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跪著教書讀書心得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一起來學習心得體會是如何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1
閑暇之時,再次翻開吳非老師寫的《不跪著教書》一書。觀點鮮明,言辭犀利,一針見血,震驚于吳老師所提及的種種教育中的無奈與憤怒,感嘆于他對教育界的疾聲吶喊,他提出的:“‘教師’應該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并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絕不能跪著教書。“這樣的觀點讓我陷入了沉思,教師究竟該是什么樣的?什么叫做不跪著教書?帶著這些疑問,我看完了整本書。
如今的這個社會,還是有著太多的“跪求生存”。有人會面對強權折腰,有人會面對不公隱忍,謂之以“生存之道”。吳老師一句“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深深震撼了我,如果連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對世俗匍匐行禮,我們所鄙夷、無奈的生活不是被我們自己一代代地傳了下去嗎?是的,我們的肩上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更重要的是“為人”的傳承。如此,我們就要向吳非老師所說的,得要站直了教書,得要有鐵骨!
那么又如何實現錚錚鐵骨?
“只要讀書,什么都好辦”,“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書中的這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書中提及的教師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似乎也晃動著自己的影子:有時候工作繁忙,我對外出的業務進修怨聲連連,埋頭于作業批改之時往往忽略“及時反思”,對教學中和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往往怒氣重生卻鮮少缺乏深度的思考,圖書館似乎也只成為要寫論文時才去的地方。突然想起大學時候,老教授提出的“教師與教書匠的區別”的話題,心里一驚,長期日復一日的生活似乎讓我越來越成為一名“匠”而已。是時候該反思了,只有常讀書會思考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才會對身邊事務進行思辨性的判斷與分析,才能告訴面對的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思想,什么是為人!此外,書中也提及如今教師內心的困惑。不知何時起,“園丁與蠟燭”稱謂開始讓教師們焦躁不安。社會輿論中,這個稱謂成為了精神枷鎖;家長心目中,這個稱謂成為了無條件付出的理由。有人說,教師也只是普通人,有著自己的柴米油鹽的生活,有著做自己的教好書育好生的職業理想,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的情緒。社會輿論對教師職業“虎視眈眈”,而教師們卻更多地感覺不到社會給予“教師”這個職業的寬容與善意。或許,教師們都該一起來讀一讀這本書了,吳老師擲地有聲地告訴我們:教師是思想家。我們是園丁,是蠟燭,是引領孩子探索世界、認識未來的階梯,這是教師職業與生俱來賦予的使命,我們有著自己的美麗思想,我們不必理會他人的質疑,無懼輿論的無理抨擊,無視不懷好意的諂媚,我們勤勉工作、努力提升、關愛學生,我們不跪著教書!
《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2
這是吳非老師的一本著作,看到書名《不跪著教書》時,怦然而動,為什么說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是什么意思?這些疑惑堵在心頭,想要知道答案,讀下去吧!這本書一共分為六輯: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閱讀;往高處飛;“實話”怎么說和在歡樂中沉思。吳非老師在書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們不由得思索:教師是什么,怎樣才能做到“不跪著教書”?書中的教育隨筆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后受益匪淺。
教師究竟是什么?從古至今,教師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師比作辛勤的園丁,培育著祖國美麗的花朵;有人把教師比作無私的春蠶,為學生的成長吐盡最后一口絲;也有人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著學生美好的心靈;還有人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人生的道路……其實,我覺得,教師就是教師,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教師和學生是一對相互依賴的生命,是一對相互影響的伙伴,是一對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就是人,有自己的油鹽醬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師就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銘記在心并學習的`人。而要做到這些,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
《不跪著教書》中有一個小標題是“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吳非老師說:“課堂應當擔負起思想啟蒙的任務。”這告訴我們不跪著教書,“老師應當是思想者”。吳非老師列舉了現實中的一些跪著教書的現象:“面對一本教參,他不敢說不;面對外行領導的錯誤指責,他會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師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精神,乃至喪失尊嚴,還能靠他去立人嗎?”那我們教師怎樣才能做到“不跪著教書”呢?
首先,教師的情感要豐滿。教師應向學生廣施仁愛、感恩、善良的人性,使學生具備仁慈善良、互助友愛、節儉樸素、自尊自愛的心靈,只有給下一代留下真善美的種子,我們的學生將來不管身處何等惡劣的環境,都能在心中盛開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都能照亮他前行的人生。
其次,教師應努力追求自己的教學風格。吳非老師認為評價一位教師的工作,簡單地說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
第三,教師要讀好書,也要教育學生讀好書,要通過文學閱讀凈化學生的心靈世界。作者在書中提到:“只要肯讀書,什么都好辦。”一位教師,只有不斷地進德修業,把自己的成長和學生的成長結合起來,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學生的敬重,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人。吳非教師談到“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讀書。”我們也要盡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要讓學生有精力去讀經典名著,從前人文化中吸取營養,要避免產生有文憑而沒文化的學生。
我們要做站直了的教師,要不斷地學習,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遠,深厚底蘊,增長智慧。要時時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給學生以真愛,要從細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想,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人性美,做一個正直的、真誠的、寬容的、有愛心的、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人。這樣我們的學生才可能成為站直了的人。
《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3
暑假閑來無聊從網上瀏覽到一本書不跪著教書,我感到非常好奇,教書和跪著是什么關系呢?帶著這份好奇我細心地閱讀了吳非先生寫的這本書。書中沒有什么高深的觀點,也沒有那些晦澀難懂、拒人千里的理論,而是對教育現象的反思或教學隨想,是和同行或學生的對話。那充滿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對人、對教育的熱愛,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靜!
開篇第一則隨筆《永不凋謝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動了我,這個故事長久地激勵著吳非老師,他說:為了愛的教育,為了我們的學生能像人一樣地站立在這個世界上,我幻想著生活中有這樣的美好。這個故事也深深觸動了我,我們老師往往被傳統觀念束縛,忽略了學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會去批評這個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應該保護花草樹木。那么這個孩子這么善良的行為不是被我給扼殺了嗎?我被這么美好的、有愛心的小女孩感動,更為蘇霍姆林斯基愛的教育感動。在感動的同時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教師的責任不僅在傳授知識,更重要的還是育人,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看到這,我不禁問自己:面對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嗎?當我認為學生犯錯的時候,我總是會馬上告訴他這樣做不對,有時甚至發怒責備,以為嚴厲的批評可以給他深刻的教訓,下次他就不敢犯錯了。我想我的不夠耐心與不夠機智不僅讓我失去了許多教育的契機,說不定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傷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這,我不禁毛骨悚然。
書中多次強調不管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要堅持讀書,善于思考。只要讀書,什么都好辦,要讓自己的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自覺地多讀書,學生超越教師,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師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書中的這些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的心為之一顫,作為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讀的書還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淺。校長經常提醒我們應該博覽群書,但是,自己卻常常以忙、累為借口推脫。事后我反問自己:要給學生一杯水,你準備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斷的水源了嗎?尤其是書中講到現在的教師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頭苦干,不知及時反思,對教學中和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往往視而不見,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樣,有時經常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但沒有及時去反思,時間過了也就忘了。現在我告訴自己思考也會成為一種習慣,長期的缺乏思考教師就會成為教書的機器,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必須激勵自己多思考。
讀了《不跪著教書》這本書后,我體會到:教師要挺直了身板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要經常彎下腰去俯視學生的優缺點,要不時蹲下身子與學生平等的心貼心的交流,偶爾還要跪下去仰視孩子們的天真和純潔還有我們時刻在說的閃光點。這樣我們教師才是該站的時候如青松,該跪的時候如階梯!
《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4
初次發現這本書是在某個悠閑的下午,不經意間這個書名中那個大大的“跪”字刺入眼簾。中國人曾經有著千百年給封建權貴下跪的歷史,人們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來順受,我相信我們都不只一次的聽到奴性思想這個詞,可是,在教育的范疇里也用這樣不和諧,甚至刻薄的字眼我還是第一次見。我很困惑,什么是跪著教書?誰在跪著教書?當然我更擔心的是:我在跪著教書嗎?
書的作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長者,也是一位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任教于南師大附中。他叫吳非,他把近幾年來寫的有關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匯集成這本書。雖是隨筆雜感,但也用其中幾篇雜文的題目將全書細分為:永不凋謝的玫瑰、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愛與敬重的閱讀、往高處飛、實話怎么說、在歡樂中沉思六個板塊。雖是隨筆雜感,卻沒有散文雜文般零散朦朧,每個故事都讓人深思,每個問題都擲地有聲,讓我一邊讀,一邊問著自己:是這樣嗎?
作為教師,不同于其他職業特點,說起來特殊,又很單純;說是辛苦,又充滿幸福。這本書開篇就說到:一位合格的教師,就說一盞燈,也許燈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長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簡單的把你的工作理解為謀生的手段。的確,教師這個職業常常被縛之高臺,說我們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給了我們很多溢美之詞,也給了我們諸多束縛和非議。例如上次小學生給老師打傘的事件觸動很多人的神經,一度成為熱議的話題。但我相信凡是登上過三尺講臺的老師,都曾被孩子感動過,都因為孩子滿足過幸福過。老師最大的安慰就是我們培養出了人,一個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經常地發現這樣的孩子,我們就會覺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教育時下成了一個流行的詞,其實我一直認為班上坐的大多數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沒有想過要培養多少社會棟梁,沒有想過我的學生要多幾個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們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們能甘于平凡,熱愛生活,可以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
吳非老師在書中的“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讀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身為師者,如果自身的學習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么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又跟學生談什么底蘊積累呢?在書中《我美麗,因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還說道:終身學習的立學之本是什么,是獨立思考精神。學生不敢說,不敢想,是因為開始老師不準說不能說。從指鹿為馬的時代,就有了能不能說真話的問題。語文教師不能跪著教語文,如果教師是跪著的,他的學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著教書,是一個教師最初的姿態,也應是一個終身的姿態。很難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師能夠教導出光明磊落的學生。老師還是得有點思想,有點脊梁。
書中還提到,吳非老師認為評價一位老師的工作,簡單地說可以是三句話:讓學生喜歡你的課,讓學生喜歡你任教的學科,讓學生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讀到這三句話,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門級,我孩子為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而努力奮斗著。書中也提到了影響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風格。作者用生動直接的話語進行了比喻,沒有風格的教師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語文課如破廟庸僧在談禪。看來,教學風格延續著教師的教學生命。
用吳非老師的話說總得有點質疑的精神,于是在粗讀了這本書后看到作者對于很多老師犧牲自己陪伴家人時間說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個人是覺得有點偏激了,勞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但每個人對于兩者之間的權衡有著自己的考量。另外對于書中對于現存教育體制的一些質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極情緒的。
不管怎么說,不跪著教書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我們至少得有那么點風骨,有那么點風格。教師也不僅僅是園丁,他本身就應該是一朵美麗無比,賞心悅目的花。就如最近微信朋友圈中瘋轉的那篇__一樣,只有老師是優雅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優雅。只有老師是從容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大氣,只有老師是幸福的,我們的孩子才有望明亮。
《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5
書,究竟什么叫跪著教書,什么叫不跪著教書,我沒有在書中找到明確的答案,我又搜出一些讀后感,希望得到啟發,還是不夠清晰、不夠完整。
經過再次拜讀,終于解出這道考題的答案。是不是應該這樣理解呢?
一、對“跪著教書”的理解
跪著教書,就是失去了大腦思考的功能,失去了對人性美、人情美的感悟能力,失去了對弱者的同情與憐憫性,失去了一切情感連接的紐帶,失去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屈從于應試教育的各種考核、各種獎項、各種榮譽。把學生在校的時間無限延長,把“你死我活”的絕情冷漠引進班級,不顧學生內心感受地強迫他們也做考試的機器、分數的奴隸。師生共同被動地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到書本、投放到考試、投放到分數上,導致學生不懂得生活,不懂得感情,不懂得感恩,教師不懂得心靈修煉,不懂得不斷閱讀,不懂得終身學習,不僅思想貧血,而且專業缺鈣,成了沒水平、沒了底氣、教師立不起,學生、家長看不起你。
二、對“不跪著教書”的理解
不跪著教書,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澆灌祖國的花朵,更重要的是不斷通過讀書、思考、自我教育等各種自我修煉方式獲得足夠的養分讓自己也成為一朵永不凋謝的玫瑰,成為讓孩子們傾慕的最鮮艷的生命之花;教師不僅要成為只會吐絲的春蠶,在奉獻的同時,也要不斷提升精神境界;教師不應該是蠟燭,而要在無私奉獻的同時,實現與學生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共同成長,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和信念的人,是一個站直的鐵骨錚錚的人。
不跪著教書,就是要求你成為照亮孩子未來一生的道路的明燈,這是在追求一種幸福,絕不是謀生的手段、發財的途徑、升官的渠道;站著教書,是與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爭,是與體制的弊端做抗衡,是與扭曲的價值觀做較量,是與人性中最殘酷、最冷漠、最虛榮、最功利、最丑惡的一面做決裂。
三、成長中的育人夢想
60后的我,從小就對教師這一職業有著神圣感;生長在偏僻農村的我,最有緣的就是中學還未畢業的教師人群;當時,只對他們有能力教我們識字、算題而充滿崇敬。現在想來,雖然他們個個文化水平有限,見識也不廣,但他們個個都是樸實、真誠、熱愛生命的。在我十年寒窗的經歷中,沒有逼迫補課的經歷,也沒有因犯錯而遭受過任何傷害。只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小學時,經常在六一兒童節期間晚上外出演出,在演出完畢,老師總能步行幾公里送我安全回家,自己才又拖著疲憊的身體拐幾公里路程,摸黑回家;初三晚自習問完問題,老師也幾次行走幾公里路送我回家,自己再原路返回。當時,我只覺得感動,但沒想到,三十多年過去了,這些事情還留在我的記憶,給我的生命打下了終生的烙印。
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呵護生命,是現代教師最清楚的使命。但能否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值得質疑。可是那些曾經默默無聞、沒有太高學問的鄉村教師,是真正用他們平凡的生命照亮幼小生命前進的路程,讓他們的學生安全、溫暖、勇敢、自信地走向理想的彼岸。
上了大學的我,聽我們老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課,為他們的學識淵博所震撼。為了自己也能成為業務精湛的稱職教師,我把所有的時間用在讀課本、背教材上,我的學科成績全達到95分以上,當時覺得自己很優秀。可是,95分以上的成績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上大學期間,也正是成人學習、成長的起始階段,是適應社會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卻除了學習就是學習,真正成了讀書的機器、分數的奴隸。休息、娛樂、社交、體育鍛煉、逛街、認識市場、干家務、學習生活等,都被我的“跪著讀書”所代替,大腦全是語法規則、固定搭配、詞匯短語,沒了情感、沒了情趣、沒了思想,走向工作崗位,更多的是迷茫、困惑。
尤其教小學英語,怎么也無法跟大學儲存的那些語言信息鏈接,思想的缺血,業務的缺鈣,情緒的低落,只能靠高壓的課堂管理,機械的重復教會最基礎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背的東西漸漸遺忘,教學上的.難題隨時出現,我才意識到,我的大學是在跪著求高分的虛榮中葬送。
不斷充電之旅、濃厚的教研氛圍、書香的校園氛圍早就驚醒了迷茫中的我。思維的改變、閱讀的積累、寫作中的思考,讓我擺脫跪著讀書、跪著教書的困境。
當然,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育體制的現狀、社會評價的傾向、家長的各種期望、上級部門的各種測評,都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我也曾經懷疑過育人的真誠是否能與傳統勢力抗衡,試圖迎合、放棄自己的追求,讀了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特級教師吳非的這本書,讓我堅定了我的信念,我要義無反顧地走出傳統育人的誤區,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打破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理解并欣賞孩子發自心靈深處的人性之美、情感之美,送孩子永不凋謝的玫瑰;像吳非老師那樣,能發現孩子住進五星級賓館后,第一個念頭就是讓含辛茹苦的爸爸媽媽能住一夜的感恩之心,激發孩子報答社會的無窮潛能;把學生培養得像吳非老師的醫科大畢業的學生郭虹那樣,在年三十夜里,陪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生命的后幾個小時,替她換上街道居委會準備的衣服,推著躺車把她送到太平間去,讓老人最后一段生命不再孤獨。
并利用自己學習研究家庭教育的特長,繼續做家庭教育志愿者,引導家長絕不讓任何邪惡的種子無意間落進孩子純潔的心田,給孩子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經過我反復打磨寫成的《是誰弄丟了孩子的天賦》就是倡導天下父母加強“家風建設”,把文明引入社會的每一個細胞。
本次閱讀,更加堅定了我做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有方法、有智慧、有素養、有人格魅力、有育人夢想的教育大師的夢想。
只有我們每個人堅定信念,才不會被世俗觀念、被傳統勢力所壓倒,才不會跪著教書,才能站著做一個鐵骨錚錚的人,才能找到沖破禁界線和生命成長的平衡點,既不讓孩子在應試教育的氛圍里受阻,又能生機勃勃地成長,作一盞照亮學生生命之路的常明燈。
【《不跪著教書》的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不跪著教書讀書筆記摘抄12-09
不跪著教書讀書心得09-03
《不跪著教書》讀后感12-15
不跪著教書讀后感7篇12-02
吳非《不跪著教書》的讀后感范文12-03
《不跪著教書》的讀后感范文2200字12-07
最好的老師不教書幼師心得體會隨筆08-24
《站著讀還是跪著讀》讀書心得12-08
《不做教書匠》讀書心得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