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生調查報告范文
在當下社會,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小學生調查報告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于小學生調查報告范文1
關鍵詞:
農村小學語言氣氛教育與環境覺悟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禮儀之邦。特別是我們的漢語,也是人們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1973年12月18日,2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漢語為聯合國六種法定語言之一,其他五種語言分別為英語、俄語、法語、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而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是現代中華民族共同的語言,使中國走向世界的標識語言。從中也可以看出普通話多么重要。而且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方言復雜,十分需要統一語言。因此,為了了解我縣城鄉小學特別是農村小學生的普通話使用情況,20xx年九月至十月我對我縣部分代表性的城鄉小學不同年級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其中我采用了問卷、訪談、隨堂聽課等方法。此次調查活動讓我更進一步了解普通話,同時也給我的職業生涯添了一道風景,讓我多了一份責任感。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人類文化的載體,人們運用共同的語言來交流思想,才能互相了解和組織生產。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否合乎規范標準往往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隨著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的不斷改革,對我們的普通話要求也越凸顯出來。要提高國民的普通話水平就得從小抓起,從農村抓起。農村是我們普通話的薄弱環節,而農村小學則是普通話的主要陣地。可是為什么如今的農村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依舊字不正,腔不圓,而且有許多不規范的方言和土語呢?故此次我通過實地觀察、訪問和問卷等方法,對我縣部分代表性的城鄉小學生的普通話使用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即使發現問題以及自己的個人意見。
一、調查內容設計
(一)調查目的與內容
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規范的漢字,是每一個中國的驕傲,是一個中國人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與他人交流、交際的必備技能。但在沅陵縣的廣大農村,大多數小學生卻因普通話的具體語境不良,學習時間不夠和其他外部原因的影響,錯過了學習普通話的大好時機,制約普通話水平的提高,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認為在教學及管理措施中應引起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和研究對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管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調查的對象和方法
我對縣鶴鳴山小學、鄉軍大坪九校及筒車坪九校三至六年級共兩百名學生以及六名教師進行了調查。對學生主要采取問卷的形式部分交流,老師主要是訪談。
然后,跟堂聽課,進一步了解學校的具體情況,最后為了了解,還訪問了一些家長。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發放試卷共兩百份,回收及有效試卷均為兩百份。(——表述交叉了,分開說。)這次調查有喜也有憂,喜的是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充分的成果,憂的是看著他們那一張張天真可愛又沖滿迷茫渴望的眼神,手中的試卷顯得重了些。下面就部分問題分析:(——刪去)
學生
1、1、在問及你認為普通話的重要性,96%的人認為重要,但在農村卻有4%的人覺得無所謂。雖然只幾個人,也足看出農村在這方面的淡視。
2、2、在城里90%學生會說普通話,有10%的學生不太理解普通話的意思,其實班上學生100%的學生都會說普通話,只是有個別學生發音不太準而已。而在農村既然有20%的人和老師、家人等說普通話特別別扭難受。這能說明什么呢?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3、79%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說普通話,例外有21%的學生要在老師的提
醒下才能說普通話。不說的理由就是不會說就不愿說,不喜歡普通話就不愿意說。
4、18%學生在課間能與同學交流使用普通話,也是偶爾會說,偶爾嘣幾句,一般不會堅持一天。有82%的學生在課間不使用普通話交流,因為普通話說的不流利也就不愿意說,思想意識不強,習慣問題認為本是農村人就應該說土話,沒有人說就是說沒有好的環境影響。
5、68%的學生在課后與教師交流時不用普通話,原因是用普通話說不清楚要說的話,沒有習慣說普通話,意識不強。
6、89%的學生在家與家長交流不使用普通話。原因是家庭的影響,家里人都不說普通話也聽不懂普通話,沒有習慣說。思想意識不強,認為說普通話沒有必要,在家說土話家長都能聽懂。想法也不對認為說普通話不舒服,別扭。
7、聽到老師用方言上課,有40%的人覺得很親切,卻只有28%的人說老師不敬業
8、100%的學生認為說普通話是好事,這樣看來想改變現狀還是有機會的。
老師
城里:課堂上都用普通話,平時有和老師用方言交流,學校方面也比較重視,經常舉行一些如詩歌朗誦等活動。
農村:部分用普通話,其他用方言,覺得好交流一些,學校的要求不是很強,但理論上要嚴格要求,希望有待加強。
家長:52%的家長不會使用普通話,48%的家長會說普通話。但62%的家長愿意說普通話,38%的學生家長不愿意說普通話。
二問題反思
1、學習普通話的語言環境不良
孩子的家長基本都是農村人,不會說普通話,也聽不懂普通話,更沒有意識要說普通話;并且現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很多,多數家長是接受文化教育不高,有的甚至有沒踏過學堂門。在學校,老師的年齡普遍偏高,教學也比較古板,思想教落后。教師只要求在課堂上說普通話而且要求不嚴格。在我隨堂聽課的時候有的老師整節課下來沒有一句普通話,全是地道的方言。教師在課堂上聽學生發言更注重的是答案,而不會太在意普通話是否正確。在課后教師自身并不太要求自己說普通話,更不會要求學生在課后與教師交流要說普通話。因此,我們建議家長平時能說普通話,教師在課間也能要求學生普通話。
2、學生的普通話學習時間少,無法進行規范的學習
農村學生接觸普通話,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陣地是學校,而在實際中,學生學習普通話和運用普通話,也只有學校這一唯一的堡壘,學習的時間也僅限于在學校上課的幾節課。除此只外,再也沒有學習的場所和學習的時間。僅靠每節課的幾十分鐘,既要學習知識,又要訓練技能,完成各科的知識積累和能力訓練,學習普通話也只能放在附屬的位置。如此的普通話,普通話水平難以提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3、學生學習普通話的意識不強,認識不夠
學生認為沒有說普通話的必要,認為別人能聽懂就行,不需要時時說普通話。大家不需要說,就可以不說。個別人認為說普通話很別扭,不舒服,不好聽。對普通話不認可。在一定程度上要改變這樣的想法。
4、對說普通話產生懼怕感
大部分學生認為說普通話很難。自己不會組織語言,不能正確、流利地說出想說的意思,想表達的意思。又沒有人正確的引導鼓勵,長期就形成了你不說,他不說,大家都不說了。對自己說普通話的信心不足,也不能試著去克服這些困難能堅持說普通話。
三、對策與結論
一改變學生和家長對普通話的認識,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
俗話說:“認識是一切行為動機的開端。”學生要學好普通話,需要有正確的認識,需要有較好的語言環境(學生家長雖不能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提供較好的語言環境,但不為學生學習設置障礙也算一種支持),要改變學生和家長的認識,需要整合社會的力量。近幾年來,外出務工人員因普通話不過硬或不會,在外地與他人交流時“不方便”、鬧笑話者不乏其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充分使用這些“活教材”,搞好校本開發,或讓他們“現身說法”,或編輯教材印發,讓學生和家長在一笑之余,有所感觸;充分發揮學校的文化傳播的陣地作用,加強對普通話在交際中的實用性宣傳,提高學生和家長對普通話的認識,營造適合學生普通話學習的良好環境。
二改革學校的普通話教學方式,搭建學習平臺,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學校是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陣地,學校對普通話重視程度高低,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需要,具體語境的好壞,決定學生學習普通話效率的高低。為改變現狀,學校應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搭建平臺:首先,在校園內倡導一律使用普通話,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運用的空間;其次,加強校園普通話學習的環境建設,配合校園文化建設,搞好語言角、學校廣播室的建設使用,營造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環境;再次,開展豐富的語言競賽活動,讓學生有展示的平臺,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通過一系列措施,豐富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為學生提供學習空間,促進學生普通話水平不斷提高。
三拓展學習渠道,豐富學習方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電視、廣播在不斷改變農村的生活,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普通話拓寬了渠道,學校與學生家長通過家訪、家長會等達成共識,讓學生有意識的通過看新聞等方式學習普通話,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學習普通話,“一石二鳥”,何樂而不為?
四加強教師的培訓,培養一支高效的普通話教育隊伍
各學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要不斷的加強普通話的培訓、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正確的普通話發音方法,更正學生的方言習慣都需要過硬的普通話知識,學校只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只有加強自身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適應對學生教學的需要,促進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生的普通話水平不高,有學生所屬的具體語境的原因,也有所在學校的原因,要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需要從改變學生的語言環境入手,從改變學生對普通話的認識入手,從改變學生的所在學校的普通話教育推廣方式入手讓我們一起努力,放揚我們我們的母語!
關于小學生調查報告范文2
一、問題的提出
搜索“行為習慣”,百度百科中給出的定義是:“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有著如下特點:
1、習慣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2、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養成的,與人后天條件反射系統的建立有密切關系;
3、習慣不僅僅是自動化了的動作或行為,也可以包括思維和情感的內容;
4、習慣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由此習慣可能起到積極和消極的雙重作用。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指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按照社會公德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關系的行為,是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是作為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行為規范。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是一個公民最低的行為準則,更是一個人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行為習慣和道德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各個學校都把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把開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活動作為德育的抓手之一,把研究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方法和途徑作為教育的課題之一。
我校以《“經典誦讀寫”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為課題,旨在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踐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經典誦讀和書寫活動,體驗中華經典詩文蘊含的美好的情感、立身行事的準則,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為了較準確的了解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為該課題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持,為學生養成教育尋求合適的途徑和方法,特進行我校學生行為習慣現狀的調查。
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的時間、對象與范圍
時間:20xx年10月
對象及范圍:在四至五年級20個班級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共134名學生、134名家長。
2、調查的方法
問卷調查:家長問卷、學生問卷
訪談法:家長座談會
3、調查的內容
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學習習慣、勤儉節約習慣、誠實守信習慣等因素。
三、調查結果的分析
(一)文明禮儀習慣和意識初步形成
公民的文明守禮是一個國家和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要求和諧文明的精神生活環境。每個公民在生活、學習、工作中表現出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正是營造了這種和諧生活環境。
在本次的調查中,75%左右的學生在生活中能使用文明用語,并且主動和老師打招呼;90%以上的學生能夠遵守交通規則、反感口出臟話等。特別是在文明有禮意識方面,94%的學生認為:勤勞、善良、誠信、知禮、守紀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品德,99%的家長認為有必要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習慣(具體見附表一)等。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初具文明禮儀習慣、養成文明禮儀習慣的思維和意識也正在建立。當然,還有30%的學生在課間追逐打鬧,35%的學生有時在桌椅上亂寫亂畫,21%的學生有時亂扔垃圾,等等,這些不良行為習慣和學生當前的身處的`社會環境有關:許多獨生子女在家嬌慣、做事隨性。所以,文明禮儀習慣雖然被大多數家長和學生認同,但我們還要看到不少學生行為中的痼疾,以有效的活動改善部分不良行為,以營造更和諧的文明氛圍。
(二)學會感恩應落實在行動上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享用父母給予的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合理,是否想到回報、是否體諒家長的辛苦和困難可能就需要提醒和感悟的過程。懂得感恩、學會感恩不僅是小學生要養成的行為習慣,也應是每個公民該有的品行。
本次問卷調查顯示:60%的學生表示孝敬父母,51%的學生經常向長輩們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56%的學生經常幫爸爸媽媽做事等,98%的家長也認為孩子從沒因某種原因嫌棄父母。這些數據顯示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傳承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和長輩的美德,對父母的教養之恩心有體悟。同時我們也要看到:18%的孩子對父母或長輩說的話不冷不熱,44%的孩子認為孝敬父母不夠,15%的孩子不知父母的生日等,這些現象表明學生還有許多學生對父母的教養之恩缺少感激,更少有回贈的行動。如57%孩子只對父母偶爾說過“我愛你”“您辛苦了”之類的話,30%孩子在一家人一起吃飯時,只管自己,不顧別人,等等。所以,要學會感恩,哪怕是一句問候、一時聆聽、一個動作都是對父母的莫大安慰。
另外,本次調查顯示:58%家長認為孩子缺乏感恩意識,最原因是家庭教育,70%學生表示平時有了大家都喜歡吃的東西時,父母都是讓他們先吃,而不是讓長輩,可見家庭教育是學生學會感恩的關鍵。
(三)良好的成績不等于良好的學習習慣
現在,家庭、學校和社會,都高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在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好的學習環境。在這種優裕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們的知識面廣闊,文化課成績總體提高。這種較高分數的文化課成績是否表示現在的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調查顯示:36%的學生表示早晨到校后,不能自覺早讀,25%的學生只是有時能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書桌,22%學生有時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40%學生有時能在課堂上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等等。29%家長認為孩子每天晚上整理書包時,需要父母提醒。這些表明很多學生不僅在生活上依賴父母和長輩,學習上也不能獨立完成學業,更不用說勤學善思的良好學習習慣了。
(四)勤儉節約習慣應注入時代的內涵
物質生活提高可能使許多人忘了勤儉節約的傳統家訓,更不用說小學生了,他們面對琳瑯滿目的物品總是難以自持。對現在的小學生來說,勤儉節約習慣的培養從愛惜物品、熱心公益、環保等方面入手可能更符合現實。
調查顯示:94%的家長認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節約,90%以上的家長支持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參加學校打掃衛生;而80%的學生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學習用品,95%的學生學習用品壞了才更換,56%學生能夠把平時購物使用的塑料袋留下備用,等等。這些數據顯示我校大多數學生已初具有環保節約的意識和習慣,絕大多數家長也十分注重孩子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教育。而將這種良好習慣推廣乃至升華,在社會公益方面多多嘗試和涉足可能也是我們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五)誠實守信教育應樹立成長典范
文明社會的交往越來越關注人們的誠信度,從小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也為一個人發展搭建進步的階梯。童言無欺,孩子最初都是誠信的模板,能否保持純真,后天的環境非常重要。
調查顯示:我校80%的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有較高的誠信度,93%的學生撿到東西會交還失主或交公,91%的學生認為好朋友犯了錯誤,老師調查時會如實說出,等等。這些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能夠做到誠實守信。但是調查中還發現:30%孩子認為父母答應你的事基本能做到,60%孩子認為父母答應的事大部分能做到,40%孩子會因做了錯事怕父母責備而有時撒謊,56%的家長有時翻看孩子的日記、書包,等等。這些數據說明父母相信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是孩子摒棄謊言、言行一致的先決條件,而父母和長輩樹立的誠信模范更是孩子誠信的航標。
四、總結反思
歸納以上分析及調查的實際環境,筆者認為,本次調查是我校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學習習慣、勤儉節約習慣、誠實守信習慣等方面較為真實的現狀。因學生問卷在班里填寫,是否有些學生因其他因素沒有如實填寫也需考慮。作為課題《“經典誦讀寫”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研究》的一個支持,我們還要關注本次調查中一些這樣的數據,如:20%學生在家里或學校很少或不讀課外書,37%的家長每學期為孩子買0—2本課外書,只有15%的家長為孩子買我國古代經典,等等。
關于小學生調查報告范文3
一、問題的提出
據調查,我國現有盲人500多萬,低視力人近千萬,尤其是在兒童及青少年當中,患病率極高。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表明,我國的近視率已接近30%。我們班上好多人都近視。為什么會近視?怎樣預防近視?于是,我對小學生近視情況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資料。
2.調查詢問同學。
3.通過博客問卷。
三、調查情況與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博客問卷
近視原因
作業做太晚,睡眠不足,過度看電視、玩電腦,攝入大量的.蛋白質等。
網絡媒體
近視狀況
我國近視率已接近30%,小學生22.7%患有近視,初中近視率猛增到55.8%,高中生70.3%人戴上眼鏡,大學生近視比例高達80%。
書籍資料
如何預防
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四、結論
1.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主要原因:大多數人都是平時不注意保護眼睛而導致近視的。研究結果表明,不正確用眼,不注意用眼衛生(如看電視和上網過長等)是現代兒童近視大增的主因。譬如:看電視距離太近、看電視時間太長、電視畫面濃度太深、寫作業時姿勢不正確、在光線太強的陽光下看書、在光線太弱的光下看書、長時間的在電腦前、不合理飲食、看激光、在車廂里看書、遺傳因素、不認真做眼保健操
2.分析導致眼睛近視的深層原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個體因素,營養體質因素和睡眠因素。近年醫學研究表明,飲食不均衡、睡眠不足、噪音等,也是誘發青少年近視的重要因素。
3.通過調查發現,在當今小學生近視率不斷上升,而小學生并不加以重視。甚至有人對近視無所謂,錯上犯錯。許多人常將其歸咎于不良的用眼習慣,如看書距離不當、光太暗、持久用眼等。
五、解決方法
1.每日堅持遠眺、堅持眼保健操和課間操,積極參加文體活動。
2.學習時要有充足的光線,光線要從左側方向來,不要在光線不足和耀眼的陽光和強燈光下看書寫字。
3.不要睡在床上或邊走路邊看書,更不要歪頭偏身趴在桌上讀書寫字。
4.不要長時間使用視力,每學習50分鐘后,應當休息10分鐘。
5.看電視次數不要過多,時間不要過長,要控制在1小時以內,距離不要太近,至少隔兩米遠。
關于小學生調查報告范文4
一、調查背景:
最近一段時間,全國各地因大氣污染霧霾情況十分嚴重,pm2.5指數上升非常快,尤其是我們居住的城市—XX,霧霾情況更加嚴重。不得不說,在霧霾鎖城的當下,不少地方政府或部門的反應是遲滯的、消極的,但也有人對此十分重視。我們作為XX的小學生,應該盡力保護環境,“毒霧”當前,誰也無幸可免。
二、調查目的:
呼吁大家保護環境,盡自己努力對當前霧霾情況進行控制。
三、調查時間:
XXXX年XX月XX日到XX日
四、調查人員:
XXX,XX小學六年三班
準備:紙、筆、照相機。
五、調查結果:
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500米,空氣質量為中度或重度污染。受霧霾天氣影響,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境內局部路段通行受阻。霧霾在春節鞭炮聲聲中,再次抬頭——— 17日,河北、山東、長江三角洲等地現灰霾天氣。XX已連續2天,身處“霾區”。
六、XX霾析
“毒物”成分尚待檢測PM2.5是禍首
今年1月,XX的持續霧霾天數達19次,強濃霧及刺鼻霾天讓市民印象深刻。當霧霾成為XX常客,是否也像“京霾”一樣,有大量有毒的有機化合物?XX現已展開霧霾成分相關研究,至于霧霾中是否含危險有機物,尚沒有研究成果支持。
盡管XX霧霾中的'“毒物”成分尚無明細,但經過證實的是,PM2.5(細顆粒物)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XX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介紹,中科院的研究中提到危險含氮有機化合物,容易被市民誤解為氮氧化物,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監測情況來看,XX首要污染物是PM2.5,氮氧化物超標并不明顯。PM2.5是造成灰霾天氣的‘罪魁禍首’,這種可進入人體肺部的顆粒物上往往附著有毒物質,比如含氮有機化合物。”
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17日介紹說,2月9日至15日,受煙花爆竹燃放影響,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有所下降。影響空氣質量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74個城市中:PM2.5平均超標率為42.7%,最大日均值為426μg/m3,最大超標倍數為4.7。
結論和建議:看了這些結果,我們大家是否都嚇了一跳呢?最后的結論霧霾的罪魁禍首就是pm2.5。大家也都看到一段文字,春節煙花爆竹影響著空氣,74個城市中:PM2.5平均超標率為42.7%。我建議大家春節少放鞭炮,為了保護環境,我們應該對此盡量多采取措施,使我們人人受益。
關于小學生調查報告范文5
一、調查目的
了解小學生什么時候說話不文明及他們說不文明語言的起因。
二、調查時間
xxx年7月至9月。
三、調查范圍
xx小學六年級學生50名。
四、調查方法
1)觀察法:仔細觀察不文明語言何時出現及內容。
2)談話法:通過談話了解有些學生為什么說話不文明,并分析原因。
五、調查結果
1)小學生為什么說話不文明:
(1)由于與別人的矛盾而產生憤怒情緒,說話會口不擇言,一般都是發生在男生身上。
(2)由于他人的行為、舉止或是衣著相貌而取笑別人,說一些不雅的綽號。
(3)很多小學生說不文明語言都是出于一種反抗的情緒,對某件事情不滿的時候,甚至難過的時候。
(4)還有大部分人表示,不文明語言是從長輩、周圍人的嘴里聽來的,有的是看電視、電影學來的,不自覺就講出來了,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不好的習慣。
2)小學生講不文明語言后心理表現或想法:
(1)心里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舒服感。
(2)有時邊說邊大笑,作為一種發泄的方式。
(3)聽到周圍的人講過文明語言,所以不認為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3)小學生什么時候會說話不文明:
(1)玩的時候:做游戲時有些人會賴皮,然后互相用語言攻擊。
(2)公共場合:一個同學在很多人面前讓另一個人出洋相,被譏笑的那方就開始了語言攻擊。
(3)暗地里:和某人關系不好,不敢當面說,就在背地里說有損于他的話。
六、分析
1)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有些不文明語言是從家里、社會上聽來的,還有的是從同學那里學來的。在不文明的環境里,小學生的語言、舉止都會受到影響。
2)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就表現為用一些不太雅的語言表達心中的不滿情緒,作為發泄的方式。有時并無惡意,但造成的影響很不好。
3)高年級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愛譏笑同學,這也是講不文明語言的原因之一。
4)現在的獨生子女的.脾氣、度量不算大、吃了虧,嘴上一點也不饒人,這也是原因之一。
·社會調查報告格式·社會調查報告怎么寫·中學生社會調查報告·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
七、思考
中國歷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作為現代中國人,應該發揚光大文明古國的傳統美德。作為小學生,我們要擔負起建設文明、繁榮祖國的重任,必須在各方面全面發展。我覺得要提高自己的自身修養,首先就要做個文明的小學生。我建議我們的長輩們,所有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們,請你們以身作則,給我們樹立起榜樣來,讓我們一起營造文明的氛圍。
【小學生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小學生的調查報告04-15
小學生調查報告04-22
小學生調查報告06-22
小學生調查報告05-20
小學生閱讀調查報告04-21
小學生視力調查報告03-13
小學生早餐調查報告03-30
小學生近視的調查報告05-05
小學生環保調查報告04-19
關于小學生的調查報告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