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校長在疫情復學第一課講話稿范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講話稿,講話稿一般是開會前或出席重要場合前準備的發言稿。那要怎么寫好講話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校長在疫情復學第一課講話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學校長在疫情復學第一課講話稿范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經冬,越春,至夏,歸來。今天,2020年5月6日,原本普通的一天因為你們的歸來而暈染色彩。跨越云端,重聚校園,綠蔭夏長,萬物一新。此時,距離你們離開校園已整整110天。
若連綴起110天,它可以是一本時間之書。仔細翻看,每一頁都寫滿了波瀾,沉浸著感動,充盈著啟示。疫情襲來,始料未及。一些人經歷生命中至暗的時刻,一些人沖破生命的寒流,一些人匆匆止步于此,再無相見之日。全民抗疫,眾志成城。總有一些人,在國家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驅散陰霾,迎來春光。總有一些人,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沖鋒在前,燃燒自己,照亮長夜。魯迅先生說:“自古以來,我們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無數的中國脊梁鑄就了家國永固。大疫之下我們看到人性的閃光,感受到國家的力量,汲取到精神的養分。我們,是這場特殊戰疫的見證者,參與者。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曾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回憶過往的110天,你們又記住了什么?你們可否記得內心最初的焦慮與壓抑?你們可否記得身邊父母急切而盼望的目光?你們可否記得夢中同窗的那次相逢?為了今日相聚,110天里,校園里奔波忙碌的身影從未間斷。有人從笨拙無措的菜鳥變成嫻熟老練的主播,一屏之隔的距離,你仍能感受他熱切期盼的眼神;有人從春節至今一直奔波在家、校兩點一線的路上,默默完成著抗疫使命,職責所在,未敢懈怠,責任在肩,不曾停歇。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人生是一次又一次的再出發。今日,重新歸來的你們又要踏上一段新征程。為什么我們需要再出發?2019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的塔拉.維斯特弗的故事也許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示。
《你當象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記錄了她生命的傳奇經歷。十七歲前,她是一個從未踏入過教室的大山女孩。她來自一個無人能想象的病態家庭,她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不上學不就醫是偏執狂的父親要她堅持的真理。她曾無數次怯懦、崩潰、自我懷疑,但有一天,她選擇勇敢離開了大山,憑借自學考入楊百翰大學。短短幾年間,先后戴上了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的帽子,人生處處高光。如果說逃離大山幫她打開另一個世界,那么打開生命新世界,給了命運無限可能的正是學校、學習與教育。居家良久,希望歸來的你們珍惜當下的學習經歷,在有限時間里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相遇,在最好的年紀做好每一個選擇,走好當下每一步路,成為最好的自己。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兩天前是五四青年節,101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讓人記住了五四精神。重溫歷史,胡適、傅斯年、羅家倫等新青年,滾燙著熱血、激蕩著理想,他們年輕時的作為和故事,如同一本珍藏的青春手冊,經歷了百年風雨,卻依然熠熠生輝。1917年,還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生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使用白話文寫作,石破天驚,引起巨大反響,那一年,胡適26歲。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羅家倫在短短15分鐘內,一氣呵成了那篇著名的《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那一年,羅家倫22歲。百余年前,人言青年者,“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百余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落后衰敗,時代呼喚變局,社會亟待整治,青年肩負創造歷史改變社會的責任;百余年后的今天,當身處其中的我們強烈感受到強大國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當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人們可以盡情享用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的成果,我們完全可以驕傲的說:適逢盛世,何其榮幸。輝煌,青年有責。
時光之河奔涌不息,精神使命一脈相承。今天的你們,更需要擁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擔當的品格,廣闊的胸襟。一個真正獨立的青年,能夠承載起自己選擇的人生,以及在人生之中所遇的猛烈風雨,洶涌波濤。五四青年節當天,你們所熟知的B站推出獻給青年的宣傳片《奔涌吧,后浪》一時刷屏網絡。宣傳片詮釋了年輕人表達自我,擁抱世界的積極態度。正如片中所說,“年輕人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奔涌吧!后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涌的河流。”
今日歸來銘記歲月深處為你我負重前行人,他日前行承繼學行精神做家國砥柱棟梁材。我們三樓報告廳外小廣場上有一句話“來為求知,去做棟梁”,身為鐵一學子的你們,未來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高擎起責任與擔當的大旗,勇做脊梁,成為棟梁?無論是當下還是將來,這是橫亙在作為后浪的你們面前的一個永恒之問。
以此與諸位共勉!
中學校長在疫情復學第一課講話稿范文2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鳩鳴谷雨開,飛花伴春來。繼高三開學后,今天終于迎來了所有同學都回校復學了!經歷了漫長的寒假,許多同學盼望回到校園,回歸正常。這個史無前例的寒假,讓我們都明白了“正常”是多么的普通,又是多么地珍貴,值得我們去珍惜;同時也讓我們明白每一天普普通通的“正常”,都有多少不平凡的人在為之無私付出和默默堅守,正是他們用大愛和大義,大勇和大智換來了今天雨霽天晴,歲月安好。
這個特殊的寒假,有許多東西深深打動了我,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深思,在此我跟同學們分享兩點感悟:
第一、偉大人民的偉大精神匯聚成了一股堅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在這場舉世無雙的抗疫斗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樹立了偉大的精神豐碑。一件件事讓人為之動容,一個個鏡頭讓人潸然淚下。
84歲曾經抗擊非典第一人的鐘南山,73歲第一個向國家提出封城建議的李蘭娟、56歲的金銀潭院長、漸凍癥患者張定宇,他們以平均71歲的年齡,與死神賽跑,為國擔當。
還有一批90后醫務工作者,他們放棄休假、放棄團圓,甚至放棄了早就定好的婚期,“召必回”,按下鮮紅的手印,毅然開赴抗疫第一線。
他們當中有為了方便戴防護帽而將一頭秀發剃成光頭的“單霞”們,有因長期穿防護服、戴護目鏡而被勒得血痕道道卻滿臉笑容的“劉麗”們,還有為了節約時間、方便接診而穿尿不濕工作的“謝晶晶”們。
他們年輕愛美,但更愛崗位;
他們身體并不強壯,但他們經得起風雨的考驗;
他們有牽掛,也害怕,但他們“若有召,召必回”,絕不會當逃兵;
他們很年輕,沒吃過什么苦,但現在他們不吃不喝不睡也不叫一次苦。
他們也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他們中有的大不了我們幾歲,但他們已經能夠挺身而出,舍身忘我,和死神進行面對面較量。
“病毒不退,我們不退”,這是懸壺入荊楚、白衣做戰袍的醫務工作者的不屈意志;
“醫生在,我們就在。”這是拾荒者、快遞小哥、普通農民等等志愿者的錚錚誓言。
所以,災難面前,處處都有“愿得此身長報國”的動人之人,時時都有“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感人之舉,每個人都與疫區血脈相連,每個人都與全國人民心手相應。
我們的同學雖然還沒有能力為社會做大貢獻,但我們從感知和珍惜身邊人現有物開始。昨天返校時搶著幫助同學拿行李的志愿者們,關心同學安家的全體老師們,還有在指揮報到入校普通的教職工們,他們的熱心和奉獻讓學軍更有力量,讓同伴更有溫暖,他們也是中國偉大精神的'小詮釋。這些無數的平凡善舉匯聚成偉大的精神力量,愿這種偉大力量,推動我們每一位同學勇往無前。
第二、偉大制度彰顯偉大國家的安民護家能力
周國平曾經說過:“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毋庸置疑,生命是最高價值。如果一個國家視人民生命如草芥,視老弱病殘為累贅,那么無論他多么發達,有多先進,也不會成為令人向往的國度。
在這一場昏天暗地的抗疫阻擊戰中,我們國家不惜重金,不放棄一個生命,哪怕你已是百歲老人,抑或是剛剛出生的嬰兒,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會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這場疫情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偌大中國強大的執行力,感受到了全國人民的超高共情力和新時代“中國之治”的驚人組織力。
中央緊急部署、地方緊急行動、醫生緊急集結、社區緊急排查、車站緊急布防、生產口罩的工廠緊急投產、建設醫院的工地緊急開工……上下一心,全國一步棋,10天建成“火神山”、11天建成“雷神山”,這是中國的速度,也是中國的擔當,更是中國制度體現出來的巨大優勢和在安民護家上展現的強大能力。
所以,到今天,我們的疫情得以有效防控,復工復產可以順利推進,各級復學也能有序進行。我們要為我們的國家自豪,要為我們的民族驕傲,為我們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榮幸。
疫情必將成為過去,英雄長留心中。我相信,這場戰疫,這些英雄,必將給我們每位同學帶來新的啟悟和新的昭示:人類時刻會面臨各種危機各種挑戰,而人類總能在各種危機和挑戰中謀求生存和延續。我希望,我們每位同學,都要帶上這些新的啟迪回到學校,發揚偉大的抗疫精神,勇敢面對各種挑戰,開始新的學習。
在這個特殊的新起點,我希望同學們做好“三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選擇善良,從家國出發,做一個善有作為的勇敢者。
亞馬遜CEO貝索斯說:“善良比聰明更重要。”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則是一種選擇。決定我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選擇比天賦更重要。選擇善良,心憂天下,就是選擇是大胸襟,大悲憫。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我們每個人都要胸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愛之心,都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擔當,成為魯迅希望的“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的中國青年。
我們雖為學生,還不能做“逆行者”,但在災難面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做一個“追光人”。我們向這些英勇的“逆行者”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要以他們為榜樣,立豐碑在心,忘我學習,以優秀的成績續寫英雄壯舉。
第二個選擇,選擇理智,從大局出發,做一個善思、善行的建設者。
疫情是一部慘痛的教材,疫情如何阻擊,風險如何防范,公眾如何動員,這本血淋淋的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正面的范本和反面的案例。
社會千奇百怪,人員良莠共存,意識錯綜復雜,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們必須保持理性,才能在這場考驗中生成有效的經驗和可貴的品質,才能在經受驚濤駭浪的洗禮后,更加堅強,更加清醒,切切實實去建設一個有利于自然和人類,有利于現在和將來的每個人所共有的和諧世界。
第三個選擇,選擇卓越,從自律出發,做一個面向未來的領軍者。
網絡上有個關注度很高的問題是:“廢掉一個人的最快方式是什么?”其中有個點贊量很高的回答是“讓他閑著”。作家桐華說:“孩子生命中每一個虛度的假期,都是通向平庸人生的滑梯。”是的,疫情中斷的是我們的回校,不是我們的學習,學習沒有暫停鍵,人生更沒有暫停鍵。同學們,如果你曾經選擇過暫停,那現在你將選擇怎樣的開始?開學后你又將怎么來校準方向及時回歸正常的軌道?
我認為:迅速回歸自律,回歸在校的學習常態是開學后最需要的選擇。設計師山本耀司有言,“我從來不相信什么懶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作為學軍中學的同學們,要心存卓越,行能自律,學通天下,努力成國之英才。
昔日,曾文正公有言,“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于胸懷坦夷,其效在于身體健康,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靡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如此說來,今年的疫情事件又何嘗不是對我們的一次考驗呢?它為我們每個人上了生動的一課,要我們每個人做出正確的選擇。
少年心事當拿云。同學們,17年前的2003年,非典暴發,你們很多人可能才剛剛出生不久,那時有人在守護著你們;17年后的2020年,新冠暴發,我們正值高中三年的黃金時期,還是有人守護著你們;我希望未來一天,你們能茁壯成才,用你們的愛與責任,用你們扎實的專業能力也去守護這個世界,守護那些曾經守護過你們的人。讓我們——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不負韶華,奮發有為;不懼風雨,闊步征程。
最后,新學期伊始,祝福各位老師、各位同學,都能平安健康、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謝謝大家!
【中學校長在疫情復學第一課講話稿】相關文章:
小學疫情復學工作方案04-27
幼兒園疫情復學工作方案12-11
復學復課疫情防控工作實施方案01-09
復學第一課學習計劃心得范文12-07
疫情復學校長講話稿范文04-28
返校《復學第一課》觀看學習心得04-30
疫情后復學校長講話稿范文04-27
春季學期“返校復學第一課”總結3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