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曾被舍棄的微光作文精選八篇
【篇一:曾被舍棄的微光】
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要么,就是汗水沒有徹底揮灑;要么,就是靈感來得不夠犀利。總而言之,真正成為天才的人寥寥無幾。他們呆在金字塔的最頂端,以卓爾不群的姿態展示與眾不同的姿態。更多蕓蕓眾生,只是平淡如水地過著屬于自己的尋常生活。
梵高,荷蘭后印象派代表畫家。因為極具個性,他的作品不為世人接受。然而,梵高并未放棄自己的人生信念。哪怕已經深陷精神病的痛苦折磨,他依舊堅持在清醒的時候到戶外作畫。正是梵高內心的那道微不足道的光芒,引領著他前往藝術的神圣殿堂。梵高是否更有理由舍棄?但是,他沒有!
或者,最受上帝眷顧的“天才”應該是牛頓。被樹上掉落下來的蘋果砸到腦袋,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爆頭”——換做其他人,就會覺得倒霉到家。就讓靈感,恰似微光轉瞬即逝嗎?這只從“天”而降的蘋果,給予牛頓心靈的啟發:蘋果之所以不飛到天上去,一定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將它拽下來!
這個世界,被蘋果砸頭的人不在少數。牛頓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后一個。偏偏只有他,從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能夠讓偶然變成必然,大概就是天才與常人的本質區別吧?事實上,人們習慣舍棄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讓它,成為生命中的遺憾。靈感,如同流星劃破清冷長空無影無蹤。
愛迪生、梵高、牛頓,成為天才中的天才。在各自領域,發揮著無與倫比的巨大力量。成功之道,就是讓那心靈的微光照亮前進的方向。捫心自問,我們在營營役役中放棄了多少千載難逢的機會?事到頭來,卻習以為常地覺得:“所以,我們不是天才。”實則,靈感已幻滅、汗水遠遠沒有灑夠。
人們需要反省:未必都是高智商的人物,但卻憑借著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成為天才。突如而來的靈感,你是讓它轉瞬即逝還是星火燎原?排山倒海的挫敗,選擇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沒有付出,哪有收獲呢?對周圍事物必須做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才有可能有所發現發明。
所謂的微光,不在彼岸而在此處。哪怕不指望它為人類照明,至少可以點亮自己的心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些天才的作品,它以獨特姿態告訴世人:微光,不應輕易舍棄……
【篇二:曾被舍棄的微光】
小時候的我,喜歡在涼風輕拂的夏日夜晚,叫上幾個好友,在田間地頭捉螢火蟲。純凈的星光下,螢火蟲快樂地飛,飛著飛著就飛到了我們的瓶子里,那一瓶瓶收集起來的的光亮,把我對未來的憧憬照耀得亮亮的,把我快樂的心塞得滿滿的。
年屆不惑的我,縮在冷氣亂飛的密閉房間,一邊叫著“小添快做作業”,一邊盯著電腦漫無目的的游離。窗外的夜空無星無月,屋內的燈光朦朧飄搖。
我怎么了?
回首這30多年的歲月,沒有跌宕沒有輝煌,但偶爾也能閃現出一點亮色。2年級寫采茶日記,“爭先恐后地躍進茶葉園”的躍字被認為用得極好;12歲的時候引體向上能做十幾下,男生很羨慕女生很崇拜;14歲的時候收到紙條的小娟對我甜甜的笑,其實紙條上只是問她學英語語法到底有啥訣竅;和小瘦猴溜進郵電所偷偷撕人家信封上的郵票,被逮住之后大聲說阿姨你真美這個公社數你最美;而88年那場大臺風把我刮到杭州以后,我一頓早飯吃2兩稀飯5個大包,個子噌噌地長每次回家都讓媽媽笑得合不攏嘴。
想想還真不賴。
但再一想,不大對啊。依靠一點老本“躍”進格子圈吃飯的我,連像樣的代表作都沒有;和朋友打一場籃球賽60分鐘只有6分鐘是在跑;發出過無數紙條的我泡妞經歷乏善可陳;柜子里成堆的郵票收藏卻大都套牢只能死扛;個子好像也只有勉強達到及格標準每次打球都被蓋帽……這都什么事啊。
我默默地坐著,幻想著一手執書一手枕紅顏的美麗情景。人生就像一段藕,把它切開,慢慢地鋪陳開的話,倒也滿有內容。記憶碎片中的我,為了生活跌跌撞撞的前行,不斷地做出努力和妥協,不停地做著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我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我還是那個追風少年嗎?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固執地繞在心靈的枝桿上,就像高山中環繞的那幾圈濃霧,總是揮之不去。
定下神來想,這又怎么樣呢。我舍棄的那些珍珠,一定也會有其他人拾起來吧,一如那些拋棄我的美女也都很快能有好的歸宿。那些做過的夢唱過的歌,不能長大無法唱響那也不是我的錯,我成年了,不能不管不顧地朝著一個方向狂奔,那是自私。我總幻想自己能掌控那把倚天劍,卻總是把它耍成殺豬刀。但你也知道的,虛竹還不知風清揚,能把一把雞毛撣子耍成倚天劍,也一定能把倚天劍耍成響尾蛇導彈吧。所以我不但要把青蔥歲月那些遺落的珍珠給虛竹們,還要把倚天劍送出去——如果我真的得到過的話。以后萬一我走運遇到個只要烤雞就能教降龍十八掌的洪九公,我再去要回來和周芷若一起御劍飛行,那時在空中的我,應該能找到孩提時的螢火蟲光亮吧。
而現在,還是清掃自己,忍受冷落吧。我對自己說。
【篇三:曾經被舍棄的微光作文】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雙重標準無處不在啊。即使早已為人父母,很多事情依然不會明白。當年我們反抗父母的管教,心里總會有那么一點微微的光亮在閃爍:長大了,我絕對不會這樣管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自由快樂的成長。但當我們有了孩子之后發現,原來這只是個輪回。于是當年那一點點微微的光亮,被自己熄滅了。致我的孩子:你好,爸爸想問你,你快樂嗎?
不做父母,很多事情永遠不會體驗。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新爸爸們有否象我一樣,被孩子突然伸出的小手嚇到,然后才意識到這是個活物,才發現他會吃手,會打哈欠,會打噴嚏,什么都會。生育是一項基本人權,也是基本的倫理義務。我們常把生命的延續比做“薪火傳承”,實在太精當了,人類摸索前行的未知道路就象茫茫黑夜,我們用自己的生命之火點燃了孩子們的火把。黑暗中那一點點微小的火光,好象隨時都會被風雨熄滅,作為父母的我們小心呵護,直到這微小的火光強大到不再需要遮風擋雨。我們帶著他們前行一程,直到我們熄滅,他們將繼續承載著我們的生命繼續前行。
每當我們嚴苛地要求孩子做這做那的時候,不免捫心自問:我們對孩子微小的生命之光,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愛了嗎?
人類常情,必先認識乃生感情。人惟為其所愛而奮戰犧牲。人之父母,不必為世界最崇高之人物;人之所愛,不必為世界最完美之典型。惟知之深,故愛之切。夫妻之間朝夕相處,我們與孩子朝夕相處,或者說孩子與我們朝夕相處,那種感情,早已融化一體,非親情二字所能盡述。
由是聯想到中華民族的發祥與綿延。中華民族在東方整塊的土地上,相團聚,相協作,常務于情的融合,常務于謀安為綿延,如大山聚,群峰奔湊,蜿蜒繚繞,此一帶山脈又包裹于另一帶山脈,層層圍拱,層層簇聚,而諸峰映帶,共為一體。故中國歷史之演進,不僅自兩漢而隋唐,而宋明,一脈相延;即環繞而處者,共與我相融而同化,如遼金蒙滿藏諸族,亦有接受漢文化,與漢族終古相依,如梁甫之與泰山然,則朝鮮、日本、越南之類是也。西方各國常有一國一世界之感,而東方惟求其力之于內部自然消融,因此每一種力量之存在,當不使其僵化以與他種力量相沖突,卒于溶解消散而不見其存在。中國歷史之上升與下降,常在其維系社會國家內部的情感之麻木與覺醒:麻木,則國家社會內部失所維系,而大混亂隨之而來。
于是中華民族的每點微光,早已不只是自己。學習中華民族苦難前行、慘淡經營、艱難締構的歷史,才會因“知”而產生“愛”,才會產生融合于這個大族群的感情和責任心。孩子,這一刻,你不是一個人在奮戰,你發出的微微的光亮,和中國歷史上或者天才、或者普通的每個人一起,象火把一樣,在黑夜中照耀著中華民族的前路。不要覺得自己的微光被舍棄了,被忽視了。中華民族十三億個微光,遍懸空中,交相輝映,只要燈不俱壞,則光不全絕。中華民族的每個孩子,勇猛精進吧。
【篇四:曾被舍棄的微光】
夜寂漸深,他一個人徘回在家門前的巷口,煙圈一層疊著一層,綿延著內心無可訴求的惆悵。已不知道是多少次這樣的失眠,面對石沉大海的一封封求職信,無所遁形的生活,成了壓垮他的精神、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走回家開始整理自己不多的東西,驀地,發現他這低矮簡陋的平房與這個光鮮的充斥著鋼筋水泥的城市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把自己屈指可數的衣服,疊的整齊,扶起了倒在地上多時的花瓶,細碎的花瓣掉在了他的腳上,干枯、毫無生氣,甚有些令他厭惡。“還有比我可憐的東西啊”他喃喃自語道。走到墻角,拿起那把鐫刻著無數往昔回憶的吉他,一幕幕的往事,就這樣像一灘油墨在他蒼白的心上,氤氳開來。拿著吉他輕輕的用袖子拂去上面的灰塵,竟發現自己的眼淚,掉落在琴弦上,這大概就是電影里,那比悲傷還悲傷的橋段吧。
放下吉他,打開了自己的背包,從里面拿出了自己最值錢的物件,一部相機,大學時省了四年的飯錢,就為了這么一個他本以為充滿靈氣的物件,越發的這么想,一陣酸楚便從這凝固的空氣中逼仄的襲來,翻看起當中的照片,按鍵發出一聲一聲的響動,就好像那快門定格的每一個瞬間,正是這一張一張,令他無比自豪的照片,把他推向了痛苦的深淵,自學攝影已經五年了,夢想著從事一份與攝影有關的工作的他,走遍了這個城市大大小小的影樓,工作室,生活拮據到甚至沒有買相紙的錢去把照片打印出來。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蒼蠅,自以為前途光明,卻毫無方向。今天,他去了一家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照相館應聘,甚至是乞求著店主給他一份讓他能以充饑的工作,店主看著他寒酸的相機,甚至都不屑于看里面的照片便言辭冷酷的拒絕了他。此刻,他看著相機的屏幕上,那一張張或快樂,或悲傷,或燦爛或暗淡的臉龐,他,真的想一個刪除鍵把這些,把過去,通通的刪掉。可是,面對這些如他孩子般的作品,他終究沒有舍得,但這一切的宿命,讓他做出了一個極端帶著歇斯底里的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拿出紙準備寫下留給這個世界最后的話,卻不知道從何下筆,或者說不知道寫給誰。父母居住在一個深山里偏僻的村落,為了他的大學學費已經債臺高筑,同學多也有了一份或卑微或體面的工作,自己內心的桀驁與對內心里殘存信仰的執著,讓他無法把這些話對其中任何一個人說出口。想來,只有隔壁的那個畫家還算個懂自己的人,同樣際遇潦倒,同樣內心對藝術的執著生騰的像火焰一般熾熱,也只有跟他才能談起那些自己怯于談起的理想,好吧,他寫下,“朋友,生活的冗雜重負已使我的脊梁變得脆弱,無人理解讓我覺得我就是那懷才不遇的梵高,雖內心像向日葵一樣火熱,現實卻像寒冬般嚴酷,于是我決定結束我自己的生命,感謝你,這世上我唯一可以喚作朋友的人,你的理解,你的信任,讓我有信心把唯一一件未竟之事,托付于你,我的相機里,有一組照片是我在我的那個貧瘠的家鄉照的,我給你看過,那孩子渴求知識的眼神,那破落的甚至不如一個倉庫的教室,希望你能幫我打印出來,給我常看的幾個雜志投去,這不單是我最滿意的作品,亦是我認為改變我家鄉孩子命運的最大可能。拜托了,那個相機,我僅有的可稱之為財產的東西,就留給你了”
寫完了,裝進信封,連同房門的鑰匙,塞進了隔壁那個落魄畫家的門縫,自己,走向了城市那深邃的湖泊中,在他的心里,他把自己看成是理想的殉道者。
世界上總是充滿著偶然與戲謔,那個畫家的一夜,軌跡是何曾與他相似,顛沛流離的生活同樣折磨著畫家,但也許是畫家沒有勇氣,也許是還心存著生存的殘念,畫家于鐵軌徘回了一夜以后回到家中,進門便看到了他留的那封信,看著看著手變得顫抖,繼而哽咽著,撥打著電話……我報案……我的好朋友……自殺了。說完便癱倒在地上,等再次醒來,面對的卻是他冰冷的帶著水苔味的尸體。
畫家用他僅有的積蓄,火花了他的遺體,又完成了他的遺愿,帶著他最心愛的兩幅畫回到了他貧窮的家鄉,放下了畫筆,替他,拿起了鋤頭。
一年以后,他托畫家投去的那幾張照片在知名的攝影雜志上有了巨大的反響,社會上開始有人走進那人煙稀少的村落,他的照片也被人轉載,可當大家找尋這一組照片的作者時,都不免扼腕嘆息他的不理智,他的脆弱。他的死去,如驚鴻一般短暫,那樣的悄無聲息,卻像梵高一樣在死后,為他的家鄉為他自己贏得了他為之執著的東西,但,給他年邁的父母留下了無法抹平的創傷。
我看著投影上的這一組照片,講完這個故事,底下的學生鴉雀無聲。接著我對他們說:可能在生活的罅隙中曾投射著一縷曾被舍棄的光,它也許微暗,也許不易被察覺,但他有的時候卻可以,映照出,生命的輪廓。
【篇五:曾被舍棄的微光】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在科技界,經常聽到這樣的事情:一項科技成果誕生了,某人嘆息道:這個想法我們也有過,可惜沒有堅持下去。真的很惋惜嗎?未必!
索羅斯曾經說過:對于一件事情,10000個人中可能有1000個人想到了正確的做法,100個人中有行動,真正取得成功的只有2、3個人。由此可見:你想到了一件事,并非那么了不起,這距離成功還差很遠。
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發明了電燈。豈不知:愛迪生只是第23個發明電燈的人!有人解釋說:愛迪生發明的燈泡壽命長。豈不知:當年同時發明電燈的另一個人,燈泡的壽命更長!事實上,愛迪生真正的貢獻在于:他不僅發明了電燈,還改進和發明了與發電、輸電、配電等一系列的技術,使得電燈能夠最終實用。由此可見,一件事的成功,需要做許多事情,絕非僅僅是想法。
有了想法,是不是就該采取行動呢?國外曾經有個研究:3000個想法中,平均只有一個能取得創新的成功。如果一個人有了想法就去做,成功的概率比等待兔子撞樹還要小;即便皓首窮經,也很可能是一事無成。
可見,有想法不難,難得是分辨哪些想法是值得做的。一般來說,年輕人不缺想法。缺的是分辨哪些想法該做、哪些想法不該做。“導師”最重要的作用恰好就在這個地方。古人云:“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意思就是說,當人才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高人來指點。最近有個帖子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中國的高校缺少的恰恰就是合格的導師。有多少學生美麗的青春,被浪費在毫無價值的事情上。這樣的導師,其實都是歷史的罪人。
說到這里,我回顧自己的年輕時代,覺得好幸運!
【篇六:曾被舍棄的微光】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因為思考的天性,讓自己變得豐富,也因為思考,誕生太多的遺憾。每個人的一生,內心深處都會不時閃過一絲絲的微光,它是那樣微弱,就在自己身邊,司空見慣,我們往往會熟視無睹,不以為然。然而,在天才的作品中,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為什么同樣屬于自己的微光,普通人會將它忽略甚至舍棄,天才卻能將它發揚光大,使之鮮艷炫目,創造出眾人欣賞的作品?個中緣由值得深思。這也許便是天才和我等普通人的區別。
自小學就讀到過一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受這句話的教育,一直以為天才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勤奮刻苦就能出成果。后來長大了,才知道兒時學到的這句名言是斷章取義,其實后面還有更重要的半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這才是天才與普通人的根本區別。1%的靈感就是常被普通人舍棄的微光,然而在成就天才的過程中,它卻是最重要的。這句名言實在是斷章取義得厲害,以至于造就了偌多的死讀書、讀死書,一天天夢想著自己努力百分之九十九就能成功的人。
很多時候并不是一味的刻苦努力就有用的。你只是周而復始地重復勞動,抓不住自己內心的夢想和創意,即便做到死,恐怕也永遠難成大事,只會一再地在天才的作品中發現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令人徒生惆悵與遺憾。
不錯,門捷列夫做夢發現了元素周期表;蘋果砸在牛頓腦袋上,砸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蒸汽頂開水壺蓋,讓瓦特發明了蒸汽機;躺在浴池中的阿基米德,頓悟出了浮力……古今中外歷史長河中,還有許多類似傳奇的故事。我們也會做夢,也會被樹上掉下來的果子將腦袋砸得生疼,也經常用水壺燒開水,也會泡在浴缸洗澡,可我們成不了門捷列夫,成不了牛頓,成不了瓦特,成不了阿基米德,因為我們不是天才。我們做不到如天才一樣,憑直覺透視出心靈微光的價值,更抓不住那乍現的微光。
其實,普通人的一生,也有很多如天才一般寶貴的微光,每個人回想自己曾經的經歷,都能列舉不下一籮筐,比如兒時的夢想,比如瞬間的創意,比如思想的火花。然而普通人大多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利用。只因為普通人和天才,本就有太多的不同。只須稍稍對比,你也許就會發現,普通人大多眼光短淺陷于俗務,天才大多志向高遠專注術業;普通人大多容易輕易放棄,輕言退卻,天才大多百折不撓,持之以恒;普通人大多有思維定勢,思考慣性,天才大多敢于標新立異,獨辟蹊徑……和天才相比,普通人不是缺少微光,而是缺少抓住微光的內心和習慣。
我等普通人,成不了天才,卻可以學習天才的習慣,相信自己,敢于夢想,珍惜那些瞬間即逝的靈感,留住那些心靈深處的微光。雖然也許成不了天才,卻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燦爛。作文
【篇七:曾被舍棄的微光】
夜幕逐漸降臨到這座繁華的都市,黑暗試圖將一切隱沒,然而燈光卻將它刺的千瘡百孔。有些東西注定了,是不能被禁錮的,尤其是那些曾經被沉淀了的夢想,在某個瞬間忽然跳出來對你說“嗨!還記得我嗎?當時,你還只是個孩子的時候。”
答案被藏在微顫的唇邊,深深的皺紋里,因為此時他已經老去。
老人繼續邁著沉重的步伐前進。是的,他已經跑不動了。當他年輕的時候一直是學校里的跑步健將,甚至讓他產生了去做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站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己的人生夢想的想法。
可是他沒有堅持,由于各種原因。
他現在像個拾零者,在風中落數,讓破舊的衣衫在風中搖曳。然后緬懷那些被自己舍棄的才華。
撿起一個汽水瓶,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女兒在遠方是否一切順利,有沒有餓著,飯后有沒有喝到她最愛的飲料。“哦,她現在不能喝飲料了。”他自言自語。
老人撐了下酸痛的后背,讓影子逐漸拉長,他笑了笑,因為他又想到了女兒小時候第一次喝汽水的樣子,可愛及了。
女兒從小就喜歡運動,和他一樣。跑步、足球籃球樣樣拿手。他曾經試圖阻礙過女兒的人生,當年她要報考體校的時候。他整整一夜沒有入睡,但是最后他還是妥協了。事實是,如今女兒已經是國家隊的主力選手。
回到家的時候,老伴早就在門口等候多時“我說老頭子,這么晚了還出去干嘛?你看你,又撿了這些東西回來。等會讓兒子看見,又要說話了”
老人笑了笑“吃完飯就無聊逛逛,這瓶子嘛,正好路見,也算積少成多,多撿幾個或許能買幾個雞蛋,買包牛奶什么的。等女兒回來的時候燒給她吃嘛。”
女兒現在是國家隊隊員啦,還在乎這些呀!你看,墻上的獎牌就值一屋子錢了。
“胡鬧,這個是國家的榮譽,也是她的榮譽,怎么能隨便說賣就賣呢?!”
老人來到墻邊,一遍又一遍的撫摸著那些耀眼的獎牌。
最后換來一聲長長的嘆息!
【篇八: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或很多個堅定而又脆弱的夢想,這些夢想在你的生命中發出微微的光芒,指引你走向未知的遠方,可是到最后又有多少人堅持了自己的夢想呢,我們根本就沒有在乎過這些散發著微光的青春,我們一再的揮霍,一再的浪費,一再的放棄一個又一個之稱我們向前的理由,而當我們長大了,懂得了,后悔了,當我們的所有激情都在歲月的年輪里被逐一的磨平了,我們會懷念起曾經那些被我們放棄的夢想,會想起那些曾經被我們自己舍棄的微光。
很多學音樂的孩子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的偶像就是五月天吧,曾經我也是這樣的孩子,我迷戀五月天歌聲里帶給我的力量,迷戀五月天歌聲里所描繪的青春和夢想,殊不知,五月天也有自己的偶像就是約翰列儂,曾經,他們也瘋狂的沉醉在約翰列儂的音樂世界里無法自拔,那是一段最無比倫比的快樂時光。我很愛五月天,可是我卻很恨我自己,我在他們的音樂世界里找到了曾經那些被我遺忘的時光,那些在我的生命中漸漸被隱去的時光。
曾經,每一個人都會有許許多多的的曾經吧?
曾經,我也想要拋頭顱灑熱血,一心一意的想要挽救這個在我眼中并不和諧的國度,那是一種想要過安逸穩定的生活的微光。
曾經,我也想要放下一切去追求我的夢想,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去完成我人生的半成年主張,那是一種想和希望一起飛翔的微光。
曾經。我也想要和隔壁班的那個男孩一起學吉他,一起彈鋼琴,一起編織一段美好的回憶,那是一種懵懂青春散發的微光。
曾經,我也恨透了高考這種過獨木橋的昏庸制度,我覺得這種制度扼殺了多少藏著襁褓里的夢想,那是一種被自由牽引出的微光。
可是,這都只是曾經,前不久我去北京鳥巢看了我最愛的五月天的演唱會,連續兩天20萬人,一起高唱那些關于青春,關于夢想的歌曲,那是一場盛大的狂歡,可是我卻被淚水模糊了眼睛,因為我想起了我們所有人都會有的曾幾何時。
曾幾何時,我口中的豪言壯語,變成了得過且過的安慰,這個國度即便那么不和諧,我還是我,那種想要安逸的微光,就這樣被長大的我隱去了。
曾幾何時,我想追求的夢想,變成了我日記本里唯一的主題,那些所謂的不惜一切代價,終究還是抵不過媽媽的一滴眼淚,我人生的半成年主張似乎永遠都不算完整,那種想和希望一起飛翔的微光,就這樣被有牽絆的我隱去了。
曾幾何時,我遇見了我隔壁班的那個男孩,他和他身邊的可愛女生一起彈著吉他,那樣快樂,那樣單純而又美好,這注定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可是這回憶里沒有我,那種懵懂青春散發出的微光,就這樣被我的不勇敢隱去了。
曾幾何時,我還是參加了我恨透了的高考,我也和千千萬萬學子一樣擠了這座獨木橋,不管這個制度在我眼中有多么昏庸,不管他扼殺了我多少的夢想,我還是要對它頂禮膜拜,那種被自由牽引著的夢想,就這樣被現實的我隱去了。
時間是流淌在手掌心的水,總有一天會一點一滴的溜走,然而他帶走的不僅是快樂,還有那些曾經指引你前進的光芒,也許你會在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慨嘆如果當初的我在堅持一下,或許我也可以寫出這么動人的生命樂章,也許你會在看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時,感慨如果當初我在堅持一下,或許我也可以畫出這么動人的甜美微笑,可是這都只是也許,我們總是在把那些曾屬于我們的微光舍棄之后,才后知后覺的在某個天才身上發現,原來自己曾經也是個天才。
所以,時間是不等人的,青春是挽不回的水,如果你有夢想,你一定要去實現,不要等到荒廢青春才開始悔恨。年輪里面有鐘,皺紋里面有鐘,可是就算就算暫停全世界的鐘,也停不了一秒鐘,跌倒以后有痛,后悔以后有痛,而問你最痛會是哪一種,答案說明所有。放棄的痛才是最痛吧,珍惜那些老天曾給你的微光吧,不要在經歷了后悔之后,才想起那些被我們舍棄的微光!
【曾被舍棄的微光作文】相關文章:
微光閃爍的作文11-26
關于微光的作文03-09
微光優秀作文01-29
舍棄高中作文12-08
學會舍棄作文10-11
懂得舍棄作文12-09
小學心靈的微光作文12-07
微光高考作文01-13
(優)學會舍棄作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