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的詩句鑒賞
【詩句】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
【出處】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意思1】各種聲響此時都已沉寂,只 剩下鐘磬的敲擊聲。萬籟(lài):一切聲 響。但余:一作“惟聞”。鐘磬(qìng):寺 院中誦經、齋供時發信號用的響器,發 動用鐘,止歇用磬。磬,形狀像缽,用銅 制成。
【意思2】此時萬籟俱寂,只能聽到悠悠鐘聲在山 林中回蕩。以鐘聲來襯托山寺的靜寂,夜色的無聲,這種以動寫靜的手 法,突出了深山古寺的幽靜和超俗。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廟宇寺院等 地一片寂靜,只能隱隱地聽到鐘聲。 [例]入夜。我和她投宿五泄禪院招待 所。幽靜的群山只有細細的風聲和隱 隱的鐘聲,真是“萬籟皆俱寂,但余鐘磬 音。”(喬忠芳《五瀑渡雙星》)
【全詩】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馀鐘磬音。
【題解】
唐代常建 的五言律詩。題又作《破山寺后禪 院》。破山,即今江蘇常熟縣西北 的虞山。破山寺,即興福寺,在破 山北麓。原為南齊倪德光宅,后舍 為寺,唐代末年才題額“破山興福 寺”。禪 (chán蟬) 院,寺院。 全詩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 林。曲 (一作“竹”) 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 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意思是說,清晨走進破山寺,初升 的太陽照耀著高高的樹林。彎彎的 小路通向僻靜的寺后,僧房前花木 茂盛。寺后山色風光使鳥兒高興, 寺前臨潭顧影使人拋棄世俗之心。 傍晚各種聲音都已靜寂,只留下寺 里敲鐘擊磬 (qìng慶) 的聲音。 這首詩寫出了寺院的清幽寂靜,帶 有禪味。
【賞析】
這是作者游覽破山寺這座名剎,尋幽探勝,寫景抒情的詩篇。它意境清幽,情致淡泊,在盛唐山水詩中獨具特色。
首聯中的第一句,點明入寺的時間是在“清晨”,流露出詩人游覽該寺心情頗為急切,興致十分濃厚;“古寺”二字,使人容易聯想起寺廟悠久漫長的歷史,古樸莊嚴的氣象,這也是作者所以清晨入寺、迫不及待游覽的重要原因。第二句“初日”承接“清晨”,“高林”則和“古寺”相照應,描寫入寺后首先躍入眼簾的景象:旭日照著寺內參天的大樹,從繁密的枝葉間撒下縷縷金光,給人以幽靜而明麗的美感。詩人一開始描寫寺院景物,就突出沐浴在朝陽中的挺拔林木,勾畫了一幅古剎晨曦圖,顯示出寺廟清幽肅穆的氣氛,這是抓住富有特征性的事物,以小見大,以局部反映全體,用很少的文字獲得了展示概貌的藝術效果。此聯平平而起,開門見山,筆墨十分洗練; 使用流水對,又表現出整齊而流暢的特點。
在首聯兩句帶過對破山寺的總體描述后,從頷聯起,就扣住題目,著重寫該寺的后禪院。三、四兩句“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描寫詩人從密竹夾道的小路走向一個幽深去處,發現禪房就在繁茂的花木叢中。十個字和諧地構成一個由近而遠,由顯露的竹徑到花木掩映的禪房的完整畫面,不僅寫出了后禪院幽靜的環境,而且蘊含著一種恬淡的情趣,使人讀后仿佛身臨其境,為周圍清幽的景象所陶醉,產生出超塵脫俗的感覺。這一聯巧妙的構思,優美的意境,來自于詩人獨特而精細的藝術感受,并以確切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顯得自然渾成,毫無斧鑿痕跡。宋代歐陽修非常欣賞這兩句詩,他在《題青州山齋》中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又說晚來青州,“益欲希其仿佛,竟爾莫獲一言”(《居士外集》卷二十三),可見對其推崇備至。本來律詩一聯不必對仗,該作卻以流水對出之;二聯應該對仗,這里卻又不對,此種形式叫移柱對,又稱偷春格,是律詩的變格。作者在詩律上采取這種變通的作法,是為全詩的藝術構思服務的。
頸聯進一步描繪詩人游覽后禪院時所看到的景象和產生的感受。“山光悅鳥性”的“悅”字,用的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全句寫日照下山嵐折射出的光亮,使得鳥兒雀躍鳴叫,歡快愉悅。鳥雀本是無情之物,不可能像人一樣喜怒哀樂,此處卻移情及物,將禽鳥人格化,這樣,在表現山色的幽美和詩人心情的怡悅上,就顯得更加情致深蘊,耐人尋味。“潭影空人心”的“空”字,也用的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全句描寫在后禪院靜謐的環境中,看到清澄潭水中的明晰倒影后,使人心地空凈,雜念全無。這短短五個字所寫出的凝心息慮,精神得到凈化的獨特感受,頗有一點禪味,而這正是詩人仕途失意后以山水為娛,超然物外情懷的流露。殷璠曾稱贊“山光”兩句“警策”(《河岳英靈集》),這一聯確實造語精警,興象深微,具有意在言外之妙。
尾聯承接“潭影空人心”一句,更深入地表現后禪院寂靜的境界和詩人清寂的心態。“萬籟此都寂”,先渲染周圍一點聲響都沒有,“寂”字直接概括了此種情況,這也是全詩的中心。但是詩人并沒有局限于就寂寫寂,在他看來這必不能見好。所以下句筆鋒一轉,“但余鐘磬音”,寫佛殿傳出的鐘磬之聲。在萬籟俱寂之時,這種寺廟特有的佛音聽起來顯得格外清晰、悠遠。反過來,在斷續間歇的鐘磬聲中,更襯托出環境的沉寂、靜謐,同時使人也感到了一種寧靜、和諧。這和王籍的詩句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 用意一樣,是采取以聲襯靜的手法,從而把后禪院的靜境和詩人的靜心表現得更為鮮明突出。全詩在“鐘磬音”處戛然而止,但詩的興味也像“鐘磬音”一樣,余韻裊裊,不絕如縷。
這詩主要寫破山寺后禪院幽靜的境界和詩人淡泊的情懷,詩中也出現了 “空”、“寂”的字眼,但不是渲染一片死寂,萬念俱灰,而是寫得頗有活潑生趣和詩情畫意,表現出一種別具魅力的靜美。整首詩也并非有句無篇,光靠二、三聯這樣的佳句取勝,而是全篇皆工,藝術上相當完整。所以,該詩獲得了人們的喜愛,成為唐代山水詩中的傳世名篇。
【賞析】
常建,生卒年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曾做過地方小官,后隱居。詩作每有佳句,意境淡遠。破山寺:又名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磬:一種打擊樂器,寺廟中常用。
“曲徑通幽”的雅句幾乎成了萬眾在口的俗語,尤其是在觀光旅游業發達的今天。
從入寺前到寺中,再到寺后誦經處,作者純以空間為序,線索清楚。前兩句寫入寺前所見景象。三四句寫進寺中,小徑彎曲,花木繁榮,但還未到禪院。五六句呼應一二句,寫晴日寺中景象,鳥語悅耳,但更在潭影的感受。佛門稱空門,空去一切塵念。“空”字為詩眼,寫出入寺的主觀動機,又在結構上勾住尾聯,突出主題。尾聯兩句思想最深,用景語鐘磬之聲音作結,更是自然切合,有余音裊裊的余韻。聽了寺廟的誦經之聲,便有出塵的念頭,悅佛之意宛然可尋,其他的景致都是陪襯。因此,詩中還有一個空間變化很有意思,從外物空間到內心,而重在內心的預期與外物的回應,聚焦在心靈凈化的結尾。詩的有些地方其實寫得太露,如“空人心”三字連在一起,就成了俗人常講的“好像把我的肺腑都洗干凈了一樣”。
【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的詩句鑒賞】相關文章: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詩句鑒賞03-10
九黃山詩句鑒賞12-04
《妾薄命》的詩句鑒賞03-10
與思鄉有關的詩句及鑒賞12-09
關于勵志的詩句鑒賞12-07
蘇軾最有名的詩句鑒賞12-06
廬山瀑布的詩句李白鑒賞12-07
《古風其十九》的詩句鑒賞03-10
唐朝李白《妾薄命》詩句鑒賞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