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小榜單傳遞大能量
——善行義舉榜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廣闊平臺
凡人善舉共建文明,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形式創新,正在全國各地興起和推廣的善行義舉榜,使善意、善念、善行深入人心,營造了崇德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廣闊平臺,創造了新鮮經驗。
評選榜樣,取得一種共識
用27年讓延慶5000畝荒山披上綠裝的75歲大媽衛桂英,北京“7·21”特大暴雨中的救人英雄劉 剛,13年捐贈百萬元建造希望學校和愛心書屋的八旬夫婦陳榮超、楊玉仙……一個個普通北京人用自己的真實故事,展現了北京的品格,成為“北京榜樣”。
從2011年開始,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下,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廣播舉辦了三屆“北京榜樣”的大型人物評選活動。通過層層發動和舉薦,活動推出“北京榜樣”每周人物榜、月度人物榜,共推舉出30位榜樣人物,掀起了“人人推薦身邊榜樣,人人學習榜樣事跡,人人踐行榜樣精神”的熱潮,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北京精神’,呼喚著美德與良知的回歸,向社會傳遞著愛心和溫暖、信心和力量,溫暖了這座城市。”北京市民閆立敏這樣表示。
禮遇好人,創新一種機制
829位安徽好人的笑臉,樸實生動,鐫繪在安徽好人館的“好人墻”上,扮靚了社會主義中國新文明的道德花園。
“安徽省入選中國好人榜總人數一直位居全國榜首,既有現實的說服力,也有久遠的影響力,能夠更好地發揮引領道德風尚的積極作用。”中央文明辦秘書局局長蔣希偉說。“安徽好人”已經成為一種品牌。
為了將這一品牌固化,2013年,安徽省開始建設安徽好人館,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把片段性、一次性的好人宣傳變成系統性、長久性的形象展示。通過圖片、實物、視頻集中呈現安徽好人的`道德事跡,展示禮遇好人、宣傳好人、關愛好人、點贊好人的成功經驗,讓安徽好人館成為激發人們崇德向善的精神殿堂,也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鮮活的平臺。
宣傳模范,形成一種導向
重慶市江北區在5個街鎮、20個社區、50個小區樓棟建立善行義舉榜,通過“立榜、學榜、拓榜”,推進了善行義舉接地氣進萬家,收到各類反饋近3萬條。通過評選立榜,建立善行義舉榜評選發布工作機制,在人群聚集場所,用海報、黑板、活動展板等發布善行義舉榜,引導群眾挖掘身邊好人;通過談論學榜,讓群眾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在我們身邊,是人人可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事事可為的高尚追求;通過延伸拓榜,將善行義舉榜與時事政策宣傳和民生細微事件融合,增加互動交流反饋。
重慶市巴南區以巴文化公園、濱江文化長廊、社區道德文化墻、村社宣傳欄為陣地,結合善行義舉榜的發布,開展“善行義舉在身邊”“家風是什么”大討論,舉行“榜定規范傳家禮”活動,組織善行義舉榜上人物、社區群眾、專家學者和各級領導結合善行義舉,談家規家訓、民風政風,引導和激勵廣大家庭在善行義舉榜上人物的感召下,培育向美、向善、崇德、重義的良好家風。全區舉行活動40余場,參與群眾達4000余人次。
短評 讓榜樣從身邊樹起來
光明日報評論員
近期,山東、寧夏、河北、安徽、重慶、北京等地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當地實際,廣泛設立善行義舉榜,通過讓身邊好人好事上榜,促進崇德向善的良風美俗形成。這種創新舉措,既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教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又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值得借鑒。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古往今來,我們都重視榜樣在文明進步、移風易俗中的作用。所以古人說“學為圣人”。現代倫理學也告訴我們,道德典范和道德威信是進行公民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因素。
榜樣有圣有賢,有遠有近。在古代,除了那些值得入廟配祀的大圣大賢,鄉野民間的忠孝節義之士,也都有鄉黨為其“請旌”,或賜旗匾,或立牌坊。這些遍布各地的遺產,許多至今仍在發揮其潛移默化的作用。
身邊的榜樣,平凡的榜樣,較之書本上的大賢大德,更能發揮移風易俗的效用。因為他們更鮮活,更真切,更符合地方的風俗習慣,因而也更有效仿和示范意義。近些年來,廣大網民尋找各類“最美”、弘揚凡人善舉的自發行動,即是對于身邊榜樣、凡人榜樣的需求和呼喚。
荀子曰:“涂之人可以為禹。”榜樣在近處,真善美就在身邊,崇德向上,何必“道在邇而求諸遠”,那么,就讓榜樣從身邊樹起來。(記者 俞海萍 張景華 李陳續 張國圣)
【精選文章小榜單傳遞大能量】相關文章:
1.傳遞正能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