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文章的N種寫法散文
這里所說的“三段式”,不是指形式邏輯中的一種演繹推理,而是指在寫作中,通過三個或多個板塊的巧妙結合來表情達意的一種結構技巧。
一、三個故事寫人,能使人物形象豐滿
在這方面,《誰是最可愛的人》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頗具可操作性的范例。為了表現“誰是最可愛的人”這一主題,文章選取了三個“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來說明本質的東西”(魏巍語):
事例一,寫“松骨峰戰斗”,表現志愿軍戰士對敵人的恨;
事例二,寫“馮玉祥火中救小孩”,表現志愿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情;
事例三,寫“戰地訪談”,表現志愿軍戰士對祖國人民的愛。
三個故事寫人,關鍵詞是“以萬變應不變”。“不變”的是文章的中心,“萬變”的是故事的組接方式。《誰是最可愛的人》所選的三個事例,有詳寫與略寫的搭配,有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有敘述描寫與抒情議論的穿插,有英雄群像與典型人物的疊現,有行為展示與心靈提示的映襯,等等,從而使行文富于變化,多姿多態。
二、三則材料說理,能使中心論點堅挺
《談骨氣》這篇短論即是如此。
為了充分而有力地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作者精心選取“文天祥拒降”、“窮人不食嗟來之食”和“聞一多怒對敵人暗殺”這三則材料,分別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和“威武不能屈”的角度加以論證。
運用三則材料說理,要講求材料的典型性和可讀性。《談骨氣》由于選取的是從古至今,從士大夫到老百姓,到現代知識分子中有骨氣的范例,時空跨度大,涉及面廣,且故事性強,因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此外,還要注意材料表述的多樣性。《談骨氣》便在例證時,或先議后敘,或先敘后議,或邊敘邊議,這樣就避免了行文的單一呆板。
三、三幅圖景抒懷,能使思想感情奔放
運用三幅圖畫,三個場面或三組鏡頭來寫景狀物,可以間入繪畫中的平面構成形式,如意象的復迭法、并列法、對比法、發射法和特異法等。
以漸變法在寫作中的運用為例。
平面構成中的漸變具有生命感、運動感和節律感。其骨骼線依規律作由闊或而,或由遠而近,或由小而大,或由高而低的漸次變化,以取得漸變的效果。例如朱自清的'《春》,圍繞文題,先寫盼春,繼而繪春,最后贊美。三個板塊的安排順序與作者情感線的牽延相依隨。又如《白楊禮贊》,先用襯筆鋪寫白楊樹的“景美”,次用工筆細描白楊樹的“形美”,最后用曲筆揭示白楊樹的“神美”,三個板塊由遠及近,由表及里,寫盡白楊樹的“不平凡”。再如《聽潮》,按由“海睡圖”而“海醒圖”而“海怒圖”的順序,真切、準確、完整地提示出大海的幽美、柔美與壯美。
四、三步程序推介,能使事物特征凸顯
“是什么——為什么是——怎樣才是”,是運用三步程序說明事物和闡述事理的基本模式。如《向沙漠進軍》:
第一步寫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
第二步寫怎樣向沙漠進軍;
第三步寫向沙漠進軍的前景如何。
三步之間,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既符合事物本身的邏輯順序,又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三段式”是寫作中常見的一種運思模式,只要領悟了三段式文章“以萬變應不變”的要義,就能在寫作中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三段式文章的N種寫法散文】相關文章:
4.第N個雨夜的散文
5.康乃馨的文章散文
6.文章的境界散文
7.文章的潛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