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中生高考課外經典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2-12-09 18:00:13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生高考課外經典古詩詞鑒賞

  藝術鑒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知識的積累和多次練習,那么有哪些比較好的高中課外古詩詞鑒賞?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課外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閱!

高中生高考課外經典古詩詞鑒賞

  高中課外古詩詞鑒賞(一)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唐代: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高中課外古詩詞鑒賞(二)

  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到今宵,長是不如人約。想見廣寒宮殿,正云梳風掠。

  夜深休更喚笙歌,檐頭雨聲惡。不是小山詞就,這一場寥索。

  鑒賞:

  這是一首節序詞,是詠中秋節的。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中秋節,而是一個暴雨之夜。全詞就是圍繞雨里中秋這一特定情景展開描述的。上片寫景,寫中秋節的風雨景色,但手法比較婉轉。開頭二句寫中秋不見月。言自古以來,中秋就是賞月的佳節,按理說應當月明如晝,可“明月到今宵”,卻“是不如人約”,就是說今宵明月失約于人。這一方面含蓄地說明了中秋無月,另一方面又對明月“不如人約”表示了不滿與失望,為下片抒情預作鋪墊。為什么中秋無月呢?是云遮月嗎?顯然不是。但作者沒有明言,只是說“想見”嫦娥在廣寒宮里“云梳風掠”。下片抒情,直接抒寫自己惡劣的`心情。換頭二句寫聽雨的惡劣情緒。言中秋之夜,大雨如注,檐頭發出令人厭惡的雨聲,破壞了中秋賞月的歡快心境,當然更不會去深夜聽歌了。這兩句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對中秋夜雨的深惡痛絕,也折射出作者對生活環境的不滿以及時下的惡劣情緒。結尾二句寫生活之寂寞無聊。其中前一句關合詞題,寫王路鈐中秋詞,多少還能給人帶來一點快感,給這寂寞的生活帶來一線希望,而“這一場寥索”五字,又繞回了原題,清楚地告訴讀者,他這一天生活極其凄涼、空虛。以情結景,對風雨中秋節,對這一場生活,流露出極度失望情緒。

  高中課外古詩詞鑒賞(三)

  浣溪沙·端午

  宋代: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賞析:

  上片,預示端午節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于初夏季節。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于朝云來說,最好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明朝端午浴芳蘭”,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了朝云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朝云浴處,余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下片,寫詞人偕朝云參與具體的端午節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俗健身活動。其一,“彩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系臂”。它辟邪驅鬼,使朝云“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云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云“云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一千年”,愿靈驗得到應證。真是一語中的',畫龍點睛。

  全詞是篇民俗詩,充滿了濃郁的古老民俗氣息,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貴的資料。

【高中生高考課外經典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小學課外古詩詞鑒賞05-11

初中課外古詩詞及鑒賞05-11

小學課外古詩詞鑒賞05-11

高中課外古詩詞鑒賞05-11

詠雪高考古詩詞鑒賞01-23

適合初二學生的課外古詩詞鑒賞05-11

高二選修講解的課外古詩詞鑒賞05-11

高考常考的古詩詞原文及鑒賞05-11

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答題技巧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