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書心得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心得了。那么讀書心得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
在史鐵生筆下的地壇——荒涼但并不衰敗,看第5段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著,在眼前霎時出現生動的畫面,展現了小蟲們頑強的生命力。史鐵生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象,紙上的昆蟲,在他的筆下都賦予了生命,我想這也是作者對生命思考的一種體現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壇似乎和作者很有緣分,不僅生活在地壇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傾訴對象。“它像是等我而來”,作者說,發出了命運不由己的感慨,結合上下文,地壇已經成為作者的精神家園和靈魂依托。
作者在地壇中,想著生、死,最后終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日子,”“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是的生命不過就是如此變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復燃;智者只會把人生之死當作最大的冒險。我們應該怎樣的活下去?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誰能幫助我們改變命運呢?我們只能靠自己。當一個人能夠豁達的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和談論死亡的時候,他當然就獲得了堅強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對已故母親的緬懷,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寫細膩,字里行間卻都透露著淡淡的憂傷,自責。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場面!母親在想什么?安慰?禱告?擔憂?……?母親為兒子想了這么多,可惜兒子卻渾然不覺。由此不覺聯想到以前語文老師問我們,當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端來一杯牛奶或一盤水果時,誰會想到這就是偉大的母愛,誰會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呢?很遺憾,沒有人做到,我也慚愧萬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寫以小說發表回報母親,有哪一位母親不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驕傲?這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而當一個本能為你自豪的最親親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鐵生這時才真正理解了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都貫穿強烈的痛悔和自責,這個由于男孩子的羞澀與倔強,在深深自責的同時告戒年輕人。
“多少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圓中不單是處處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與前文呼應,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親生命中的重要性,這就是對“母愛”最好的詮釋。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2
這本書的作者史鐵生,在二十歲,本是最狂妄的年齡,卻忽的殘廢了雙腿,這飛來橫禍,使得他變得暴戾,抑郁。
就在這時,他遇到了地壇,地壇成為了作者的傾訴對象,成為了一個能給史鐵生心靈慰藉的地方。于是,史鐵生愛上了這里,愛了整整十五年,他靜靜的坐在這里,發呆,看書或思考。書中史鐵生有一段對小蟲的描寫,小蟲雖小,而且身處荒蕪之地,但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活著,展現了小蟲的生命力之頑強。史鐵生的觀察之仔細令人難以想像。也許,這也是史鐵生對生命的思考吧!
史鐵生在這里終日思考著生與死,他說:“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格是為什么活?”那時的他暴躁,厭生,曾無數次的要去死,但隨著時間的沉淀,他終于領悟透了。他開始熱愛生命。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寶貴的一次,我們應該去珍惜愛護它。人生之路難免會有坎坷挫折,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挫折,難道它不也是上帝給我們的機遇嗎?法布爾說過:“讓生命最后一刻提前到來的人都是懦夫,蠢貨,傻瓜。我們有權憑著自己的意愿決定墜入死亡之淵的方式,但不意味著我們有權輕生遁世。”
在史鐵生從黑暗中逃出來的過程中,他的.母親也起著重大作用,書中寫道: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翻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這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母親在想什么?安慰?禱告?擔憂?史鐵生還寫到,這園中不單單有我的車轍,有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更可以看出母親在史鐵生生命中的重要性。
有人說:“史鐵生的母親偉大的超過了許多母親。”而我,卻認為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的。每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母愛不分大小,只是愛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母親對我們的愛都是加倍存在的,我們應在珍惜母愛,享受母愛的同時不要忘了感恩母愛。不要像作者那樣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3
在寒假里我讀了這本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它講述了史鐵生的童年時光和雙腿殘廢后所面對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寫了史鐵生對人生苦難的思考以及對母親的描寫,真實又深刻的表達了他對于不幸,苦難的理解,并理解了自己母親母愛的偉大。
21歲的時候,史鐵生雙腿就癱瘓了,這對一個正處于意氣風發,揮灑青春時期的年輕人來說是多么可怕的事。很長一段時間,他都充滿了暴躁和絕望的情緒,所幸的是,家邊那片荒蕪的園地給了他心靈的棲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給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鐵生并沒有放棄自己,他不斷地思考著人生,尋找著希望,最終憑著自己頑強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陰霾。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什么樣的遭遇都是最適合自己的。就像史鐵生,他雖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這樣,他或許永遠不會有深沉的思考,不會去揣摩母親那些不曾說出口來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樣無私深沉的愛,不會有一個可以寄托感情的地壇,不會去關心到許多生活的細節,更不會因為沒有出路而成為一名作家。在我為挫折失敗抱怨的時候,也不應該逃避,而是換個角度想想,這是否給了我什么教訓,是不是在提醒我還要更加努力。
在《好運設計》這一章中,史鐵生試著為來世設計一場自己滿意的人生,卻意外地發現,如果少了困難和缺陷,是無法塑造成讓人滿意的人生的`。這時,他終于明白如何面對自己的癱瘓,并說出了“上帝愛我”這樣的話。一個癱瘓的人不去怨恨命運,而是說出這樣的話,多么不容易啊。
文章里,史鐵生提到母親是總有一點懊悔的樣子。在他母親在世時,作者總是對母親很不尊重,也不會去體諒母親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鐵生才懂得母親對自己的操心,無奈卻已經失去了機會。這也提醒了我,要趁現在好好孝敬母親,不要總和她鬧脾氣,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鐵生樸實卻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對付絕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過程,人終有一死,我現在四肢健全,身體健康,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學習,奮斗呢。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4
天色灰蒙蒙的一絲活氣也沒有,我有氣無力的倒在沙發上看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不知為什么,我的心變得沉靜了,仿佛把心交給了史鐵生,與他一起在那個不熱鬧的地壇旁邊一待就是十五個春夏秋冬。自己仿佛看穿了什么,漸漸的身子正了,人卻變得既恍惚不定又慶幸著什么。他的故事占滿我的腦子是不是的就會浮現出兒子與母親的情感糾紛,我有些亂了,就靠在沙發上小寐。
我漸漸地被大腦支配仿佛自己就是史鐵生,悄無聲息地進入了那個廢棄的古園,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一次次的和死神對話,站在那棵大樹下,望到了母親找我臉上露出的焦急神色。我還是打敗了自己的心想通了拒絕了死亡要好好活,對得起母親。是她用愛喚醒了我沉睡的記憶,而后,一對老夫婦,一位唱歌的'青年,一名女工程師,長跑運動員,弱智女孩和她的哥哥。無數次給我鼓勵,給我生命的海洋,給了我重生的機會,堅強得走過來。
夢醒了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像莫泊桑那樣割喉自盡,沒有像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妻子一起結束生命,這些死是對自己對生命的輕視與不負責任,對父母的不孝。留下的只有可憐罷了!
我想只對人來說,人生僅此一次,我們難道要隨意的去玩弄么?還是要好好把握。人生難免多坎坷,但這不能順理成章認為是逃避的理由,人生何來風平浪靜?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磨練,學會心疼自己。尊重生命是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最基本感謝父母的方式。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5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經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帶著一種淡淡的惆悵,《我與地壇》拉開了序幕。它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家破人亡般的悲哀,但卻如此震撼我。或許這個殘廢一生的人躲在和他一樣的孤獨的古園是那么偏執又平凡,但細讀過文章,才會明白,這是一個已進中年的人對年少時故作悲傷的慚愧,是對這個不幸卻也幸運的人生的豁然接納。
我感觸最深的是“快樂在細微處萌生”。在狂妄之年忽然殘廢的作者雖然無力看見波濤洶涌,但處在寂靜的地壇,他看見了循者亙古不變的路途到來的太陽,飛的悠然自得昆蟲,甚至被太陽照的金燦燦的空氣。這些是多么平常的啊!平常到它們就靜靜的待在我們的身邊,而我們卻無暇瞧他們一眼它們有多美好。我們總在抱怨著成績不夠好,零花錢不如別人的多,我們的.父母為什么那么古板,生活的節奏怎么那么快,還有,我為什么不快樂。
合上書,我靜靜想,有多久沒有獨自在自然中慢慢走。還記得上一次是在初二,我放學一個人沿車的線路走回了家,那次,我驚訝地發現原來路邊有賣風箏、布鞋的小店,有古色古香的店面,還有一抬頭能看見的片片綠蔭。平時我大概不是在車上發呆,就是和同學談天說地,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車窗外一閃即逝,我從未發覺,也無心去尋找,自然也不會懂得更廣的快樂。
快樂在細微處萌生。我想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們那雙本會發現美的眼睛閉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睜開了,那么,沉下心讀讀石鐵生的《我與地壇》吧,他雖然身有殘疾,卻因此更有暇在細微處體會到自然的樂趣,還有深沉的母愛,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諦。讀后在感動的同時也去郊外走走吧,沐浴在干凈的陽光里,好好地微笑吧。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6
今天我讀了《我與地壇》這本書,史鐵生寫的這本書從地壇開始寫出了她母親的后悔,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挫折和苦難以及在地壇的傷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挫折和苦難,但是逃避不是唯一的選擇,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挫折和苦難只是生活的調味劑不能一遇到他們就逃避,史鐵生的雙腿殘廢了,但是他去沒有因為人生的挫折倒下,反而冷靜的思考,成功渡過了人生的難關。生命是最重要的.,人生如夢,一個人只有一世,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活下去,而不是輕生,逃避的只是懦夫,肯面對現實活下來的才是勇者。人在世間可能會面對種種挫折,有時開心,有時郁悶,有時憤怒,有時傷心,活下去才可以改變這一切,如果不能活下去,那這些就沒有意義了,人活在這世間開開心心的活一世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尋死。
史鐵生度過了挫折,所以他活了下去,如果你沒度過挫折,你就會死,所以,郁悶又如何,憤怒又如何,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7
在最紛繁嘈雜的都市之中,史鐵生覓得了地壇,從此便有了份寧靜;
在最輕薄浮躁的當今社會,我邂逅了《我與地壇》,自此便多了份思考。
思考一:生存還是毀滅?
這是史鐵生最初的思考,更是困擾人類千年已久的問題!幸好,他用殘缺的身體給出了最完美的回答。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慘痛的災難使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在住宅里響起了沉悶的槍聲;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值得我們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思考二:如何更好地活?
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可他們并沒有告訴后人應當如何去好好地活。史鐵生也知道其問之難,“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于是他仍然到地壇中去,希望這位靜邃淵沉的老人能夠指點一二,使其最終醍醐灌頂。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回答,只是在以處變不驚的態度暗喻著一切,她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在史鐵生那時的生命之中,雖然都是過客,卻隱含著問題的答案。一對十五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侶,他們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不知是否在后來交上了好運;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態隨意放浪不羈;一位捕鳥的漢子,癡等著一種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飛鳥;還有素樸優雅的女工程師,被埋沒了的長跑健將,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
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或有激動的際遇,或有遺憾的嘆息,但他們都坦然地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壇里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清幽,最后就像雪泥鴻雁一般杳無蹤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份記憶的盛筵。 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之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他們活出了他們的滋味,更引領著史鐵生找到了救贖的道路,即“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霉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是的,自覺生活與己無關,當然無法進入生活;而過于進入生活之中,則像佛語所說的“住色生心”一般,難以逃脫心中的罣礙。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思考三:母愛有多偉大?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里立即涌現出朱自清散文里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著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里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愿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
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而這種愛鼓勵著病痛中的他好好地活著。
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讓我們都好好活著。相信,我們一直都在路上!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8
最近在于老師、同學們一起研讀史鐵生先生的文章,作者筆下的人生感悟使我感受頗深。于是閑暇之余便翻開了史鐵生先生的代表作——《我與地壇》。
封面上的幾個大字仿佛閃著光芒,地壇,那園子的景物是今非昔比了,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到一個雙腿截癱的青年日復一日的獨自來到這園子里尋找情景。在幽靜的小道上,在圓墻下的一溜陰涼下,在老柏樹的枝葉下,夾雜著苦澀的車輪印,彌補著那顆失魂落魄的心與情。史鐵生先生曾說自己與地壇相遇,如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他讓一個布滿滄桑歲月的頹院與一個心靈將要絕望的人相遇了,這事兒不禁有些荒唐,但仔細回想也的確如此。
地壇中布滿了苦澀的車轍,也同樣布滿了母親的腳印。是啊,多么自嘲又讓人心碎的結果。兒子與母親之間交流的代溝畢竟是太常見了,可如果這代溝出現在一個身陷殘廢的青年身上時,“殘”“廢”這兩個沉重又絕望的字眼將會怎樣把這溝壑壓向萬丈深淵,這點我不曾設想,也不敢設想。命運的逆襲改變了這個美好的家庭的生活,就好像你面對這一條“生”的光明大道,卻被一只手無情地攝向了“死”的黑暗中,截癱的痛苦撕扯著這對母子的心……為了治好病,史鐵生先生的'母親下了很大的心思,史鐵生的一篇題為《合歡樹》的散文中也提到過母親為他四處奔走尋醫的情景,希望多大,失望多大,沒有人可以理解母親的痛苦。而史鐵生先生大概是將這痛苦交織著復雜的心情付諸于文字,在字里行間之中訴說著一個偉人的沉郁與糾結吧。這痛苦是曾經的自暴自棄,是不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時曾對母親的那份決意的倔強和羞澀。地壇中,那尋覓多少次被無情地拒之門外,又有多少次那個倔強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少年郎親身目睹了他母親憔悴的背影。直到命運再次在不幸的傷口上撒鹽時,史鐵生懂了,可他悔之已晚矣。我無法理解上帝為什么這樣摧殘一個身陷殘疾的人,這難道是為了苦其心志,方能成大才嗎?如果真是那樣,我想,換做我,我倒是希望做一個平凡的人,而史鐵生先生可能也同樣會是如此。既然這樣,那句“上帝見母親太苦,就招她回去”也就不再顯得蒼白無力,自欺欺人了……
地壇依舊是那樣會安靜祥和,我回想起文中出現的一對兄妹;男的開朗活潑,女的漂亮淳樸,他們每日在地壇中歡笑著。這本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卻因女孩子的天生智障變得讓人心碎。多年后,男孩保護著女孩不受欺負,但他們的堅強在上帝那兒就如同浮云一般,我想無言是面對殘酷現實最好的結果了。也許史鐵生先生說得對:“世上的事常常是上帝的居心變得可疑”,但上帝是對的,為什么呢?沒有人能把這世界想明白;史鐵生先生給出了答案,原因很簡單:“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如果沒有愚鈍,機智有何光榮?沒有丑惡,漂亮怎能維系自己的命運?沒有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的美德?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是否會變得膩煩和乏味?”我想,上帝為了大部分人,終究會犧牲一部分不行的人們吧,所有的美好都有苦難來襯托,一個無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而像史鐵生先生這樣的人正是為了世界的美好來承擔苦難的人。這樣想來,我難以為健全人啟齒,我們難以理解這世間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更別說真正意義上的談及了。我想,史鐵生先生注定是開啟救贖之路的金鑰匙之一吧。
生的開端,也是死的開啟;而死的到來,也同樣是生的延續。人無法左右死亡,這也是史鐵生先生經常思考的問題——來到這世上,人為什么而活?寫作
嗎?不,寫作只是為了活著,是對生命的寄托,至少他是這樣想的。地壇依舊如此,春夏秋冬,五味雜塵,今生雖死,來世猶生!地壇因他不同,世界因他不同,人類因他而驕傲。
————以此為那在天的英靈送去我崇高的敬意……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2-09
我與地壇的讀書心得12-07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06-17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06-14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2-27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2-30
我與地壇初中讀書筆記12-01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1-29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13篇08-17
我與地壇讀書心得五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