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描寫春景的詩句
蘇軾筆下的春天有著怎樣的一番美景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描寫春景的詩句,歡迎參考閱讀!
春宵
宋代: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譯文
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極短的時間也十分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
樓臺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于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秋千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賞析
開篇兩句寫春夜美景。春天的夜晚十分寶貴,花朵盛開,月色醉人。這兩句不僅寫出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更是在告訴人們光陰的寶貴。
后兩句寫的是官宦貴族階層盡情享樂的情景。夜已經很深了,院落里一片沉寂,他們卻還在樓臺里盡情地享受著歌舞和管樂,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良辰美景更顯得珍貴。作者的描寫不無諷刺意味。
全篇寫得明白如畫卻又立意深沉。在冷靜自然的描寫中,含蓄委婉地透露出作者對醉生夢死、貪圖享樂、不惜光陰的人的深深譴責。詩句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特別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人們常常用來形容良辰美景的短暫和寶貴。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宋代:蘇軾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譯文
初春的嚴寒里,十天來我未曾走出家門,不知道江邊柳絲,已搖曳著新的青春。
漸漸聽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聲音,原野上一望無際的新草,遮沒了燒過野火的舊痕。
幾畝荒僻的田園留我在這兒居住,半瓶渾濁的老酒等待友人來溫。
去年今日我走在關山道路,細雨中梅花開放正暗自斷魂。
賞析
首聯寫春天來得很快,因“春寒”,僅僅十天不出門,而江邊柳樹已一片嫩綠。“江柳已搖村”的“搖”字很形象,活畫出春風蕩漾、江柳輕拂的神態。
頷聯進一步描寫春景。關于決決,盧綸《山店》有“決決溪泉到處聞”之句。關于冰谷,柳宗元《晉問》:“雪山冰谷之積,觀者膽掉。”谷中尚有冰,說明是早春。早春溪流甚細,故冠以“稍聞”二字,用詞精確。青青,新生野草的顏色。后句說青青新草覆蓋了舊有燒痕。冠以“盡放”二字,更顯得春意盎然。
頸聯寫潘、古、郭三人為他餞行。“數畝荒園”,點明了餞行的地點。“留我住”,“待君溫”,寫出了三人對蘇軾的深厚情誼。而這個地方正是他一年前赴黃州所經之地,此時友人的情誼,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獨和凄涼。因此,尾聯轉以回憶作結。
前一年蘇軾赴黃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寫得非常凄苦,催人淚下。其一說:“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的皪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又被“東風”吹落殆盡。其二說:“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梅花開于草棘中,無人欣賞,已夠無聊了;而又為“東風”摧落,或隨飛雪度關山,或隨清溪流黃州,更令人愁苦。所謂“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他此時也是“路上行人”,尾聯不止是回憶“去年今日”,也是在寫“今年今日”,汪師韓評價說:“含蘊無窮。”(《蘇詩選評箋釋》)
這首詩前四句寫“往岐亭”途中所見,五六句寫女王城餞別,末二句因餞別而聯想到前一年無人“把酒慰深幽”。表面上看,全詩“于題不甚顧”(馮班語,見《紀批瀛奎律髓》),實際是緊扣題意。寫初春之景,景色如畫;寫友人之情,情意深厚。全詩一氣貫注,看似信筆揮灑,實則勾勒甚密,有天機自得之妙。
創作背景
蘇軾的.好友陳慥(季常)隱居于岐亭,蘇軾貶官黃州期間,他們經常互訪,蘇軾這次往岐亭也是為訪陳慥。潘、古、郭三人是蘇軾到黃州后新結識的友人,潘指潘丙,字彥明,詩人潘大臨之叔。古指古耕道,通音律。郭指郭遘,喜好寫挽歌。他們三人對貶謫中的蘇軾幫助頗大。蘇軾《東坡八首》之七說:“潘子久不調,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將種,賣藥西市垣。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孫。家有一畝竹,無時客叩門。我窮舊交絕,三子獨見存。從我于東坡,勞餉同一飧。”蘇軾于元豐三年(1080)赴黃州貶所途中,過春風嶺,正是梅花凋謝的時候,曾作《梅花二首》;過岐亭,遇故友陳慥。這次去岐亭訪陳慥,正好時隔一年,景色依舊,想到前一年的凄涼境況,蘇軾感慨萬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
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宋代: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莫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譯文
黃鶯開始啼叫,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細雨蒙蒙,珍貴如油,滋潤著草木,那剛剛長出的春草,遠看一片嫩綠,近看卻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有花而不去看它開放,就意味著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著春離開大自然,紛紛落花夾雜著綠色的苔蘚。
簡析
整首詞可以這樣理解: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這是一年當中春色最好的時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遙遠望去,才發現有一層的綠鋪在地面。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花是不經開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濃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時再觸目傷懷,你我顛倒唏噓、百般感慨在紅英凋零、綠苔如茵之間。
從詞中“鶯初解語”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語句可以看出,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早春(或初春)。這與韓愈原詩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陽春、晚春的話,那么在花開花落的特征上,與人生的興衰就有可比性。根據韓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時令,蘇軾采用了這一說,并且說要在這個時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時節,觸目傷懷,顛之倒之。那么,讀者可以揣測:趁年輕時瀟灑走一回,及時把握青春年華,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及時行樂,不要到年老時后悔顛倒,無所作為,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減字木蘭花》約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東坡時年28歲。此時,東坡以覃恩遷大理寺寺丞。赴任途中,過寶雞,重游終南山。其弟子由聞之,寄《聞子瞻重游終南山》詩,東坡次韻,并作此詞以寄。
江神子·恨別
宋代:蘇軾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摧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寄我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版本一)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余幾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版本二)
譯文
流離天涯,思緒無窮無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別離。拉著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淚贈別。你問春天還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誰一同欣賞?
三月的隋堤,春水緩緩。此時鴻雁北歸,我卻要到飛鴻過冬的`湖州。回望舊地,清清淺淺的泗水在城下與淮河交匯。想要讓泗水寄去相思的千點淚,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三月。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法,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隨后調往湖州任知州。此詞即作于蘇軾由徐州調至湖州途中。
一叢花·初春病起
宋代:蘇軾
今年春淺臘侵年,冰雪破春妍。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鐘鼓漸清圓。
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游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
譯文
今年的春天來得早,天氣還很寒冷,美麗的春天依然被冰雪覆蓋著。不光春天來得遲,它托東風帶來的消息也被人們疏忽了,只在柳樹、花朵上顯露出了些許春意。不過初春時節縱然夜寒且長,但畢竟已是大地春回,厚被子蓋著有些熱了,就連那報時的鐘鼓聲也清脆圓潤起來。
早上起來太陽初生,被山遮住了一半,遠處的樓閣籠罩在淡淡的`霧氣之中。春天已到,人們開始計劃著外出踏春了,想必郊外的桃花杏花已經爭相開放了。我因為生病沒有心情出去游玩,只想懶散的躺著,一直睡到日上三竿。
減字木蘭花·立春
宋代: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譯文
牽著春天的泥塑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泥塑的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春風無限,來自海上。于是請來春神的神功,把桃花紅染得像肉色紅。
豎立春天的綠幡,剪成春天的.彩勝。一陣春風,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楊花,頗似雪花。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元符二年(1099)。蘇軾在惠州貶所得到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的命令,于紹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離開惠州,七月二日到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貶所。這首詞為元符二年立春所寫春詞。
【蘇軾描寫春景的詩句】相關文章:
2017精選描寫春景的詩句05-08
蘇軾描寫西湖詩句04-30
蘇軾描寫春光的詩句05-02
蘇軾描寫竹子的詩句05-02
蘇軾描寫美食的詩句05-01
蘇軾描寫雨的詩句05-02
蘇軾描寫愛情的詩句05-02
蘇軾描寫春天的詩句05-02
描寫江南的詩句蘇軾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