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新婚別》詩詞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肯定還記得那些經典的古詩詞鑒賞嗎?古詩詞鑒賞是富于創造性的精神活動,是對作品更深層次的探討和領悟。大家知道古詩詞鑒賞的方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新婚別》詩詞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譯文
菟絲把低矮的蓬和麻纏繞,它的蔓兒怎么能爬得遠! 把女兒嫁給就要從軍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丟在大路旁邊! 我和你做了結發夫妻,連床席也沒能睡暖; 昨天晚上草草成親,今天早晨便告別,這婚期豈不是太短,太短! 你到河陽去作戰,離家雖然不遠,可已經是邊防前線; 我的名分還沒有確定,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見? 我做女兒的時光,不論黑夜還是白天,爹媽從不讓我拋頭露面; 一旦嫁了人,即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你今天就要上戰場,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間; 多想跟你一塊兒去呀,只怕是形勢緊急,軍情多變。 你不用為新婚離別難過啊,要在戰爭中為國家多多出力; 我不能隨你去,婦女跟著軍隊,恐怕會影響士氣。 唉!我本是窮人家女兒,好不容易才制辦了這套絲綢的嫁衣; 可從現在起我就把它脫掉,再當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著你! 你看,天上的鳥兒都自由自在地飛翔,不論大的小的,全是成對成雙; 可人世間不如意的事兒本來就多啊,但愿你和我兩地同心,永不相忘!
注釋
菟絲:即菟絲子,一種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長。比喻女子嫁給征夫,相處難久。
結發:這里作結婚解。君妻:一作“妻子”。
無乃:豈不是。
河陽:今河南孟縣,當時唐軍與叛軍在此對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習俗,嫁后三日,始上墳告廟,才算成婚。僅宿一夜,婚禮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
姑嫜(zhāng):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隨便見外人。
歸:古代女子出嫁稱“歸”。
將:帶領,相隨。這兩句即俗語所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往死地:指“守邊赴河陽”。死地:冒死之地。
迫:煎熬、壓抑。中腸:內心。
蒼黃:同“倉皇”,匆促、慌張。這里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煩。
事戎行:從軍打仗。戎行:軍隊。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意謂婦女隨軍,會影響士氣。揚:高昂。
久致:許久才制成。襦(rú):短衣。裳(cháng):下衣。
不復施:不再穿。
洗紅妝: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雙翔:成雙成對地一起飛翔。此句寫出了女子的寂寞和對那些能夠成雙成對的鳥兒的羨慕。
錯迕(wǔ):錯雜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
永相望:永遠盼望重聚。表示對丈夫的愛情始終不渝。
賞析
本詩為杜甫名作“三別”中的首篇,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反映安史之亂中朝廷征兵之慘酷。全詩共32句,均為一位新婚女子的獨白傾訴,而無一語其他旁白或插話,通篇又一韻到底,不像他的《石壕吏》多次轉韻變換。倘是俗手,極易寫得平鋪直敘,甚或慵散板滯。然而本篇卻嗚咽凄切、回腸蕩氣,“情緒紛而語言澀” (浦起龍 《讀杜心解》),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其原因之一即在于劉辰翁所指出的多用 “轉筆”。
仇兆鰲《杜詩詳注》云:“此章起結各四句,中三段各八句”,共分五段,他是從全詩敘述的內容來劃分的;劉辰翁的“七轉”說,卻著眼于新婦的感情起伏抑揚,分疏更為細膩,更能見出新婦曲折復雜的心緒。但感情的變化實與敘述內容密不可分,把“五段”、“七轉”結合起來,對掌握全詩的脈理構架是有幫助的。
“暮婚晨別”的巨大生活反差是新婦沉重悲感的根源。首4句先用比體,以兔絲依附蓬麻,喻女子之依丈夫;又以兔絲引蔓不長,喻女子所靠不穩,緊接著直呼出“征夫”之妻猶如路旁棄物的悲嘆。一個“征夫”,既點明丈夫的身份,又說明造成悲劇的原由,此為一層;“結發”以下8句為第二段:前4句交代“暮婚晨別”的事實,并作“無乃太匆忙”的呼喊,語氣直截緊迫,此為二層; “君行雖不遠”4句卻稍一轉折,意謂丈夫突然被征,幸而所行不遠,僅止河陽(此詩寫于洛陽至華州道中),并非遠別,只是婚禮尚未完成,媳婦的名份未定(古時禮俗,婚后次日拜見公婆,始確定媳婦身份)。這一轉折傳達出新婦既悲且羞、吞吐難言的語氣,語緩而意更悲愴,王嗣奭贊為“極細心語”(《杜臆》),此為三層;“父母養我時”以下8句為第三段,以今昔情事對比,感情趨于慘切,但先緩后急,應作四、五兩層轉折來讀。“父母”4句是追憶,自言雖是貧家姑娘,也享受一份父母寵愛,平日深藏閨中,不輕易拋頭露面,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命運已與丈夫聯在一起。這兩句實是全詩的感情高潮所在。
詩筆走此,都以傾訴新婚訣別的悲痛為基調,轉轉折折,含情不盡,一層深于一層,用一意反復之筆,充分揭示出新婦同一悲痛心情的多方面的內涵,均屬順轉。以下卻以“努力事戎行”勉勵丈夫為主旨,忽作明達之語,意欲化解離別之悲,則是逆接了。“勿為新婚念”8句為第四段,亦為第六層,意謂婦女不便從軍,故而不能隨夫同去,但我從此不穿這些好不容易置辦起來的嫁衣裳,并當著丈夫之面,洗凈粉黛,以示忠貞等待,激勵丈夫專心服役。結尾“仰視百鳥飛”4句,為最后之第七層,又以比體作結,呼應開端。但“兔絲”為正比,此處乃反比:目睹眾鳥無不雙飛,反襯己身形單影只。盡管人事原多坎坷,不能順心,但我對夫君永待不渝。作為“詩史”圣手的杜甫,曲曲描摹新婦從悲苦到排解悲苦的復雜心情,深刻逼真,呼之欲出。全詩既控訴了封建統治者的征兵之酷,又表達出作者渴望平定戰亂的正當要求,曲折復雜的感情波瀾正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思想內容。
與“七轉”相聯系,此詩中連用七個“君”字,也各具感情色彩和思想內容。仇兆鰲評云:“此詩‘君’字凡七見:君妻、君床,聚之暫也;君行,君往,別之速也;隨君,情之切也;勸君,意之傷也; 與君永望,志之貞且堅也。頻頻呼君,幾于一聲一淚”(《杜詩詳注》),也是發人深思的佳評。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杜甫《新婚別》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別房太尉墓杜甫的詩詞賞析03-09
《垂老別》詩詞賞析12-09
《杜甫的象征》詩詞賞析12-09
《遠游》杜甫詩詞賞析06-08
恨別詩詞賞析11-24
杜甫詩詞鑒賞:《無家別》12-01
望春杜甫詩詞賞析12-07
《板橋曉別》詩詞賞析12-03
月夜憶舍弟杜甫詩詞賞析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