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軍行吹角動行人的詩詞賞析 推薦度:
- 《從軍行其二》詩詞賞析 推薦度:
- 從軍行詩詞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從軍行》詩詞賞析
《從軍行》詩詞賞析1
從軍行七首(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 無那①金閨萬里愁。
賞析: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深摯感情。
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guān)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fù)渲染的手法,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荒寂的原野,四顧蒼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jié)。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huán)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在寂寥的環(huán)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dǎo)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于來了個大爆發(fā),引出了詩的最后一句。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fā)的情,使環(huán)境更具體、內(nèi)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zhuǎn)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xiāng)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jié)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注〕①無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
《從軍行》詩詞賞析2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4分)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 下列四項是對該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 這首詩采用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的跳躍式結(jié)構(gòu),寫出了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
B. 首聯(lián)中的“照”字意在表現(xiàn)烽火很大很亮,在遠遠的西京都能看見;“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從軍的愿望和衛(wèi)國的堅強決心。
C. 頷聯(lián)由“辭”到“繞”寫出了行軍的`迅速和軍隊凌厲、逼人的氣勢。
D. 頸聯(lián)以北國的雪(暗)風(多)烘托戰(zhàn)斗的激烈悲壯。
(2)“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參考答案:
14.表達了詩人投筆從戎、衛(wèi)國立功的豪情壯志。
《從軍行》詩詞賞析3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全詩大意: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辭別皇宮,將軍手執(zhí)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zhàn)鼓。
我寧愿做個低級軍官為國沖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眾所周知,烽火、烽煙、狼煙等詞,代表著邊境傳來的警報。開篇即交代了時代背景,詩人用一個“照”字表達出軍情的緊急,烽火好似照亮了長安的夜空。祖國邊境正在受到侵擾,有志之士“心中自不平”,國家 興亡,匹夫有責;匈奴不滅,何以為家!
緊接著,第三、四句描寫大軍奔赴前線,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包圍了敵軍的堡壘。
一個“辭”字,沉重,莊嚴;一個“繞”字,形象地描繪出畫面,想象鐵騎氣勢洶洶,把敵人團團包圍住。
“牙璋”是古代兵符,分凹凸兩塊,相合處成牙狀,分別掌握在皇帝和統(tǒng)帥手中。統(tǒng)帥只有見到了皇帝手中的兵符,合二為一,嚴絲合縫,才能夠出兵。否則就是擅自出兵,其罪當誅。
“鳳闕”是漢朝皇宮的代稱,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個詞,指代大軍揮師出京,渲染出一種典雅、隆重的畫面。
“龍城” 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是匈奴要地。漢武帝派衛(wèi)青出擊匈奴,曾在這里獲勝,在本詩里,指代塞外敵方據(jù)點。在這里指敵軍要塞。“鐵騎繞龍城”,刻畫出一幅畫面:唐軍已經(jīng)神速地到達前線,并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
第五、六句描寫戰(zhàn)場和戰(zhàn)斗,但詩人并不正面進行描述,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行軍打戰(zhàn)的不可或缺的軍旗和軍鼓、邊塞的風雪,融合交織,形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
“雪暗凋旗畫”,從視覺出發(fā):大雪紛飛,遮天蔽日,軍旗翻滾,彩色的繡畫黯然失色;“風多雜鼓聲”,從聽覺出發(fā):狂風呼嘯中夾雜著雄壯的進軍鼓聲。
戰(zhàn)場上,兩軍對峙,將士們頂風冒雪,奮勇殺敵,與侵占國土的匈奴誓死搏斗,場面何其悲壯!
優(yōu)秀的邊塞詩在抒寫戍邊將士豪情壯志的同時,也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與殘酷。盡管風雪苦寒,戰(zhàn)斗激烈,仍然寧愿投筆從戎,“寧為百夫長”,為保衛(wèi)祖國效力。首尾呼應(yīng),完美地表現(xiàn)了“從軍”的主題。
整首詩節(jié)奏明快,氣勢恢宏。書生聽見烽火軍報傳來,毅然投筆從戎,剛隨從大軍辭別京都,就在邊塞包圍了敵軍,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每個場景都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如牙璋(兵符)、軍旗、軍鼓等等。
每個情節(jié)呈現(xiàn)跳躍式的發(fā)展、又十分自然。而每一次跳躍之間,都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比如,書生怎樣投筆從戎?如何告別家人?行軍路上情況怎樣?一概省略。
“牙璋”才“辭鳳闕”,“鐵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貫通,如同山崖上的瀑布飛流,一氣直下、一往無前,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有力突出了書生的愛國激情和唐朝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秦朝雖然建立了一個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的開端,但漢朝歷經(jīng)了四百年歷史,是第一個大一統(tǒng)政權(quán)能夠進行長久統(tǒng)治的王朝。而后的隋朝也是個“短命”的王朝,唐朝自然受到漢朝的影響更大。
由于這個政治因素,漢朝文學也深刻影響了唐朝文學的創(chuàng)作。比如漢朝樂府詩對于唐朝邊塞詩創(chuàng)作,就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從軍行》,就本是樂府詩的標題。
在初唐詩壇上,“初唐四杰”是無法繞過的代表人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都是少年成名,英姿勃發(fā)。年少得志,便不免輕狂傲慢一些,而楊炯則更是恃才傲物。
他曾經(jīng)諷刺當時的朝臣為“麒麟楦”,說:那些玩雜耍的藝人,會把畫著麒麟樣子的布蒙在驢子的身上,讓驢子翩翩起舞。可是呀,等到結(jié)束的時候,他們把布拿下來,驢子就是驢子,變不成麒麟。這已經(jīng)是很赤裸裸的諷刺了,也因為他出言無忌,得罪了許多人。
在文學上,他也是同樣的.鋒芒畢露,絲毫不屑于掩飾。
當時“四杰”的排名上,大家都以為王勃第一,而楊炯居第二。
楊炯就很不服氣了,他說:“我呀,慚愧立于盧照鄰之前,而恥居于王勃之后。”
初唐年間,邊境長年受到吐蕃、突厥侵擾。而唐朝建國基業(yè)的根本,就是關(guān)隴軍事貴族集團。因此,唐朝前期雖然有科舉制度,但是名額有限。更多高級人才的選拔、升遷,更多的是加入關(guān)隴軍事集團,在戰(zhàn)場上建功立業(yè)。因此初唐年間,許多文人投筆從戎,或者加入邊疆名將的幕府效命。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調(diào)露、永隆年間),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楊炯此詩可能是此時所作。
中國哲學研究院的研究員李澤厚說:“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征西討、大破突厥、戰(zhàn)敗吐番、招安回紇的天可汗(唐太宗)時代里,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彌漫在整個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著時代的特色。楊炯并沒有做過大官,也沒有從軍打過戰(zhàn),這首詩實際上是在借機抒發(fā)自己建功立業(yè)的理想。
初唐詩壇,受到齊梁詩風的影響,流行的是刻意雕琢、綺錯婉媚的宮體詩,纖麗綺靡,缺乏風骨,沒有一絲男子氣概。初唐四杰對此非常不滿,他們在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楊炯以一首氣勢昂揚的《從軍行》,從亭臺樓閣、絲竹管弦中走出,直奔邊塞大漠,令人血脈僨張。
這種男兒的血性,這種壯士的豪邁,這種縱然馬革裹尸,亦一往無前的氣勢,都是沉醉在鶯鶯燕燕、酒樽花前的宮體詩人們所沒有的,亦是初唐詩風所匱乏的,對后來的盛唐邊塞詩有很大的影響。
【《從軍行》詩詞賞析】相關(guān)文章:
《從軍行》詩詞賞析12-07
從軍行詩詞賞析12-09
古詩詞《從軍行》賞析12-08
從軍行古詩詞賞析12-09
李白-《從軍行》古詩詞賞析12-07
從軍行吹角動行人的詩詞賞析03-10
《從軍行七首其二》詩詞賞析12-09
從軍行七首其一詩詞賞析12-09
從軍行詩詞原文及鑒賞12-09