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幫朋友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如何幫助朋友解決心理問題?
有一網友在我的斑竹信箱來信說自己的一個朋友心情一直抑郁,最近又因為愛情問題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想幫助他但又不知如何著手,這是我給他的email答復,在這里向網友們作個匯報,以共同探討。
**網友:
你好!非常感謝你對我信任。
幫助朋友解決心理問題是一個及簡單又復雜問題。
有時,朋友之間一兩句話說對了,解開了原來的思想疙瘩,問題似乎就消失了,人就變了似的。但有時,可能會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心理負擔,加重了問題。
撇開心理咨詢專家的工作,單說朋友之間的心理幫助,系統地分析起來,可以分為三個方面:情感支持、知識支持和生活支持。
所謂情感支持,就拿抑郁問題來說吧,主要使讓抑郁的朋友知道你真心關心他,并不是因為朋友的抑郁而關心他,而是因為他是你的朋友,你本來就關心他。可以多聽他講,理解他。
所謂知識支持,就是要用一些精辟的心理學知識或生活智慧幫助朋友形成新的看法,形成積極的看法。
一般人常常在上面這兩條犯錯誤,不愛多聽,就憑想當然地講起來,有時講的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讓抑郁的朋友感到自己問題很嚴重,或者低人一等,也有可能根本就是教了一些錯誤的看法和方法。
所謂生活支持,就是根據抑郁的朋友的具體生活困難幫助他,如他有精力、但沒工作,可以幫他介紹一些工作機會;如他想結交朋友,可以帶他到自己別的好朋友中走走等。這就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這是跟據你的MAIL中寫的問題,想當然地寫了幾句,其實也是犯了心理咨詢的忌諱―沒有深入地了解就發言,所以,你別太在意我上面所說的東西。
好,祝你和你的朋友都生活愉快!
最近,時常從媒體傳出各種成功人士自殺的消息。2005年2月18日上午,安徽蚌埠市統計局局長劉敏從市政府辦公樓9層跳下,自殺身亡。事隔一日,韓國影視紅星李恩珠在自己家中自殺身亡,也在同一個月,湖南常德一位千萬富翁在自己的小商店中上吊自殺……
毫無疑問,這些人均是成功人士。他們為什么要走上絕路自殺呢?追究起來,抑郁發作是這些成功人士的殺手。而從人格類型分析,幾種人格類型有助于成功人士攀向事業頂峰,但同時也為他們患上抑郁癥埋下伏筆。
我們不難發現,以上成功人士在生前都深受抑郁情緒的困擾。也許引起抑郁的因素不相同,但最后都形成抑郁癥,也就是因為抑郁癥,讓這些成功人士的生命失去了色彩,讓他們感到生不如死,痛苦萬分,讓他們感到絕望,失去了生活的勇氣,最終選擇了死亡,選擇了自殺。
成功人士更容易患上抑郁癥
為什么成功人士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更大?可以從人格類型上分析。
“精力旺盛型”人格:
一般來說,一個人要成功,除了要比較聰明,有豐富的知識之外,還必須有充沛的精力、不知疲倦、熱情奔放、勤奮努力、堅韌頑強等品質,通常我們稱具有這些特點的個性為“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但是,精力旺盛型人格特征也可以稱為躁狂型人格特征,也就是說他們長期處于一種非常輕微的躁狂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其能力達到超水平發揮,往往會獲得較大的成功。
躁狂的反面就是抑郁,也就是說有躁狂癥的人發生抑郁的可能性比常人大很多。而如果發生抑郁,專業上稱為“雙相障礙”,就是“躁狂抑郁癥”,躁狂與抑郁接替發生,抑郁發作嚴重時就會有自殺念頭。而且這類人他們的自殺念頭往往十分隱蔽,家人和朋友很難發現,一旦發生自殺,成功率很高。一般來說,輕微躁狂狀態調整得好,不會向躁狂抑郁癥發展,但有些人因為事業成功而忽略了這種精神上的亞健康,往往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進展為抑郁。
“性格抑郁型”人格:
另外一種性格的人也容易成功,這種人為人謙和、做事沉穩、一旦目標確定,就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然而與此同時,他們往往情感細膩,內心感情豐富,但不易向外人透露心聲,性格較為內向,多思慮,這種也屬于“性格抑郁型”人格。這是種偏向悲觀的人格特征,遇事容易往壞處想,順境時悲觀情緒被掩蓋起來,但碰到負面消息多時,他們容易在這種人格的基礎發生重型抑郁發作。
青少年抑郁癥發病率近年趨升,但人們對此病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筆者曾對62位15-23歲“末診”于心理專科的患者作過調查,結果顯示,患者自身識別率幾乎為0,學校、家庭、社會對本病的識別率平均不足1%,一些綜合醫院的識別率僅為15%左右。青少年抑郁癥的種種表現,在非專科人士的眼里,與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或誤診為腦供血不足、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心血管系統及消化系統等疾病。但對專科醫生來說,這些癥狀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癥的特異性表現,為診斷與鑒別提供了重要依據。
62例患者的癥狀歸納起來,主要有六種表現:
一、坦途無悅。面對達到的目標、實現的理想、一帆風順的坦途,患者并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憂傷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學卻愁眉苦臉、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學學習期間,經常無故往家跑,想休學退學。
二、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說頭痛頭昏;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有的說嗓子里好像有東西,影響吞咽。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復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么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三、不良暗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層的,會導致生理障礙。如患者一到學校門口、教室里或工作單位,就感覺頭暈、惡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離開這個特定環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種是意識層的,專往負面去猜測。如患者自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不會與人交往;自認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甚至是罪過,給別人造成了麻煩;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么辦等。
四、要換環境。可能在學校或單位發生過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沒什么原因,患者便深感所處環境的重重壓力,經常心煩意亂,郁郁寡歡,不能安心學習工作,迫切要求父母為其想辦法,調換班級、學校或工作單位。當真的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患者的狀態并沒有隨之好轉,反而會另有理由和借口,還是認為環境不盡人意,反復要求改變。
五、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后,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六、自殺行為。重癥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郁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復自殺。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并非甘心情愿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對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應以抗抑郁藥物與心理治療并重為原則,單純靠藥物或靠心理咨詢都是不正確的。當藥物治療緩解改善了病情后,再配合心理治療,會使患者認識本病,改變認知,完善人格,增強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與自信。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如何幫朋友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相關文章:
解決老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12-09
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案論文12-09
青少年如何預防心理健康問題12-09
解決問題作文11-24
探討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對策論文12-09
解決問題的故事作文07-27
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解決措施論文03-09
如何解決誤解英語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