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佛教悟禪的經典詩句
1、亦復如是者、是標明、受想行識、與前色字、合為五字、一體也、五字者、五蘊也、五字、五則者、亦名五陰。亦復如是者、五蘊、五則、亦如是也、如是者、五蘊、五則、非一非二也。非一者、色、受、想、行、識、五則、五義也。非二者、其五蘊、五則、即是一體也、一體者、喻人身、與兩手、兩足、合為一體也、所謂一體者、非一非二也。我等參者、理當、一體皆空也、方為、五蘊皆空也。集句。亦復如是者、如是修、如是行、如是悟、如是證、如是本末一體、即無有不清凈、之處。清凈者、空五蘊也、能空五蘊時、其他諸行、不空亦空盡矣。——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2、受是接受(二)想是妄想(三)行是行為(四)識是識別(五)與前色字、合并為伍、其名為、五蘊、其號為五陰。五陰者1、色者、倘見諸色時、心無迷惑、在無迷惑中、無貪、無愛、無取、無舍、是名色空2、受者、若遇諸受時、非義勿受、弗以道性者、勿受、受無愛相、是名受空3、想者、真心無相、亦無想執、更無推測、本無希望、即無我相、是名想空4、行者、若一舉一動、一勤一止、以及、知覺、無污其心、無動其意、其心若水、其意如山、其名為識空。集句。受相行識、與色為伍、即名為五蘊、倘無、人我是非、即名、為空、倘時時如是、即名到彼岸。倘空五蘊、即得其綱、所謂綱舉目張。綱舉者、真心明也、目張者、本性見也、明心見性之人、弗得其果、弗證其道者、弗可能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3、空即是色者、真空能含、萬象、其萬象者、皆是真空之中、而顯也。凡夫倘能、空其心、即不名為凡夫也。空心者、何能無四相、能空五蘊、與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鼻之所嗜、舌之所嘗、身之所觸、意之所感、識之所別者、見如是等、而不生其心者、其名為、能空其心也。而不是、不見、不聞、不嗜、不嘗、不觸、不感、不別者。而是、無染、無住、無能動其心也、倘能如是、即證得三果之人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4、空者、是真空也、真空者、有靈有覺也。而不是玩空者、玩空者、空無靈覺也、真空能含一切、一切不礙真空。所謂真空、能含妙有、妙有能顯、真空、之德、之用、之靈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5、色者、多種顏色也、色者、多者、多種、多類、之別也。色者、是某心內、分別、諸眾生相中、多類之別也、色者、凡是、有形有相、有動、有止者、其性皆不離、其色也。以及妄念、與欲性、亦復如是、總名為色也、甚至舉心動念、行住坐臥、生活之中、皆有色性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6、舍利子、三個字1、是佛大弟子中、之一也2、是佛在般若會上、呼名提字、以彼而作、代表之人也。使彼遺留是經、度諸有情也、有情者、有七情也、度有情者、是斷有情也。七情者、喜、怒、哀、懼、愛、惡、欲、也。集句。舍利子、復名、舍利弗者。按理解之、是如來、頭頂中、紅色高起、舍利子也。寄名取義、而使我等、得入般若門、而進般若室也、即坐般若座、而行般若道、即用般若、之大用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7、度者、從此岸度到彼岸也。度者、經過其度者、從苦厄處、度到常樂我凈之處。度者、度出我等、出此生死海也。度者、使諸眾生、出此五陰之獄、直赴無為之大道、而到究竟、之彼岸也。度者、度我離欲離妄、真心歸覺地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8、“照見者、而不是眼見也、亦非非眼、”以回光反照、照明自心“空”。觀自在者、其意若似也、所謂、修菩薩行讀恒時、行讀形菩提道者、必須回光反照、反照自心、之中、所見五蘊、空是不空。五蘊不空者、生死不空也、生死不空者、即生死不能了也。五蘊空時、生死亦空也、生死空者、是不生不死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9、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10、論理。觀者、以自心眼、反觀本覺、真心之中、有無塵相否。有塵相者、即當、舍之斷之、“滅之”絕之。無塵相者、即為真心也。真心者、到彼岸也。觀者、喻立大圓寶鏡之前、當知、寶鏡之中、之人是誰。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1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夫心經者、真心大道也、真心、無遍、無不遍、大道、無到、無不到、所謂、在無無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見也、然而、明無明相、見無見執、在無相、無執中、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故名、為大覺、大覺者、覺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覺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覺性圓已、道心成矣、亦無圓成相、是名為如來——滌華禪師《心經注解》
12、讓你煩惱的人,是來幫你的;讓你痛苦的人,是來渡你的;讓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貴人;讓你討厭的人,是助你成長的;因為,凡是你所抗拒的事物,其實都是你自己的側面,是另一個你自己。
13、人生好比一條長長的路,命運之神會為每條路都設置一些障礙,只不過有的設在路前端,有的設在路后端。若把人生拉長看,就會發現命運總體是公平的。不要在逆境的時候悲觀絕望,前面也許就是一馬平川,也不要在順境的時候得意忘形,前面也許暗礁密布。
14、心清凈故世界清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注:心若清凈,則世界清凈。心若染污,則世界染污。所以,佛法以心為關鍵,世間萬法,都是由自己的心變現。《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15、人生中難免遭遇痛苦,生起煩惱,但我們不必為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墻上的幾個墨點不放,黑暗就會占據你的視野。同樣的道理,如果總是粘著于生命的某些片段,就會讓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過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種放生。
1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雜阿含經》
17、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鳩摩羅什《金剛經》
18、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鳩摩羅什《金剛經》
19、我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鳩摩羅什《金剛經》
20、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鳩摩羅什《金剛經》
21、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鳩摩羅什《金剛經》
22、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鳩摩羅什《金剛經》
2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鳩摩羅什《金剛經》
24、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鳩摩羅什《金剛經》
25、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鳩摩羅什《金剛經》
26、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鳩摩羅什《金剛經》
27、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鳩摩羅什《金剛經》
28、"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是最出名的四偈。意思是:世界上一切有所作為的事物,都如夢如幻,如水中的汽泡,如鏡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陽出來后就會消失;如同閃電一般,瞬息即逝,對于一切事物,都應這樣看待。——羅什《金剛經》"
29、金剛經中關于四句偈,歷代注疏者的猜測大概有這么一些:一是第五節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二是第二十六節中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三是第三十二節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最近還有研究者根據佛陀之言,認為四句偈是:“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30、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并無自性,所謂“緣起性空”。
31、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大藏經卷四十五》
32、傳說惠能就因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經文而開悟。——鳩摩羅什三藏法師《金剛經》
33、“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本經總題。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鳩摩羅什三藏法師《金剛經》
34、“隨其心靜,則佛土凈”。——慧能《壇經》
35、“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慧能《壇經》
36、塵是心緣,心為塵困;因緣和合,幻相方生——法藏《華嚴義海百門》
37、對于宗教無論佛教、道教、基督教、還是印度象神、甚至是邪教我都不信對于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象神來說我是喜歡喜歡不是信仰喜歡沒有信仰這么重就像某部小說中說的:我喜歡你但不愛你,喜歡可以肆無忌憚的對你好,愛就要負起太多,最終會變質。信仰也是一樣的,信仰了某個宗教,去向他祭拜索取還愿,這失去了最純真的意義。喜歡,就要簡單的多了,看到他會微笑,自己去努力爭取想要的以前和同學去寺里游玩,他們在佛堂中伏地而拜,祈求家宅平安、紅線相連,我倚在門旁,看這浮世百態看多了就累了,想多了就倦了此后,宗教無論好、無論壞,便只是喜歡你予他們百般欲念,千般希冀;我焚香一旁,默然不語。
38、不過浮云春來秋往,寒暑交替,歲月枯榮,年年重復。多少追逐在歲月的流轉里早已化作云煙,而心頭卻依然緊緊握住癡癡的守望,還有那些紅塵的愛恨悲歡。在自己的回憶里,煩惱總成云煙;在別人的回憶里,我們成云煙;在云煙的記憶里,原本都是云煙。茫茫人海看人間,恨在哪里,怨寄何方,到后來自己尋來的惆悵,折磨不了任何人,酸苦都是自己的作品。靜靜地遙望,天邊的流云,潔白而逍遙,散在那湛藍的去處,曾經深深地祝福,那多么像輕松的生命。多少思索在歲月里飄落,沒有任何爭議,就化作了回憶。古今一句老話,浮生若夢,卻有多少人夢想攀上人生最最高峰。哪里是夢想的邊緣?哪里是期望的歸宿?誰能告訴我?我又向誰說?古今哲人的探索,隨意趟進歷史的長——延參《浮云》
39、色即是空
40、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釋迦摩尼佛《華嚴經》
41、青年向禪師求教:大師,有人說我是天才,也有人罵我是笨蛋,依你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禪師反問,青年一臉茫然。譬如一斤米,在炊婦眼中是幾碗飯;在餅家眼里是燒餅;在酒商眼中又成了酒。米還是那米。同樣,你還是你,有多大的出息,取決于你怎么看待自己。青年豁然開朗。
42、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釋迦牟尼佛《金剛經》
43、了則業障本來清,未了還須償宿債。
44、無智亦無得…《般若密多心經》
45、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玄奘
46、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金剛經》
47、不管現在或過去,我所教導你們的就是:苦與苦的止息。——釋迦牟尼《巴利三藏·經藏·中部》
48、何等名為愛別離苦?所愛之物破壞離散。所愛之物破壞離散亦有二種:一者,人中五陰壞;二者,天中五陰壞。如是人天所愛五陰,分別悕計,有無量種,是名愛別離苦。何等名為怨憎會苦?所不愛者而共聚集。所不愛者而共聚集,復有三種:所謂地獄、餓鬼、畜如是三趣分別挍計,有無量種,如是則名怨憎會苦。何等名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復有二種:一者,所悕望處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報,如是則名求不得苦。何等名為五盛陰苦?五盛陰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是故名為五盛陰苦。《大般涅槃經》
【佛教悟禪的經典詩句】相關文章:
佛教經典語錄大全-經典佛教語句12-09
佛教經典名句精選12-09
佛教經典句子03-09
佛教經典的語句03-10
佛教經典名句12-09
秋悟03-09
佛教經典語句鑒賞12-01
佛教的經典語句欣賞12-01
佛教經典語句整理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