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時間:2022-12-06 21:34:45 成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中國古代有很多成語的故事,那么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安步當車

  戰國時期,齊國有位隱士名叫顏斶(chù)。齊宣王聽說他很有名,就召見了他。

  顏斶進宮后,齊宣王傲慢地說:“顏斶,你過來!”顏斶不卑不亢地對齊宣王說:“大王,你過來!”齊宣王很不高興,旁邊的大臣也都責怪顏斶。顏斶便說:“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地問他:“到底是大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下令:誰敢在距離高士柳下惠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另外還懸賞: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兩萬兩。由此可見,一個活著的大王的`頭,還抵不上一個死去的士人墳墓呢。”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了,便請求做顏斶的學生,并說:“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車,妻子兒女可以穿上華美的服裝。”顏斶毫不動心,堅決辭謝:“我還是希望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兒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慢慢地走路,就當是坐車一樣;不犯罪過,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貴。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啊!”顏斶說罷,告辭而去。

  后來,人們就以“安步當車”表示不乘車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現狀,不求顯貴。安,安詳,不慌不忙;步,步行。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2: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傳說古時候有八個神仙,他們分別是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藍采和、呂洞賓、何仙姑與韓湘子。這八個神仙外貌和脾氣都各有特色,經常在一起聚會論道,展示自己的獨門法術。

  有一天,他們一同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途中需要渡過東海。茫茫東海,浩瀚無邊,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沒有辦法穿越它。于是呂洞賓就提議:“不如我們八個人每人都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一件寶物投進大海,讓這些寶物載我們過海。”大家一致同意呂洞賓的意見。鐵拐李首先把拐杖投進水里,自己穩穩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來,韓湘子投下花籃,呂洞賓投下簫,藍采和投下大拍板,漢鐘離投下鼓,張果老投下一個紙驢,曹國舅投下玉笏,何仙姑投下竹罩。他們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東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風破浪,終于順利地到達了東海對岸,如期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來比喻在某一個集體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領去完成共同的任務。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3: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梅之渙寫的《題李白墓》詩。李白是唐代偉大的詩人。關于他的死,有種種神話般的傳說。有的說李白晚年游覽洞庭、岳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邊(采石,今安徽當涂縣境內,北臨長江),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現不少以李白的事跡為主題的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引來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來參觀。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謅亂題,留的詩十分可笑。梅之渙的這首詩,就是譏諷這類游人的,他認為在大詩人的墓上亂題歪詩,簡直是“魯班門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魯班,據說姓公輸,名般,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魯班奉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沒人敢在魯班面前賣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要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被稱為“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4:半途而廢

  戰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說:“我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并且外出求學訪師,以求能在學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么剛剛學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說:“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妻子聽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織布機旁,說:“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現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鉆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如果學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求學。七年之后,樂羊子學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后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5:抱薪救火

  戰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后被大國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個國家。七國之中,秦國的實力最強,它不斷地派兵向鄰國進攻,實行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從公元前 276年開始,魏國連續三年都遭到了秦國的攻打,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軍終于打敗了魏、趙、韓三國的聯軍,殺了十五萬人,并且俘虜了魏國大將芒卵。這時,魏國的另一名大將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國土地的是秦國。現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璽,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讓完之前,他們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是抱著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燃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聽了段干子和蘇代的話,始終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國的土地不斷地被秦國侵占,國力也不斷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后來,人們就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一個人處理問題不得當,結果形勢發展和最初的愿望相違背,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薪,柴草。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6:閉門思過

  韓延壽是西漢時期一個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禮義,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禮讓解紛息訟。因為在淮陽太守任上政績顯著,朝廷讓他到更難治理的潁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經過高陵縣,看見兄弟二人為了爭奪田產而大打出手。韓延壽見此情景十分沮喪,他覺得這是對他一貫推行的`禮義教化的巨大嘲諷。他于是說:“我有幸成為這里的長官,卻沒給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沒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爭訟,這個責任全都是因為我無德無能造成的,我必須引咎辭職,關起門好好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聽候朝廷處分。”說完之后就回到住處不再出門,終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為,使當地的官員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個個把自己捆起來自投監獄表示請罪。爭田產的兄弟倆這下全傻了,連他們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責他倆犯了大罪。兄弟倆被深深感動,痛悔自己的錯誤,剃光了頭,裸著上身到縣衙請罪。倆人都表示愿將田產讓給對方,希望韓太守能原諒他們。韓延壽于是出門和縣里官員及兄弟兩個見了面,并大設酒宴與他們同歡共樂。

  后來,人們就用“閉門思過”來比喻有了過失和錯誤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檢討。過,過失。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7:鞭長莫及

  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從楚國到齊國,要經過宋國,按理應事先通知宋國。可是楚莊王自恃大國之君,不把宋國放在眼里,說:“不用通知宋國,只管過去就是!”申舟經過宋國的時候,宋國就把他扣留了。當時執掌宋國國務的華元對國君宋文公說:“楚國使者經過我國,事先連通知都沒有,簡直把我國看做已經亡了,成為它的屬地了,這是不能容忍的`!我們必須維護主權獨立和尊嚴,不能受這樣的侮辱!他們如果借此發兵,我們大不了也是亡國,我們寧愿戰敗而亡,決不可屈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殺了。

  楚莊王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派兵攻打宋國,宋國急忙向晉國請求援助。晉景公怕不出兵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便準備出兵幫忙。晉大夫伯宗認為出兵援救宋國對晉國非常不利,就勸阻晉景公說:“古人說過,即使馬鞭子再長,也打不著馬的肚皮。如今,老天爺要讓楚國逞強,怎么能和它相爭呢?遇事要心中有數啊!河水可以容納污濁的東西,山林之中可以隱蟲,美玉也難免含有瑕疵啊。所以,我們要容忍一時的屈辱,不要因為不救宋國就感到羞恥,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晉景公聽了這番話,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揚的,到宋國去安慰一番。

  后來,人們引用“鞭長莫及”來比喻現有力量所不能辦到的事,或者是雖有力量也難以辦到的事。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8: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有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儀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yǔ),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們會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衛國國君就賜他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作為他的謚號。”

  后來人們常用“不恥下問”來比喻向地位和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或形容謙虛好學,不自以為是。恥,以為恥辱。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9:不得要領

  西漢的時候,漢武帝一直想消滅邊患匈奴。他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月氏人家破人亡,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聯絡月氏共同進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須經過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張騫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但是張騫經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軟禁了十多年,不能離開匈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保存著漢朝交給他的使節。

  后來,匈奴放松了對張騫的監視。于是,他與隨從們一起向西北逃走。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王聽說漢朝非常強大,于是就對張騫很熱情,并為他派出向導和翻譯,一直送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國。但是此時的月氏國因為遷徙到了更偏遠的地方,沒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國王雖然對張騫非常友好熱情,但是始終不肯表露是否與漢朝聯合進攻匈奴的明確態度。張騫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時間,覺得月氏國并沒有聯合起兵的意思,就啟程回國了。

  后來人們就用“不得要領”來表示有些人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看不到問題的關鍵。要,古“腰”字;領,衣領;要領,比喻關鍵之處。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0:不寒而栗

  西漢時期,有一個名叫義縱的人。由于他的姐姐醫治好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的病,因此義縱也得到了漢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幾個地方擔任縣令,后來又多次升遷。在任職期間,義縱公正無私,不懼怕權貴,嚴格執行各種法令,使當地的秩序有了極大的改觀,那些違法亂紀的人都非常怕他。后來,義縱又升遷為南陽太守,他聽說有一個名叫寧成的都尉橫征暴斂,殘暴無比,于是就派人查實了寧成的種種罪行,根據法律給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區秩序非常混亂,犯罪分子十分猖獗,漢武帝便把義縱派到定襄擔任太守。義縱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嚴厲的.措施。他從在監獄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輕判并且有私自解脫桎梏行為的犯人,從重判決,斬首示眾;同時,將二百多名私自到監獄探望這些重犯并幫助他們逃跑的人一并斬首。

  這件事在定襄地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在議論義縱一天殺死四百多人這件事。此時雖然天氣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卻心驚膽戰,渾身發抖。那些過去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從此之后便老實多了。

  后來,人們根據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這個成語,形容非常恐懼的心情。栗,戰栗,顫抖。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1:不可救藥

  西周后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刮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后,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占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老夫我一片誠意,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我進諫的并非老昏之言,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千萬別把憂患當做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全面爆發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愈了。后來的勢態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國都的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沖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后來,人們就用“不可救藥”來形容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用藥醫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東漢明帝時,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對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善國。鄯善國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對他十分敬重。但過了一些時候,國王卻對他怠慢起來了。

  班超感到形勢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對策。他分析當時的情況,說:“最近,鄯善國王之所以對我們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來聯絡,使國王猶豫起來,不知道應該和誰修好。我們已經處于很危險的境地了。匈奴人才來了幾天,鄯善國王對我們的態度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說不定再過些日子,他就會把我們綁起來統統送給匈奴。那樣,我們的.骨頭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說該怎么辦呢?”同行者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們都聽你的!”班超十分激動地說:“對!不進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殺掉匈奴派來的使者。只有這樣,才能使鄯善國王歸順漢朝。”

  于是,班超和屬下在晚上發動突襲,一舉消滅了匈奴派來的使團。第二天,班超便提著匈奴使者的腦袋去見鄯善國王。國王大吃一驚,馬上表示愿意和漢朝永久友好。

  后來,人們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來比喻不下決心、不深入險境、不經歷艱苦的奮斗,就不能獲得勝利。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3:不遺余力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強盛,不斷派兵去攻擊其他國家。公元前 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殲滅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趁機派出使者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否則就要將趙國踏為平地。

  于是,趙王召集樓昌、虞卿來商量對策。趙王說:“我們的在長平一帶吃了敗仗,我準備率領趙國的`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有什么意見?”樓昌表示反對,他主張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國去講和。虞卿對這兩種意見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樓昌的意見不切合實際,然后針對趙王的意見,問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敗您帶去的全部兵馬呢?”趙王說:“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意思是說,秦國進攻我們,已經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敗我們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說:“希望大王能聽從我的意見,派出重要使者帶著珠寶禮品到楚國、魏國去。楚王和魏王貪圖我們的禮品,必然會很好地接待我們的使者。秦王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疑心各國諸侯要聯合抗秦。秦王就會心生顧慮,不敢貿然進攻我們,我們與秦國講和才能成為現實。”但是,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結果也吃了敗仗。

  后來,人們就用“不遺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4:長驅直入

  公元 219年,劉備奪取了漢中,隨即命令駐扎在荊州一帶的關羽攻打曹操部將曹仁占據的襄陽、樊城。關羽占據了有利地形,利用漢水猛漲的時機,放水淹了曹仁率領的,又將駐守在樊城的`曹仁團團圍住,隨時準備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將失敗的消息,就派徐晃率軍前去支援曹仁,同時派人聯合孫權夾擊關羽。關羽于是就在營寨四周挖戰壕,以抵御徐晃的進攻。而徐晃帶領越過重重障礙,直攻關羽的大本營,大敗關羽。在曹操、孫權的夾擊下,最后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殺害。

  徐晃使曹軍反敗為勝,因而威名大震。曹操為了嘉獎徐晃,專門寫了一封書信《勞徐晃令》,讓人帶給徐晃。信中說:“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意思是說:我帶兵打仗三十多年,也知道不少善于用兵打仗的著名軍事將領,卻還沒有遇到像你這樣遠距離不停頓地快速前進,直沖入敵人重圍而打勝仗的人。

  徐晃勝利后回到曹操駐扎的地方,曹操走出七里之外去迎接他,并舉行了隆重的慶功宴會。

  后來,人們就用“長驅直入”來形容進軍十分順利迅猛,不可阻擋。長驅,不停頓地策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5:車水馬龍

  東漢時,漢章帝的母親馬太后是一個非常明理的老太太。有一年,漢章帝準備根據漢朝的舊制,對他的母親馬太后的弟兄們加官晉爵,但是馬太后不同意。

  第二年夏天,全國發生了特大旱災。一些迷信的大臣就認為,這是皇帝不給馬太后的兄弟們加官晉爵所帶來的后果,因此,很多官員再次提出了封官的事情。馬太后仍然不同意,她義正詞嚴地說:“提出要對我的兄弟們封爵的人,都是想討好我,以達到為自己撈取高官厚祿的目的。我身為太后,平時節衣縮食,周圍伺候我的人也很簡樸。我這樣做正是要用自己的行動為下面的人做個好樣子,我以為我娘家的.人知道后也能像我這樣。但是,他們卻不以為然,還嘲笑我。前幾天,我路過我娘家,看到去家里請安問好的人多得不得了,車馬來往不斷,像流水游龍一樣,十分熱鬧繁華。家里的傭人,衣服考究得連給我駕馭車子的馬夫都自嘆不如。我對他們實在是太了解了。他們只顧著自己享樂,根本不關心國家的安危,我怎么能同意給他們加官晉爵呢?”聽了這些話,那些主張給他們加官晉爵的人就再也不敢提這回事了。

  后來,人們便以“車水馬龍”作為成語,用來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6:懲前毖后

  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沒過幾年,周武王就死了,兒子周成王繼位。由于成王年紀太小,所以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輔佐,實際上由周公旦代替他管理國家。

  但是成王的另外兩個叔父管叔鮮和蔡叔度,因為看到周公旦握有大權,便心懷嫉妒。他們在外面散布謠言,說周公旦自己想做天子,將來要謀害周成王。周公旦聽說后,為了避嫌便離開京城,住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

  后來,成王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就把周公旦接了回來。盡管成王沒有治另外兩個叔父的罪,但是這二人卻慌了手腳,急忙慫恿殷紂王的兒子武庚起兵造反,最后還是周成王命令周公旦帶兵把他們消滅了。

  過了幾年,成王長大了,周公旦就把政權還給了他。成王親政的那天,帶了很多大臣到廟里祭拜祖先,并告訴大家:“我后悔以前聽了管叔鮮、蔡叔度的.謠言而誤會了周公旦叔父,今后應當慎重,以防再發生禍患。”

  后來,人們把周成王的話概括為“懲前毖后”,用來表示接受了以前的教訓,今后就要小心謹慎,不能再重犯以前的錯誤。懲,警戒;毖,謹慎小心。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7:出爾反爾

  戰國時期,有一次鄒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由于鄒國的人民對統治者不滿,當鄒國的官吏遭到魯國的攻擊時,人民群眾并不相救。結果,鄒國被打敗,并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鄒穆公非常氣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鄒穆公對孟子說:“這次戰爭,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卻沒有一個去援救的,這些百姓實在可恨極了。殺了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吧,他們又是那樣可惡。你看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見死不救,完全是這些官吏自己的責任。他說:“在饑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饑餓的威脅,老弱病殘者都被活活餓死,身強力壯一點的,也被迫四處逃荒。而在你的谷倉中,卻堆滿了糧食,在你的庫房里,也裝滿了財寶。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卻不向你報告,對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關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孔子的學生曾子說過:‘你怎么對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對待你。’(原文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過去,你的百姓無法報復,這次剛好有了機會。我看,你還是應該改變一下對老百姓的態度才對。”鄒穆公聽了,默默無言。

  成語“出爾反爾”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壓縮而來,原意是你怎么對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對待你。現在意思發生了變化,多用來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復無常。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8:初出茅廬

  東漢末年,隱居在南陽隆中的諸葛亮很有才學,號稱“臥龍”。劉備曾三次拜訪他,請求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終于出來做了他的軍師,并得到了他的高度信任。

  有一次,曹操帶兵十萬,向新野進軍進攻劉備。面對曹操的.進攻,諸葛亮建議誘敵深入,然后一舉殲滅。但是諸葛亮又考慮到自己剛剛出山,擔心關羽、張飛不服氣,計劃難以實現。劉備知道后,就賜給他帥印和尚方寶劍,并囑咐其他人必須服從指揮,如有違抗,一律斬首。

  于是,諸葛亮便命令關羽和張飛帶兵埋伏在豫山中,讓趙云打頭陣,以假裝戰敗誘敵追擊。曹操看到劉備的亂七八糟,便哈哈大笑,直奔劉軍殺來。趙云假裝戰敗,引誘曹軍追擊。當曹軍走到狹窄的山路時,諸葛亮命令早已埋伏在四周的關羽和張飛的立即火燒曹軍,十萬曹軍被全部擊潰。

  之后,有人作詩稱贊諸葛亮:“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初出茅廬”原指諸葛亮首次指揮作戰就打了勝仗,后來用以比喻才進入社會,缺乏經驗。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9: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借口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國罷了。”晉獻公于是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他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攻打虢國,當時就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被消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就像沒有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一樣啊!”虞國國君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后來,晉國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國國君抓住,滅了虞國。

  后來人們就總結了“唇亡齒寒”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20:打草驚蛇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涂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里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著抖,心里想:怎么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么也安靜不下來,他用顫抖的'手拿筆在狀紙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控告主簿,雖然目的就像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條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嚇了一跳了!寫罷,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21:大公無私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大夫,名叫祁黃羊。一天,晉平公召見祁黃羊,問:“現在南陽縣缺個縣令,你看派誰去比較合適呢?”祁黃羊說:“叫解狐去吧。”晉平公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們見了面彼此連招呼都不打,你怎么會推薦他到這樣重要的地方當縣令呢?”祁黃羊笑了笑,說:“您并沒有問我的仇人是誰,而是問我什么人能勝任南陽縣令,因此,我就把我認為最合適的解狐推薦給您。”于是,晉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結果解狐充分發揮他的才干,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稱贊和歡迎。

  后來,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缺個法官,你覺得誰可以勝任呢?”祁黃羊很誠懇地說:“祁午去做法官再合適不過了。”晉平公十分驚訝地說:“祁午是你的兒子啊,你推薦自己的兒子,難道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說:“您是問我誰可以當法官,并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啊。”晉平公于是就派祁午當了法官。祁午辦事十分公正,處理案件果斷公正,受到了百姓的愛戴。

  祁黃羊的行為受到了許多人的贊揚,連孔子都稱贊說:“祁黃羊這樣做很對,他推薦人,對外不排斥仇人,對內不回避兒子。像祁黃羊這樣的人,可真是大公無私呀!”

  后來,人們就用“大公無私”這個成語,來形容某人辦事公道、顧全大局、毫無私心。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22:大器晚成

  三國時期,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學習武藝,不過直到二十三歲才開始讀《論語》、《詩經》等書籍。崔琰為人耿直,很有見識,朝廷的官員們對他十分推崇,連曹操都很敬重他。當時,袁紹手下的士兵非常殘暴,甚至挖開墳墓毀棄敵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勸說袁紹命令士兵不要這樣做,袁紹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聽取了他的建議,并且封他為騎都尉。

  崔琰后來跟隨曹操的時候,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崔琰就反對說:“自古以來的規矩都是立長子,怎么能立小兒子呢?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雖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對人才的識別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崔琰有個堂弟名叫崔林,年輕時沒有什么成就和名望,親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卻對這位堂弟相當器重,常常對別人說:“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意思是說,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經過長期的鍛煉,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后來,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擔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職,后來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擔任司空,被封為安陽鄉侯,成為魏國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器,后來常用以比喻一個人成材成名較晚。

  有關中國古代成語故事23:倒行逆施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名叫伍奢,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伍尚,小兒子叫伍員。伍奢和費無忌都是楚平王太子的老師。費無忌是個奸惡小人,常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楚平王聽信讒言,把太子派到邊境做官,讓他遠離自己。后來,費無忌又誣陷太子陰謀反叛。楚平王聽了非常生氣,又派人去殺太子。太子得到秘密通知后,就逃往宋國去了。伍奢去為太子說情,楚平王又把伍奢抓起來關進了監獄。

  費無忌又無恥地對楚平王說:“伍奢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必須捉來殺了,否則會成為禍害的。”于是,楚平王派人去把伍尚、伍員騙來。伍員識破了這場騙局,并在他人的幫助下逃往宋國,最后到了吳國。他為了借吳國的兵力替自己報仇,就幫助吳王闔閭奪取了王位。

  后來,伍員同吳王闔閭領兵進攻楚國,打進了楚國的國都。這時楚平王已死,伍員便把他的墳墓挖開,用鞭子狠狠地把楚平王的尸體抽了三百下。伍員的好友申包胥寫信責備他太過分了,伍員對送信的人說:“你替我謝謝申包胥,并告訴他,我報仇心切,就像行人趕路一樣,天快黑了,但離目的地還很遠,所以只好不擇手段,倒著走路,不能按常理辦事了。(原文是:‘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語“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鑿壁借光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2-09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1-02

中國古代經典對聯12-29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12-09

中國古代詩歌12-09

中國古代經典名句04-08

成語故事02-03

經典成語故事01-04

經典成語故事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