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現狀的社會實踐報告匯總
關于農村現狀的社會實踐報告匯總
農村人口的外流
這里指的是農村人口機械性的外流。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以及耕地的減少使得我國農村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家庭開支不斷的增加,而農村的產業不足以提供相應的收入,相比之下城市的富足生活、完善的生活設施、大量的就業機會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他們義無返顧的、盲目的涌向城市,而城市卻沒有能力來消化這巨大的人口。
2.2 農村人口的減少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農民生育意識的提高,使得農村兒童的出生率以及人數大量的減少,相對于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的人口基數,近年來農村人口總數自然的減少量是很大的。再加上因升學而脫離農村的人口更加劇了農村人口的減少。
農村人口的減少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學校尤其是小學不滿員,很多的學校已經不能夠編成一個班。如果集中到幾個大的村又存在著諸如:接送、資金、學校的擴建等等問題。造成了一些村莊師資、校舍等的浪費,另一些村莊師資、校舍的不足的矛盾,不利于教育的質量的提高。
2.3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矛盾
一方面是醫療衛生、科教培訓、公共交通、道路等公共服務設施投入的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村莊的分散增加了道路的長度、公共交通的數量,而每個村莊有限的人數又不能使道路、公交得到有效的利用,浪費資源和土地。
三、對策與思考
1、加大宣傳力度。一是以縣、鄉黨校為陣地,以鄉、村干部和農村致富能手為對象,對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進行全方位培訓,使之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宣傳者、發動者、規劃者和實施者;二是利用新聞媒體和各種宣傳渠道廣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典型經驗。在農村營造“不是要我建,而是我要建”的輿論氛圍。在全社會掀起我縣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支持的熱潮。在硬件建設上著力解決收視難的問題。
2、認真制定縣、鄉、村、組四級新農村建設實施規劃。堅持規劃優先的原則。以縣級新農村建設實施規劃為指導,結合鄉情、村情、社情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步實施。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為出發點,認真規劃鄉村特色產業群體建設,走出一條“一鄉一策”、“一村一品”,保護生態,持續、高效發展的路子;以改善人居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基礎,因地制宜,統一規劃鄉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避免重復投資;以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機制為手段,建立健全以鄉規民約為主的村民自治和管理機制;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的,認真做好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和救濟保障發展規劃。建立縣、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評審機制”,經評審論證的規劃要通過鄉級人代會、村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不因領導班子的換屆和人事變動而改變,本著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積極組織實施。
3、縣級各部門的行業規劃要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在編制上報各種項目中,要把項目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一并上報,一并實施,一并檢查驗收。
4、著力培植新農村建設人才隊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受益者是農民,實施者也是農民。利用縣、鄉黨校對村兩委成員和社干部定期進行農村經營管理培訓,使其達到中等專業水平,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者和高素質管理者;利用職業技術學校、成人技校、農民夜校等辦學形式,根據鄉村產業發展的需求,由縣級相關部門組織師資對農村致富骨干、產業發展骨干進行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培訓,使之成為科技致富的領頭雁、排頭兵;利用職校代培和其它辦學形式培植企業實用型人才和第三產業服務型人才,努力推進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逐步做到向企業轉移勞動力三分之一,向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三分之一的目標。
5、扎實開展好農業產業化經營,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一是扶持涉農企業長足發展壯大,讓企業成為連接基地、農戶和市場的橋梁;二是圍繞鄉、村農戶產業發展情況,由縣科協和產業主管部門組建縣、鄉、村三級產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政府給予必要的扶持,使其按照生產基地化、加工規;、產品市場化的思路,把實用科技送到農民手中,把基地、企業(能人)與市場連接起來,改變優勢農產品出不了山、進不了城的現狀。
6、以優質、高效為目標,盤活用活農村土地資源。堅持農村土地政策,以自然村(組)為單位,規劃基本口糧田地和產業發展用地,農民的產業發展用地在確定優勢產業發展的前提下,農民可以以土地入股或按上級有關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的政策,讓企業或能人開發優勢產業,為打造一村一品產業群體提供用地保障。
7、著力培植和發展訂單農業。對千畝以上的訂單農業政府給予適量的產業發展基金扶持,主管部門在技術上給予支撐,鄉村在管理上著力加強,使訂單農產品變為農民增收的搖籃。
8、全面加速農村以水、電、路為主體的基礎設施建設。縣鄉村出臺相應政策,建立以獎代補機制,把群眾手中閑置不用的資金調動到農村水、電、路建設方面上來,使農村基礎設施在量力而行的基礎上得到不斷改善;對居住分散、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惡劣的山區農戶,采取愚公不移山而移民的辦法,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實行異地搬遷;引入市場機制,深化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本著誰投資、誰受益、有償使用的原則,可以由有實力的能人建設并經營管理,可以由受益農戶籌資建設,組建合作經濟組織自行經營管理,也可讓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進行承包、租賃等形式經營管理,把有償使用當作工作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促使建成的公益性基礎設施良性運行,特別農村人飲工程應全部實行有償使用。
9、保護生態,美化人居環境。倡導使用傳統的竹籃、竹籮,強制性禁用塑料食品袋,強制回收農用地膜,減少白色污染;建立垃圾分裝回收體系,研究垃圾再生利用,以垃圾為原料的企業或收購經營垃圾的個人,免征各種稅費。
10、繼續深化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的改革,在強化行業管理的基礎上,積極引進民間資金投入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鼓勵企業實體、能人在農村興建學校、醫院和文化體育事業場館,建立以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發展機制。積極推行農村醫療保險,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鞏固禁毒防艾成果,把專項打擊與經常性工作結合起來,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戰爭。
11、抓好試點,做好“五個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歷史任務,沒有統一模式,不能搞一刀切?h、鄉兩級的示范村寨,要建立責任考核機制抓好、抓實。在整體推進過程中,把新農村建設與“興邊富民”工程和“十二五”規劃結合起來,與扶貧攻堅、整體推進和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結合起來,與能人帶動、共同提高結合起來,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國家扶持結合起來,與利在當代、功在千秋、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具體工作中要以改善人居環境、更新傳統觀念為突破口,以發展產業為支撐,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
12、加強農村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建立長效機制為契機,以選好配好一個能干事、會干事的村兩委班子為突破,建立和完善以村規民約為制度的、以村民自治為主體的民主管理機制,強化村規民約的建立和實施,促進農村“兩個文明”的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
【★農村現狀的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教育現狀調查社會實踐報告11-14
農村土地荒蕪現狀調研團-社會實踐報告總結05-09
關于農村教育現狀的實踐報告范文03-27
農村小學教育現狀調查報告12-26
農村教育現狀調查報告范文09-26
農村社會實踐報告范文05-12
農村小社會實踐報告11-13
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調查研究報告04-05
農村勞務輸轉工作現狀調查報告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