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說說薇經典散文

時間:2024-09-13 20:14:44 經典說說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說說薇經典散文

  一直好奇,伯夷、叔齊采薇而食;《詩經》有:“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個薇究竟是何物?漢辛氏撰的《三秦記》說:“長安城北,有始平原,數百里無山川湖水,其民井汲巢居,井深五十丈,有伯夷墓,人采薇可常食,或云夷齊食三年,顏色如故。”如此說來,三國時孫炎注《爾雅》說的:“薇草生水旁而枝葉垂于水,故名垂水也。”的說法就不可信了。《定西史略》說他們二人越過隴山到了甘肅渭源,《莊子》說的:“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餓而死焉。”的首陽山是不是真在隴右且不去管它。出人意料的是,當地人說薇就是“蕨菜”。乾隆《甘肅通志》載當地:“蕨可作蔬,根可禱粉,首陽白蕨最有名。”那里伯夷、叔齊墓前對聯:“滿山白薇,味壓珍饈魚肉;兩堆黃土,光高日月星辰”中的白薇就是指白蕨。從《詩經》:“山有蕨薇”;“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到唐儲光羲《吃茗粥作》:“淹留膳茗粥,共我飯蕨薇”,一直蕨薇連用,而沒有人講清楚薇究竟什么形狀。李唐的《采薇圖》杞柳藍中裝的薇也看不清楚究竟是什么。

說說薇經典散文

  “巢菜有大、小二種,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實者,小者即蘇東坡所謂元修菜也。”蘇東坡的在《元修菜并敘》中說了:“菜之美者,有吾鄉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余亦嗜之。”這句話之后,就不斷有人想知道元修菜究竟是什么菜。南宋趙彥衛《云麓漫鈔》說:“漢東人以豌豆苗為菜,云蜀人以為漫頭,號‘巢菜’。以坡詩求之,良不誣。”他還說:“今臨安人目之曰豆菜,連角子賣,則知豌豆苗莢,即巢菜也。”但在四川任職過的陸游在《劍南詩稿》中指出:“蜀蔬有兩巢:大巢,豌豆之不實者;小巢,生稻畦中,東坡所賦之元修萊是也。吳中絕多,名漂搖草,一名野蠶豆,但人不知取食耳。”但巢菜和豌豆苗不可能為同一物。巢元修按照蘇東坡的囑托,把元修菜籽帶到了黃州,清朝《黃州府志》說:“元修菜,似芥”,也不是所謂:“莖葉氣味皆似豌豆。”

  終于有機會去了一回湖北黃岡,古代的黃州,將四祖寺、五祖寺、東坡赤壁游玩了一遍,于安國寺用餐,沒有想到居然邂逅了“元修菜”。

  《世說新語》提到孔融到摯友楊彪家做客,楊家拿出當時極罕見的楊梅來招待,孔融指楊梅問才九歲楊修:“這楊梅是你們楊家特有的果子嗎?”楊修立即回答說:“沒有聽說過孔雀就是你家的家禽。”當年蘇東坡被貶到這里,老家的巢谷來他的雪堂坐館教他的兩個兒子蘇邁、蘇過。十五年沒見面了,一起吃飯時不免要懷念家鄉的巢菜,蘇東坡和巢谷談巢菜,就戲稱它為“元修菜”,因為巢谷字元修。

  蘇東坡作詩描繪元修菜道:“彼美君家菜,鋪田綠茸茸。豆莢圓且小,槐芽細而豐。種之秋雨余,擢秀繁霜中。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蟲……”蘇轍的《巢谷傳》說巢谷幼傳父學,雖樸而博,是個緩急可托者。后來蘇氏兄弟一個貶謫到海南,一個到梅州,親友都不敢和他們往來,只有巢谷從眉山徒步去看他們。那時他已是七十歲的瘦瘠多病之身了,結果從梅州去海南的路上死于新州;他沒有忘記蘇東坡的囑咐,真的把菜籽捎到了黃州。

  蘇東坡、巢谷,還有黃州的地方官徐君猷,常來安國寺,“飲酒于竹間亭,擷亭下之茶,烹而飲之。”徐君猷離開黃州的時候,安國寺僧人請蘇東坡給那個亭子取個名字以資紀念,蘇東坡題為“遺愛”,徐君猷讓巢谷寫一篇亭記,于是蘇東坡代他寫了《遺愛亭記代巢元修》,對文徐君猷的為政清靜表示了肯定。

  李時珍的陵園也在不遠處的蘄春,他在《本草綱目》中說:“今野豌豆,蜀人謂之巢菜。”蘇東坡之后,很多人都試圖講清元修菜究竟什么形狀。《山家清供》的作者林洪做過田野調查,表示:“詢諸老圃,亦罕能道者。”結果,有個永嘉人鄭文乾從四川回來,他也說:“蠶豆,即豌豆也,蜀人謂之巢菜。苗葉嫩時可採,以為茹。”林洪以為終于明白了,還說了:“君子恥一物不知,必游歷久遠,而后見聞博。讀坡詩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也。”結果,他還是把蠶豆和豌豆也混淆了,雖然蠶豆、豌豆,民間分別有寒豆、小寒豆之稱,因為種下后,要度過整個寒冬。巢菜和豌豆苗不可能為同一物,不然蘇東坡何必要巢谷從眉山捎來?要不是到黃州吃到“元修菜”,還真不易弄明白這么多曲折。“君子恥一物不知”雖然有些過分,未知的事總是比知道的多,但又知道一事,“一日得之,喜可知也。”

  薇在唐詩中多有出現。王建《原上新居》:“廚舍近泥社灶,家人初飽薇’;杜甫《秋野》:“秋風吹幾杖,不厭北山薇”。有說:“薇生海、池、澤中,水菜”;有說:“薇生水旁,葉似萍,蒸食利人。”其實都沒錯。而說:“《爾雅·釋草》:‘柱夫,搖車。’郭璞注:‘蔓生,細葉,紫華,可食。今俗呼翹搖車’。郝懿行義疏:‘即今野豌豆也。’”是沒有注意到《爾雅》:“柱夫,搖車”和“蘪從水生,薇垂水”是兩個不相干的條目。許慎《說文解字》說:“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是確解,《爾雅》對于薇的解釋,與前面一段不能割裂,應該是:“蘪從水生,薇垂水。”不管是蕨還是元修菜,或者蘪,其嫩而可食者,都是“菜之微者”,也都是薇。

  五谷不分的孔子將“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納入于詩教,多識鳥獸草木的又是他稱作小人的農圃之人。于是讀書人要弄明白《詩經》中的植物,究竟有幾分誠意就令人懷疑了。后世不僅國人,就是日本人也有人在不斷考證《詩經》中的草木之名,結果似乎都不甚成功。日本弘化四年(1847年),有個叫細井徇的日本學者,遺憾于百余年來日本的本草學家稻生若水、松岡玄達、大江希南等人的著作中的說明難以與實物對照,著有《詩經名物圖解》一書。他說:“梁有《毛詩圖》三卷,唐有《毛詩草木蟲魚》廿卷,宋有馬和之《毛詩圖》。”這些書都失傳了。他提到清人徐雪的《毛詩圖說》,此書未見。徐鼎的《毛詩名物圖說》,今天還能找到。但拿能夠找到的解釋一一對照,恐怕還是有不少疑問。

【說說薇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說說愛情散文03-10

說說《綠茶》的經典散文03-10

戚薇經典語句集錦12-01

說說我們90后經典散文12-02

說說人生的經典散文詩12-09

詩經采薇原文賞析11-23

巫婆薇吉爾童話故事03-11

小豬奧莉薇睡前故事12-09

說說QQ農場里的事現代散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