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山灣灣里的瓦書房

時間:2016-09-03 10:58:29 原創文學 我要投稿

山灣灣里的瓦書房

山灣灣里的“瓦書房”

作者:賢者無憂

在金堂縣廣興鎮熊安村有一所小學,叫熊安村小學。但是,當地人都叫它“瓦書房”。為何不叫學校,叫“瓦書房”呢?炎熱的初秋,近80高齡的熊安村老書記劉西金給我們講述了“瓦書房”的由來。

在“湖廣填四川”時,劉日順一家千里奔波來到熊家溝,開荒種地。開初,熊姓人家很不滿,矛盾迭起。為了化解矛盾,劉日順主動幫助熊家搶收搶種,擔水劈柴。日子久了,大家就與原住民熊姓人家和諧相處了。后來熊姓人家的后輩在朝廷做了大官,就舉家遷離了熊家溝。劉日順念著熊家對他們的好處,一直不改地名,這個地名一直保存至今都叫熊家溝。

劉日順來到這里后,勤于耕種,辛勤勞作,家業越做越大。他寫信叫來老家的劉日義,一起在此安家。從此,兩弟兄在此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劉家為了方便祭祖、聚會,修建了祠堂。農歷每月逢9舉辦祠堂會,辦壩壩宴,增進感情。平時就是劉氏長老議事的地方,人們都叫它“劉家祠”。 ( )

劉氏家族在此地繁衍生息,人口逐年增多,小孩子也越來越多。到了民國時期,就有了很多適齡兒童,沒有辦法接受教育。20世紀30年代,劉家的第5代傳人劉府道年輕時遠赴成都讀書,接受文化教育。學成回家后,幫助家里打理賬務,管理劉家祠堂。村里的小孩子,喜歡跑到祠堂玩耍,劉府道就和他們游戲玩耍,然后教小孩子們識字、唱歌、打算盤,后來聚集的小孩子越來越多,他就開始做起了正式教員,教授小孩子認字,學習《論語》《三字經》《百家姓》等傳統文化名篇。當時,祠堂設施非常簡陋,一張四方高桌子,四張長板櫈,大家圍在一起,就算是上課了。

隨著人丁興旺,要求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劉家祠堂已經無法滿足需要。開明的劉家人在祠堂旁邊修建了十幾間大瓦房,正房高大寬敞,通過九級階梯才可以進入廳堂。兩邊的耳房稍低一些,供作生活之用。房屋的房梁和支撐柱都是大圓木,隔墻用竹編而成,抹上白色洋灰。屋頂蓋上用劉家瓦窯燒制的瓦。房頂脊梁上面,中間雕花,兩側塑有龍頭,非常氣派。房屋的中間有一個大院壩,屋后挖有一口水井,供人們生活只用。房屋修好后,劉府道將孩子們搬入這個瓦房讀書。開初人們叫它大瓦房,也有的叫它書房。久而久之,人們就叫它“瓦書房”,后來大家將這附近都叫做“瓦書房”

從此以后,朗朗的讀書聲就從這個瓦房子里面傳出,在這寂靜的山灣灣里飛揚。清晨,全村的小孩從四面八方紛紛前來上學,有的要走幾里山路,來到“瓦書房”。上午,劉府道就教授識字、畫畫、打算盤,中午還要給孩子們做飯;下午,帶領孩子們在院壩里做游戲、躲貓貓、跳繩等,鍛煉身體。黃昏的時候,孩子們各自回家。

劉先生的教授很有方法,孩子們學到不少東西,家長們都非常滿意,一傳十十傳百,“瓦書房”在附近幾個村落有了很大的影響力。孩子們一批批的長大,一批一批的到來。劉府道又請來兩個稍早畢業的學生,作為助手,擴大了書房的規模,形成了小班、大班,開始分層次區別教育。每學期有的學生送給劉府道一斗米或者一丈布,沒有錢的家長就輪流來書房幫忙做飯洗衣打掃衛生,還有的學生家長就幫劉家挖地犁田,作為學費。瓦書房就這樣一直堅持下去,直到解放。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辦教育,將“瓦書房”改為廣興公社熊安小學。小學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開有5個班。用石板做課桌、凳子就是學自己從家里帶來,一學期完后,自己帶回家。老師基本都是附近稍稍有點文化的人,后來有城里的知青來到這里教書,再后來縣教育局就派有公辦教師在此任教。就這樣,“瓦書房”為當地的適齡兒童就近讀小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方便了當地百姓。從“瓦書房”讀完小學后,不少的學生考入廣興公社中學讀初中。初中畢業后,到竹篙區讀高中。有很多的學生考入大學,還有的考入國家重點大學。

后來通過幾次改建,“瓦書房”已經成了一所完小,教學條件和教學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到2011年,由于附近就讀的學生減少,教育局撤銷了這所辦學80多年的學校,現在附近的學生走5里路去廣興鎮中心小學讀書,校舍依然保存至今。

歷經80多年的滄桑,從“瓦書房”里走出一輩又一輩的孩子,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成了國家的棟梁。“瓦書房”雖然沒有辦學了,那充滿夢想的讀書聲還在山灣灣里回響。

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山灣灣里的瓦書房】相關文章:

1.散文隨筆:山灣灣里的瓦書房

2.月亮灣里的故事作文600字

3.同灣風韻

4.同灣夜色

5.浣溪沙·同灣

6.同灣小酌

7.同灣初雪

8.同灣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