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讀書心得體會范文
去年11月底,我寫了一篇關于土地的文章,自以為對中國三農問題已經了如指掌,自以為已經看懂了中國土地制度的關鍵,自以為找到了癥結。直到臘月初二讀到了賀雪峰的新書《地權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我這才發現,我是多么的無知。我這才發現,毛主席才是真正靠譜的,那些海歸們的吶喊全都是文不對題。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羞愧難當。
該書第一向我們傳達的觀念,就是要研究中國三農問題,首先要有這么一組概念:土地不同于其他任何社會資源,它是無法移動的,其地理位置決定它當下、以及將來的產值與級差收益;中國目前有9億多農民,耕地有18億畝,"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單位土地中,勞動力投入過于密集,即便在這9億農民中有2億是已經離開土地、進城務工的青壯年農民工的情況下;農民本身已經發生高度分化,農民已經成為一個十分模糊的群體,而不是一個統一的階級;90%以上的土地,90%以上的農民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為主的大田作物;市場要義是供求關系,有需求才有市場,有市場方有供給,土地概莫能外;中國長達31年的改革開放,由于聽從了國外許多所謂專家的"良言",選擇了靠廉價勞動力來發展國家經濟,導致目前我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而且還是缺乏獲利空間的簡單加工出口。
土地最早的用途,也是最初的用途,就是耕種(當然不是所有的地面都適合,土壤天然是土地,土地并不天然是土壤,它可以是沙漠、可以是凍土、可以是圍海造田、可以是巖石山坡),然后才是其他用途,比如修建房屋。土地不比家具,無法搬動,一塊土地所處的位置、周圍環境,決定了它的肥力、產出多寡。而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后,土地有了額外的級差收益--非農用地租(農業也有地租,比如地主向佃農出租土地,并收取租金,但那遠比不上工業產出高),土地成了資本的一種表現形式,它以提供生產實踐所需場所的方式,參與資本循環。土地無法移動,決定了以城市為基地的資本要發展,只能就近取得生產所需的土地,也就決定了能夠產生級差收益的土地,只能是剛好處在城市周邊的極其有限的那一部分土地,這部分土地,與整個國家的土地相比,哪怕是與耕地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拷鞘械耐恋乜梢园l展第二、第三產業,創造更高的收益,遠離城市的土地就只剩下一個用途--農業了。所有土地靠近城市的農民挾土地而要價,使自己在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分得自己期望的地租收益,進而成為不勞而獲的土地食利階層,而所有土地遠離城市的農民就沒有這個優勢了,他們以及他們手中的土地要想獲得更大的產出,就只能在農業基礎設施上下功夫,比如水利工程、機耕道等。這在我國表現的尤為突出,突出在城郊農民更多訴求的是土地利益(說白了就是收地租),而農業鄉村的農民訴求的則是生產方便,比如灌溉渠、排水渠、機耕道、農機設備等,用以抗洪抗旱、方便肥料、農產品的運輸。
我國目前的土地制度,尤其是耕地制度(城市建設用土地一律歸國家所有),是土地所有權歸村社集體所有,使用權歸村社成
【春節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春節心得體會06-18
春節習俗心得體會01-18
讀書的心得體會09-01
讀書的心得體會09-30
讀書的心得體會05-09
春節后學習心得體會04-08
北京的春節讀后感03-31
《北京的春節》讀后感05-10
讀書日里話讀書的心得體會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