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通用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試卷了,在各領域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會有試卷,試卷是命題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編寫出來的。你知道什么樣的試卷才是好試卷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1
一、基本情況
考試時間2011、11、17科目歷史
班級七年級三、四考試人數(shù)81
二、成績分析
120-110分
109-100分
99-90分
89-80分
79-70分
69-60分
59分以下
人
1人
12人
19人
10人
11人
28人
等級統(tǒng)計:
優(yōu)良人數(shù)13人及格人數(shù)53人
待及格人數(shù)28人
三、試卷分析
題號、題型(主觀題、客觀題)、主要考查內容、學生掌握情況、學生做答情況、得分情況
期中考試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全面。試題設置情景,聯(lián)系現(xiàn)實現(xiàn)實考察了學生所學知識。從總體上看,學生考得還可以,但也有部分學生考得不好。其原因有三點:
(一)因為寫錯別字失分較多。
(二)有一部分學生比較馬虎,漏題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
(三)由于不理解題意失分較多,還有一部分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在以后的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這方面的鍛煉。
四、試卷的總體評價
命題方向(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難易程度、考查知識點、書寫量等。
這份試卷的知識性、趣味性強。重點考查了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力求體現(xiàn)學習和運用兩者并重。書寫適量。
五、試卷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無
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2
一、考試目的:
1、考查學生開學以來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2、了解學生歷史學習水平的層次性;
3、結合學生上課反應的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在試后進一步調整;
4、通過試卷反映的問題,進行自我反思,及時在教學
5、方式方法上做出適當?shù)恼{整和改善。
二、試卷結構:
試題分值為100分。
三、試題類型:
1、選擇類(50分)
2、非選擇類(50分)
(1)連線題(14分)
(2)識圖題(10分)
(3)解讀材料,探究問題(16分)
(4)歷史人物探究(10分)
四、總體評價
本次歷史試卷滿分100分,共有兩道大題共29小題;試題類型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道大題的分值分別為50分。試題的知識面覆蓋面符合初一學生歷史學習的實際,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又重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的.考查,較好地體現(xiàn)了理論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原則,可以較好地檢驗學生的歷史學科水平和歷史知識素養(yǎng)。
全校60人參加考試,以下是每10分的分數(shù)段得分人數(shù)比:
七年級歷史平均分:86.52
五、學生答題情況分析
1、選擇題
選擇題的設置是依據(jù)所學章節(jié)進行一一對應設置的,涵蓋的知識點比較全面。側重點在上次調考之后的內容,學生的答題情況基本良好,部分知識點掌握不夠扎實。全部做對的包括1、9、10題,題目較簡單。錯題主要集中在2題(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5題(促使原始人過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7題(最早制造彩陶的原始居民)、13題(歷史上明君與暴君的區(qū)分),14題(對牧野之戰(zhàn)的識記)、18題(長平之戰(zhàn)的相關內容)、22題(戰(zhàn)國時期測定二十四節(jié)氣),這些題目都屬于理解性記憶的知識點,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考試可以看出,學生對歷史上的重大戰(zhàn)爭相關知識識記不到位,理解不準確,尤其是對重大事件的時間記憶相當模糊,沒有按時間順序形成歷史的思維,所以錯誤率較高。
19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代表是鐵農具和農耕的使用和推廣)、20題(商鞅變法內容的應用)、25題(法家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
這幾道題的錯誤率最高,都屬于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的簡單應用。由于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理解不到位,不能活學活用,所以在應用中就產生了相應的問題,錯誤率較高。
2、非選擇題
非選擇題的題型較開放,有連線題、識圖題、材料題、人物探究題,題目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著重培養(yǎng)學生歷史的、全面的、辯證的看問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學生的答題情況較好,基本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具體答題情況如下:錯誤率分析
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3
期中考試是檢驗一個學期教學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其試卷質量的高低決定能否很好檢驗一學期的教學成績很重要。下面對本學期的期中考試試卷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找到教學中的不足,以便為以后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
一、基本情況
(一)試題分析:
本試題滿分為100分,實行閉卷考試,共五個大題。題型有選擇題、列舉題、知史識圖題、材料分析題、簡答題。可以說題型多樣,內容全面。
從題量上看共五個大題,設計出了33個問題,覆蓋的知識面比較廣、全,能夠檢全面測出課標上中國近代史部分對學生所要求的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容易題約占50%,中檔題占30%,稍難題占20%;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特別是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適當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材料直接從教科書上選取,主要考的是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適當也涉及了對學生分析能力的考查,設問跨度小,一般就一章或一節(jié)設問,對分析能力的考查也只是局限于比較淺的層面上。
(二)試題結構及特點:
(1)本試卷具一定的創(chuàng)新,如:題型上的多樣性,不再是一味的材料解析題。
(2)試卷能夠較好的體現(xiàn)"新課標的要求,出題方式符合了現(xiàn)今歷史試題命題緊密聯(lián)系實際、答案開放性等趨勢,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fā)揮空間,調動學生的思維。
(3)本試卷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是材料解析題部分能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有效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說,有話說,起到很好的效果。又有一定的區(qū)分度,改變過去照搬的習慣,可以說是一種不錯的嘗試。
(4)試題設計整體較合理,側重對基礎知識的考察,并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難度的提高題(書本基礎知識占67%,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識占33%),難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較為適當,既有利于知識的.鞏固,也考察和鍛煉了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
(三)試卷情況:
通過以上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此次考試的結果讓人較為擔憂,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仍然不夠牢靠,這與我們的學生素質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但同時也反映出歷史教學的負擔仍然較重。雖然歷史是開卷考試,但在七年級時應當著重培養(yǎng)學生能夠自覺的去記憶書本上重要知識點的習慣。這對于今后的歷史學習而言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利的。
二、存在問題
通過本次測試,反映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
1、基本功不扎實。書寫不公正、不規(guī)范,錯別字多。
2、部分學生對于圖片的識讀能力不強,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教材中圖片的分析,點明相關重要知識點。
3、材料分析題一直是學生回答的一個弱項,表明學生的分析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往往在答題時學生容易將史實過程作為理論分析的內容,如"絲綢之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價值一題學生有不少是將絲綢之路的影響作為答案。反映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影響未能正確地加以分析。
4、第32題簡答題,部分學生答得比較好,多數(shù)能講出理由。但部分學生回答時考慮不夠周全,口語化嚴重。此題出現(xiàn)少部分學生無作答情況。此題整體得分率較低。
三、對今后教學建議
1、應加強審題的訓練。解題思路要注意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教材,課堂上多引進一些課外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2、要強化學生組織答案的條理性和規(guī)范性。注重學生分析、概括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分析、概括和綜合是歷史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檢驗學生能力的基本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引導學生對教材的重視,避免材料解析題出現(xiàn)口語化過于嚴重的現(xiàn)象。
3、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信息。平時要求學生要細以看題,不要因為粗心造成漏題沒答。
4、根據(jù)目前命題的趨勢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觀性題目還會適當增加,教學中多聯(lián)系實際生活,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盡量用課本來組織語言。加強對學生答題技能技巧的訓練,強調課本知識的應用,注重題目設問的多樣性。
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4
本次考試我們采用的是我校自己出的試卷,試卷還是很符合我們學校的教學實際的,不管是從試卷的難易程度,還是從試卷的適應范圍,還是切合中考題型等方面,都是質量不錯的,既能檢測到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又不至于讓學生感到太難而喪失學習興趣。但本次考試的歷史試卷考查的知識點較細,有重點,感覺整體很好,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本次考試的試卷:
一、 歷史考試成績分析。
本次歷史期中考試全校參加27人,及格的24人,50分以上的3人,40分以上的10人,24分以下的3人
初一歷史期中考試卷,最高分57分,最低分19分,平均分37分,及格率72%。
從總體上看,要求識記的基礎知識部分的內容掌握得比較好,要求理解部分的內容相對較弱。
從題目上看,選擇題的正確率比較高,材料題中22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提出反對不義的掠奪戰(zhàn)爭的思想家是誰?他是那一學派的代表人物?這一題變相考查了諸子百家的學派、代表人物。學生的應變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答不出來。第21題分封制在后期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由于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低,導致寫不出完整通順的答案。
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是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基礎不扎實,對課本知識生疏,或不能熟練運用,相當一部分后進生表現(xiàn)尤為突出、歷史語言表達不規(guī)范、不準確。
2、審題不仔細是造成失分的又一主要原因。如相當部分選擇題的.錯誤,純粹屬于審題不細心所造成的。
3、平時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過死,靈活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尤其表現(xiàn)在對課本上的一些變式問題缺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死搬硬套,照貓畫虎,因而得分率較低。
4、態(tài)度不端正。表現(xiàn)在字跡馬虎潦草,隨意性大,寫錯的地方亂涂鴉,卷面不整潔,書寫不工整,錯別字太多,綜合素養(yǎng)差。試卷中部分學生答題態(tài)度不認真,沒有做到最基本的字體工整。
二、改進建議:
針對這次考試中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我覺得今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1、認真?zhèn)浜靡惶谜n。備課時要把握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精心編制和設計導學案。認真上好一堂課,做到有效教學。學生明白的不多講,重點難點,重點把握,重點講解。做到講練結合,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練習,或其自己去尋找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內容。
2、強化基礎知識訓練。萬變不離其宗,基礎知識是根本,選擇題錯誤的原因大多就是基礎知識不牢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抓基礎知識入手,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生用雙色筆構建每課的知識體系。
3、平時應加深對教材的分析力度注重思維的發(fā)散性靈活性。學生在課棠上應該多參與一些實例分析,增強解題威力。 培養(yǎng)學生審題意識,解題思路要注意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答題方法應加強指導,讓學生學會更加廣度和更加深度地進行答題。
4、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式。通過引導,促進學生研究性學習、探究型學習、合作自主學習,能夠在加強雙基的基礎上,強化知識點的延伸、整合、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5
一、考試目的:
歷史期中考試是檢測本學期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和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是對在教教師的一次考核。在考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種問題,以便日后教學予以加強。在考核中,使教師了解到教學中不足之處,以及日后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及加強的問題,使日后的任教更加得當,為教師教學指明方向,為今后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依據(jù)。
二、試題分析:
1、試題結構分析:本次試題由客觀題(選擇)和主觀題(材料分析)構成,其中客觀題占50分,主觀題占50分。試題側重對第二單元的知識點的考察,第一單元知識占16%,、二單元知識占44%,第三單元占34%,七年級上冊知識占6%,如27題的1小題“焚書坑儒”考查的是秦朝知識。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新人教版版教材為命題依據(jù)。
2、突出學生綜合分析歸納能力考查:本次考試,試題內容靈活,難度適中,“死”的東西少,“活”的東西多,基本脫離了“死讀書,讀死書”的狀態(tài),熟練的掌握了基礎知識和靈活運用才能考出好成績,二者缺一不可,基礎知識掌握了未必能答出題,如選擇題開始四道題非常典型,第1小題隋煬帝開鑿到運河,第2小題武則天的功績與無字碑,第3小題四大發(fā)明,第4小題景德鎮(zhèn)瓷都。材料分析題的27題封建王朝加強思想控制幾影響,28題中國資本主義生關系的萌芽等。要想答出題必須熟練的掌握基礎知識,完完全全的考察了學生的能力。
3、難易搭配合理:側重對基礎知識考察的同時合理的搭配了有一定難度的提高題(書本基礎知識占55%左右,需要分析思考的知識占45%左右),難易程度的把握和比例分配較為適當,既有利于知識的鞏固,也考察和鍛煉了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選擇題5、6、7、8、9、10、11等,材料分析題的26題都屬于基礎性題,材料分析題27、28需要分析思考,難度提高。基礎性知識題出題方式符合了現(xiàn)今歷史試題命題緊密聯(lián)系實際、答案開放性等趨勢,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發(fā)揮空間,調動學生的思維。
4、題型更科學,符合新課改要求:本次考試中
(一)選擇題,直接考書中的基礎知識點,但是個別題在拐點兒彎之后才能答出知識點,這考核了教學目標之一——知識目標,考核基礎知識,這對教學來說有益無弊,須知萬丈高樓平地起,首要重視的就是基礎。但以往“死讀書”就能出成績的日子一去不返復了,更多的考題需要利用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二者結合進行解答。像14小題這種對應列舉題直觀性題基本沒有了。
(二)材料題從當中反映出的問題:學生不會看題,也不會答題,兩個問題答案不全,答題不全面。這需要以后多加強平時習題的練習。如26題“民族政策”和29題“經濟重心南移”。
本次試題,有利于學生擴大視野,舒展個人才情,突出了學以致用,通過身邊的事物,提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暴露出的問題和教學建議:
通過本次測試,反映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
1、部分學生對于圖畫的識讀能力不強,如第5小題“四川的交子”、 第9小題“唐朝的曲轅梨、筒車”,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歷史書上直觀畫圖知識的認識,點明與之相關的重要知識點。
2、材料分析題一直是學生回答的一個弱項,表明學生的分析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27題的第3小問和26小題的第4小題。往往在答題時學生容易將史實過程作為理論分析的內容,建議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加強閱讀分析訓練,充分搜集相關素材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訓練機會;同時提高學生對古文的理解能力,以便為后期難度的提高作好準備。26、27、28、29四個材料分析題基本都引用了文言文,如果文言文功底較差就很難理解題意和做答。
3、在課堂教學中的事例和例證盡量貼近生活,讓學生感覺距離很近,這樣容易接受和理解,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四、今后教學打算:
在期中復習中,按學校規(guī)定制定了復習計劃,但在考試后,仍然發(fā)現(xiàn)問題,這說明教學中仍有不足需改進。考試的方向就是今后教學的方向,我決定以后教學中:
① 繼續(xù)穩(wěn)扎穩(wěn)打,抓好基礎知識教學;
② 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及其它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③ 學生不會答題,以后加強平時多做練習,訓練答題思路。
【七年級歷史上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相關文章:
初二數(shù)學期中考試試卷分析09-27
期中考試試卷分析06-13
期中考試試卷分析11-13
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分析10-06
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分析07-03
初三數(shù)學期中考試試卷分析報告06-14
數(shù)學期中考試試卷分析的工作總結07-05
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試卷分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