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篇《盜夢空間》的影評
篇一:盜夢空間影評_影視鑒賞.
《盜夢空間》被稱為是一部“發生在意識結構內的當代動作科幻片”。“意識結構”這個詞多少有點故弄玄虛的意味,它在影片中指的無非就是夢境。影視文學作品對于夢境的想象從未停息,諾蘭遠非先行者。《盜夢空間》中關于夢境的各種創意幾乎都有前例可循:例如《感官游戲》(eXistenZ)中的多層夢境,例如《盜夢偵探》中的夢境聯結,甚至鄭淵潔《第3180號專利》中對夢境的沉迷和對現實的離棄。只是所有這些“二手”創意一經諾蘭揉合,便爆發出攝人心魄的魅力。片中有關夢境的所有元素中,最引人入勝的是夢境中時間流速在主觀上跟現實不同這一點。一個物理時間上匆匆結束的夢,在諾蘭的鏡頭中被延展為一個時間上沒有盡頭、空間上肆意馳騁的悠長夢境,也由此營造出驚心動魄的劇情張力。諾蘭的電影就是這樣,故事里鮮有大師式的悲憫情懷,甚至有些創意也非原創,但他卻一定有辦法把故事說得高潮迭起。 思想植入
片名“inception”一詞,在片中指的是通過夢境中的思想植入,改變他人原本根深蒂固的思想。以往在某些有超現實元素的懸疑作品里經常看到催眠高手用一通電話甚至一個眼神就把人催眠,然后指使他做任何事。實際上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辦到的。人的心理擁有很強的防御機制,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催眠師很難讓被催眠者做出違反他們自身意愿的舉動,更別說讓他們改變自己那些原先根深蒂固的想法了。所以《盜夢空間》在思想植入困難性上的設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在人們所知的各種意識狀態中,夢境是防御機制降到最低的一種狀態,只有借由深層的夢境,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改造。這是《盜夢空間》與以往這類題材的作品很大的區別,以往催眠師用一個眼神就搞定的事情,《盜夢空間》里的盜夢專家們用了一整部影片的篇幅去試圖完成。是諾蘭舍近求遠嗎,其實是前人異想天開罷了。
阡陌溝壑的城市、鋼鐵叢林的建筑,這個世界,與我們認知中的世界,似乎并無兩樣。然而,夜幕來臨,熟睡的呼吸漸漸響起。 毫無防備中,夢,成為了進駐人類潛意識的最佳途徑。當姆·科布(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是個賊,一個經驗老到的竊賊。和大多數“三只手”不同,他并不需要亂扒別人的錢包。在這個世界里,對他這種人,有一個很奇異的稱呼——盜夢者。他的拿手絕活,是潛入別人夢中,盜取潛意識中有價值的信息和秘密。天生我才,豈可虛費?這一罕見的技能,很快讓他成為企業間諜行業中令人垂涎的高薪聘請對象。然而,這卻也同時讓他痛失愛妻梅爾(瑪麗昂·歌迪亞),亡命天涯。因為喪妻之痛長期受到精神折磨而不能自拔的科布,終于得到了最后救贖的機會。在聽說盜夢者的手段之后,富可敵城的富商齋藤(渡邊謙)決定秘密雇傭科布,對自己未來最大的商業競爭對手——億萬富二代小羅伯特·費舍爾下手。與以往不同的是,科布需要完成的是一個被稱為“奠基(Inception)”的不可能任務。也就是說,他需要做的不是簡單的竊取點子,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往費舍爾的腦海中植入一個念頭,且不留下任何痕跡。如果成功,費舍爾將“自愿”做出一個違背本意的選擇,他家族的商業王國也會從此一蹶不振。毫無疑問,無論從技術還是從難度來說,這都必須是一次完美的犯罪。龐大的計劃,需要一支精英團隊作戰。科布的“盜夢夢之隊”,包括老搭檔亞瑟(約瑟夫·高登·萊維特)、教會科布盜夢基礎的岳父邁爾斯(邁克爾·凱恩)、藥劑師猶瑟夫、隨時隨地變形的偽裝者厄姆斯、還有新近加入的建筑師阿莉阿德涅(艾倫·佩奇),個個都是精兵強將。當意念可以創造夢境、偽造身份、建筑城市,甚至打破并改寫整個世界已知的規則,危險,也接踵而至。
此時,不用磨破口舌,本片就得到了1.6億美元的前期預算。帶著夏季重磅電影的期望,一首夢之跌宕曲喧囂上演。如果您以為分崩離析的高樓大廈、扭曲地心引力的街道、無跡可尋的顛倒空間僅僅是為了宣揚強烈的末日感,那您一定是被好萊塢災難片慣壞的孩子。它有著錯綜復雜的情節設置,有著眼花繚亂的動作編排,有著扣人心弦的陷阱轉折,有著充滿詭異的窒息氛圍,還有幾分《記憶碎片》的感官錯亂。而最關鍵的是,它就像一座精密紛繁的迷宮,即使徜徉數遍,仍可能讓人有意猶未盡、神秘莫測之感。
若說這年頭酒好也怕巷子深,那影片華麗的明星陣容將會確保它被更多的影迷發現。從偶像王子到西科賽斯愛將,能文能武的萊奧納多·迪卡普里奧已成為新生代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據說,此次他不僅是諾蘭和制片方唯一的男主角人選,而且還將奉獻其演藝生涯最佳的表演。08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之爭,有兩位斜里殺出的玫瑰讓人驚艷。如今,她們攜手走進了夢幻空間。如果說當初瑪麗昂·歌迪亞跨越數十年的歌后演繹大勝古靈精怪、本色出演的艾倫·佩奇,那么在本片中發揮空間更廣泛的佩奇無疑有了“復仇”的良機。此外,《蝙蝠俠》中的老管家邁克爾·凱恩和稻草人西利安·墨菲如約歸來。實力偶像派小生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和莎莫的500天》)和演技高手渡邊謙(《藝伎回憶錄》)的加盟,更是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砝碼。
杰作、完美、奇跡、不可思議、無與倫比??在幾乎一邊倒的如潮好評中,《盜夢空間》正向著史詩的方向飛速前行。有人說,它是《黑客帝國》后最好的科幻片;有人說,它是《少數派報告》和《碟中諜》的綜合體;有人說,它會重現《黑暗騎士》那夏的輝煌。雖然它被很通俗和多位賣座前輩掛鉤,但評論界眾口一詞:它創新、復雜、顛覆,并在同時確立了克里斯托弗·諾蘭作為好萊塢最具創意的鬼才之一的地位。
技術從來都是好萊塢最強的優勢。可對于一開始就奔鴻篇巨制而去的本片來說,規模壯觀的視覺效果還只算錦上添花而已。真正讓觀者難以置信的,是在動輒叫囂三部曲的今時今日,還有主流創作團隊敢考慮走撲朔迷離不落俗套的路子,能鉆研商業與藝術的完美結合。雖有148分鐘的片長,全片卻并非拖沓冗長自找沒趣,超現實的世界在快速剪接和敏捷敘事的輔助下展現得酣暢淋漓。也許,對于原創疲軟的北美今夏,本片正是久旱之后的強心劑。
很多人對諾蘭的印象都是此君乃十足的膠片狂且對數字技術較為抵觸,從一定角度講這是正確的,不過我們并沒有看到事實的全部。實際上,數字特效在《盜夢空間》的制作中受到了相當高的重視。別看現在的票房大制作動不動就n百個數字特效鏡頭,數字特效組的地位其實是相當尷尬的:一方面他們是FX-driven(特效主導)影片的重要功臣,另一方面還沒有完全適應數字電影制作方式的好萊塢卻并沒有給他們應有的重視。這點從VFX人員總是在片尾名單極其末尾的位置出現就不難看出。稍微熟悉制作的朋友應該知道,大部分攝制組在拍攝的時候很少考慮到原始鏡頭如何與視覺特效和諧共處,只是一股腦把他們拍完的東西扔給數字特效部門,這也是為什么數字特效經常被人稱為“后期處理”。當然,情況正在一點點地改觀,而《盜夢空間》就是數字特效師的曙光——他們終于不再只是搞“后期處理”的了,在《盜夢空間》里他們成功地滲透到電影從前期到后期的整個流程中。
《盜夢空間》的視覺特效總監保羅·弗蘭克林從劇本階段就已經參與進來,光是這一點就是業界罕見的事情。在整部電影的拍攝期間,他都是由諾蘭、菲斯特等人組成的核心創作團隊的一員,飛往每一個拍攝地,參與取景,參與劇本和拍攝的討論,且擁有充分的準備時間來收集特效參考。他和他在Double Negative公司的團隊通過之前在《黑暗騎士》里的特效制作,充分贏得了諾蘭的信任。此次《盜夢空間》的600多個視覺特效鏡頭,全部是由Double Negative一家公司完成的。
Previz(可視化預覽,類似動態故事版)這一近幾年才出現的工序,在《盜夢空間》里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導演諾蘭直接拿著弗蘭克林做的Previz在現場指導演員的表演!在巴黎街景卷曲的一幕中,整場戲里的奇景都需要在后期添加,因此Dicaprio和Ellen Page只是對著正常的街道表演,如何讓他們的表情、目光、動作等和還沒有做好的特效鏡頭合拍成了一大難題。結果就是諾蘭百分之百地依賴Previz,他在現場拿著一臺筆記本腦,一邊播放弗蘭克林的Previz畫面,一邊告訴演員們現在虛擬場景里發生了什么事,以及他們該有如何的反應等等。
卷曲的巴黎是整部電影的標志性畫面之一,這是一個百分百的數字特效。Double Negative的員工們在巴黎拍攝了一個T大小的照片素材,從建筑物的外部結構到內部的房間,精確到每一個細節。這些高精度照片最終作為“烘焙貼圖”被貼到三維模型上,目的就是讓整個虛擬場景變的真實可信。不過光有真實的貼圖是遠遠不夠的,整個場景需要考慮諸多元素的變化,包括光源(整個場景發生白天,而天光的模擬是非常困難的)、陰影的投射、透視等,還要考慮如何隱藏建筑物之間的穿透這類穿幫。雖然我們最終在電影里看到的城市卷曲被切成了數個鏡頭(貌似是四個) ,原始的特效鏡頭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鏡頭。特效師們大可借助鏡頭的切換來作弊,但是他們卻迎難而上地交出了一份超越預期的漂亮答卷。如果你去看影片的Imax版本,會更加佩服這個場景的真實感:沒有重樣的街區,小到街燈、窗簾這樣的細節,甚至是建筑物內的室內結構。
另一個全CG場景就是Limbo(潛意識邊緣)中的建筑群。要讓觀眾相信Cobb和Mal花了整整50年來建造Limbo的城市,就意味著影片需要巨大的三維建筑數量,而特效師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來完成50年的工作。同時,建筑風格的多樣性也提高了建模工作的復雜度。為了進一步放大自己對建筑學的癡迷,諾蘭特別要求Limbo城市必須體現不同時間跨度的現代建筑美學,從包豪斯式建筑,到摩天大樓,再到后現代風格。雖然我本人覺得Limbo里的建筑物是最具數字感的(不客氣的說就是假),自己也沒有足夠的知識來分辨不同建筑風格,但還是不得不佩服整個Limbo域傳遞出的那種浩大的規模感,這還得感謝那些了不起的數字特效師們。
整部《盜夢空間》里出現的第一個震撼性鏡頭,要數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Dom Cobb被推入浴缸從而引發的第一次夢境穿越。Cobb在上一層世界對水的感受被傳遞到下層的夢境里,產生了超現實的效果:整個日本宮殿被滔滔大水淹沒。這極具感官沖擊的一幕實際上真實地發生在華納制片廠的攝影棚內。特效組搭建了龐大的宮殿內部的場景,并把共計5000加侖的水儲存在精心布置于場景各窗口處的26個水箱內。這些水箱在機關驅動下按順序被依次打開,“水漫金山”的景象便產生了。
Cobb向建筑系學生Ariadne講解夢境世界的幾場戲充滿了視覺奇觀,光是巴黎街景坍塌的一幕就令人眼花繚亂。觀眾通常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段戲中的爆炸場面都是CG實現的,可實際上大部分的爆破都是真實的效果(當然經過了一些后期處理)。由于在巴黎街頭實地拍攝,爆破組不可能制造《敢死隊》那樣火力十足的爆炸,反而要面臨各種限制:按劇本需要,這場發生在潛意識中的'爆炸不能產生任何真實的煙霧和火光;且“有關單位”還要求爆破的聲音必須低于104分貝。特效組為此準備了大批輕量的仿真道具,從假水果到橡膠玻璃,再用氣壓炮和高壓氮氣把它們發射出去。由于爆炸物的飛行軌跡經過嚴謹的計算,演員身處爆炸中也絲毫沒有任何安全威脅。
受到上層夢境的干擾,第二層夢境中幾次出現重力改變的現象,事實上拍攝時它們都是由真實的物理法則產生的。我們之所以能看到人物在酒店走廊中飛檐走壁,是因為整個走廊的布景被搭建在一個可旋轉的巨形“萬象環”裝置上。整個走廊開始旋轉傾斜時,演員們只用順其自然地調整平衡,而固定的攝像機則讓這一切看起來就像是重力的受力方向在變化。為了保證演員在旋轉布景中的安全,許多道具包括墻壁都是用柔軟的材料制作的。這一拍攝技巧正是諾蘭受《2001太空漫游》的啟發想出來的,《盜夢空間》的旋轉走廊布景毫無疑問是在向影史上最偉大的特效布景致敬。
“人的大腦可以容納全部現實場景,在我的研究中還沒有碰到過這種行為的極限。就像你走在一個沙灘上,既可以四周環顧,又可以抓起沙灘上的一把細沙。我試圖通過操縱‘神志清醒的夢’來驗證這個道理,我的劇本就建立在這些有共性且比較簡單的道理之上。至于電影中唯一看起來比較怪異的地方就是科技讓人可以侵入其他人的大腦,并和另外一個人在同一時間分享同一個夢境。”
迪卡普里奧的加盟并不僅僅是以一位大電影明星的身份,他還能夠打破科幻電影的鴻溝,讓更多的人走進這個故事。“里奧的想法總是很多,他會從角色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還能顧及到角色在這個故事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和整個故事的發展。和他交談通常是很有意思的,對整個拍攝的發展總會有很大的推進,我覺得這個角色的情感世界對故事的驅動要遠遠大于最初剛剛開始的時候了。”
篇二:盜夢空間影評
回到現實
在這部風靡全球的《盜夢空間》新鮮出爐時,在某個不出名的電影網上看到它的簡介中寫道,觀影對象,高級學者。高級學者?我當然不是。這部口碑和票房都尤其高的電影在最初被我排除在視野之外。
重新拾起對《盜夢空間》的興趣已經是在其鋪天蓋地的好評之后。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后以什么樣的作品重新給觀眾帶來驚喜。IMDB排名僅次于《肖申克救贖》和《教父》。而除了這些專業因素,我想看到,萊昂納多和瑪麗昂·歌迪亞的搭檔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
兩遍,基本是迫不及待的開始第二遍觀看。就像那個電影網上說的一樣,我這樣的普通人在第一遍看完后真是有點似懂非懂,但是電影的成功之處在于,觀眾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愿意再花時間重新去看,而絕不是冗長枯燥的不愿意再看第二遍。這是編劇的成功,同時引用一句觀眾評價09年大熱電視劇《潛伏》的話來形容《盜夢空間》的編劇,“這部劇的成功之處,在于它沒有像其他電視劇一樣把觀眾當傻子”,編劇并不是在向觀眾講一個顯而易見的故事,而更像是在告訴觀眾,來,這兒有個很有趣的故事,咱們來編完它。于是觀眾很自然的被帶入。整個電影的節奏緊湊,抓住觀眾的思維便絕不放手。而托主題新穎的福,電影中穿梭于夢幻與現實之間的打斗也不像其他好萊塢大片一樣讓人生厭,反而讓觀眾有了猜測是夢是真的念頭。導演諾蘭是個科幻制造者,在《盜夢空間》中的技術應用在我看
來無可挑剔,夢與現實的轉換毫不生硬做作。自然的像是現實一樣,而或許,夢就是現實。
作為非專業人士,我們對鏡頭運用無法做出專業評價,各種蒙太奇轉換在我們眼中也只是讓電影更好看的工具而已。電影精彩與否,我只是要看,這部電影給了我什么。
一部電影長久的關鍵是它所包含的精神內容,一個人的人生最關鍵是什么?The idea。萊昂納多在電影里將人內心的信念形容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寄生物。整部電影就是圍繞著這個展開,無論是要盜取別人意識層里機密要文,還是Kob盜夢的最終目的回到現實,都是在與人內心的意念做斗爭。人的意念是種奇怪的東西,它很脆弱,所以在電影里才有了造夢師這個職業,在人精神最薄弱的時刻便能夠被任何人掌握你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它有時候又真的像頑固的寄生蟲,揮之不去,如同電影里Kob在夢中揮之不去的逝去的妻子的幻影一樣。讓我來看,整部電影的中心矛盾并不是這支盜夢團隊與雇傭公司的矛盾,不是影片中經常出現打斗的夢的主體與入侵者的矛盾。是現實與夢境,或者是現在與回憶。在由艾倫·佩吉扮演的Ariande開始著手擔任新的夢境設計者時,Kob告訴她,不要拿自己的回憶來設計夢境,你會分不清現實與夢境。電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感受到人思想意識的偉大吧,它能讓一個人背叛親情,能夠讓人沉溺在假象中數十年不愿回到現實。Kob給Mal植入了一個小小的思想種子,然后悲哀的發現,這個種子成長后的力量不是他能夠控制的。
人的意識的力量能夠強大到讓人放棄生命,這是電影中Mal親身教育我們的真理。我們在很多時候又何嘗不是愿意待在自己編織的假象中不愿意醒來?現實復雜殘酷的我們完全不能招架的時候我們便會選擇蜷縮在自己的思想里不愿意出來。現在社會上太多自閉癥患者的出現了,不知道諾蘭導演是不是也想借這部電影告訴他們,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會想要或在自己的夢中不愿意醒來。
但是現實終歸是現實不是么?就像萊昂納多和凱特時隔多年在《革命之路》中的出演讓很多人破碎了《泰坦尼克號》中Jack和Rose的愛情美夢一樣,幾近不惑之年的萊昂納多在《盜夢空間》里進一步告訴觀眾,我們是要回歸現實的,為了一個女人跳進海里的情景不會再發生在一個成熟的人身上了。這也是導演諾蘭想要告訴我們的。
電影中出現很多盜夢的情節,但只有一個線索從始至終的貫穿,Kob要回到他的現實,要從妻子自殺的噩夢中走出來。于是整部電影的各種情節就像是給我們解釋,什么使他這樣,為什么會這樣,怎樣能夠解脫。開玩笑的說,或許電影的題目可以改成“一個夢的完全解釋”。
你是否在深沉的夢境中不愿意醒來?還是已經不能控制的生活在被自己看做現實的潛意識中?不如學習電影中教給的方法,將自己全身心交付于自然進行一場kick,或者更快一點,當頭一棒更能干凈利索的回到現實。記著,要回到現實,這是關于夢境的這部電影教導我們的。
篇三:盜夢空間(影評)
作為一部電影,構成它的所有元素都做到了教科書般的精準。它當然不是完美無缺,但也很難找出比它做得更好的──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會有自己的標準,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誰比誰更好我們不去也無法爭論,但毫無疑問,《盜夢空間》已經超越了一個大家公認的標準,進入了優秀的范疇。
這部電影有兩個半小時(148分鐘),但你作為一個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幾乎感受不到時間流逝。在看這個電影的過程中,你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否則很容易就跟不上故事節奏,從而喪失很大的觀影樂趣。它是如此的電影化,以至于你看完電影走出電影院,你可能會感受到輕微的虛幻和懷疑:THE DREAM IS REAL? 盜夢空間劇情概要:柯布和妻子梅爾有能力創造夢境,兩人可以共同生活在夢境里。但梅爾把夢境當成了現實,愿意一直生活夢境里。柯布卻開始厭倦了夢境,想法讓妻子與他一起回到現實,于是在她的意識植入了“現在是在夢境中”的思想。她妻子終于和他一起通過在夢境中臥軌自殺而回到了現實。但悲劇是妻子回到現實之后意識里還保留著“現在是在夢境中”的思想,她執意要繼續回到現實,于是要柯布陪她一起繼續自殺。柯布妻子死了,但柯布認為當前生活就是現實,沒有選擇死。梅爾死后,柯布被當成了殺人犯被通緝,于是出境逃離。在境外幫其它公司用“盜夢”的技能獲取商業機密。一次盜夢失敗,柯布被迫協助一家公司去搞垮另一家公司,通過在夢中植入意識的方式讓那家公司的繼承人做出解散公司的決定??
盜夢空間的宣傳鋪天蓋地,關于夢的解釋和傳說目前為止科學界也沒能給出一個很好的解釋吧。
人的意識的力量能夠強大到讓人放棄生命,這是電影中Mal親身教育我們的真理。我們在很多時候又何嘗不是愿意待在自己編織的假象中不愿意醒來?現實復雜殘酷的我們完全不能招架的時候我們便會選擇蜷縮在自己的思想里不愿意出來。現在社會上太多自閉癥患者的出現了,不知道諾蘭導演是不是也想借這部電影告訴他們,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會想要或在自己的夢中不愿意醒來。 現實中的夢肯定是一個人現實想法的一個真實映照,或者說是對潛意識的一種放大,就像劇情。我們在一個潛意識的框架里增刪了很多東西,在夢境里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流的導演,只是現實中的我們并不能像電影中的那樣用植入想法的方式來控制劇情的發展,夢境中遇到危險后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出危險信號,為了不讓我們高速運轉的大腦崩潰而讓我們醒來,按照電影中說的,醒來就是穿越,醒來意味著夢境中的死亡。
如果理性化的夢境設定只是單純符合劇情需要,那本片最多只是從一個不同方向重復《黑客帝國》等先驅走過的路;然而,當你真的有興趣認真去體會諾蘭哥哥設定的夢境世界時,你會異常驚訝地發現本片完全不是一部硬邦邦的“架空設定”之類的俗套,而是一部以充分的心理學邏輯為依據、全面符合日常夢境特征的電影:你我所有在夢中有過的體驗,諾蘭在本片中都以一種絕對真實的影像與邏輯展現出來,好像你自己就在夢中似的。這種夢,不是你事后回憶起來覺得光怪陸離的那種夢,而是一種讓你身在其中、無法辨別現實與夢境的真切“入夢體驗”。因為在夢境中只有死亡才穿越的更徹底,當然還有其他的穿越方式,另一種就是靠外界的力量,讓我們現實中的身體劇烈的震動,而形成穿越!
說到震動,我要說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穿越過。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有趴在桌子上睡覺的經歷,或者說是小憩,但就在那小憩的幾分鐘里我們就完成了一個夢境,我們算不算是造夢師呢?我們總會在快醒的時候突然間夢到很危險的事情,比方說夢到下樓梯突然一下踩空身體急速下墜,我們就會突然間醒來。醒來的瞬間身體劇烈的震動,桌子都快被我們晃散架了,我們也完成了穿越,一次成功的穿越!現實中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經過一個地方或者看到某個人、某個事物突然間感覺這個場景很熟悉、簡直就像昨天發生在眼前的事情,一幕一幕都是那樣的清晰,感覺像做夢,好像我們曾經給自己植入過一個場景一樣,像極了從現實穿越到了夢境中。
導演或許就是抓住了現實中的一些細節,放大后放到了夢境中,放到了電影當中,給了我們神奇的觀影效果,讓我們深思現實中的夢!看了電影后突然間就會想:迷方向感覺就像做夢一般,現實中的迷方向會不會是另外的一種穿越方式呢?迷方向是我們在同一個時間潛意識覺得到了不同的地方。好像是我們給我們自己植入了一個思想,我們以為我們自己在另一個地方,所有的東西都變換了位置,唯一沒有變的就是東西本身,當然沒有變的還有方向。
電影中的主線唯一沒有變的就是一個字“愛”。對妻子的愛,對子女的愛。對妻子的愛最終卻因為妻子的迷失而害了妻子,當主人公醒悟之后,對之女的愛讓他回到了現實,因為在很多次穿越之后他終于在結尾的時候看到了孩子永遠背著自己的童真笑臉。最后一幕的陀螺一直在轉,似乎沒有停下,我開始也懷疑難道柯布還在夢中嗎?其實不然,如果一部影片從頭到尾導演為了告訴我們這是一場夢,我覺得這個導演也夠荒唐的,難道真的要讓我們大家都相信虛無主義嗎?我想我們都喜歡看喜劇的結尾。所以導演也不例外,陀螺最終會停下,因為很多地方已經揭示了這個結局。柯布在夢里是一直戴著結婚戒指,而在現在中是不戴的。另外,網上有些評論家通過看兩個小孩的轉頭也推論這是現實。我也同意。總之,最后一場肯定不是夢。
電影終歸有他的啟迪意義,這部電影的意義也許就是要告訴我們,夢境總歸是夢境,我們不能把現實中的許多不好的或者是我們不敢面對的東西永遠的囚禁在夢境當中。
【3篇《盜夢空間》的影評】相關文章:
2.盜夢空間經典臺詞
5.《浮云》的影評
6.《推手》影評
7.《英雄》影評
8.海洋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