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靜》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靜》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安靜》讀后感1
《安靜》的誕生,于我幾乎是一個驚喜。它是周國平繼《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豐富是擁有了內在的精神寶庫。”他對安靜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嗎?——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同為當代智者的文化大師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說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氣是以尚未悟得歷史定位為的,一旦悟得,英氣也就消了大半。”“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這個不正也是國平先生說道來的安靜嗎?年齡長久的`提煉和沉積,讓其內心更為充盈,使其生命擺脫浮躁而逐漸趨于安靜。也正是如此,注定了安靜不是一種瞬間的偶得,而是從最深的中尋找最美麗的驚喜,這是一種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時代的周國平有幸進多少人所夢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豐盈的人文環境和氛圍下成長。在中國最的十年時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靜思考,與圣賢先哲交流,和花草蟲魚對晤,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經歷下,他完成了對思想的構建,對靈魂的提煉。
大寧靜產生了大孤獨,大孤獨又催生了大,和從容又讓他完成了一種內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憑著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隨意逡巡于任何國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與尼采,與蘇格拉底、斯賓諾莎,與柏拉圖、帕斯卡爾完成心與心的對晤。他甚至純碎可以以父親的身份對自己逝的女兒哭歉:“在這個時代,平庸的哲學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親太少了。”“你短促而美麗的生命是我最真實的宿命。而我在人世茍活只是一個幻影。我抱著你小小的尸體,拒接受任何哲學的安慰……”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智者,頓時讓我們感覺到他是多么的真實和貼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學也并不是無所不能。
搞哲學研究的周國平能寫出如此豐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學與文學于一身,融理性與感性于一體。質樸平實又不失詩的光華,暢達深邃滲透著哲學的正是這樣一種風格,使他擺脫了純學術的艱澀而實現了對哲學本身的突破。時光如梭,歲月荏苒,從童年到青年,從意氣風發漸漸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來,生命如同一曲終將謝幕的長歌,在擊節處傾聽周國平六十載人生回首,一個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的心靈獨白:歲月改變了曾經的臉,性情在歲月中寧靜致遠。
夜深人靜的時候,再回過頭來,靜靜地翻開這樣一本《安靜》,再品味書中對人生、靈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安靜》讀后感2
安靜與嘈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過是相對而言的,是可以同時存在的。作者給我的印象也是安靜的。初識作者的文字是在《妞妞》一書,感覺文字運用親切又溫暖。
再有機會拜讀,則是在圖書館偶然看到《安靜》這本書。并沒有馬上做出決定,而是躊躇了許久。一是因為這是本哲學散文集,怕是自己并沒有這種能力感悟出些什么。二是因為散文或許不如小說精彩,倘若半路放棄,便覺得是對先生的不尊重。
可是當我看到封面上"人生的最好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的字樣,我感受到了共鳴。
人總是需要一點時間安靜下來,一個人兀自處著,并不是需要刻意感悟些什么,只是在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里,需要平靜的心情。盲目的跟隨和追逐都會疲憊,一刻不停的奮斗和堅持都需要調整,在為了某個目標或終點奔跑的時候,總需要一點時間喘口氣,停歇下來,靜靜地休息或是靜靜地思考。奔跑久了,自然會不知不覺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動作,于是便需要停下來,安靜下來,找回自己。
而其實先生告訴我的不止是這點,他用文字描述著安靜與相對安靜,嘈雜與相對嘈雜。安靜不僅只是指環境,比起環境的安靜,精神上的安靜更為難能可貴,它是一種精神容量的滿足,它是陶淵明所述的桃花源,它是生命價值體現的形態。同樣的,影響一個人的不一定是環境的嘈雜,更大部分的是內心的不平息,內心有多種聲音交雜在一起,糾纏思想。
安靜從另一方面是指心中的和平,對名利的淡泊,為自己創造一片恬靜的空間去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而不是物質上的東西。即使物質能讓我們感受到的滿足感更快一點,但是精神得到的快樂卻能更加長久些。那種快樂絕不是用任何東西可以買到或者交換到的。
我仿佛感受到先生對生活的執著,對豐富的安靜的向往,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渴求。是的,我著實能有共鳴。因為那種安靜,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的。只是,過了太多的時光,我們有這樣那樣更加物質化的需求引領著我們走向不同的終點,忘記了最初的想法。
我想先生想告訴我們的,不過是精神世界的擁有和保留。多慶幸,我在年少時便有幸了解這一點。
《安靜》讀后感3
卡佛是一個神奇的作家,跟著他的腳步,我畫了張畫。
天很藍。仿佛畫中。
哎,你知道宮崎駿的童話嗎?那種天氣簡直就像塑料做的。就像現在。
路人形色匆匆。低頭滑著手機屏,對周圍的一切漠不關心。幸運的是,他們都有目標,都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我看見他的時候,他抬頭錚錚的看天。我順著他的目光,除了藍,還是藍。藍的有點奇怪,好像彩筆畫上去的`。他看了幾分鐘,緩緩低下頭,慢慢踱步走著。那種感覺就像前面有千斤阻力,他走的非常慢,幾乎是一步抵著一步,這讓我想起那個撿破爛的小孩,坐在路邊,臟兮兮的小手拿著一塊兒吐司,大概是誰丟剩下的,一點一點的小心咀嚼,吃一口少一口,眼睛充滿了星光,好矛盾。當一顆星星墜入眼睛,那是充滿希望的。當小孩眼冒金星那是虛弱的信號。我把自己逗樂了。繼續看他。他還在踱步。難道還有走一步少一步之說嗎?突然腦中一道閃電給我一個激靈,走一步少一步,走一步少一步……琢磨著這句話,越發覺得有味道了。
他走了十幾米后,定住了。看著前方一群人在踢球,小孩子大概幼兒園的年齡,大人一起踢著球跑,小孩子在一旁笑啊鬧啊哭啊追著球跑。他看的太入迷了。都要鉆進足球里去了。
我抬頭看了看天,咦,月亮圓了。月半了。不遠處,黑壓壓一片天。月亮占領的小片圓很快被烏黑濃密的云朵掩映,真好啊。月明星稀。我四處找了找,離月亮不遠處,有一顆啟明星,它永遠在月亮不遠不近的地方陪伴著它,可是月亮依賴的卻是太陽。再次看到他,也是巧了,他就從我面前踱步走著。應該是在這里兜圈子。他把我逗笑了。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他沒有抬頭,手上沒有玩弄什么玩意,隨意的放在大腿兩側,這時我才注意到他的衣著,紫色T恤前面印有麋鹿圖案,黑白條紋運動褲,運動鞋大概是新買的,哦,耳朵里塞著個小玩意!我像是發現新大陸。怎么會有人與世隔絕這么久!
他就一圈一圈的轉,偶爾抬頭看看天,也許是月亮,也站定看了3次小朋友踢球,然后,繼續踱步,一點一點,眼睛里充滿了星光,仿佛充滿了希望。
《安靜》讀后感4
“喧鬧”,是“安靜”的對立面,這個觀點應該說毋庸置疑。所以,我為這篇文章起了這么一個題目便難免引起歧義或是反對。是說“喧鬧”是“安靜”的真子集?還是說在安靜的世界里尋找一絲喧鬧?首先,我贊賞你的見解,這么說似乎都沒錯;其次,我想說這只是我在讀這篇《安靜》之前之后一個真真切切的感受,或說是想法。
若說世界是一座由“安靜”與“喧鬧”兩個托盤所構成的天平。那么,“安靜”與“喧鬧”究竟孰輕孰重,我想,毫無疑問的是“安靜”的一邊。睡覺總得找一段安靜的時間,找一個安靜的場所吧?總不會有人喜歡“熱鬧”到大白天跑到校道旁睡覺吧!?當然,除去睡覺,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忙活著自己的生計,或學習、或工作。就舉個最貼近的'例子來說吧,作為學生,難道在一間只聽得見翻書“沙沙”聲的教室里學習不比呆在一間熱鬧得像菜市場的教室高效得多么?相信大多數學子都渴望能有一個安靜的空間,讓自己在知識海洋里遨游。至少,我便是這樣的,喜歡安靜。遠遠看去,世界是熱鬧、生機勃勃的,但翻轉到地球的另一面,是夜晚安靜的半球。這使我不禁想問:世界真的是安靜的么?
周國平的《安靜》中有這么一段話:“不管世界多么熱鬧,熱鬧永遠只占據世界的一小部分,熱鬧之外的世界無邊無際,那里有我的位置,一個安靜的位置……在一個安靜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熱鬧,去看世界背后的無垠廣袤的世界,這也許是最適合我的性情的一種活法吧。”
喜歡這一段話,也喜歡文中所說的這種活法。遠離人煙也許是一種消極的避世,卻也難得尋求到一種全天候的安靜。古時隱士選擇了這種安靜,留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靜。而現在的我覺得,豐富的安靜是人生的一種至上的境界。安靜了,便擺脫了外界名利的誘惑;豐富了,便擁有了一種內心精神世界寶藏的可能。
只是,那種境界仍遠遠無法達到。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免不了“喧鬧一下”,都難以排斥喧鬧。所以我想,安靜其實應是一種態度,一種內在的追求,想追求安靜、追求高效、追求一種內在心靈的充實。而我們又不得不在“安靜”的外在染上“喧鬧”的油漆,以求不受污染,不被視為標新立異。
安靜,是喧鬧的心靈寄托,喧鬧在安靜里。
《安靜》讀后感5
俞老師常說,我們要安靜。也常對我們推薦周國平的文章,推薦他安靜觀念。
紛繁喧鬧的世界讓我們日益浮躁,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覺中跟著潮流變得浮躁。在那么多喧囂的事業,虛渺的名利和張揚的感情包圍下,我們表面上過得轟轟烈烈、熱熱鬧鬧,每天從傍晚到深夜,街道上飯店、酒吧、歌舞廳燈火輝煌,每天都有這樣那樣的聚會,電視上每天都在播放無聊的`甚至篡改歷史的電視劇。乍一看,多么繁榮豪華的城市,多么豐富的業余生活。實際上沒有任何精神價值,人們都喪失靈魂,變成一個空殼在行走。
浮躁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不知不覺地,寫作業心不在焉,正確率不高了;不知不覺地,課堂紀律不好了;不知不覺地,成績下降了;不知不覺地,對無聊的事特別關心。最好我們放慢腳步,等等遠落在后面的靈魂。
怎樣等呢?是停止前進的腳步?當然不是,而是每一步走穩了,踏實了,往前邁進,靈魂才跟得上。也不是說與世隔絕,只做自己的事情,那叫自閉,不是安靜。你應該去了解時事,但無意義的事不要關心,更不要去做。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把它做好,做實在,才是不浮躁。就像古人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雕刻一件東西,那樣做出來是很完美的,而不似現在,幾天便交付給你,不但質量得不到保證,而且費用也很高。用心做事,時間不見得多長,收益卻很大。
我自己這段時間是很浮躁的。不說別的,就說幾次達標練習,都沒考好。 俞老師說我這段時間有點不在狀態,萎靡不振,沒有先前的霸氣,他讓我自己想一想,總結總結。我知道,在人們心里自我原諒的力量很大,但這次我認真反思,開始審視自己的言行:學校活動多了,我的心也隨之浮躁起來,不像以前,可能把自己給弄丟了,考試中粗心大意,錯誤百出,心里明白不要粗心,但在不定不靜的心緒下考試,自然考不好。我想,使自己安靜下來的方法有很多,讀書就是最好的方法。看書能使人靜下心來,所以我要多讀書。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每一步走穩踏實,而不是這只腳尖剛觸底,后一只腳已經邁開,腳面不曾著地。這樣的輕浮,虛華,靈魂早已被拋開,只是一個空軀在行走,或者說,在飄。放慢腳步,等等靈魂。
《安靜》讀后感6
記得一年前就已讀過這篇文章。在嘈雜的書店里,讀著作者對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民族的感慨,覺得很難以理解這個墓地帶給作者的震撼。再次讀到這篇文章,不知怎的,竟有些畏懼。
曾經看過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那本書中講述了一個矛盾的民族:性極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怯懦……回過頭再看這篇文章,才明白過來這種畏懼原來是來自一種發自靈魂的佩服。
跟隨作者徘徊在僻遠森嚴的墓地,我的心被一個個石樁所震撼。當我看到那些日本戰俘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弄到每一戰犯處決時灑血的泥土,匯集起來豎起一個“殉難烈士之碑”時,我產生了一種極其復雜的情感:憤怒,恐懼,敬佩。因為他們對殘忍的司令寺內壽一的敬重而憤怒,因為感受到日本人人性中非人性的無條件服從而恐懼,因為看到墓地中上下有序的嚴謹、等級森嚴的'認真而敬佩。而書中對那些戰俘要為司令修墓的描寫,更讓我明白了日本民族強大的原因。“.…..這些戰俘白天在英軍的監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謀。他們決定,寺內壽一的墓碑必須采用柔佛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為這座石山上曾發生過日軍和英澳聯軍的激戰,好多石塊就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里開采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拼死長途運來。”
我好像看到在牢獄中,衣衫襤褸的日本戰俘靜悄悄地決定了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一定知道,在運巨石的路上,他們會遇到死亡,疲勞,疾病……但他們用那決不服輸的精神戰勝了它們。而那種精神,是來自于他們骨子里本有的對長官的忠貞和對同胞的尊重。而他們要先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則再一次證明了他們的嚴謹與認真。于是這塊墓地,被一種堅強所籠罩。我們總是對日本懷著一種尷尬的看法。歷史總會讓我們對這個民族有著一種憤怒。但也許我們應該放下憤怒,去學習那些我們本很早就該有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這個民族才會真正的強大起來。
《安靜》讀后感7
寒假到了,媽媽送給我一本書,是我從未接觸到的類型,關于講述動物的非常有趣的科普類書籍。
這本書叫做《海龜是一個安靜的奇跡》,雖然只有158頁,但是它記錄了三十九個動物故事。吃同類的蝸牛、海龜與生俱來的指南針、美洲鱷的超感力、會自娛自樂的章魚……都可以讓人在娛樂的同時增長很多關于動物的知識!
在這些動物故事里,我最喜歡的一節就是《跟蹤響尾蛇》。科學家艾瑞特在響尾蛇最為活躍的`夏天到溪邊去尋找山巖響尾蛇,跟蹤標記,最終有了新的發現。山巖響尾蛇的顏色很接近青苔,所以很難被人發現。而且響尾蛇之所以稱為響尾蛇是因為他的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當遇到敵人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尾部的尾環,發出響亮的聲音,用以警告敵人。我想其實響尾蛇是個挺“安靜”的存在,平時潛伏在青苔中,應用顏色偽裝自己,迷惑敵人。在捕食和收到威脅時先吹響沙沙“號角”再發起攻擊。還真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演繹的淋漓盡致。
其實響尾蛇還有一個更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它的“熱眼”。蛇眼雖然又圓又亮,但炯而無神,根本看不到東西。它能精準的捕獲獵物,完全靠自己的“熱感受器”。田鼠和青蛙這些小動物都會散發出一定的熱量。有熱量,就有一種人眼看不見的光絲——紅外線。熱量不斷,這種紅外線就不停地向四面八方輻射出去。蛇的熱感受器接收到這些紅外線之后,就可以判斷出這些小動物的位置一舉把它們捕獲。所以,人們就把蛇的熱感受器叫做“熱眼”。響尾蛇導彈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研制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可謂百發百中!
關于響尾蛇還有許多故事和傳說,但人們經常談蛇色變,并認為它是不祥之物,對它濫捕濫殺。通過這篇文章我想為響尾蛇正名——它很溫順,是蛇中“紳士”,只要你不去侵犯它!
文中結尾艾瑞特說:“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給人們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更有效地保護山巖響尾蛇。”在它的繁殖季節禁止捕獵,禁止破壞它的棲息地,這就是對它的保護。我們經常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就是“相互友好,互不侵犯”。就是對動物友好,愛護它,保護它。只有這樣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
【《安靜》讀后感】相關文章:
喧鬧與安靜的文章04-02
安靜的夜晚文章04-02
安靜的生活文章04-02
安靜的名言警句04-08
寫安靜的精選作文04-14
安靜的唯美句子04-23
安靜傷感句子05-03
安靜的夜晚憂傷說說05-11
想安靜的心情說說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