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通識教育的心得與體會
通識教育,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從字面意思的解說,即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等。我認為通識教育不單單是一種課程設置模式,它也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教育境界,是為了培養人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通識教育的實施是結合我國大學的具體情況,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通過實行學分制、主輔修制、彈性學制、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等途徑來進行。在大學提出通識教育,就是要糾正大學里普遍存在的過窄的專業教育、過弱的文化陶冶、過重的功利導向、過強的共性制約的弊病,這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國通識教育的思想,源遠流長。古人一貫認為博學多識就可達到出神入化,融會貫通。通識教育可產生通才,即博覽群書,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學多識,通情達理,兼備多種才能的人。西方文化中通識教育思想同樣是也很古老的。而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制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通識教育在當代社會環境下確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其一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必不可少、強有力的支撐。其二心智訓練比知識傳授更為重要。最后是共同要求與個人選擇的關系。
通識教育課程在我國大學的關注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過分專業化弊端逐漸顯露,培養出來的人才綜合素質較低,因此提出要進行“通才教育、文理滲透”。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首先是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目標不完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內容明顯的知識化,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應用性。且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在我國大學通識教師隊伍建設薄弱。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沒有發揮出專業課程的通識教育機能。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忽視非正式通識課程的開發和建設。這些都是我國大學里普遍的通病。
我們認為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對策思考可以通過對通識教育課程目標具體化;通識教育課程結構合理化。調整通識教育課程內容;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方式多樣化;加強通識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注意隱性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充分發揮出專業課程的通識教育機能等方面開始;并設立專門的通識教育管理機構。
在大學所實施的通識教育課程也可以分為如下幾個大類型:其一,國家的歷史與問題的知識。其二,哲學、文學、藝術的修養。其三,介紹科學發展、方法、精神的課程。而這三種類型的通識教育課程在實施上要遵循如下三個原則:一是少而精原則。二是獨立原則。三是滲透原則。
通識教育的實施途徑首先要建構適合本校實際的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第二,改革教學管理制度,完善學分制,使雙學位制、主輔修制、跨系選修制等各顯其能。 第三,營造實施通識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第四,改革考試內容與考試方法,建立起科學的通識教育評價體系。
不過,在實行通識教育的同時,應該注意處理好它與專業教育的關系。《紅皮書》中寫道:“通識教育不僅應該為專業選擇提供足夠的基礎,而且應該成為使專業潛力充分發展的沃土。……專業教育告訴學生可以做什么和怎樣做;通識教育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和為什么去做”。通識教育為專業教育指明了意義和目的。哈佛學院的每門課,無論多么專業化,都要對通識教育目標有可識別的聯系和貢獻。在這個聯系上的失敗程度就是在專業教育上的損失程度”。當然,通識與專業之間的平衡是難以說清的問題,是要根據本身的發展而不斷調整的。
【通識教育的心得與體會】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的心得與體會(通用26篇)11-19
軍訓心得與體會05-04
軍訓的心得與體會03-28
教師通識培訓總結范文05-02
生產實習的心得與體會04-28
駐現場的心得與體會04-03
學習論語的心得與體會05-10
工廠實習心得與體會05-04
測量實習的心得與體會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