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精選
古代的文字與現(xiàn)代的文字表達(dá)差別很大,以至于我們在理解古詩詞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分歧。那么有哪些比較詳細(xì)的古詩詞鑒賞呢?下面是陽光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800字,供大家參閱!
古詩詞鑒賞800字(一)
太原早秋
作者:李白
歲落眾芳歇,時當(dāng)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思?xì)w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賞析:
此詩作于公元735年(開元二十三年)秋天。這年夏季他應(yīng)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dá),然而輾轉(zhuǎn)三晉,時歷半載,終未能得到實現(xiàn)抱負(fù)之機會,故有懷歸之意。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懷鄉(xiāng)之作。作者雖心緒不高,而此詩格調(diào)自高,且?guī)н吶娭劢。此^“健舉之至,行氣如虹”(《唐宋詩醇》)。后半反復(fù)寫懷歸之意,意重而不覺其重,語直而不覺其直,原因在于詩人措辭設(shè)喻之新奇巧妙。
《太原早秋》是李白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詩。詩歌通過對早秋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羈旅他鄉(xiāng),時時刻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xiāng)和親人。全詩如下:
歲落眾芳歇,時當(dāng)大伙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思?xì)w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首聯(lián)“歲落眾芳歇,時當(dāng)大伙流”。“眾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說很多的花兒已經(jīng)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類,逢春而榮,遇秋而衰,這是自然規(guī)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這里點出了時至七月了。詩歌開頭兩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詩歌所描寫的季節(jié)——早秋。從律詩的結(jié)構(gòu)來說,這一聯(lián)是起。
接著進(jìn)入頷聯(lián),承接首聯(lián)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風(fēng),在此指秋霜很濃。“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邊塞。“河”指黃河。這兩句直接描寫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氣候。特別要注意的是詩人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太原自然地理條件的特點,除了用詞語描寫外,詩人還運用了鑲嵌的修辭手法,也就是在兩句末鑲嵌了“早”、“秋”兩字,巧妙點題。所謂鑲嵌的修辭手法,譚永祥教授在《漢語修辭美學(xué)》中說過:“將特定的字、詞鑲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種表達(dá)效果,這種修辭手法叫‘鑲嵌’。”同時又說:“將特定的字、詞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鑲’,置于句中者叫‘嵌’。”這種修辭手法的表達(dá)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強調(diào)意義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強趣味性和視覺的`感染性。在這首詩歌中,標(biāo)題中“早秋”在詩句中得到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照應(yīng),而且把兩句通過“早”和“秋”聯(lián)系起來,不但強調(diào)了詩人所描繪的“早秋”景色特點,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應(yīng),形成對偶,使之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進(jìn)入頸聯(lián),在上面描寫“早秋”的景色中,轉(zhuǎn)入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夢繞邊城月”寫的是夢境,含蓄地寫出詩人正處在異域他鄉(xiāng)。“心飛故國樓”寫夢醒之后的狀況。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詩人)雖身在異域他鄉(xiāng),做的夢也在邊城月中縈繞,“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當(dāng)我夢醒之后,我“心飛故國樓”了。這里,一個“飛”字,表現(xiàn)出了詩人急于回到故鄉(xiāng)的心情。這一聯(lián)兩句在形式上相對,意義上層層遞進(jìn),表明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及其親人的思念之情。
尾聯(lián)是合。“思?xì)w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悠悠”就是本是憂郁的意思,但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同時,聯(lián)系上一句“思?xì)w若汾水”來看,“悠悠”也有綿延不斷的意思。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我思念歸家之情時時刻刻縈繞心頭,就如同汾河水一樣,沒有一天斷絕過啊。以水喻情,這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流水”這一意象所蘊含的意義之一。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張說的“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李白的“孤帆遠(yuǎn)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這首詩里,詩人為了強調(diào)自己的“思?xì)w”之情的深遠(yuǎn),也通過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為喻,形象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自己日夜思?xì)w的情懷。
在藝術(shù)手法上,這首詩注重了文題相映,特別是在頷聯(lián)運用鑲嵌的修辭手法,在兩句的末尾分別用了“早”、“秋”兩個字,匠心獨運地點題并照應(yīng)詩題。其次,后兩句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思?xì)w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連綿不斷,明確表達(dá)了自己的思?xì)w不斷的情懷。
古詩詞鑒賞800字(二)
絕句二首
作者: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fēng)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賞析:
其一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駁說:“余曰:上二句兩間(指天地間)莫非生意,下二句見萬物莫不適性。豈不足以感發(fā)吾心之真樂乎?”王氏的意見是對的。此詩抓住景物特點寫春色,畫面優(yōu)美,格調(diào)柔和,很能引發(fā)讀者的喜春之情。
“遲日”,出自《詩經(jīng)·七月》:“春日遲遲。”春天光照時間漸長,天氣趨暖,正所謂“天初暖,日初長”(歐陽炯《春光好》)。詩人以“遲日”領(lǐng)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萬物欣欣向榮的特點,并使詩中描寫的物象有機的組合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明麗和諧的春色圖。你看:陽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復(fù)蘇,萬象更新。清風(fēng)拂面,送來百花的芳香,帶來春草的清馨。河灘上,溪岸邊,冰雪融盡,泥土潮濕而松軟,燕子輕盈地飛來飛去,銜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溫,美麗多情的鴛鴦相依相偎,恬然靜睡,十分嬌慷可愛。燕子是侯鳥,詩人描寫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遲日”、“江山”、“春風(fēng)”、“花草”組成一幅粗線勾勒的大場景,并在句尾以“麗”、“香”突出詩人強烈的感覺;后二句則是工筆細(xì)描的特定畫面,既有燕子翩飛的動態(tài)描繪,又有鴛鴦慵睡的靜態(tài)寫照。飛燕的繁忙蘊含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的'閑適則透出溫柔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而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陽光下,和諧而優(yōu)美,確實給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但這首五絕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dá)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fēng)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fēng))、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只因為對春天的陽光明麗、惠風(fēng)和暢、鳥語花香感受至深,詩人無須觸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濕和沙礫的溫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體會又加深了對飛燕的輕盈、鴛鴦嬌慵的視覺印象,從而使詩人的整個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諧和春意之中。
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這是一幅鑲嵌在鏡框里的風(fēng)景畫,濡飽墨于紙面,施濃彩于圖中,有令人目迷神奪的魅力。漫江碧波蕩漾,顯露出白翎的水鳥,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風(fēng)光。滿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鮮花紅艷無比,簡直就像燃燒著一團(tuán)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燦爛。
以江碧襯鳥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輝;以山青襯花葩的紅,青紅互為競麗。一個“逾”字,將水鳥借江水的碧色襯底而愈顯其翎毛之白,寫得深中畫理;而一個“欲”字,則在擬人化中賦花朵以動態(tài),搖曳多姿。兩句詩狀江、山、花、鳥四景,并分別敷碧綠、青蔥、火紅、潔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
可是,詩人的旨意卻不在此,緊接下去,筆路陡轉(zhuǎn),慨而嘆之。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句中“看又過”三字直點寫詩時節(jié)。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謂不美,然而可惜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非但引不起游玩的興致,卻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傷。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并沒有讓思?xì)w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xiāng)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古詩詞鑒賞800字(三)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鑒賞:
題中的“十五夜”,結(jié)合三、四兩句來看,應(yīng)指中秋之夜。詩題,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處以《全唐詩》為準(zhǔn)。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噪聲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于適應(yīng)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后進(jìn)入了睡鄉(xiāng)。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lián)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yīng)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lián)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jìn)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yuǎn),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xì)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yuǎn)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yuǎn)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確實高妙。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dá),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rèn)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jìn)一個月明人遠(yuǎn)、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中篇的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
小學(xué)古詩詞鑒賞精選05-11
語文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05-11
勵志的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05-11
經(jīng)典的勵志古詩詞及鑒賞05-11
兒童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