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作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那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當天晚上,等月亮出來的時候,人們都要賞月,那時候的月亮又圓又大,簡直就像是一個大餅。
中秋節有三大傳說:第一大傳說——嫦娥奔月、第二大傳說——吳剛折桂、第三大傳說——朱元璋與月餅起義。中秋節是陰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每家每戶團圓的節日,每到那天晚上,親朋好友就要聚到一起吃團圓飯,晚飯在團圓節里就是團圓飯。如果有人在外地打工,回不來吃團圓飯,那么那個人一定很傷心。使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關于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下生長繁殖,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會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行,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2
小時候的月餅總是給我甜膩但有時又會很想吃的感覺。在淮北市區的周邊農村,最好的月餅不是商場超市買來的諸如現在出現的香辣牛肉味的各種餡料的月餅。而是最傳統的五仁,手工制作的五仁,我們現在說起來很不喜歡吃的五仁。
舊時每年的中秋,總是還像過年有壓歲錢收有新衣穿這樣帶著濃厚的.節日味道。
這邊的傳統不如說是傳統的月餅烤爐。就是家里的女人帶著孩子,買來諸如芝麻,花生,杏仁,核桃仁還有牛皮糖,花生油面粉等制作月餅的必需品。去鄉里鄉親或者鄰村加工月餅的地方,親手制作香噴噴色澤金黃的月餅。負責加工的月餅的阿姨、師傅一邊和母輩們嘮著家常,一顆顆月餅就在手下漾出花來。
傳統制作月餅是用一個木制的模具。媽媽和小姨曾親手教過我,將均勻包裹著各種果仁的面團滿滿的塞滿模具,然后用力在桌子上靈巧的拍出一個啪 ,慢慢把模具拿開,如果拿捏得當,一個連上面字跡都清晰可見的月餅就成形了。
一家人一起制作月餅是中秋的一部分。記憶中總是媽媽和阿姨們在將牛皮糖、核桃仁切碎時塞一塊到在一旁饞嘴的我嘴里。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3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說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說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后,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了。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4
月,一個丹桂飄香的季節;十五,一個月滿西樓的良辰;八月十五,這個天底下最溫馨最浪漫最美好的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傳統,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因為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為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么美好的圖景。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5
八月十五是我們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們國的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月亮圓得像個白玉盤,我們都會欣賞著美麗的月亮,也就是賞月。
中秋節也叫中秋節或團圓節在中秋的前幾天,大街小巷都有月餅賣、有燈籠賣。到了中秋節那天,家家戶戶都擺著月餅賞月,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著佳人團圓的象征。在中秋節的夜晚,小孩子提著燈籠,掛著熒光棒,在小巷里追逐、玩耍;而大人們在家里吃月餅賞月;年輕人出外猜字謎、逛街。
每當到了中秋節,東莞就會煥然一新。街上人來人往人們都會拿著月餅去拜訪好友,在漆黑的夜景里,人們都拿著熒光棒,一閃一閃的,增添節日的'喜慶。中秋節,人們都非常開心、喜慶。月餅又圓又甜,象征著團圓和甜蜜。年老的爺爺婆婆們都會給年幼的小孩燈籠錢,寓意著給福祿小孩,希望小孩子平安。中秋節的燈籠精致美觀,各形各色。
中秋節象征著團圓,而且一年一度。“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有民風名俗都有他的意義。中秋節已經有多年的歷史,希望我們的炎黃子孫能把這個傳統。
發揚光大,讓中秋節聞名全世界。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6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呢?是中秋節!
中秋節可是我國傳統節日呢!我要好好地過這個象征著團圓的佳節。
夜幕降臨,在黑幕中一輪玉盤漸漸升起。啊!多么明亮的月亮,月亮映著一家團圓。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月餅,在中秋節里吃著月餅是多么甜蜜,滋潤人的心田,月餅也像月亮一樣,在中秋節里,是象征團圓。我們坐在桌邊上吃著飯,這樣真得很高興,平時父母都是早出晚歸,吃一頓飯要吃得很快,沒有能一起說說話,聊一聊天。可今天不一樣,平時不太搞笑的爸爸今天也開起了玩笑,還說笑話。吃完飯,我本想去賞月,但是媽媽說;“你還是先待會去吧,姥姥在家里,很孤獨,你去打個電話,和姥姥說說話。”我和姥姥在聊天中,我聽到姥姥笑得很高興,如收到最好的禮物。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月亮。今天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出國的滿月更亮更圓。許多詩人給這明月作詩,里面都含有對家人、對親人的思念。對啊,每次見到這圓圓的月亮,都會想起親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獨,一種缺少愛的滋味,多么不好受。我覺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許多人因為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團聚,只能仰望天上的明月。更可憐的`是沒有父母的孤兒,他們不明白,為什么中秋節我就不能與家人團聚。
這個團圓的中秋,給多少人帶來幸福、美滿的回憶,我真想把時間永遠地停在那一刻。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7
在廣東東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貴子,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于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在香港,會有人到公園燃燒蠟燭;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后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面。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后,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浙江東部:此地風俗全國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并且傳統上名稱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與端午、重陽、冬至不同。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8
中秋節對于大同人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奶奶家來說更是認真對待的,大姑二姑三姑統統都不能來,該回婆家的回婆家,該在自己家的就在自己家。晚上月亮升起來的時候,爺爺把陽臺的燈打亮了。拿了個大托盤,里面放著月餅,葡萄,梨,桃,香蕉,西瓜,蘋果等等,果爸給搬到陽臺上,放好,問爺爺:“放這兒月亮看的到吧”,爺爺滿意的點點頭。奶奶負責給包餃子,爺爺非要給包個硬幣,還非要在桌子上擺上五副碗筷,說是有大孫子的。餃子熟了每個碗里放三個餃子,果爸把果果碗里的餃子夾開,嘎嘎,果然看到硬幣啦,嘿嘿,都說這小子有福,嘎嘎,媽媽真高興,比自己吃到硬幣還高興。
果果出生,爺爺就托人給算命了,據說很不錯,出生的'時辰真是不錯,媽媽也在網上用稱骨算法幫果果算過命,很好,比媽媽的命還好,嘿嘿,這些都是大家的一種心情,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寶貝兒幸福,媽媽比起你瓜子仁兒阿姨,可差遠了,你澎澎哥哥的名字,可是他們冒雨跑到雍和宮找人起的,嘿嘿。
話說遠了,改天,媽媽好好把給你起名字的前前后后都記錄一下,將來你上學了,做自我介紹的時候,老師肯定會讓大家講講自己名字的來歷,到時候你就按媽媽給你寫的說,嘿嘿,雖然有點兒迷信,但不乏智慧阿。
大同中秋節,還有很多放鞭炮的,晚上家家戶戶都亮著陽臺的燈,很有家的溫馨。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9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中秋節既叫"仲秋"也叫"團圓節"。
在中秋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其中有一樣就是拜月神,我們家也不例外,晚上當月亮慢慢升起來時,媽媽和我洗完澡,換上干凈衣服,擺上小供桌,放上蘋果,月瓶等,我虔誠地在香爐中插上三枝點燃的檀香,在裊裊檀香中,我們一家人品茶、賞月,只見又大又圓的月亮象銀盤一樣掛在天空,我忍不住拿出望遠鏡,對著明月觀賞起來,月亮中還真有棵桂花樹呢?
這時媽媽跟我講起了中秋祭月神的由來:相傳在古代齊國,丑女無鹽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賞月,被月光籠罩著的無鹽,美麗出眾被天子封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隨后,爸爸又教了我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嬋娟。”這時,我不禁想到四川災區的`兒童是否也在共賞一輪明月?
在這中秋之夜,我向月亮女神暗祈,讓四川災民早日重建家園,讓地球的生命都遠離災難。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0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1
今天是中秋節了,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姥爺家,我打了一會游戲,大家一起吃完晚飯后,我就和媽媽去看中秋節的月亮,我發現月亮非常亮,也非常的圓,我還發現月亮上有隕石碰撞形成的小黑點。
等我們看完月亮回來,姨媽打開了一盒月餅,我吃了一個,覺得月餅太甜了,都有點膩了,然后我把剩下的一點給媽媽了。后來又和哥哥下了一盤象棋,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姥姥媽媽來到了樓下,看見了有人提著大包小包匆匆忙忙的趕路,我想他們可能要回去跟親人團圓。我抬頭一望,看見了月亮,它像一個明鏡,也像一個大月餅,還像一個大玉盤,金黃金黃的。這使我想到了嫦娥,玉兔,嫦娥正在梳妝,玉兔正在追它的影子呢。我們走著走著,發現月亮也跟著我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月亮不見了,于是我東張西望地看,忽然他又從兩個樹的中間冒出來,原來他是跟我們玩兒捉迷藏呀!今天是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可是我們家沒有團圓,因為爸爸沒有回家,他在外地沒有回來,可是月亮只有一個,我和爸爸都看著那輪明月就會想到對方的。詩中有一句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雖然我見不到爸爸,可是我想爸爸正在望著那輪明月思念我們,我也望著那輪明月思念爸爸。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2
我家鄉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到了,我們福州的習俗可多了,有擺塔,吃鯉魚餅,還有“撿月光”。
擺塔,是把各種各樣的塔擺在一個臺上,展示給臺下的觀眾們看。傳說,曾經有一位將軍打完勝仗來到福州,剛好就是中秋節,福州在當時又是一個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們為了獲得好運,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擺在門口,獲得好運。現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烏塔了,其他塔呢?它們都經過時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餅了!”我們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見的月餅,而是鯉魚餅。做成兩條鯉魚形成對稱,代表著福州人給親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鯉魚跳龍門”的意思。福州人還把像鯉魚餅的掛飾戴在兒女身上,愿兒女的學習像“鯉魚跳龍門”一樣紅紅火火。鯉魚餅的味道可美了,兩條鯉魚并在一起,就像一個月亮,吃一個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嘗一個鯉魚餅呢?
最有意思的要數“撿月光”了。傳說每當中秋節時,月亮上會掉落下一個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撿到它,誰撿到它就等于撿到了好運。所以孩子們一吃完晚飯后就會出來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點過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們也就各自回家了。
這三個風俗各有各的風趣,中秋之夜,你有沒有過這三個風俗呢?這就是我和爸爸、媽媽一家三口過的中秋節。這時,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亞的爺爺、奶奶,他們真是“獨在異鄉為異客”,而我又是“每逢佳節倍思親”啊。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3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習俗則多種多樣,并且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節時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宮嫦娥。金門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設案,桌上擺滿佳果和餅食,銀燭高燃,香煙繚繞,然后拜月。
中秋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約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焰熊熊,極為壯觀。
還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如今中秋習俗,遠不如舊時盛行,祭月拜月活動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唯獨吃月餅,仍很盛行,把酒問明月,慶賀美好生活,為遠方的親人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4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中必定要吃的食物就是月餅。
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元兵”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于這天夜里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元兵,過后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
月餅是中國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作為傳統食物,為什么能流傳至今呢?一是寄托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二是月餅口味很好,味道豐富多彩,樣樣有特色。隨著制作工藝的改善,月餅的樣子也有了改變,花紋多了,漂亮了,也有了一些文字。相信在以后的發展中,月餅的樣子和口味會更好。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15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中秋節的習俗的初中作文04-14
中秋節家鄉的習俗作文04-17
家鄉的中秋節習俗作文04-17
潮汕中秋節的習俗作文04-17
中秋節的活動與習俗05-11
山東中秋節習俗05-11
中秋節的傳說與習俗05-09
潮汕中秋節的習俗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