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古鄴城》詩詞翻譯及賞析
《登古鄴城》
下馬登鄴城,城空復何見。
東風吹野火,暮入飛云殿。
城隅南對望陵臺,漳水東流不復回。
武帝宮中人去盡,年年春色為誰來。
【前言】
《登古鄴城》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全詩八句共四十八個字,前六句寫所見,后兩句寫所感,通過對古都鄴城荒蕪凄涼景象的描繪,感慨人事代謝,江山依舊。
【注釋】
1、鄴城:春秋時齊桓公所建,戰國時曾是魏國的都城。公元204年(東漢建安九年),曹操破袁紹后以此為都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約25公里。鄴城是我國著名的古城遺址,現大都湮沒,地面尚存銅雀、金鳳兩臺遺跡。
2、野火:此指焚燒枯草的火;
3、飛云殿:似是魏都宮殿之一。
4、望陵臺:即銅雀臺,公元210年冬(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故址在今臨漳縣西南三臺村;漳水——即漳河
5、武帝:即曹操。
【翻譯】
下馬走到鄴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見?陣陣東風吹起野火,日幕飄入昔日金殿。城角與那望陵合遙遙相對,漳水滔滔東流一去不再回;武帝宮殿成廢墟人已去盡,年年度廢春色來又是為誰。
【鑒賞】
首句點題,次句一個“空”字,統領全篇。此“空”,既是對鄴都故址敗落凄清環境的概括,又是詩人身臨其境所產生的茫然無著心情的流露,悲戚懷古之情寓于其中。“復何見”三字,以一設問,自然引出中間四句的具體描繪。春風吹醒萬物,百花欣欣向榮。然而,在鄴城卻只有野火伴隨著東風,暮靄充斥空殿。那曾經象征著興盛的望陵臺只能與孤城默默相對,漳水無語東流。此四句承“空”而來,一寫春色之“空”,二寫君王之“空”,三寫紅粉之“空”,“漳水”句歸結以上三“空”,總寫昔日繁榮景象和昌盛基業已盡逐東流而去,即四寫時間之“空”。末兩句抒慨,感嘆人事俱非,春色依舊。
這首詩以“空”為主線,通過總括、細描、抒慨三個層次的渲染烘托,寫出古都鄴城的“四空”,憑吊古跡,惋嘆人生,寓情于景。詩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中間換韻,韻調深沉,很適于表現懷古的主題。
【《登古鄴城》詩詞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竹馬子·登孤壘荒涼》詩詞翻譯及賞析04-04
《山店·登登山路何時盡》詩詞翻譯及賞析04-04
渭城曲詩詞賞析12-02
《梁臺古愁》詩詞賞析04-07
《閨怨》詩詞翻譯賞析11-25
《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詩詞翻譯及賞析04-07
與諸子登峴山詩詞賞析12-07
《登安陽城樓》詩詞賞析04-07
登岳陽樓翻譯賞析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