定擴大規模。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鄭東新區成立了第一家分店。這家店面附近,是一個有1000戶人口的住宅小區,一間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業的又一個起點。
規模擴大了,對新環境的適應、員工素質、管理模式、產品質量等問題也接踵而來。“新店開業后,銷售狀況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靜,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影響著我們的情緒,畢竟我們都是年輕人。但是,真誠的傾訴和相互安慰、鼓勵,讓我們的心貼得更緊,我們咬著牙走過來了。”郭高林說。
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他們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銀制度、招聘培訓制度、采購制度、倉管制度。這些正好是他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這些知識,成為“咱地里”發展的基礎。
現在,4家店都已實現贏利,每個月的銷售收入已超過30萬元。
郭高林的創業故事給草本畢業生創客指明了發展道路,從一窮二白到月入30萬,郭高林不斷探索創業新方向,已經從小本經營走向了品牌化、制度化的連鎖經營,他們的創業夢想已經變成現實。
【勵志傳奇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女性創業故事:傳奇耿美英05-11
創業打造傳奇故事:海外青年白手起家05-10
中華傳奇故事04-04
勵志的創業故事04-04
創業勵志故事精選04-06
經典勵志創業故事05-10
創業勵志故事12-12
網絡催生草根創業的傳奇05-07
關于格力的傳奇故事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