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目送》有感1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大人們不可以理解,自己才是正確的;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情”只是一句用于不同場合的套話,而從沒有理解過這個詞的真正含義;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親人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從未想過要回報些什么……
但是,當我讀過龍應臺的《目送》后,徹底改變了我曾經的這些幼稚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沒有再像小時候那樣不斷的回頭,而是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是這樣嗎?還是他忘記了?他沒有看到,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行進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這難道就是作者所說的那個“父女母子一場”的定義嗎?那個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嗎?不,不止這些,還有父女,還有那個張望父親背影的女兒……
記得在作者回臺灣那天,父親騎了很破的車子送她,將她送到離學校很遠的地方,原因就是車子太破,怕影響女兒的形象。而當時的作者呢?她是這樣寫的“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雖然她知道父親出于好心,不想讓她蒙受陰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親能把她送進校園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親的苦衷,沒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親,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沒有追。這應該就是親人之間的理解吧,這樣的背影,凄涼且難忘。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這句話是那樣的簡單明了,但卻是給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為了照顧父親,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跡;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親,寧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奔向機場,趕最晚的飛機……這一切,是不是應該讓我們學習呢?
我們總說自己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么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想要珍惜這些關愛,就要從點滴之事做起,從理解做起。
讀《目送》有感2
讀完整本書有種悲憫感,有些路,只能我們自己走。
對書印象最深的是描寫父母親老去后的模樣以及生活狀態。書中父親第一次老去是在兒女制止他開車后,她們說要他不要心疼,去打車,打車也打不了八萬塊錢(車禍修車的錢),可人老了就越發膽怯了,可憐的父親為了省點錢,出門都很少,害怕給兒女添麻煩。想想我們的長輩,特別是爺爺奶奶他們,能靠雙腿走的就決不會多花費錢。很多老人身體不舒服卻硬撐著,不想讓兒女有更多的負擔,不想給他們添麻煩。可是,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也想待你像你們小時候待我們一般。
人一生中記得最多的是年輕時候的樣子,仿佛自己永遠不會老。父母老了,可他們依舊是愛美的。但現在的市場大部分都是迎合年輕人的,老年人的娛樂場所少而且沒有跟上時代。現在中國的老年化加快,以后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呢?日本的老齡化很嚴重,目之所及,很多都是老人。看車展的是老人,開車的還是老人。現在的日本模樣會不會是中國的'明天?
目送,我想就是看著子女去外面的世界成長,送走離世的父母以及自己的青春。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讀《目送》有感3
在看完這本書后我思緒萬千,我明白了在短暫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親情。你與父母的關系不過意味著你將望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一次都牽動著你的心。
在第一篇散文中,兒子對母親送別時的嘮叨滿不在乎,甚至抱怨母親的嘮叨,母親就只能望著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親那時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來給他一個擁抱,但他并沒有。當我替他的母親抱怨時,我突然想到我小時候的感受。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父母為了我們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們的苦心,我只知道他們又要離開這兒了,撒嬌不讓他們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們丟下淚流滿面的我,還是狠心地離開了。從此以后,不到長假我們都見不到面。那時我十分抱怨他們,我覺得別人都有父母的關愛,而我沒有。隨著我漸漸地長大,我逐漸明白:父母都是為了我好,他們正是因為愛我,才背井離鄉。后來我才知道,媽媽常常走出我的視線后才流淚。
這本書不但寫了親情,還寫了龍應臺女士對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兩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遠是時間,存入的便是我們的收獲。在這短暫的人生中,我們要存入更多的收獲,并讓那些收獲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人生在世不能浪費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光飛逝,我們更要珍惜每一段時光。在學習的`年齡中,我們就該努力地,一心一意的地學習知識,不能浪費太多的時間在玩樂上。有的人問:為什么要學習?人不正是因為學習才變成高等動物嗎?學習能讓我們收獲的更多,收獲的越多長大做出的貢獻就越多。為國家做貢獻,為人類做貢獻,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嗎?
當父母離開我們,我們也要努力而快樂的成長。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著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個人走,這就是成長,這就是人生!
讀《目送》有感4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主要由身邊親人發生的一件件感人,觸動人心的事件結合而成的散文集,在書中最觸動我的心的是文中父親望著自己孩子離去的背影的那一段,實事的寫出了對于自己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放手,不必追。”令人悵然淚下。
記得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與作者相同的一件事。
記得小時候,外婆走路總是健步如飛,她說這樣去任何地方都能早去早回,每次我都只能屁顛屁顛地跟在她的背后。每次望著她的背影總是直直的挺立著,筆直的背梁把衣服撐得很平整,看著她的背影就會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令人信服!
可是,等我漸漸長大,不知何時,外婆的腰竟彎了下去。有一次跟著外婆去趕集的時候,走在很陡的路上,她總是氣喘吁吁,累的上氣不接下氣,令人心疼:“外婆,要不我們坐下休息休息吧!”外婆感嘆道:“哎,老啦,真是不中用咯!走點坡路也有氣無力啊!”微風吹來,撩起她銀白色的'頭發,飛舞在空中,我走在她的身后,望著她雙手叉腰,略微佝僂的背影,搖晃在風中,她蹣跚的步伐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路上的樣子,當時的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外婆老了!”看著她滄桑的背影,眼淚逐漸模糊了我的雙眼。
每次放假回家,我總會去看望她,但是每當到假期末尾,要返校時,她總會要堅持送我到車站,上車才放心,走在路上時,我總會偷偷的看外婆的背影,滄桑的背影隱藏了多少對我的愛啊!
離別的時候我悄悄回首,看著外婆那矮小而又略帶滄桑的背影逐漸消失在遠處,有時我在想,當時外婆走在小路上時是孤單又寂寞的吧!
歲月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中漸漸長大又老去,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漸漸成為別人眼中的背影。
在歲月的長河中看到最多的莫過于,陌生的面孔以及,熟悉而又的陌生的背影。在我的生命中我永不會忘卻親人那慢慢變為滄桑的背影,以及回首中那醉人的滄桑!
讀《目送》有感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34歲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這段話大概是她最深沉的“課堂啟示”。
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最平凡的母女兄弟,卻透出最深沉的人生思考,最深邃的滄桑。
讀《目送》,讓人不得不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二者各有不同,《背影》是即將遠行的兒子作為男人,用內斂含蓄的筆觸描寫父親的背影,才恍然發覺,父親老了;《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親送至工作單位的女兒,又是送兒子遠行的母親,在交叉的角色轉換中體會到對時間的目送,在日益長大的兒子身上看到當年的自己。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溫和的`筆觸描寫了從兒子上幼兒園、小學、出國的一次次送別,字里行間無不體現這作為母親的欣慰、幸福、失落,讓讀者感同身受。《背影》是兩代人的故事,《目送》是三代人的感動,所以,頗有些父母與子女易地而處,換位思考的味道。古人云:養兒方知父母恩。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感受吧。
我想,這本書中一篇名為《同學會》的散文我定會終身難忘。因為一個讓我淚流滿面的情節。女兒陪年邁的爸爸去參加同學會,剛下樓,這位父親就牽住了女兒的手,女兒說:“我四十歲了,你不必牽著我的手過街。”
他說:“好。”到了過街,他的手又伸了過來。后來,女兒又很嚴肅地告訴他:“我已經五十歲了,你真的不必牽著我的手過街。”他說:“好。”到了過街,他的手又伸了過來。這個女兒,就是龍應臺她自己。故事到這里
還在繼續,直到有一天,一個個兒很高,腿很瘦很長的年輕人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很認真地對她說:“我已經十八歲了,你真的要克制一下牽我手過街的反射沖動了。”這時的她,龍應臺,站在車來車往的馬路上,眼淚止不住地流。那個年輕人,是他呵護了十幾年的兒子呀。我想,那應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體驗呢?作為母親的她,內心是怎樣的空曠和荒涼呢?是怎樣的失落和懊悔呢?作為母親的她,大概對當時牽她手的父親的心情感同身受吧。
物物交換產生了便利的貨幣,情緒交換造就了真誠的朋友,利益交換催生了必要的合作,各種形式的交換每天都發生在不經意的瞬間,那么,社會身份的交換會發生什么呢?父母習慣性地關心呵護,兒女不經意的冷漠排斥,是不是只有在身份的交換中才會讓人有所察覺呢?有所感動亦或是愧疚呢?
可惜社會身份的同時交換不可能發生,它像所有的交換一樣,有一個“時間差”。如果時間差足夠小,也許可以彌補許多不經意的遺憾。如龍應臺,在父親反射性的牽她的手時,她再也不說那一句傷人又傷己的話了,她
“像綿羊一樣”讓父親牽著手,一步一步走過去。但如果時間差過大,也許就是一生的遺憾。多少人,在初嘗為人父母的辛苦委屈后,想要報答父母時已經遲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讀《目送》有感6
親情是可貴的,親情是不可缺少的,人世間最寶貴的親情,最珍惜的也是情親。親情會給你幫助很多,但是終有一時路將要自己走。
“再見。”我看著媽媽逐漸遠去的背影和逐漸遠去的小汽車,不免有些擔心,“今天所有事情都要靠自己,我能做得到嗎?”我不免這樣想著。過了一會,我肚子有些餓了,東翻翻,西翻翻,什么東西都沒有找到,有了!出去買,但我看看外面的傾盆大雨打消了這個念頭。“媽!我餓了。”
“對了,媽出去了”我非常沮喪,平常都是媽媽做了這些。我東走走,西走走,冷靜下來,默默的翻開一本書那本書便是《目送》,翻開之后一段話讓我醒悟: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是呀,有些事,只能一個人走,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看我這段話后,我真的懂了很多,我一個人穿上衣服,打著傘出去了,雖然被淋濕了一點,雖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這不是已經邁出了一個人走的一步嗎?
我們慢慢的變得有力量,有力量力所能及,有力量去接受生命的洗禮,有力量去吃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選擇,也許很困難,但我們總要面對,總要向前。
當風過境,你轉身離去。時隔多年也未曾改變,身后有萬千天光,眼前是滔天迷障,但我們終要向前,獨自撥開眼前的迷霧,追尋自己夢想。光影夾縫掩藏未知的路,只要義無反顧的沖上前就好,堅信那一刻總會到來。
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記住這句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我們不斷進步,憧憬美好的未來。當自己有困難時,不要想著安于現狀或者去請求他人的幫助,唯有這樣,靠自己改變心情,改變態度,不斷學習進步,不斷超越自我,才能獲得他人和社會的認可,才可能做好。
自己走走這條路吧,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讀《目送》有感7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要”,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建議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媽媽,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的是她個人的情感。寫她與兒子一起逛街時,兒子不愿跟她牽手過街,兒子大了,有了疏離感;寫她母親得了老人癡呆癥,反反復復的問她是誰,寫她與母親逛街,母親的那個愛美樣子;寫她與父親同樣在過街時,要牽她的手,而她已經人在中年,寫她父親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時,由于傭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龍應臺的文筆優美而細膩,將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娓娓道來,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筆端,躍然紙上。只是讓人不禁為之唏噓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覺得在美麗文字的背后,龍應臺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時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這個社會是需要關懷老年人的。雖都說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遲暮,美人易老時。那是一個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時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時刻。那時,多少預示了人生的悲愴。或者,說的白一點,人,要有個好死!
我非常喜歡《不相信》中所寫的,假如我籠統的隱晦的表達的話,那就是理想主義墮落為現實主義,而轉向實用主義的過程。是理想沿著這一路線演變而歸于世俗的過程。龍應臺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話。我想他是尊重這位弘一大師的。我猜測,她應該非常佩服佛家的圓寂。因為這是將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從容面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似乎應對那些主動舍棄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蘇格拉底所說,“踏上死亡之途”與“繼續存活”,“孰優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當我們對生老病死充滿疑惑時,李叔同在臨終前“悲欣交集”四字絕筆及偈語或許告訴了我們他的人生體驗。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樣桀驁而犀利,用鋒茫畢露的文字,呼吁國人為保護環境而努力,為社會腐敗而憤怒。
《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她,是那樣慈愛而溫柔,用一個母親的赤誠愛意,溫暖孩子成長過程的每一步,給安德烈和飛利浦一個沒有遺憾的童年。
《親愛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樣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時,用理性的頭腦,謹慎的文字傳達自己的關切,為他分擔成長的煩惱。
而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多變的內涵。
讀《目送》有感8
四月秀葽,南方沉浸在春天的溫情里。一杯清茶,一本好書。綠色布紋封面《目送》扉頁簡單的寫著一句話: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一個時光的見證人,她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她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她寫的`《目送》猶如一本生死筆記,筆觸間飽含深情,深邃,憂傷,美麗。
這不是我第一次讀龍應臺的《目送》,早在兩年前的夏天我就讀過了,而今再讀卻有了不一樣的觸動。大概因為比兩年前多了對生離死別的思考和感悟。
讀《目送》有感9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龍應臺
這篇文章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部分,作者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字里行間沒有歇斯底里的情感,卻能讓人產生共鳴,體會到一種隱隱的悔恨與哀傷。我想作者是在用她的心酸經歷為我們還未曾有過悲傷體會的人們指點迷津。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初一的暑假幾個要好的同學約好了騎自行車出去玩,大熱天的'下午也不怕熱。途中經過爸爸做生活的工地,我隱約感覺到父親看到我并喜悅地和我打招呼,可是當時我也不知道是虛榮心作祟還是因為處在叛逆期。就是當做沒事兒人似的和同學們談笑風生地走了。我后來想,他當時看著我的背影是否感覺到很心寒呢?
后來,我開始住校了,也開始懂事起來。那時候大部分住校生都是蒸飯自己帶菜的,每個周三中午母親都會給我送一次菜,每次囑咐一番之后出校門,我就以最快的速度沖到教學樓的最高層,望著學校外面通往家里的那條公路,喘息著等著,我知道馬上就會出現媽媽騎車回家的身影,每當此時,我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讓父母親過上好的生活。
大學第一次出遠門,爸爸執意要送我。學校一切都安頓好之后,爸爸說:”好,那我回去了!“我點點頭,也沒有說送他去火車站。在校門口目送著他的背影遠去,我呆呆地回到寢室。當時心里就是有一種要跟去的沖動,于是我一路狂奔到公交車站,到了火車站之后給爸爸打電話,這個時候他已經上車回家了。我還裝著沒事兒人似的和他聊了幾句,掛了電話之后就開始哭了。說句酸的,其實不是沒有愛,只是缺少的是表達。
而今想想,自從讀高中之后在家的時間也很少很少,每次回家也只是一種短暫的停留。似乎也沒有辦法兌現心中曾許下的小小愿望。時間長了,就浮躁、著急、懊惱、抱怨,漸漸地就似乎忘了其實我們背后那雙關切的眼神一直都在凝視著我們。不要說忙碌、不要談獨立,不要自私地只顧著尋找自己的方向。
想想當我們遇到困難,能傾注所有一切來幫助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受到委屈,能耐心聽我們哭訴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犯錯誤時,能毫不猶豫地原諒我們的人,是父母。
當我們取得成功,會衷心為我們慶祝,為我們喜悅的,是父母。
現在我們遠在外地工作學習,依然牽掛著我們的,還是父母。
懷一顆感恩之心,從微不足道的點滴開始做起吧。我們做兒女的要明白,雖然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他們,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讀《目送》有感10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x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后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x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x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讀《目送》有感11
目送讀后感我讀了龍應臺所寫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覺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歸》跟“目送”有些關系,其余都很雜亂,幾乎與“目送”沒有關系,所以,大致內容我也概括不出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講的是龍應臺目送她的孩子——華安小學到大學,然后作者的父親住院還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讓人心酸和感動的文字說了:年幼的孩子長大到成人,讓她牽掛、讓她失落、讓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親的去世,在火葬場最后一次目送他——父親的時候,明擺她和他的緣分也就終止了。原來,龍應臺的“落寞”與兒子、父親有關。
兒子逐漸得長大,離“我”愈來愈遠,機場龍應臺目送兒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兒子都不愿意回頭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當龍應臺大學教授的那一天,父親開車送“我”,但是父親并沒有把“我”送到大學的大門口,而停在側門的巷邊,因為他認為,這種廉價的小貨車不是送大學教授的的車子。父親生病住院,“我”每個禮拜都去看父親。有一次,龍應臺幫父親清理排泄物,結果讓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糞便。
父親對“我”對我的愛和“我”對父親的愧歉都告訴了“我”:不必追。在《目送》這本書的第八篇:《母親節》里,有一段有趣兒的文字,是一些對話,我一邊看,一邊想,貌似我和母親也有過這類的'的對話……最讓人感動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歸》,它說了龍應臺的父親死了,村民們說,根據家鄉的習俗,兒女不能親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龍應臺和她的母親卻說:“最后一次接觸父親的機會,我們不會以任何理由給任何別人代勞。”
這一天清晨,“父親”上山了,當司儀長長地唱“拜——”時,“我”和“我”的母親深深地跪下,眼淚決堤。雖然我看得是“電子書”,有一些重復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復還是無意重復的。但是,這“本”《目送》十分感人。雖然我還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會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顆感恩和回報的心。
讀《目送》有感12
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離去;目送患有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目送時間;目送兄弟的重逢攜手,貫穿整個章節,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份血濃于水親情的感概和溫暖,更有一份對生命本質、生命起點與終點的.深刻思索。
當面對著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一次次對女兒說“我不認識你,我不認識你”時,而做女兒的又一次次重復著對母親說“我是你的女兒,雨兒,雨兒啊”時,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份血濃于水的親情,使我想起每
次去看望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心情、幸福的目光和不停地叨嘮的話語,并不時地用慈母的目光看著我:哎,你頭上白發又多了,臉上的皺紋也有了,每當此時,我總是對母親說,媽,兒子年紀再大,再老,也永遠是您的兒
子,而此時,母親的臉上總是掛滿幸福的笑容。
讀《目送》有感13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總會跌倒或勝利,我們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正如書中所說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雖然在路上,總會人來,也有些人離開。就像父母,但他們會不停支持我們,鼓勵我們正確的向前走,如雪中送炭,也如錦上添花。
時間如白馬過隙。時間荏苒,我不禁回首,發現正如龍應臺說的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想到了我與我的母親,從小她就對我嚴格,因為她總是給我布置一些看上去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我沒有完成,她就會打我。用一句話囊括就是“我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我老媽。”
讀完龍應臺的`《目送》后,我卻想起了母親頭發上沾染的絲絲霜華,這其中也有我一半不聽話而長出來的吧?總會想起在每次我媽打完我以后,總會自己先消氣來和我說抱歉;會想起我小學多調皮,總惹得我媽惱怒;會想起我媽總為我學習操心,對我語重心長的說一番,我卻總沒聽進去的時候。
我明白,將有那么一天,我也會如親愛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識與思想的翅膀,駕著長風,乘著飛云,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這途中,也許會有彷徨,也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也許會被狂風暴雨折斷翅膀。但,人生是一條不歸路,時光只是一個匆匆過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滯步伐;再困頓,也不能喪失希望。有些時候,只能一個人流浪,一個人天涯。只是一個人。
但是我卻想說,能在人生這條漫漫長河中能遇見你們,真的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運。若說在佛前一千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一次擦肩而過,那么我愿意在佛前回眸一萬次,一億次再讓我來世做你們的女兒。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許并不夠深刻,并不夠成熟,還沒有經歷深思熟慮的錘煉。但我知道,無論有多大的風風雨雨,總有兩雙熱切的眼睛跟隨著我,他們會無言的支持我,鼓勵我。他們是我一生雪中的碳,錦上的花,無論是禍是福,他們都會欣然與我共擔。謝謝你們,老爸老媽!
讀《目送》有感14
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絆絆。
以前對散文有種定義“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種感覺:散文很難看懂。但是為什么我反而看完了《目送》這本書呢?因為我被里面的一些經典吸引住了。記得當初借這個書的時候,同學說這是小學初中生看的書吧……但是我也沒管那么多。以前讀書的時候沒有條件沒有資源看課外書,現在到了大學條件好點了,但我為自己看書經歷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著至少要看兩本書。所以就借了兩本書……不說廢話了。自己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才是王道。下面寫寫我的讀后感吧!
《目送》這本書是種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作者的游記、攝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經歷;兒子的分離;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里面的文字很優美,描寫時用的話語讓我覺得自己現在的文筆是何等垃圾慚愧萬分。書中描寫人事景的那種真實細膩的情感,讓我覺得畫面感很強。我不敢奢望一本書就給我莫大的'啟發,自己的道行太淺,唯有多讀多想才會有更大的收獲。這篇散文集讓我覺得散文也沒有那么難讀。
有時候我們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嘗試。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把自己局限了。就想這幾天追完的劇“漂亮的李慧珍”給我的感受“我們有時候自己認為自己是配角,不敢嘗試,那么永遠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為主角。”就像我以前對散文的認識,認為我反正看不懂就從未讀過,現在我才發現:散文比一般的小說要美。
《目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文筆有限,謹以此文作為我的《目送》讀后感的粗糙記錄!
讀《目送》有感15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我和父母又何嘗不是如此。
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我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火車站一次次的送別,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總覺得不舍,想要讓他留下,卻又無法開口。記得每次送別父親的時候,他都不會回頭,我還在想,他真的對這個家沒有一點留戀嗎?直到后來我考上了大學,母親在火車站送我的時候,我才理解父親的感受。
對于目送,也許我的理解并不深刻,并不成熟。但身為人子,離別的時候盡管有再多的不舍,也要勇往直前,留給父母一個“不必追”的背影。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離開父母,踏入他鄉,我必須獨自經歷我所面臨的一切。小時候,從來不會感覺到憂慮。隨著歲月的流逝,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跡。我開始注意到父母臉上的皺紋,開始不想讓父母擔心。《目送》講述了許多生活中的小事情,這其中并沒有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而我卻總是被其中的一些文字打動。也許其中的故事我們并沒有經歷過,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倒不如說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歷程。
世間所有的.溫情,都蘊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凡是回憶過去的故事,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人們總能由此聯想到自己的過去,想到自己所經歷的溫情。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就體現在這些點點滴滴中的溫情嗎?我們一定會目送著父母漸漸老去,我們無法阻止這個過程,但是我不希望留下遺憾,多陪陪父母,一杯茶,一頓飯,陪父母多聊聊天,或許對父母來說,這便是全部了。”
父母陪我們經歷了荒唐的童年,執著的青春,把我們養大,而我們卻遠走他方。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那么我們對父母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其實父母很容易滿足,希望我們能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那便沒有遺憾了。
【讀《目送》有感】相關文章:
目送12-09
《目送》讀書心得09-07
目送讀書心得09-08
目送讀書心得03-15
《目送》讀書心得04-19
目送讀后感06-12
《目送》讀后感11-07
《目送》讀后感12-09
《目送》讀后感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