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高中常用古詩詞及鑒賞

時間:2022-12-09 19:08:55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中常用古詩詞及鑒賞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生語文課上必須學習的一個模塊。那么有哪些值得我們去了解的高中古詩詞及其鑒賞呢?下面是陽光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中古詩詞鑒賞大全,供大家參閱!

高中常用古詩詞及鑒賞

  高中古詩詞鑒賞(一)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作者: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欄桿處,正恁凝愁!

  賞析:

  此詞開頭兩句寫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復經(jīng)雨滌,于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tài)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凄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游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凄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致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為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恒、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復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于詞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游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相關聯(lián)、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為“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發(fā);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為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為曲折動人。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寫景抒情融為一體,以鋪敘見長。詞中思鄉(xiāng)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語言,將這復雜的意緒表達得明白如話。這樣,柳永的《八聲甘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傳頌千古。全詞景中有情,情中帶景。上片于壯麗的`秋景之中含有凄涼傷感之柔情,下片于纏綿的離情中帶有傷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輝映。上片寫觀景,雖未點明登樓而登樓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欄桿處”再點登樓,起到了首尾呼應作用。筆法之高妙,于此可見,作者不愧為慢詞的奠基人。

  高中古詩詞鑒賞(二)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賞析: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jù)《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李白用“鳳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并且與社會的發(fā)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xiàn),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fā)則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發(fā)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jīng)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jīng)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xù)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tǒng)治者,他們都已經(jīng)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jīng)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并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于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tǒng)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于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么,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tài)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guī)律變化發(fā)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xiàn)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jù)《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jù)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于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xiàn)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xiàn)實政治與社會生活,于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xiàn)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云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里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仿佛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發(fā)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并且是屬于那種充滿創(chuàng)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tǒng)攬四海于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又在于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xiàn)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xiàn)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tǒng)治神話。因為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tǒng)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并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shù)饺藗兊囊庾R形態(tài)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tǒng)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秦王掃六合》),煙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云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xiàn)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并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xiàn)出來,啟發(fā)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于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由于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于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凈、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譏的“浮云”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凄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而當?shù)闷稹肮沤耦}詠,惟謫仙為絕唱”的贊譽。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其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為文學史上獨特的鳳凰詠嘆調。

  高中古詩詞鑒賞(三)

  終南山

  作者: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賞析:

  藝術創(chuàng)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于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lián)“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于遙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視。所以,這一聯(lián)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夸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夸張而愈見真實。

  次聯(lián)寫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繼續(xù)前進,白云卻繼續(xù)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云又合攏來,匯成茫茫云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經(jīng)驗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xiàn)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xù)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lián)詩,寫煙云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一切都籠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進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經(jīng)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xiàn)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jīng)勾畫出來的“象”里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lián)高度概括,尺幅萬里。首聯(lián)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于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xiàn)。游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眾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xiàn)千巖萬壑千形萬態(tài)。

  對于尾聯(lián),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lián)不統(tǒng)一、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tài)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于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么,他怎么會發(fā)現(xiàn)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里欣然發(fā)現(xiàn)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lián)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lián)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孕。頸聯(lián)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巖萬壑的千形萬態(tài)。末聯(lián)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yōu)點是善于“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于象”的藝術效果。

  本詩旨在詠嘆終南山的宏偉壯觀。首聯(lián)寫遠景,以藝術的夸張極言山的主峰之高峻和山勢之連亙。從取景角度看是仰視與平眺。頜聯(lián)寫近景,身在山中所見,鋪敘云氣變幻,移步變形。從取景角度看,是回望與入看。頸聯(lián)描寫登上山后在中峰縱目俯瞰,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干巖萬壑的千形萬態(tài)。末聯(lián)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免,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終南山之壯美,便不言而喻了。

【高中常用古詩詞及鑒賞】相關文章:

高中李白古詩詞鑒賞05-11

高中課外古詩詞鑒賞05-11

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05-11

高中語文古詩詞學習與鑒賞05-11

初中常用的古詩詞原文及鑒賞05-11

小學生常用的古詩詞與鑒賞05-11

經(jīng)典的古詩詞鑒賞03-21

古詩詞鑒賞04-06

古詩詞鑒賞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